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经圆孔穿刺射频执笔式立体定位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43634发布日期:2020-11-06 16:46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三叉神经痛经圆孔穿刺射频执笔式立体定位穿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辅助设备,涉及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第二支上颌神经痛)射频消融术时,在ct引导下圆孔穿刺所使用的一种定位及穿刺辅助器械,尤其涉及一种三叉神经痛经圆孔穿刺射频执笔式立体定位穿刺装置,可固定穿刺点、确保穿刺点在穿刺过程中不移动、以及准确显示圆孔穿刺角度和深度。



背景技术: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自发性或触诱发的、反复阵发性电击样或闪电样剧烈疼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疼痛部位主要位于额面部、颧部、下颌部等,可由讲话、进食、洗脸、刷牙等因素诱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以原发性居多,继发性发病率较低,可通过头颅影像学等相关检查鉴别。三叉神经主要分为三支,即眼支(第一支)、上颌支(第二支)和下颌支(第三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影响一个或一个以上分支,其中第一支单独发病率约4%,第二支单独发病率约17%,第三支单独发病率约15%,第二支合并第三支发病约32%。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首选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如治疗无效或患者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则应采用手术治疗,包括开路微血管减压术、球囊压迫术、经皮卵圆孔入路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化学药物注射毁损术等。其中经皮卵圆孔入路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之一,术者选择患侧口角外侧2.5-3.0cm为穿刺点,穿刺点与患侧瞳孔连线所在平面、以及穿刺点与患侧外耳孔前方连线所在平面的交汇线为穿刺方向。此方法至今已沿用100余年,但在穿刺过程中需反复调整穿刺针针尖位置,从而导致手术时间不可控。此外,手术过程中可能需要反复在颅内麦氏囊穿刺,具有极大颅内出血、感染和损伤神经风险。

近年来,有学者建议采用经颧弓下入路穿刺圆孔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将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射频靶点从半月节转变成圆孔,从颅内转移至颅外,从而减少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和神经损伤等风险,提高安全性。

尽管如此,经颧弓下入路穿刺圆孔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仍在不断改进。既往临床中多采用一种半圆形量角器、水平仪和底座组成的穿刺立体定位装置辅助ct引导下圆孔的定位和穿刺,既往临床上所采用的射频穿刺针较细,操作者直接手持不方便,而且无法显示出穿刺深度、缺乏固定穿刺点设备。此外,因定位装置和穿刺针分离,操作者需要左手持半圆形立体定位装置、右手持穿刺针配合操作,在扫描过程中可能需要反复进行ct扫描确定穿刺深度等。以上因素均延长穿刺操作和手术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叉神经痛经圆孔穿刺射频热凝的执笔式立体定位穿刺装置,是一种ct引导经圆孔穿刺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执笔式立体定位穿刺装置。它将立体定位和射频穿刺针融合为一体,可更直观地显示穿刺角度和穿刺深度,并有特定设计使得使用时固定穿刺点和穿刺深度不改变。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叉神经痛经圆孔穿刺射频热凝的执笔式立体定位穿刺装置。整个装置主要由水平仪电子显示器1、笔杆体部2、射频穿刺针3、推进器4和旋下部分5等五部分组成,其中水平仪电子显示器1通过笔杆连接块13焊接(供多次使用型),与笔杆体部2尾部的连接。水平仪电子显示器1为长3cm×宽2cm×高2cm的长方体,内部装有两个方向互相垂直的陀螺感应器(分别测量x轴和y轴方向角度),用于检测立体定位穿刺装置的倾斜角度,其读数可通过水平仪的电子显示器直接显示。笔杆体部2长20cm,内部有一直径为0.7cm的圆柱形空腔,可放置长18cm、内径为0.35cm的射频穿刺针3,在笔杆体部2外表面设有刻度,每刻度间距为1.0cm,最小刻度为0.1cm,以更准确地显示穿刺深度,距离笔杆体部2尖端5cm处有一螺纹连接处6,将笔杆体部2分为上、下部分。射频穿刺针3由临床上现在常用的射频穿刺针改良而来,射频穿刺针3分外部的针体9和内置的针芯10两部分,针体9长度由10cm改良为17.5cm,内径仍为0.35cm,针体9尾端为一边长0.8cm、厚度0.3cm的正方形持手连接块12,持手连接块12中心开有一直径0.35mm的镂空圆,该镂空圆的直径与针体9直径相匹配,镂空圆内有一圈旋转螺纹(厚0.2cm),针体9与持手连接块12采用焊接固定;在针体9表面镀有黑色隔热膜,用于隔热,针体9尖端有0.5cm长度不覆盖隔热膜(裸露端)。射频穿刺针3尾部是圆锥形的持手11,持手11头端通过焊接与针芯10尾端固定,持手11与针芯10连接处表面有一圈旋转螺纹(与持手连接块12镂空圆内的旋转螺纹匹配),针芯10通过持手连接块12中心镂空圆插入针体9后通过这圈旋转螺纹与针体9连接固定。针芯10长18cm、内径0.3cm,保留原针芯的斜面尖端。在距离笔杆体部2尖端18cm位置设有一推进器4,该推进器4位于笔杆体部2空腔内的是一个直径0.5cm的圆,在该圆下方设有一直径0.2cm、高0.2cm的圆锥形突出,与持手11尾端顶部一直径0.2cm、高0.2cm的圆锥形凹陷相匹配;推进器4的侧端裸露在笔杆体部2外,作为手指接触部7,手指接触部7一侧的笔杆体部2开有一竖形凹缺口,作为手指接触部7下移轨道(宽0.2cm),该轨道上端至笔杆连接块13、下端至螺纹连接处6,推进器4推进至螺纹连接处6后无法再下移。推进器4设有推进器卡口8,可夹住圆锥形持手11,用于穿刺时固定射频穿刺针3;推进器卡口8固定持手11后,通过下移手指接触部7推进射频穿刺针3往尖端方向移动。在距离笔杆体部2尖端1.5cm处设有旋下部分5,呈梯形,长边长为0.6cm、高0.5cm、短边长为0.3cm,旋下部分5通过螺纹与笔杆体部2连接,旋紧该处螺纹时固定穿刺针位置不变,旋开时可调控穿刺针穿刺深度。

