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器械液压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33073发布日期:2021-05-04 11:23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介入器械液压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用于向体内输送介入器械的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般包括配置于近端即操作者一侧的控制手柄,若干细长的管件内外滑动嵌套,各管件的近端为控制端且连接至控制手柄,各管件的远端为工作端且可介入体内并且通过相互配合完成介入器械的输送、释放或回收等,控制手柄一般可设置滑动或旋转部件,继而驱动各管件之间沿轴向的相对运动。现有控制手柄大多采用机械方式调控,随着介入器械的发展,对介入器械的功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输送系统要实现瓣膜的释放、可回收、调弯等功能,这些不同的功能模块通常由各自独立的驱动模块实现,这使得控制手柄传动相对复杂,且整体尺寸较大,不利于手术的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介入器械输送系统,进一步改进驱动方式,更加便于操作,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实现排气等辅助功能。

一种介入器械液压输送系统,包括由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多根管件,以及驱动所述多根管件相对运动的控制手柄,各管件远端用于相互配合操作介入器械,各管件的近端连接至所述控制手柄,在所述控制手柄处采用液压方式驱动各管件相对运动,径向上位置相邻的两管件之间的径向间隙为排气间隙,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中的液压驱动回路与所述排气间隙连通用以实施排气。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液压驱动回路配置于所述控制手柄处。

可选的,所述控制手柄设有一个或多个液压腔,各液压腔内分别滑动安装有活塞,径向上位置相邻的两管件包括外层管件和内层管件,外层管件进入其中一液压腔并与该液压腔内的活塞固定,内层管件延伸连接至其他液压腔的活塞或固定于控制手柄,所述液压驱动回路连通各液压腔以驱动相应的活塞。

可选的,各活塞包括:

固定密封部,套设于外层管件且与外层管件的外壁固定密封配合;

滑动密封部,套设于内层管件且与内层管件的外壁滑动密封配合;

固定密封部和滑动密封部固定连接,且至少一者与所在的液压腔内壁滑动密封配合;

所述固定密封部和所述滑动密封部上分别开设有平衡孔,在平衡孔处安装有平衡阀芯,所述活塞上还开设有与所述排气间隙连通的排气孔,且所述排气孔位于固定密封部和滑动密封部之间;

所述活塞将所在的液压腔分隔为两个腔室,两个腔室内的压力趋近时,平衡阀芯开启使两个腔室以及排气孔连通。

可选的,所述固定密封部和所述滑动密封部均与所处液压腔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

所述固定密封部和所述滑动密封部件之间通过连接套相互固定,所述排气孔开设在连接套的侧壁。

可选的,所述连接套的外壁与所处液压腔的内壁之间留有与所述排气孔连通的过气间隙,该过气间隙的轴向位置处在所述固定密封部和所述滑动密封部之间。

可选的,所述控制手柄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液压驱动回路连通的第一液压腔,所述第一液压腔内设有第一活塞;第一活塞将所述第一液压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固定密封部朝向第一腔室,所述滑动密封部朝向第二腔室;

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的压力趋近时,平衡阀芯开启使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过气间隙三者连通。

可选的,所述控制手柄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液压驱动回路连通的第二液压腔,所述第二液压腔内设有第二活塞;

所述第二活塞将所述第二液压腔分隔为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第二活塞的固定密封部朝向第三腔室,第二活塞的滑动密封部朝向第四腔室;

在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内的压力趋近时,平衡阀芯开启使第三腔室、第四腔室以及相应的过气间隙三者连通。

可选的,所述多根管件包括由内而外依次设置的第一管件、中间管件和第二管件;

所述第二管件与所述中间管件的径向间隙为第一排气间隙,第一活塞中连接套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间隙连通的第一排气孔;

所述中间管件与所述第一管件的径向间隙为第二排气间隙,第二活塞中连接套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排气间隙连通的第二排气孔。

可选的,所述第二管件的近端穿过第一活塞的连接套后固定至第一活塞的滑动密封部,所述第二管件的管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气孔位置匹配的适应排气孔;

所述中间管件的近端穿过第二活塞的连接套后固定至第二活塞的滑动密封部,所述中间管件的管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排气孔位置匹配的适应排气孔。

本申请的介入器械输送系统采用液压驱动方式,更加便于操作,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实现排气等辅助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远端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采用的介入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2c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所采用的介入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2d为介入器械装载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e为介入器械半释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f为介入器械释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近端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介入器械输送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隐藏了部分外壳);

图5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另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介入器械输送系统移动两缸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介入器械输送系统远端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介入器械输送系统省略两缸筒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两活塞位置变化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两缸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两缸筒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两缸筒(另外增加了部件固定套)的爆炸图;

图13为图10中两缸筒的侧视图;

图14为图13的剖视图;

图15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储液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驱动泵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驱动泵的泵壳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驱动泵的作功件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多通切换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多通切换阀的爆炸图;

图21为图19中多通切换阀安装于控制手柄的示意图;

图22为图19中多通切换阀的阀芯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阀芯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19中多通切换阀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固定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固定套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固定套部位的剖视图;

图28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第一活塞部位的剖视图;

图29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第二活塞部位的剖视图;

图30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两活塞部位的局部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第一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31中第一活塞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图31中第一活塞的爆炸图;

图34为图31中第一活塞省略密封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图34中第一活塞省略密封套后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的液压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7为图36中档位d1部分的放大图;

