一种泌尿外科用尿液试验自动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54286发布日期:2020-11-25 17:31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泌尿外科用尿液试验自动采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尿液采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泌尿外科用尿液试验自动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泌尿科是专门研究男女泌尿道与男性生殖系统的一门医学,它主要是从外科细分而来。男性的泌尿与生殖系统密不可分,而女性的泌尿道则开口于外阴部,无论男女,泌尿道与生殖道息息相关,两者的疾病常会互相影响。泌尿外科可进一步细分出泌尿肿瘤学、泌尿道结石、排尿障碍、小儿泌尿学、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等各种次专科,泌尿科对病人病情的检测通常需要对病人的尿液进行采样并进行试验,而尿液采样的过程中通常采集病人的各段尿,各段尿是指临床上尿液培养中,采取小便时,让开始的小便将尿道冲洗干净后,截取中间小便作样品进行培养。目的是防止尿液被污染。

然而,现有的对于病人各段尿取样的方式存在以下的问题:(1)现有的接尿器结构较为简单,病人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尿液外撒并且通过病人自身无法精确的接好各段尿;(2)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病人,现有的尿液取样器操作十分不便,需要家属或者医护人员协同取尿。为此,需要设计相应的技术方案解决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泌尿外科用尿液试验自动采集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接尿器结构较为简单,病人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尿液外撒并且通过病人自身无法精确的接好各段尿,这一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泌尿外科用尿液试验自动采集装置,包括分段式尿液采集器,所述分段式尿液采集器按尿液的流经过程依次包括通用接尿头、输尿管和环形采集器,所述通用接尿头内部形成有尿槽且末端开设有排液口,所述输尿管的上端与排液口相连接且末端与环形采集器相连接,所述环形采集器由环形橡胶带、环形输尿管、支管和取样容器组成,所述环形橡胶带的上表面开设有环形槽且下表面均匀开设有若干组安装口,所述环形槽与安装口相连通,所述安装口内镶嵌有对接环,所述环形输尿管的前端与输尿管螺纹连接且末端呈密封结构,所述环形输尿管内嵌于环形槽内且底部均匀连通有五组支管,所述支管内置于安装口内,所述取样容器分设有五组且包括三组取样试管和一组尿袋,所述取样试管螺纹固定在对接环内,所述取样试管包括试管本体和内置于试管本体内部的浮动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通用接尿头呈漏斗状结构且上端加工成型有入液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环形橡胶带的端部连接处设置有粘扣带,所述粘扣带的一端固定在环形橡胶带的侧壁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环形橡胶带的正下方还可以设置环形底座,所述环形底座与环形橡胶带平行设置且采用橡胶材料,所述环形底座的表面均匀开设有五组储纳槽,所述试管本体的下端穿插与储纳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试管本体的顶部一体成型有顶盘,所述顶盘的中部开设有入口,所述入口的直径小于试管本体的内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顶盘的下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镶嵌有金属环,所述金属环位于入口的外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浮动盘呈盘状结构且包括盘状浮漂和固定在盘状浮漂上下表面的两组磁性吸环,所述磁性吸环呈凸状结构且配合金属环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浮动盘的规格小于试管本体的直径且大于入口的直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输尿管的末端形成有滞留管,所述滞留管的尾部形成有缩口且整体呈弧形结构,所述滞留管的容量为5ml。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方案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对病人各段尿进行取样的分段式尿液采集器,病人在使用的过程中无需根据主观感觉判断各段尿的时间,通过分段式尿液采集器可以将采集的尿液自动分配到不同试管内,根据需要选择不同段的尿液,操作简单,病人可以自助使用。

2.采用通用式的接尿器,在接尿的过程中不易出现尿液外撒的情况,便于使用。

3.根据使用者自身的需要可以对分段式尿液采集器的安装方式进行改变,可以直接绑扎在病人腿部也可以通过环形底座,放置在地面,便于接尿时进行放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环形底座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环形采集器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环形采集器下表面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取样试管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顶盘下表面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滞留管结构图。

