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介入治疗,是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新兴治疗方法,包括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疗,目前现有的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针,是通用型注射穿刺针,在为病人进行肿瘤介入治疗时不方便捏持,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给医护人员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且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医护人员一直握住治疗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在穿刺过程中的进针平稳度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操作人员手扶针头穿刺易发生交叉感染,特别是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针体的长度的关系,操作人员需要通过经验将针体插进皮下组织内。
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cn201820759610.3中公开有一种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包括针主体、针头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两条支撑腿和套筒;套筒为圆环形用于将针主体套入,两条支撑腿均匀且等距离的设置在套筒的表面,与套筒轴连接。所述支撑架可折叠,其底端的下表面设有粘连层,用于固定在患者皮肤上。该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通过支架来进行粘连固定,但是支架为弹性支架,稳定效果不佳,并且不便于根据患者的高度调整注射高度。
因此,提出一种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稳定效果不佳不便于注射、不便于根据患者调整注射高度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包括横梁,所述横梁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横梁的内部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侧活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内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外筒,所述外筒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内筒,所述内筒的内侧活动连接有推棒,所述推棒的底端外侧活动连接有注射筒,所述注射筒与外筒活动连接,所述注射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注射针,所述注射筒的外侧活动连接有压筒,所述压筒的顶端与外筒的底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横梁为中空结构,所述横梁的顶端为开口状,所述横梁的底端为开口状。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纹孔。
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下方设有夹板,所述夹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的内侧均螺纹连接有螺栓。
优选的,所述内筒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压板,所述推棒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压板。
优选的,所述内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垫,所述外筒的底端两侧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推棒的长度大于内筒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注射筒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密封块,所述第二密封块的顶端推棒的底端个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筒、内筒和注射筒均为透明材料,所述外筒与注射筒的外侧均设有刻度。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通过支撑架、底板、夹板、螺栓和横梁之间的配合设置,解决了稳定效果不佳不便于注射的问题,提高了注射的稳定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长时间手持注射装置造成晃动。
2、该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通过横梁、伸缩块、支撑架和滑块之间的配合设置,解决了不便于携带和搬运的问题,避免了装置过大携带不方便,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提高了装置的便携性,提高了装置的灵活性。
3、该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通过外筒、内筒、推棒、弹簧、压筒、注射筒、横梁和滑块之间的配合设置,解决了不能根据患者高度调节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利用压筒提高了注射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横梁结构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外筒结构的主视剖面示意图。
图中:1、底板;2、支撑架;3、伸缩杆;4、横梁;5、第一压板;6、第二压板;7、推棒;8、内筒;10、注射筒;11、注射针;12、螺栓;13、第一螺纹孔;14、夹板;15、第二螺纹孔;16、通孔;17、滑块;18、滑槽;19、弹簧;20、压筒;21、外筒;22、第一密封垫;23、第二密封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肿瘤内科用介入治疗装置,包括横梁4,横梁4为中空结构,横梁4的顶端为开口状,横梁4的底端为开口状,横梁4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3,伸缩杆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架2,支撑架2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板1,底板1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螺纹孔13,底板1的下方设有夹板14,夹板14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螺纹孔15,第一螺纹孔13与第二螺纹孔15的内侧均螺纹连接有螺栓12,当使用装置时,使用支撑架2使伸缩杆3拉开,然后利用夹板14和底板1通过螺栓12固定在患者两侧,同时压筒20会吸附在注射位置的外侧进行二次固定防止晃动,解决了稳定效果不佳不便于注射的问题,提高了注射的稳定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长时间手持注射装置造成晃动,横梁4的内部开设有滑槽18,滑槽18的内侧活动连接有滑块17,当需要携带或者搬运时,通过伸缩杆3使支撑架2收缩减小面积,使其体积缩小,解决了不便于携带和搬运的问题,避免了装置过大携带不方便,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提高了装置的便携性,提高了装置的灵活性,滑块17的内部开设有通孔16,通孔16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外筒21,外筒21的内侧活动连接有内筒8,内筒8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压板5,推棒7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压板6,内筒8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垫22,外筒21的底端两侧固定连接有弹簧19,推棒7的长度大于内筒8的长度,内筒8的内侧活动连接有推棒7,推棒7的底端外侧活动连接有注射筒10,注射筒10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二密封块23,第二密封块23的顶端推棒7的底端个固定连接,注射筒10与外筒21活动连接,注射筒10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注射针11,注射筒10的外侧活动连接有压筒20,压筒20的顶端与外筒21的底端固定连接,外筒21、内筒8和注射筒10均为透明材料,外筒21与注射筒10的外侧均设有刻度,接着使用外筒21通过滑块17在横梁4内移动到所需介入的位置,然后通过下压内筒8并通过外筒21的刻度观察下降位置,内筒8下压注射筒10下降调节高度,通过上拉推棒7升高,当达到合适位置时,使用推棒7下压注射,解决了不能根据患者高度调节的问题,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利用压筒20提高了注射时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当使用装置时,使用支撑架2使伸缩杆3拉开,然后利用夹板14和底板1通过螺栓12固定在患者两侧,接着使用外筒21通过滑块17在横梁4内移动到所需介入的位置,然后通过下压内筒8并通过外筒21的刻度观察下降位置,内筒8下压注射筒10下降调节高度,通过上拉推棒7升高,当达到合适位置时,使用推棒7下压注射,同时压筒20会吸附在注射位置的外侧进行二次固定防止晃动,当需要携带或者搬运时,通过伸缩杆3使支撑架2收缩减小面积,使其体积缩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