图38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另一实施例中的液压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9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另一实施例中的液压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0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的远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图40中的锁件在锁定状态的示意图;

图42为图41中的锁件在释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43为图42中省略中间管件后的示意图;

图44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另一实施例中的远端部分(锁件在锁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5为图44中的锁件在释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46为图45中省略中间管件后的示意图;

图47为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另一实施例中的远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8为图47中的锁件在锁定状态的示意图;

图49为图48中的锁件在释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50为图49中省略中间管件后的示意图;

图51为介入器械的支架上绑扎线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52a为图51中介入器械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52b为图51中介入器械覆膜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2c为图51中介入器械的支架分段示意图;

图53a~图53d为不同实施例中绑扎线与支架上的环形线套的配合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管件;

11、第一管件;111、引导头;112、安装头;113、管路接头;114、紧固套;115、锁孔;116、穿线孔;117、定位卡槽;118、定位凸起;119、辅助部件;12、第二管件;121、装载段;122、紧固套;13、中间管件;131、锁件;132、连接座;133、紧固套;134、绑扎线;135、线环;14、保护管;18、绑扎线;181、固定线环;182、活动线环;19、环形线套;191、横跨段;

2、控制手柄;

21、工作部;211、远端;212、近端;22、持握部;23、定位部件;24、第一半壳;25、第二半壳;26、定位柱;

3、缸筒;

31、第一缸筒;311、第一液压腔;312、第一腔室;313、第二腔室;314、连通口;315、连通口;32、第二缸筒;321、第二液压腔;322、第三腔室;323、第四腔室;324、连通口;325、连通口;33、液压管路;331、第一单向阀;332、第二单向阀;34、隔离密封件;35、远端密封塞;36、近端密封塞;

4、第一活塞;

41、固定密封部;42、滑动密封部;43、连接套;431、第一过气间隙;432、加强筋;44、支撑架;441、避让槽;45、密封套;451、凹陷区;46、第一排气孔;47、平衡孔;48、平衡阀芯;481、联动杆;482、密封头;49、通孔;

5、驱动泵;

51、泵壳;52、作功件;53、驱动件;531、轴孔;54、入口;55、出口;56、中转口;57、泵室;

6、多通切换阀;

61、阀座;62、阀芯;63、扳手;64、标识;65、接口;66、流道;67、驱动侧接口;68、工作侧接口;

7、储液罐;

71、注液口;72、注液接头;73、入口;74、出口;

8、固定套;

81、通孔;82、第三排气孔;83、定位槽;84、收纳腔;

9、第二活塞;

91、固定密封部;92、滑动密封部;

10、支架;

101、连接耳;102、瓣叶;103、扩口罩;104、流出段;105、腰部;106、流入段;

1000、右心房;1100、右心室;1200、下体腔静脉;1300、上体腔静脉;

m1、连接点;m2、连接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近端”和“远端”,是相对操作者而言的。例如,文中涉及的导管或鞘管中,“近端”是指靠近操作者、即使用时进入体内远离病灶的一端(例如导管与控制手柄相连的端部),而“远端”是远离操作者、即使用时进入体内靠近病灶的一端(例如,在导管端部的位置)。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输送系统可被用于治疗心脏瓣膜(例如,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和/或肺动脉瓣)。该治疗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瓣膜置换术,瓣膜修复或影响瓣膜功能的其他手术。该系统和方法能够使用经导管方式,例如通过静脉或股动脉途径输送导管系统;或采用其他微创手术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经心尖方法输送导管。

参见图1,本申请其中一实施例的介入器械输送系统,包括导管系统,所述导管系统包括由内而外同轴布置的多根管件1,以及驱动多根管件1相对运动的控制手柄2,各管件远端用于相互配合操作介入器械,各管件的近端连接至控制手柄2,在控制手柄2处采用液压方式驱动各管件相对运动。

本申请在控制手柄处采用液压方式驱动各管件可实现对介入器械的操作,例如释放、切割、旋转、抓取或回收等,整个液压系统配置在近端,更便于现场调试或组装,即使出现非预期状况,也便于体外解决,而若在远端配置液压机构则对设备体积和安全性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能够调控的运动形式和方向也因设备问题而受限。

多根管件理解为至少两根,具体而言,可以是任意两管件之间采用滑动配合,即运动时两管件之间的所有部位均带有轴向的相对位移,当然若两管件之间额外设置可形变的连接件,则该连接件的相对运动关系另行考虑。

还可以是其中两根管件,例如径向上位置相邻的两者之间局部采用固定连接(例如在远端部位相互固定),由于这两者仅在远端部位相互固定,那么在近端部位还可以容许两者之间有少量的相对位移,当然这种相对运动会传递至远端后会引起其中一者形变弯曲,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实现某一管件远端的调弯。

管件1的数量可以是两根、三根或更多,不同管件1的相对运动在远端(远离操作者、即使用时进入体内靠近病灶的一端,相应的则近端反之)处可实现对介入器械的相应操作,例如输送、释放、调整姿态、回收等,就各管件1自身以及远端功能的实现而言可依照常规技术实施,当然下文中也提供了有关管件远端结构的改进。本申请重点之一是在操作手柄处采用液体驱动方式,带动不同管件的相对运动。