图中:1-通用接尿头,2-输尿管,3-环形采集器,4-尿槽,5-排液口,6-环形橡胶带,7-环形输尿管,8-支管,9-取样试管,10-环形槽,11-安装口,12-对接环,13-试管本体,14-浮动盘,15-入液口,16-粘扣带,17-环形底座,18-储纳槽,19-顶盘,20-入口,21-凹槽,22-金属环,23-盘状浮漂,24-磁性吸环,25-尿袋,26-滞留管,27-缩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泌尿外科用尿液试验自动采集装置,包括分段式尿液采集器,分段式尿液采集器按尿液的流经过程依次包括通用接尿头1、输尿管2和环形采集器3,通用接尿头1内部形成有尿槽4且末端开设有排液口5,输尿管2的上端与排液口5相连接且末端与环形采集器3相连接,输尿管2的下端标记有5ml刻度线且末端设置有橡胶垫环,环形采集器3由环形橡胶带6、环形输尿管7、支管8和取样容器组成,环形橡胶带6的上表面开设有环形槽10且下表面均匀开设有若干组安装口11,环形槽10与安装口11相连通,安装口11内镶嵌有对接环12,环形输尿管7的前端与输尿管2螺纹连接且末端呈密封结构,环形输尿管7内嵌于环形槽10内且底部均匀连通有五组支管8,支管8内置于安装口11内,取样容器分设有五组且包括三组取样试管9和一组尿袋25,尿袋2和取样试管9均螺纹固定在对接环12内,取样试管9包括试管本体13和内置于试管本体13内部的浮动盘14。

附注:环形输尿管7与支管8的内径相同,第一组、二组和三组取样试管9可以分别设计为10ml、20ml、20ml,三组取样试管9外观上保证大小平衡可以把下部做成实心的,医护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容量和个数的取样容器。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1所示:通用接尿头1呈漏斗状结构且上端加工成型有入液口15,这样的设计方式在接尿的过程中不易溅出。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1所示:环形橡胶带6的端部连接处设置有粘扣带16,粘扣带16的一端固定在环形橡胶带6的侧壁上,可以通过带有弹性的粘扣带16将环形橡胶带6绑扎在病人的腿部,方便携带使用。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2所示:环形橡胶带6的正下方还可以设置环形底座17,环形底座17与环形橡胶带6平行设置且采用橡胶材料,环形底座17的表面均匀开设有五组储纳槽18,试管本体13的下端穿插与储纳槽18内,可以对试管本体13底部达到稳定的目的。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5所示:试管本体13的顶部一体成型有顶盘19,顶盘19的中部开设有入口20,入口20的直径小于试管本体13的内径,这样的设计方式便于配合下方的浮动盘14使用。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6所示:顶盘19的下表面开设有凹槽21,凹槽21内镶嵌有金属环22,金属环22位于入口20的外围,配合磁性吸环24可以达到吸附的目的。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5所示:浮动盘14呈盘状结构且包括盘状浮漂23和固定在盘状浮漂23上下表面的两组磁性吸环24,磁性吸环24呈凸状结构且配合金属环22使用,尿液将浮动盘14抬升至入口20位置时,通过磁性吸环24可以吸附在金属环22上,从而达到对入口20封口的目的。

进一步改进地,如图5所示:浮动盘14的规格小于试管本体13的直径且大于入口20的直径,这样的设计方式便于尿液的进入以及封口。

具体地,输尿管2的末端形成有滞留管26,所述滞留管26的尾部形成有缩口27且整体呈弧形结构,所述滞留管26的容量为5ml,将滞留管26设计为弧形结构并将尾部设计有缩口27,可以将最后的尿液收纳在滞留管26内,滞留管26的容量为5ml使得最后的尿液滞留5ml,滞留管26整体类似于输液吸管的结构,最后的尿液压力变小可以滞留在滞留管26内。

在使用时:本发明病人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可以通过粘扣带16将环形采集器3绑扎在腿部也可以在环形采集器3的底部设计环形底座17,将环形采集器3放置在地面,病人将尿道口对准通用接尿头1的入液口15,尿液顺着输尿管2进入到环形输尿管7内,并流入离环形输尿管7的前端最近的一组支管8内,通过支管8将尿液输入到下方的取样容器内,随着尿液的输入,在浮力的作用下浮动盘14抬升,当抬升至入口20处时,磁性吸环24吸附在金属环22上,从而达到对入口20封口的目的,此时第一组支管8的端部被浮动盘14堵住,尿液顺着环形输尿管7进入到下一组支管8内,按照a、b、c的顺序进行采样,并将滞留管26设计为弧形结构并将尾部设计有缩口27,可以将最后的尿液收纳在滞留管26内,滞留管26的容量为5ml使得最后的尿液滞留5ml,滞留管26整体类似于输液吸管的结构,最后的尿液压力变小可以滞留在滞留管26内,取样结束后,医护人员即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段的尿液。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