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恒温家用制氧机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101998发布日期:2020-11-27 13:15阅读:3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恒温家用制氧机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制氧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恒温家用制氧机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轮椅是康复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肢体伤残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借助于轮椅进行身体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普通轮椅一般由轮椅架、车轮、刹车装置及座靠四部分组成。手摇轮椅在普通轮椅基础上,增加手摇装置。现有的轮椅大都结构简单功能单一。

申请号为cn201610720474.2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氧气制备功能的轮椅,包括车架和设置在车架底部的轮胎,所述车架的底座上设有弹簧坐垫,车架底部设有分子筛式制氧机,车架靠背位置设有与分子筛式制氧机连接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上部设有导气管,控制器内部设有与分子筛式制氧机连接的蓄电池。本发明通过设有的分子筛式制氧机能够为一些需要不断供应纯氧的病人在户外活动时提供氧气,因为这些患者只是因为需要一直吸纯氧所以不方便活动,因此提供一个能够移动制备氧气的轮椅大大方便了这些患者的出行;通过在扶手上设有心率感应器,能够实时为使用者提供大概的心率数值,便于使用者去调整自己的活动状态以便于达到正常的心率值,但是上述发明具有以下缺陷:

1.制氧设备不具有对氧气热的功能,在冬季使用时,寒冷的氧气进入到呼吸道对呼吸道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影响患者健康。

2.制氧设备不能进行拆装,不方便居家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恒温家用制氧机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恒温家用制氧机,包括:

制氧机本体,所述制氧机本体包括支撑底座,所述制氧机本体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的下表面四角固定连接有四组限位凸起,所述支撑底座位于限位凸起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支撑底座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固定挂钩,所述支撑底座的上方固定安装有壳体,所述壳体的内底部固定安装有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输入端上连接有进气管,所述压缩机的输出端上通过管道连接有分离阀,所述分离阀的上端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有分子筛,所述分子筛的上端通过三通管连接有湿化瓶,所述湿化瓶的上端连接有出气管;

恒温设备,安装在制氧机本体的上方一侧,所述恒温设备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侧面与分子筛罐体的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外壳下端设置有氧气进气口,所述外壳的上端设置有氧气出气口,所述外壳的内部均布有加热管,所述加热管的两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外壳的内壁上,所述外壳的外部安装有带有显示屏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管的一端通过导线连接有pic控制器,所述pic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之间电性连接,所述氧气进气口与出气管的另一端密封连通;

轮椅结构,所述轮椅结构包括轮椅本体,所述轮椅本体的下方位于两个轮子的内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蓄电池组,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匹配的限位凹槽,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位于限位凹槽的一侧设置有避让槽,所述支撑板的侧面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挂扣;

所述支撑底座下方的限位凸起与支撑板上表面的限位凹槽之间相互匹配限位卡接;

所述万向轮设置在所述避让槽内;

所述挂扣的上方与支撑底座侧面的固定挂钩之间固定卡接;

所述蓄电池组与制氧机本体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制氧机本体与恒温设备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湿化瓶上端连接的出气管上安装有流量计和流量调节旋钮,所述进气管上安装有空气过滤器。

优选的,所述氧气出气口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硅胶软管,所述硅胶软管的外侧套有弹簧,所述硅胶软管位于弹簧的外侧包覆有一层保温层,所述硅胶软管的另一端通过插接连通有氧气面罩。

优选的,所述轮椅结构还包括座椅、靠背、脚踩板、驱动马达、转向轮,所述靠背设置在座椅的一侧上方,所述脚踩板设置在座椅的另一侧下方,所述驱动马达安装在座椅下方的两侧,且驱动马达用于驱动轮椅移动,所述转向轮设置在脚踩板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一层保温结构层,所述保温结构层为玻璃棉管保温层。

优选的,所述驱动马达与蓄电池组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制氧机本体的壳体下方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在支撑底座的下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万向轮,设置的万向轮可以使制氧机本体独立使用,制氧机本体可以在房间内使用,制氧机本体连接的电源为v电源,连接电源以后压缩机可以运行工作,将进气管进入的空气进行压缩,然后通过分离阀将压缩的空气导入到分子筛内进行分子过滤,得到氧气,氧气再通过湿化瓶进行湿化,进入到出气管内,在支撑底座下方安装的限位凸起可以与轮椅结构之间连接固定,方便实现制氧机本体与轮椅之间配套使用,恒温设备的外壳安装在分子筛的侧面,外壳的氧气进气口与湿化瓶的出气管之间相互密封连通,出气管湿化后的氧气通过氧气进气口进入到外壳内,在外壳的内部安装有加热管,设置的加热管为电加热管,加热管设置有多条,可以快速实现对氧气的加热处理,在外壳上安装的带有显示屏的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对外壳内部的氧气温度进行监测,当外壳内气体的温度小于pic控制器编程预设的氧气温度后,pic控制器可以控制加热管对氧气进行加热,当外壳内气体的温度高于pic控制器编程预设的氧气温度后,加热管侧不进行加热。