参见图2a,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多根管件包括由内而外依次滑动嵌套的第一管件11和第二管件12,第一管件11的远端用于放置介入器械,两管件相对运动时,第二管件12的远端包裹或释放介入器械。第二管件12的近端外部还可以套设有与控制手柄固定连接的保护管(图1、2a中未画出)。

第一管件11的最远端处为引导头111,在邻近引导头111近端处还固定有安装头112,介入器械装载时位于引导头111和安装头112之间且径向压缩,介入器械一般均带有连接耳,安装头的外壁通常设有用于与介入器械的连接耳相配合的凹槽或凸头,装载时连接耳与安装头112的凹槽相卡合或挂在凸头上合以限制介入器械的轴向位置,关于连接耳与安装头的更多固定方式可以参考wo2019080857a1专利。

参见图2b,图2c,本申请所述涉及的介入器械在具体形状上没有严格限制,例如可包括支架10,在支架10轴向的一端带有连接耳101,连接耳101可以是末端带有一膨胀头,还可以才有环形或c形的连接部。

支架10为径向可压缩或扩张结构,一般是采用切割或编织方式形成的网筒状结构。

结合图2d~图2f,第二管件12的远端为装载段121,装载状态下介入器械径向压缩,装载段121包裹在介入器械的外周以限制介入器械径向扩张,介入器械就位后通过控制手柄驱动第二管件12相对于第一管件11轴向滑动后撤,使得介入器械逐渐暴露在人体脉管中,以容许介入器械径向扩张,介入器械从远端的扩张开始进入半释放状态,随着第二管件12的进一步后撤,使介入器械完全暴露,最后,介入器器械的连接耳脱离安装头进入释放状态即完成介入器械的释放。整个过程中第一管件11和第二管件12的轴向相对滑动即通过控制手柄2来驱动。

第一管件11和第二管件12为介入器械领域常用塑料管,或金属管,比如切割海波管或金属编织管或金属编织管与海波管混合管材。第一管件11和/或第二管件12也可以是多层复合管。

参见图3,图4,控制手柄2设有一个液压腔,即第一液压腔311,径向上位置相邻的两管件即分别为第一管件11和套在其外部的第二管件12,处在外层的第二管件12进入该第一液压腔311与该第一液压腔311内的第一活塞4固定,处在内层的第一管件11延伸出第一液压腔311且固定于控制手柄2。

控制手柄2的形状并没有严格限制,为了便于封装其他部件,可采用分体结构,即控制手柄2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半壳24和第二半壳25,当然为了便于局部的维护或操作,也可以分为更多部分。

为了便于第一半壳24和第二半壳25之间相互固定,可采用卡扣、紧固件的多种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一半壳24和第二半壳25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定位柱26,定位柱26上设有螺孔,另一者则相应的设置用于穿设螺栓的安装孔,两者通过螺栓固定;

或两者均设有定位柱26且位置匹配,一者的定位柱上带有定位孔,另一者的定位柱直接卡入位置相应的定位孔。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半壳24和第二半壳25还可以采用粘结或焊接固定。

不同的实施例中,液压腔直接开设于控制手柄2内部,或控制手柄2固定安装有缸筒3,缸筒3的内部为液压腔。缸筒3截面没有严格限制,优选外周由光滑的曲线围成,例如圆形或椭圆形,以截面是圆形为例,图中可见其整体为圆筒状。

本实施例中,控制手柄2内部固定有第一缸筒31,第一缸筒31内部的液压腔为第一液压腔311,液压腔内的活塞即为滑动安装在第一液压腔311内的第一活塞4。

为了保护第一缸筒31,第一半壳24和第二半壳25将第一缸筒31扣合包围,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控制手柄2上设有与第一缸筒31相配合的定位部件23。例如图4中可见定位部件23为一处或多处定位台阶,定位台阶的形状与第一缸筒31的外轮廓相应,以夹持固定第一缸筒31。

尽管控制手柄2的形状没有严格限制,但为了便于操作,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控制手柄2包括工作部21以及与工作部21相连的持握部22。第一缸筒31处在工作部21内,即工作部21整体而言用于提供第一液压腔311,工作部21具有相对的远端211和近端212。

工作部21和持握部22之间采用一体结构,或可拆卸连接,以较少体积便于收纳,工作部21和持握部22的连接部位可以采用卡扣或螺纹等方式以便快速组装。

持握部22的形状便于持握操作,例如整体上具有一长度方向,由于工作部21中安装有缸筒,以缸筒中活塞的运动方向为缸筒轴向,本实施例中持握部22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于缸筒轴向,或略斜交。就工作部21和持握部22两部分而言整体上呈l形,为了进一步提高持握手感以及符合手部形状特点,本实施例中控制手柄2的整体形状类似于手枪形状。液压驱动的控制部件,例如开关等可设置在持握部22,以便于单手操作。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持握部22的长度方向还可以大致平行于缸筒轴向,甚至相互对正。则控制手柄2的整体形状为条状。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持握部22连接于工作部21的近端212。而各管件则从工作部21的远端211穿出控制手柄2并进一步向远端延伸。

为了采用液压驱动管件相对运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进一步改进了管件以及活塞的连接方式,将管件直接穿入缸筒,使得结构进一步紧凑,提高集成度。