使用时,推进器卡口8通过夹住射频穿刺针3尾部的持手11固定射频穿刺针3,然后开始穿刺针定位,待定位完成后手指推动推进器的手指接触部7,沿手指接触部7下移轨道使穿刺针向尖端方向移动,至所需要穿刺深度时旋紧旋下部分5(未到目标穿刺深度时旋下部分5为非旋紧状态,否则射频穿刺针3尖端将被固定、无法调控穿刺深度),固定穿刺针,避免穿刺完成后穿刺针尖端移动影响定位准确性,然后旋开笔杆体部2上的螺纹连接处6、以及连接固定针体9与针芯10的旋转螺纹,从而移除水平仪电子显示器1、笔杆体部2上部分和推进器卡口8固定的内置针芯10等部分,留下笔杆体部2下部分、旋下部分5和针体9。将射频针通过持手连接块12中间的镂空圆心插入至针体9内,沿针体到达穿刺目标点,然后开启射频仪,开始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

现有临床中所采用的射频穿刺针较细(内径约0.35mm),操作者直接手持不方便,而且无法显示出穿刺深度、缺乏固定穿刺点设备。此外,因定位装置和穿刺针分离,操作者需要左手持半圆形立体定位装置、右手持穿刺针配合操作,在扫描过程中可能需要反复进行ct扫描确定穿刺深度等,既延长了穿刺操作和手术时间,又容易出现定位位置移位。本发明的执笔式立体定位穿刺装置更好地解决了以往使用的定位穿刺装置的不足之处,并解决更多的圆孔定位和穿刺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增加圆孔定位和穿刺准确性,缩短穿刺和手术时间。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制作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水平仪电子显示器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左图:x轴陀螺感应器测量x轴角度,y轴陀螺感应器测量y轴角度,右图:当x轴陀螺感应器测量角度为35度、y轴陀螺感应器测量角度为35度时的电子水平仪显示。

图3是笔杆体部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笔杆体部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笔杆体部螺纹连接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推进器俯视示意图。