一种恒温家用制氧机的使用方法,方法如下:

s1:制氧机本体与轮椅结构之间可以配套安装固定,制氧机本体可以从轮椅结构上拆掉;

s2:s1中拆卸的制氧机本体可以放置在室内使用,将制氧机本体移动到适合的位置,开启制氧机本体,使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进行过滤处理,并送入压缩机中进行增压压缩处理,使增压后的空气可以顺利进入到分子筛进行再次分离过滤;

s3:s2中分离过滤后气体通过三通管进入到湿化瓶内进行湿润,吸氧时要先给氧增湿,湿化瓶的设置可以让医务人员很直观地观察患者吸氧时的动态以及流量的调节,吸入氧气后可以湿润气道,防止气体对粘膜的刺激,然后氧气通过出气管排出;

s4:s3中排出的氧气从氧气进气口进入到恒温设备的外壳内,温度传感器可以对通入到外壳内的氧气温度监测,然后将检测的数据传递到pic控制器,pic控制器用于控制加热管的加热,可以控制氧气温度;

s5:另外s1中的制氧机本体可以与轮椅结构之间组合使用;

s6:制氧机本体下方的支撑底座固定安装在轮椅结构的支撑板上,使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之间相互卡接固定;

s7:然后将挂扣的上方与支撑底座侧面的固定挂钩固定卡接实现将制氧机本体与轮椅结构之间安装固定;

s8:制氧机本体的供电电源与轮椅结构上的蓄电池组电性连接,蓄电池组可以向制氧机本体进行供电,然后启动制氧机本体,制氧机本体按照s到s再到s的步骤运行,实现与轮椅结合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在外壳的内部安装有加热管,设置的加热管为电加热管,加热管设置有多条,可以快速实现对氧气的加热处理,在外壳上安装的带有显示屏的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对外壳内部的氧气温度进行监测,当外壳内气体的温度小于pic控制器编程预设的氧气温度后,pic控制器可以控制加热管对氧气进行加热,当外壳内气体的温度高于pic控制器编程预设的氧气温度后,加热管侧不进行加热,另外显示屏的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显示外壳内的温度,冬季使用时,制氧机制出的氧气保持一定的温度。

(2)制氧机本体与轮椅结构之间可以配套安装固定,制氧机本体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和轮椅配套使用,方便患者的使用,且方便拆装,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制氧机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恒温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硅胶软管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支撑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制氧机本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轮椅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制氧机本体;101、支撑底座;102、壳体;103、压缩机;104、分子筛;105、空气过滤器;106、分离阀;107、进气管;108、流量计;109、流量调节旋钮;1010、湿化瓶;1011、出气管;1012、限位凸起;1013、固定挂钩;1014、万向轮;2、轮椅结构;201、轮椅本体;202、支撑板;203、蓄电池组;204、限位凹槽;205、避让槽;206、挂扣;207、座椅;208、靠背;209、脚踩板;2010、驱动马达;2011、转向轮;3、恒温设备;301、外壳;301a、保温结构层;302、氧气进气口;303、氧气出气口;304、加热管;305、温度传感器;306、pic控制器;307、硅胶软管;3071、弹簧;3072、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请参阅附图1-8,一种恒温家用制氧机,包括:

制氧机本体1,所述制氧机本体1包括支撑底座101,所述制氧机本体1包括支撑底座101,所述支撑底座101的下表面四角固定连接有四组限位凸起1012,所述支撑底座101位于限位凸起101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万向轮1014,所述支撑底座101的侧面设置有多个固定挂钩1013,所述支撑底座101的上方固定安装有壳体102,所述壳体102的内底部固定安装有压缩机103,所述压缩机103的输入端上连接有进气管107,所述压缩机103的输出端上通过管道连接有分离阀106,所述分离阀106的上端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有分子筛104,所述分子筛104的上端通过三通管连接有湿化瓶1010,所述湿化瓶1010的上端连接有出气管1011;