参见图4(图中为了避免部件干涉将第一缸筒31移出,关于液压腔以及各腔室仍按照与活塞的相对位置作参照示意,其他相关视图同理),本实施例中液压腔为第一液压腔311;活塞为滑动安装在第一液压腔311内的第一活塞4,第二管件12的近端穿入第一液压腔311且与第一活塞4固定连接,第一管件11的近端经由第二管件12穿出第一活塞4后进一步延伸、直至与控制手柄2固定连接。

相对于控制手柄2的工作部21,第二管件12由工作部21的远端211伸入第一液压腔311,第一管件11延伸并连接至工作部21的近端212。

由于第一管件11的近端与控制手柄2固定连接,因此第一活塞4运动时即可带动第二管件12相对于第一管件11轴向滑动,在两管件的远端实现相应的功能。

具体的,第一活塞4将第一液压腔311分隔为第一腔室312和第二腔室313,各腔室通过相应的连通口接入液压驱动回路,第二管件12的近端穿入第一腔室312且与第一活塞4固定连接,第一管件11的近端经由第二管件12穿出第一活塞4、再经由第二腔室313延伸出第一液压腔311。

当然作为液压驱动方式,各管件在进出第一缸筒31的部位处均需密封处理,根据管件相对于第一缸筒31的运动关系,相应的采用固定密封或滑动密封。

各连通口设置于第一缸筒31,液压驱动回路是为了驱动第一缸筒31内的第一活塞4往复运动,液压驱动回路上可根据需要设置必要的泵阀等控制器件,为了进一步提高集成度,在一实施例中液压驱动回路配置于控制手柄2、用于带动第一活塞4使各管件相对运动。

第一管件11的内部可以用于穿引导丝等,因此第一管件11的近端固定至控制手柄2,在一实施例中,工作部21的近端安装有管路接头113,第一管件11延伸并连接至管路接头113。管路接头113具体可采用鲁尔接头并与第一管件11对接连通,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管路接头113向第一管件11内通入生理盐水以实施排气操作。第一管件11的近端可直接固定于管路接头113,或通过一紧固套114连接于管路接头113,紧固套114可填充在第一管件11的外壁与管路接头113的内壁之间,实现紧固和密封。

在图5~图9的实施例中,控制手柄2设有两个液压腔,即第一液压腔311和第二液压腔321,多根管件包括由内而外依次滑动嵌套的第一管件11、中间管件13和第二管件12;

径向上位置相邻的两管件以不同参照对象可视为两组:

第一组为中间管件13和套在其外部的第二管件12,处在外层的第二管件12进入该第一液压腔311与该第一液压腔311内的第一活塞4固定,处在内层的中间管件13延伸出第一液压腔311,连接至第二液压腔321内的第二活塞9。

第二组为第一管件11和套在其外部的中间管件13,处在外层的中间管件13进入该第二液压腔321与该第二液压腔321内的第二活塞9固定,处在内层的第一管件11延伸出第二液压腔321且固定于控制手柄2。

控制手柄2内安装有第一缸筒31和第二缸筒32,两缸筒分别提供第一液压腔311和第二液压腔321,第一缸筒31和第二缸筒32同轴布置相互对接,在对接部位设置隔离密封件34,中间管件13的近端滑动密封的贯穿该隔离密封件34进入第二液压腔321。

由内而外依次滑动嵌套的多根管件为三根,其中:

第一管件11的远端用于放置介入器械;

中间管件13的远端设有将介入器械限制在第一管件11的锁件;中间管件13相对于第一管件11的轴向滑动,可以使得锁件与第一管件11上的安装头改变配合关系;

第二管件12的远端带有装载段、用于包裹或释放介入器械。

第一管件11与介入器械之间可以是在体内相互分离,即介入器械留在体内;还可以是相互连接,操作完成后介入器械并不留在体内,而是随第一管件11回撤至体外。

在一实施例中,中间管件13的远端可以固定连接至第一管件11用以牵引调弯,改变介入器械的姿态,以便于准确就位。中间管件13与第一管件11两者在远端的连接部位可以是邻近第一管件11上的安装头,例如处在安装头的近端侧,当然中间管件13的远端也可以直接固定于安装头。

在第二缸筒32处,第二活塞9将第二液压腔321分隔为第三腔室322和第四腔室323,各腔室通过相应的连通口接入液压驱动回路,中间管件13的近端穿入第三腔室322且与第二活塞9固定连接,第一管件11的近端经由中间管件13穿出第二活塞9、再经由第四腔室323延伸出第二液压腔321。

相应的工作部21的近端安装有管路接头,第一管件11延伸并连接至管路接头113。

第一腔室312和第二腔室313是依照第一活塞4划分,第三腔室322和第四腔室323是依照第二活塞9划分,由于两活塞位置是可以移动的,因此各腔室的体积也相应变化,并非固定不变。

结合图8与图9,当仅第一活塞4向远端运动时,即带动第二管件12向远端运动,而第一管件11、中间管件13位置不变。第一活塞4向近端运动时同理。

当仅第二活塞9向远端运动时,即带动中间管件13向远端运动,而第一管件11、第二管件12位置不变。第二活塞9向近端运动时同理。

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集成度,在控制手柄2处还配置有用于通过活塞驱动各管件相对运动的液压驱动回路。将液压驱动回路都安装在控制手柄2,可避免使用冗长的外部管路,减少手持移动操作时的部件干涉。

在一实施例中,液压驱动回路包括:

液压管路,用于提供与各液压腔连通的液体通道;

驱动泵5,与液压管路连通用以驱动液体流动;