图7是推进器卡口侧面示意图。

图8是推进器卡口与射频穿刺针尾部固定结构示意图。

图9是旋下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射频穿刺针结构示意图。

图11是ct扫描平面圆孔穿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结合附图和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10,本发明提供一种三叉神经痛经圆孔穿刺射频热凝的执笔式立体定位穿刺装置。整个装置主要由水平仪电子显示器1、笔杆体部2、射频穿刺针3、推进器4和旋下部分5等五部分组成,其中水平仪电子显示器1通过焊接(供多次使用型)与笔杆体部2尾部的笔杆连接块13连接。水平仪电子显示器1为长3cm×宽2cm×高2cm的长方体,内部装有两个方向互相垂直的陀螺感应器,分别测量x轴和y轴方向角度(图2),用于检测立体定位穿刺装置的倾斜角度,其读数可通过水平仪的电子显示器直接显示。笔杆体部2长20cm,内部有一直径为0.7cm的圆柱形空腔,可放置长18cm、内径为0.35cm的射频穿刺针3;笔杆体部2上部和下部上设有刻度(图中未示出),每刻度间距为1.0cm,最小刻度为0.1cm,以更准确地显示穿刺深度;距离笔杆体部2尖端5cm处有一螺纹连接处6(图5),将笔杆体部2分为上、下部分。射频穿刺针3由临床上现在常用的射频穿刺针改良而来(图10),射频穿刺针3分外部的针体9和内置的针芯10两部分。针体9长度由10cm改良为17.5cm,内径仍为0.35cm;针体9尾端为一边长0.8cm、厚度0.3cm的正方形持手连接块12,持手连接块12中心开有一直径0.35mm的镂空圆,该镂空圆的直径与针体9直径相匹配,镂空圆内有一圈旋转螺纹(厚0.2cm),针体9与持手连接块12采用焊接固定;在针体9表面镀有黑色隔热膜,用于隔热,针体9尖端有0.5cm长度不覆盖隔热膜(裸露端)。射频穿刺针3尾部是圆锥形的持手11,持手11头端通过焊接与针芯10尾端固定,持手11与针芯10连接处表面有一圈旋转螺纹(与持手连接块12镂空圆内的旋转螺纹匹配),针芯10通过持手连接块12中心镂空圆插入针体9后通过这圈旋转螺纹与针体9连接固定。针芯10长18cm、内径0.3cm,保留原针芯的斜面尖端。在距离笔杆体部2尖端18cm位置设有一推进器4,该推进器4位于笔杆体部2空腔内的是一个直径0.5cm的圆(图6),在该圆下方设有一直径0.2cm、高0.2cm的圆锥形突出(图7),与持手11尾端顶部一直径0.2cm、高0.2cm的圆锥形凹陷相匹配;推进器4的侧端裸露在笔杆体部2外,作为手指接触部7,手指接触部7一侧的笔杆体部2开有一竖形凹缺口,作为手指接触部7下移轨道(宽0.2cm),该轨道上端至笔杆连接块13、下端至螺纹连接处6(图4),推进器4推进至螺纹连接处6后无法再下移。推进器4设有推进器卡口8,可夹住圆锥形持手11,用于穿刺时固定射频穿刺针3(图8);推进器卡口8固定持手11后,通过下移手指接触部7推进射频穿刺针3往尖端方向移动。在距离笔杆体部2尖端1.5cm处设有旋下部分5(图9),呈梯形,长边长为0.6cm、高0.5cm、短边长为0.3cm,旋下部分5通过螺纹与笔杆体部2连接,旋紧该处螺纹时固定穿刺针位置不变,旋开时可调控穿刺针穿刺深度。

使用时,推进器4卡口8通过夹住射频穿刺针3尾部的持手11固定射频穿刺针3,然后开始穿刺针定位,待定位完成后手指推动推进器手指接触部7,沿手指接触部7下移轨道使穿刺针向尖端方向移动,至所需要穿刺深度时旋紧旋下部分5(未到目标穿刺深度时旋下部分5为松开状态,否则射频穿刺针3尖端将被固定、无法调控穿刺深度),固定穿刺针,避免穿刺完成后穿刺针尖端移动影响定位准确性,然后旋开笔杆体部2上的螺纹连接处6、以及连接固定针体9与针芯10的旋转螺纹,从而移除水平仪电子显示器1、笔杆体部2上部分和推进器卡口8固定的内置针芯10等部分,留下笔杆体部2下部分、旋下部分5和针体9。将射频针通过持手连接块12中间的镂空圆心插入至针体9内,沿针体到达穿刺目标点,然后开启射频仪,开始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