具体的,制氧机本体1的壳体102下方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支撑底座101,在支撑底座101的下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万向轮1014,设置的万向轮1014可以使制氧机本体1独立使用,制氧机本体1可以在房间内使用,制氧机本体1连接的电源为220v电源,连接电源以后压缩机103可以运行工作,将进气管107进入的空气进行压缩,然后通过分离阀106将压缩的空气导入到分子筛104内进行分子过滤,得到氧气,氧气再通过湿化瓶1010进行湿化,进入到出气管1011内,在支撑底座101下方安装的限位凸起1012可以与轮椅结构2之间连接固定,方便实现制氧机本体1与轮椅之间配套使用。

恒温设备3,安装在制氧机本体1的上方一侧,所述恒温设备3包括外壳301,所述外壳301的侧面与分子筛104罐体的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外壳301下端设置有氧气进气口302,所述外壳301的上端设置有氧气出气口303,所述外壳301的内部均布有加热管304,所述加热管304的两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外壳301的内壁上,所述外壳301的外部安装有带有显示屏的温度传感器305,所述加热管304的一端通过导线连接有pic控制器306,所述pic控制器306与温度传感器305之间电性连接,所述氧气进气口302与出气管1011的另一端密封连通;

具体的,恒温设备3的外壳301安装在分子筛104的侧面,外壳301的氧气进气口302与湿化瓶1010的出气管1011之间相互密封连通,出气管1011湿化后的氧气通过氧气进气口302进入到外壳301内,在外壳301的内部安装有加热管304,设置的加热管304为电加热管,加热管304设置有多条,可以快速实现对氧气的加热处理,在外壳301上安装的带有显示屏的温度传感器305,可以实时对外壳301内部的氧气温度进行监测,当外壳301内气体的温度小于pic控制器306编程预设的氧气温度后,pic控制器306可以控制加热管304对氧气进行加热,当外壳301内气体的温度高于pic控制器306编程预设的氧气温度后,加热管304侧不进行加热,另外显示屏的温度传感器305可以实时显示外壳301内的温度,方便使用人员自己控制加热管304的工作,另外恒温设备3与制氧机本体1共用同一组电源,

轮椅结构2,所述轮椅结构2包括轮椅本体201,所述轮椅本体201的下方位于两个轮子的内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板202,所述支撑板202的上方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蓄电池组203,所述支撑板202的上表面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起1012相匹配的限位凹槽204,所述支撑板202的上表面位于限位凹槽204的一侧设置有避让槽205,所述支撑板202的侧面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挂扣206,所述轮椅结构2还包括座椅207、靠背208、脚踩板209、驱动马达2010、转向轮2011,所述靠背208设置在座椅207的一侧上方,所述脚踩板209设置在座椅207的另一侧下方,所述驱动马达2010安装在座椅207下方的两侧,且驱动马达2010用于驱动轮椅移动,所述转向轮2011设置在脚踩板209的下方;

具体的,设置的轮椅结构2与制氧机本体1之间可以配合安装固定,轮椅结构2可以将制氧机本体1携带,蓄电池组203的上方安装有变压器,变压器可以对蓄电池组203供电进行变压,使蓄电池组203输出端的电压为220v电压,本案中蓄电池组203可以更换,且可以充电,在靠背208的上方安装有遮阳蓬,在遮阳蓬的上方安装有太阳能板图中未示出,设置的太阳能板通过逆变器与蓄电池组203连接,方便向蓄电池组203进行充电,太阳能充电为现有成熟技术方案本案不做详细说明,设置的蓄电池组203还可以向驱动马达2010进行供电,驱动马达2010可以驱动轮椅的移动;

所述支撑底座101下方的限位凸起1012与支撑板202上表面的限位凹槽204之间相互匹配限位卡接;

具体的,限位凸起1012可以卡接在限位凹槽204内,使制氧机本体1下方的支撑底座101与支撑板202之间限位固定,防止制氧机本体1在移动的过程中从支撑板202上掉落;

所述万向轮1014设置在所述避让槽205内;

具体的,避让槽205的设置方便将万向轮1014安放,万向轮1014的设置方便制氧机本体1单独使用时,方便移动;

所述挂扣206的上方与支撑底座101侧面的固定挂钩1013之间固定卡接;

具体的,设置的挂扣206向上折弯时,可以挂在固定挂钩1013上,使支撑底座101和支撑板202之间固定的更加紧固,防止制氧机本体1在轮椅结构2上移动时晃动,导致制氧机本体1内的零部件损毁;