控制阀,与液压管路连通用以控制液体流向。

液压管路泛指用于连通液压驱动回路中各部件的管道,由于液压驱动回路配置在控制手柄2内,因此优选的方式是所有的、或大部分的液压管路都收纳在控制手柄2的内部,本申请中有关具体结构的各附图中省略了液压管路,由于各部件的连通关系已有明确说明,因此实施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布置液压管路,由于液压管路一般采用软管,因此如何将其收纳于控制手柄2的内部可按需实施。

液压管路使用时灌充液体,通过液体流向而改变推动活塞往复运动,为了提高安全性,液压驱动回路中的液体为生理盐水。

在液压驱动回路布置相应的控制阀,可以控制液体流向,改变活塞运动方向或实现其他辅助功能,例如控制阀可以包括分别配置于驱动泵5出、入口的单向阀,以及用于切换活塞运动方向的多通切换阀6。

为了缓冲、暂存液体,其中一实施例中液压驱动回路还包括与液压管路连通用以暂存液体的储液罐7,储液罐7也可以集成安装在控制手柄2的内部,为了预先或使用时现场加注液体,储液罐7开设有注液口71。

储液罐7不仅有连通于液压管路的出、入口,还可以单独配置注液口71,注液口71处可以单独配置阀门,用以连接外部的液体加注设备,此外在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利用驱动泵5实现液体加注。

例如,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手柄2上安装有注液接头72,该注液接头72通过驱动泵5连通注液口71,用以向储液罐7内加注液体。

外部的液体加注设备接入注液接头72,再经由驱动泵5向储液罐7内加注液体,这样可以省去外部加压设备,充分利用介入器械输送系统自身的液压驱动回路实现液体加注。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阀包括:

多通切换阀6,具有与驱动泵5的出、入口相连通的驱动侧接口,以及多个工作侧接口,其中每两个工作侧接口与其中一液压腔相连通,多通切换阀6具有多个档位、用于切换驱动侧接口与不同工作侧接口之间的连通关系、以控制液体流向。

多通切换阀6通过不同档位可以切换各液压腔与驱动泵5的出、入口连通关系,即可实现活塞运动方向的改变。两单向阀可避免液体在驱动泵5处不必要的回流,保证液体输送效率。

驱动侧接口以及工作侧接口仅仅是按照不同的连通部件来区分,对于多通切换阀6自身而言,仅仅是多个不同的接口而已。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阀还包括:

两单向阀,驱动泵5的出口经过第一单向阀连通至其中一驱动侧接口;驱动泵的入口依次经过第二单向阀和储液罐7连通至另一驱动侧接口。

为了进一步指示操作,多通切换阀6嵌装于控制手柄2,且控制手柄2上设有指示多通切换阀6所处档位的标识。

参见图10~图14,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缸筒31和第二缸筒32同轴线布置且通过隔离密封件34相互对接,第一缸筒31的远端设置有远端密封塞35,第一缸筒31还带有连接液压驱动回路的连通口314以及连通口315。第二缸筒32的近端设置有近端密封塞36,第二缸筒32还带有连接液压驱动回路的连通口324以及连通口325。

第二管件12滑动密封的贯穿远端密封塞35连接至第一活塞4,中间管件13和第一管件11在第二管件12内部延伸出第一活塞4,中间管件13进一步滑动密封的贯穿隔离密封件34连接至第二活塞9,第一管件11在中间管件13内部延伸出第二活塞9,再进一步固定密封的贯穿近端密封塞36连接至控制手柄2。

结合图8与图9,当仅第一活塞4向远端运动时,即带动第二管件12向远端运动,而中间管件13和第一管件11位置不变。第一活塞4向近端运动时同理。

当仅第二活塞9向远端运动时,即带动中间管件13向远端运动,而第一管件11、第二管件12位置不变。第二活塞9向近端运动时同理。

参见图15,在一实施例中,储液罐7为两端封闭的筒状结构,储液罐7的底端设置注液口71,侧壁上开设有入口73和出口74,通过入口73和出口74接入液压驱动回路。

参见图16~图18,在一实施例中,驱动泵5包括:

固定于控制手柄(图中显示了控制手柄的第一半壳24)并接入液压驱动回路的泵壳51;

活动安装在泵壳51内用于驱动液体流动的作功件52;

活动安装于控制手柄并与作功件52联动的驱动件53。

泵壳51内部用于形成泵室57,泵壳51上带有与泵室57连通的入口54和出口55,且该入口54和出口55接入液压驱动回路。

当需要配合储液罐7的注液口71使用时,第一半壳24上还固定有注液接头72,相应泵壳51上带有与泵室57连通的中转口56,注液时,液体依次经过注液口71、中转口56进入泵室57,再依次经过出口55、注液口71进入储液罐7,为了注液可单独配置注液管路,并设置必要控制阀,以避免干涉液压驱动回路。

作功件52在泵壳51内做直线往复运动或圆周运动以驱使液体流动,常见的形式可采用叶轮或柱塞的形式。其中一实施例中,作功件52为柱塞,驱动件53直接抵压该柱塞或通过传动机构与柱塞联动。