此执笔式立体定位穿刺装置更好地解决了圆孔定位和穿刺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增加圆孔穿刺和定位准确性,缩短穿刺和手术时间。

实施例2发明装置使用说明

一、定位: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枕,头部尽量后仰,下颌用宽胶带固定减少ct扫描定位和穿刺过程中头部移动。ct扫描层距为0.2cm,首先进行ct定位扫描,选取包含圆孔内外口及圆孔管在内、且不包含颧骨等阻挡穿刺进针的层面为最佳穿刺层面。若圆孔内外口、圆孔管和颧骨在同一ct扫描层面,则增加半冠状位ct扫描,以更好地选取穿刺层面和角度。以圆孔管中外1/3交界处为靶点,采用影像系统配置的pacs软件(infinitthealthcareco.,seoulkorea)绘制穿刺点和穿刺路径,确定穿刺深度和角度。

二、确定进针点:保持ct扫描床高度不变,在患者头尾方向水平调整ct扫描床位置至所选取的最佳穿刺平面所在位置,打开ct内置红外线,在患者面部投影,以标记笔在患者面部红外线投影位置虚线标记,将此平面确定为穿刺平面。将确定的ct穿刺层面的圆孔中外1/3交界处为靶点,避开上颌窦等组织向皮肤延伸的点为穿刺点所在位置。

三、穿刺:所选取的穿刺路径上如无骨质阻挡,则选用直针法。在面部穿刺点处用1%利多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采用本发明的执笔式立体定位穿刺装置,使用时,将射频穿刺针3置于笔杆体部2空腔内,将射频穿刺针3尾部持手11固定在推进器卡口8之间,并将推进器4杆下方的圆锥形突出插入射频穿刺针3持手尾端的圆锥形凹陷中,然后将射频穿刺针3从穿刺点进入。根据电子水平显示器1显示读数调整定位穿刺装置角度至与ct扫描所确定的穿刺角度一致,则为实际穿刺角度。笔杆体部2外的刻度可显示进针深度。推进器4的卡口8夹住射频穿刺针3尾部的持手11,进行穿刺针定位,待定位完成后左手推动推进器手指接触部7,使穿刺针向尖端方向移动,至ct扫描所确定的穿刺深度时停止推进,旋紧旋下部分5(未到目标穿刺深度时旋下部分5为松开状态,否则射频穿刺针3尖端被固定无法调控穿刺深度),固定穿刺针,防止进针深度变化,避免穿刺完成后穿刺针尖端移动影响定位准确性。再次ct扫描确认射频穿刺针位置及方向是否正确,若存在偏差,则根据ct扫描影像进行微调,最终使射频穿刺针尖端抵达穿刺靶点处,即圆孔中外1/3交界处(图11)。

四、测试:右手固定执笔式立体定位穿刺装置尖端,然后旋开笔杆体部2上的螺纹连接处6、以及连接固定针体9与针芯10的旋转螺纹,从而移除水平仪电子显示器1、笔杆体部2上部分和推进器卡口8固定的内置针芯10等部分,留下笔杆体部2下部分、旋下部分5和针体9。通过持手连接块12中间的镂空圆心插入射频针插入至针体9内,沿针体9到达穿刺目标点,进行电阻抗、感觉和运动的电生理测试。感觉测试以高频50hz、0.1v、0.5ma及以下能诱发原疼痛区域疼痛症状为测试成功标准;运动测试以低频2hz、1.0v、0.5ma及以下能诱发患侧上唇及上颌区域肌肉抽动为测试成功标准。

五、射频:测试成功后,静推1.5-2.0mg/kg丙泊酚麻醉,设置射频仪90℃、120s进行三叉神经第二支射频热凝,重复2-3个周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改变。射频完成后,等待患者苏醒,测试患侧三叉神经上颌支支配区域感觉变化,判断原先三叉神经痛是否消失。如仍存在疼痛,则再次进行ct扫描确定射频针位置,再次进行射频热凝,过程同上,直至患者原先疼痛区域疼痛消失。后于治疗床上观察30分钟,无不适情况且生命体征平稳,返回病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