所述蓄电池组203与制氧机本体1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所述制氧机本体1与恒温设备3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湿化瓶1010上端连接的出气管1011上安装有流量计108和流量调节旋钮109,所述进气管107上安装有空气过滤器105,设置的流量计108方便观察氧气的流量,并且设置的流量调节旋钮109可以控制氧气的流量,设置的空气过滤器105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粉尘杂质,空气过滤器105的孔径为5微米。

本实施例中,所述氧气出气口303上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硅胶软管307,所述硅胶软管307的外侧套有弹簧3071,所述硅胶软管307位于弹簧3071的外侧包覆有一层保温层3072,所述硅胶软管307的另一端通过插接连通有氧气面罩图中未示出,所述外壳30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一层保温结构层301a,所述保温结构层301a为玻璃棉管保温层,氧气出气口303将氧气导出,氧气通过硅胶软管307进入到氧气面罩内,可以直接使用,需要说明的是,在硅胶软管307的外侧套有弹簧3071,弹簧3071可以起到保护硅胶软管307的作用,且防止硅胶软管307折弯,导致氧气堵塞,在硅胶软管307的外侧还设置有保温结构层301a,设置的保温结构层301a可以对硅胶软管307进行保温,防止氧气再传送的过程中降温。

一种恒温家用制氧机的使用方法,方法如下:

s1:制氧机本体1与轮椅结构2之间可以配套安装固定,制氧机本体1可以从轮椅结构2上拆掉;

s2:s1中拆卸的制氧机本体1可以放置在室内使用,将制氧机本体1移动到适合的位置,开启制氧机本体1,使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105进行过滤处理,并送入压缩机103中进行增压压缩处理,使增压后的空气可以顺利进入到分子筛104进行再次分离过滤;

s3:s2中分离过滤后气体,通过三通管进入到湿化瓶1010内进行湿润,吸氧时要先给氧增湿,湿化瓶1010的设置可以让医务人员很直观地观察患者吸氧时的动态以及流量的调节,吸入氧气后可以湿润气道,防止气体对粘膜的刺激,然后氧气通过出气管1011排出;

s4:s3中排出的氧气从氧气进气口302进入到恒温设备3的外壳301内,温度传感器305可以对通入到外壳301内的氧气温度监测,然后将检测的数据传递到pic控制器306,pic控制器306用于控制加热管304的加热,可以控制氧气温度;

s5:另外s1中的制氧机本体1可以与轮椅结构2之间组合使用;

s6:制氧机本体1下方的支撑底座101固定安装在轮椅结构2的支撑板202上,使限位凸起1012与限位凹槽204之间相互卡接固定;

s7:然后将挂扣206的上方与支撑底座101侧面的固定挂钩1013固定卡接实现将制氧机本体1与轮椅结构2之间安装固定;

s8:制氧机本体1的供电电源与轮椅结构2上的蓄电池组203电性连接,蓄电池组203可以向制氧机本体1进行供电,然后启动制氧机本体1,制氧机本体1按照s2到s3再到s4的步骤运行,实现与轮椅结合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案中压缩机103、温度传感器305、pic控制器306是现有技术,本案只是应用,其工作原理和电性连接关系属于现有技术,故不再赘述。

工作原理:居家使用时,制氧机本体1放置在室内,将制氧机本体1移动到适合的位置,开启制氧机本体1,使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105进行过滤处理,并送入压缩机103中进行增压压缩处理,使增压后的空气可以顺利进入到分子筛104进行再次分离过滤;分离过滤后气体通过三通管进入到湿化瓶1010内进行湿润,吸氧时要先给氧增湿,湿化瓶1010的设置可以让医务人员很直观地观察患者吸氧时的动态以及流量的调节,吸入氧气后可以湿润气道,防止气体对粘膜的刺激,然后氧气通过出气管1011排出;排出的氧气从氧气进气口302进入到恒温设备3的外壳301内,温度传感器305可以对通入到外壳301内的氧气温度监测,然后将检测的数据传递到pic控制器306,pic控制器306用于控制加热管304的加热,可以控制氧气温度;

需要户外使用时,制氧机本体1下方的支撑底座101固定安装在轮椅结构2的支撑板202上,使限位凸起1012与限位凹槽204之间相互卡接固定;然后将挂扣206的上方与支撑底座101侧面的固定挂钩1013固定卡接实现将制氧机本体1与轮椅结构2之间安装固定;制氧机本体1的供电电源与轮椅结构2上的蓄电池组203电性连接,蓄电池组203可以向制氧机本体1进行供电,然后启动制氧机本体1,制氧机本体1按照居家使用原理继续工作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