驱动件53为电动件、气动件或手工件,驱动件53的作用是带动作功件52运动,驱动件53与作功件52之间可以是一结构或分体联动,根据动力源的形式不同,为了简化结构,优选采用手工件,即通过手工操作带动作功件52,当然利用电动或气动也同样可实现基本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手工件为滑动或转动安装于控制手柄的操作钮。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件53带有轴孔531、并通过转轴安装于控制手柄上,控制手柄包括用于提供液压腔的工作部以及与所述工作部相连的持握部22,操作钮安装在持握部22。以便于在持握的同时可单手操作驱动泵5。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泵5还包括作用在操作钮与控制手柄之间的复位件。驱动件53与作功件52之间可相抵配合,还可以通过限位结构或牵引件相连,使得驱动件53复位时刻同时带动作功件52往复。驱动件53与控制手柄之间可设置复位件,例如与驱动件53相作用的压簧或拉簧,或安装于转轴部位的卷簧,为使作功件52往复运动,复位件还可以直接作用于作功件52,例如位于泵室57内直接与作功件52相抵的压簧。使用时反复按压驱动件53,继而驱动作功件52使液体在液压驱动回路中流动。

参见图19~图24,在一实施例中,多通切换阀6包括相互配合的阀座61和阀芯62,阀座61内带有阀腔,阀腔侧壁开设有多个接口65,用于连接驱动泵以及各液压腔,阀芯62置入阀腔中且转动配合,阀芯62的外周壁设置多条流道66,阀芯62转动到不同位置时,多条流道66与多个接口65之间有相应的连通关系,为了便于识别,在一实施例中,多通切换阀6嵌装于控制手柄2,且控制手柄2上设有指示多通切换阀6所处档位的标识64。

阀芯62连接有扳手63,扳手旋转到不同角度即指向了不同档位的标识64,本实施例中为了配合不同档位的功能,流道66(图24中各箭头所指)设置七条,其具体功能在下文的其他实施例中有进一步的说明,当然流道66还可以根据所要实现的功能相应增减。

结合图6,图7,图12~图14,图25~图27,为了建立稳定的介入通道,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管件12的外部还套设有保护管14,保护管14的近端与控制手柄2相固定。

保护管14相对于控制手柄固定安装且处在第二管件12外周,实施介入通过保护管14建立的通道,可避免第二管件12往复移动时划伤血管,保护管14的长度即其远端的位置可根据介入路径长短确定,保护管14的近端固定在控制手柄2的远端侧,第二管件12的近端穿出保护管14后再进入第一缸筒。

为了便于安装保护管14的近端,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手柄上安装有固定套8,保护管14的近端与固定套8的远端密封对接,第二管件12的近端经由保护管14穿出固定套8后进一步延伸进入第一液压腔。

固定套8带有通孔81,保护管14的近端与伸入该通孔81,并与孔壁之间通过粘结,焊接,过盈配合等方式密封固定连接,固定套8与控制手柄2之间可采用卡合或利用紧固件等方式固定,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套8的外周设置环形的定位槽83,控制手柄2的两半壳边缘与该定位槽83卡合。例如图27中可见第一半壳24的相应部分卡入定位槽83以限制固定套8的轴向位置。

由于第二管件12需要往复滑动,因此固定套8的近端与第二管件12的外壁滑动密封配合,这里的滑动密封配合既可以是通孔81的内壁与第二管件12的外壁直接接触配合,还可以是通过其他的部件间接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缸筒带有远端密封塞35,固定套8的近端设有与通孔81连通的收纳腔84,远端密封塞35的一部分延伸进入收纳腔84,该部分密封填充在固定套8与第二管件12的外壁之间。即采用间接的滑动密封配合,第二管件12从固定套8穿过远端密封塞35后,也就进入了第一缸筒内的液压腔。

由于保护管14与第二管件12需要相对滑动,因此有时会预留径向间隙,手术时需要对径向间隙实施排气。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套8的近端与第二管件12的外壁滑动密封配合,保护管14与第二管件12的径向间隙为第三排气间隙,固定套8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三排气间隙连通的第三排气孔82。

固定套8的近端与第二管件12外壁的滑动密封配合部位作为密封点,第三排气孔82的轴向位置位于保护管14的近端与密封点之间,这样在排气时不至于影响密封点近端侧即不会影响液压腔的正常工作。

为了充分利用已有的液压驱动回路,第三排气孔82接入液压驱动回路。例如多通切换阀的其中一个工作侧接口与第三排气孔82相连通;多通切换阀具有多个档位,其中一个档位则连通驱动泵的出口与第三排气孔82,即可通过液体灌注的方式进行排气。

参见图28~图35,各液压腔中分别配置有活塞,各活塞就自身而言可采用相同的结构,仅仅是所处位置以及穿过的管件不同,但并不影响其结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

径向上位置相邻的两管件包括外层管件和内层管件,各活塞包括:

固定密封部,套设于外层管件且与外层管件的外壁固定密封配合;

滑动密封部,套设于内层管件且与内层管件的外壁滑动密封配合;

固定密封部和滑动密封部固定连接,且至少一者与所在的液压腔内壁滑动密封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径向上位置相邻的两管件包括外层管件即第二管件12和内层管件即中间管件13,第一活塞4包括:

固定密封部41,套设于第二管件12且与第二管件12的外壁固定密封配合;

滑动密封部42,套设于中间管件13且与中间管件13的外壁滑动密封配合;

固定密封部41和滑动密封部42固定连接,且两者的外周均与第一液压腔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

第一活塞4带有沿轴线延伸的通孔,第二管件12的近端通过一紧固套122固定连接在通孔内,紧固套122一方面可以填充径向间隙,另外还便于轴向定位和组装。第一活塞4与第二管件12固定连接,而与中间管件13滑动配合,因此第一活塞4运动时可带动第二管件12,但并不影响中间管件13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径向上位置相邻的两管件包括外层管件即中间管件13和内层管件即第一管件11,第二活塞9包括:

固定密封部91,套设于中间管件13且与中间管件13的外壁固定密封配合;

滑动密封部92,套设于第一管件11且与第一管件11的外壁滑动密封配合;

固定密封部91和滑动密封部92固定连接,且两者的外周均与第二液压腔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

第二活塞9带有沿轴线延伸的通孔,中间管件13的近端通过一紧固套133固定连接在通孔内,紧固套133一方面可以填充径向间隙,另外还便于轴向定位和组装。第二活塞9与中间管件13固定连接,而与第一管件11滑动配合,因此第二活塞9运动时可带动中间管件13,但并不影响第一管件11的位置。

第一管件11的近端穿出第二液压腔后通过一紧固套114固定连接于管路接头113。

其中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介入器械液压输送系统,包括由内而外同轴设置的多根管件1,以及驱动多根管件1相对运动的控制手柄2,各管件1远端用于相互配合操作介入器械,各管件1的近端连接至控制手柄2,在控制手柄2处采用液压方式驱动各管件1相对运动,径向上位置相邻的两管件1之间的径向间隙为排气间隙,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中的液压驱动回路与排气间隙连通用以实施排气。可充分发挥液压驱动的辅助功能,通过液体灌注的方式排气,也省去了额外的排气设备。

为了结合排气功能本申请还对活塞的结构做进一步的改进。

在一实施例中,活塞上设有平衡孔,且在平衡孔位置安装有平衡阀芯;活塞上还开设有与排气间隙连通的排气孔,且排气孔位于固定密封部和滑动密封部之间;活塞将所在的液压腔分隔为两个腔室,两个腔室内的压力趋近时,平衡阀芯开启使两个腔室以及排气孔连通。

由于两活塞结构相同,因此下文以第一活塞4为例,第二活塞9同理。第一活塞4中固定密封部41和滑动密封部42之间通过连接套43相互固定。

固定密封部41和滑动密封部42均包括支撑架44以及包裹与支撑架44外部的密封套45,连接套43固定在两支撑架44之间。

第二管件12与中间管件13的径向间隙为第一排气间隙,第一活塞4中连接套43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一排气间隙连通的第一排气孔46;第一活塞4中连接套43的外壁与第一液压腔的内壁之间留有与第一排气孔46连通的第一过气间隙431,该第一过气间隙431的轴向位置处在第一活塞4的固定密封部41和滑动密封部42之间。

第一排气孔46可以沿连接套43的周向开设多个,以保证液体的流畅通过。

同理,中间管件13与第一管件11的径向间隙为第二排气间隙,第二活塞9中连接套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二排气间隙连通的第二排气孔。

第二活塞9中连接套的外壁与第二液压腔的内壁之间留有与第二排气孔连通的第二过气间隙,该第二过气间隙的轴向位置处在第二活塞9的固定密封部91和滑动密封部92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架44包括:

与连接套43的轴向端相对接的环形部;

固定于环形部外周的支撑盘,密封套45包裹于支撑盘。

环形部与连接套43之间可以为一体结构,即连接套43轴向的两端即作为环形部,支撑盘为框架结构的圆盘。为了保证强度,在连接套43的外周还设有有多条加强筋432,加强筋432连接在固定密封部41和滑动密封部42的支撑架44之间。

各支撑架44以及密封套45均开设有通孔49,支撑架44中的连接套43为轴向贯通结构,贯通区域即作为通孔,密封套45上通孔49位置相应,各通孔用于穿设管件,根据活塞位置的不同,直接与通孔内缘相配合的可能是第二管件12、中间管件13或第一管件11穿过的通孔,并在穿过部位密封配合,各密封套45的外周与所在液压腔的内壁滑动密封配合。

固定密封部41和滑动密封部42上分别开设有与第一过气间隙431连通的平衡孔47,由于支撑盘为框架结构,因此平衡孔47直接开设于各侧的密封套45上,为了避让平衡阀芯48,支撑架44上开设有供平衡阀芯48贯穿的避让槽441。

第一活塞4两侧压力不等时,压力高侧的液体会驱动平衡阀芯48运动将该侧的平衡孔47封闭,继而推动第一活塞4向压力低侧运动。

需要排气时可向第一活塞4两侧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同时输入液体,使第一活塞4两侧压力基本相同,此时平衡阀芯48位置恰好居中,即固定密封部41和滑动密封部42上的平衡孔47均处在开放状态,液体会经由平衡孔47进入第一过气间隙431,再经由第一排气孔46进入第一排气间隙,实现灌注液体排气。

在一实施例中,平衡阀芯48包括:

联动杆481,滑动贯穿固定密封部41和滑动密封部42上的平衡孔47,且在贯穿部位间隙配合;

两密封头482,分别固定于联动杆481的两端,在活塞两侧压力的作用下相应的封闭或开放平衡孔47。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密封效果,密封头482为球形,固定密封部41和滑动密封部42相背的一侧分别设有处在平衡孔47外周的凹陷区451,密封头482在封闭平衡孔47时贴靠于凹陷区451。

根据第二管件12的近端具体位置,液体由第一排气孔46进入第一排气间隙的方式也略有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管件12的近端穿过第一活塞4的连接套43后固定至第一活塞4的滑动密封部42中的支撑架44,即第二管件12已经阻挡了连接套43上的第一排气孔46,此时第二管件12的管壁开设有与第一排气孔46位置匹配的适应排气孔。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管件12的近端通过紧固套122固定于第一活塞4,紧固套122固定至第一活塞4的滑动密封部42中的支撑架44,即第二管件12和紧固套122均已经阻挡了连接套43上的第一排气孔46,此时第二管件12和紧固套122上均开设有与第一排气孔46位置匹配的适应排气孔。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管件12的近端固定至第一活塞4的固定密封部41中的支撑架44。即第二管件12并没有阻挡第一排气孔46,此时第一排气孔46可直接与第一排气间隙连通。

在第二活塞9处,中间管件13的近端连接关系以及适应排气孔的开设方式同理。

参见图36~图37,本申请介入器械输送系统一实施例中,采用两个缸筒,即第一缸筒31和第二缸筒32,第一缸筒31内安装有带平衡阀芯48的第一活塞4,第一缸筒31带有连通口314和连通口315;第二缸筒32内安装有带平衡阀芯的第二活塞9,第二缸筒32带有连通口324和连通口325。

轴向相对运动的管件包括与第一活塞4固定连接的第二管件,与第二活塞9固定连接的中间管件,以及与控制手柄固定连接的第一管件,此外控制手柄上还通过固定套8连接有处在第二管件外周的保护管,固定套8上带有第三排气孔82。

在液压驱动回路中还配置有多通切换阀6,带入口54和出口55的驱动泵5,以及带入口73和出口74的储液罐7。在驱动泵5的入口54连接有第一单向阀331;在驱动泵5的出口55连接有第二单向阀332。各个部件通过相应的液压管路33连通。

本实施例中,多通切换阀6共有七个接口,其中两个为驱动侧接口67,分别与驱动泵5的出、入口相连通(通过单向阀以及储液罐间接连通),多通切换阀6另外五个为工作侧接口68,在多通切换阀6内部通过阀芯上的多条流道66可将相应的驱动侧接口67和工作侧接口68连通,基于不同的连通关系可分为d1~d7共七个档位,每个档位实现不同的功能。

具体而言,各档位功能如下:

在档位d5、d6中,活塞两侧的腔室同时与驱动泵5的出口55连通,即同时通入液体,使得平衡阀芯居中,开放所有的平衡孔,使液体可灌注至相应的排气间隙。

参见图38,在另一实施例中仅采用第一缸筒31,第一缸筒31内安装有带平衡阀芯48的第一活塞4,第一缸筒31带有连通口314和连通口315。

轴向相对运动的管件包括与第一活塞4固定连接的第二管件,以及与控制手柄固定连接的第一管件。

在液压驱动回路中还配置有多通切换阀6,带入口54和出口55的驱动泵5,以及带入口73和出口74的储液罐7。在驱动泵5的入口54连接有第一单向阀331;在驱动泵5的出口55连接有第二单向阀332。各个部件通过相应的液压管路33连通。

本实施例中,多通切换阀6共有四个接口,其中两个为驱动侧接口,分别与驱动泵5的出、入口相连通(通过单向阀以及储液罐间接连通),多通切换阀6另外两个为工作侧接口,基于不同的连通关系可分为d1~d3共三个档位,每个档位实现不同的功能。

具体而言,各档位功能如下:

在档位d3中,活塞两侧的腔室同时与驱动泵5的出口55连通,即同时通入液体,使得平衡阀芯居中,开放所有的平衡孔,使液体可灌注至第二管件与第一管件的间隙进行排气。

参见图39,在另一实施例中仅采用第一缸筒31,第一缸筒31内安装有带平衡阀芯48的第一活塞4,第一缸筒31带有连通口314和连通口315。

轴向相对运动的管件包括与第一活塞4固定连接的第二管件,以及与控制手柄固定连接的第一管件。

控制手柄上还通过固定套8连接有处在第二管件外周的保护管,固定套8上带有第三排气孔82。

在液压驱动回路中还配置有多通切换阀6,带入口54和出口55的驱动泵5,以及带入口73和出口74的储液罐7。在驱动泵5的入口54连接有第一单向阀331;在驱动泵5的出口55连接有第二单向阀332。各个部件通过相应的液压管路33连通。

本实施例中,多通切换阀6共有五个接口,其中两个为驱动侧接口,分别与驱动泵5的出、入口相连通(通过单向阀以及储液罐间接连通),多通切换阀6另外三个为工作侧接口,基于不同的连通关系可分为d1~d4共四个档位,每个档位实现不同的功能。

具体而言,各档位功能如下:

在档位d3中,活塞两侧的腔室同时与驱动泵5的出口55连通,即同时通入液体,使得平衡阀芯居中,开放所有的平衡孔,使液体可灌注至第二管件与第一管件的排气间隙。

参见图40~图43,控制手柄通过驱动各管件的相对运动,可实现在远端对介入器械的相关操作,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管件11上设有用于连接介入器械的安装头112,安装头112上设有锁孔115;

中间管件13的远端固定有锁件131,锁件131在锁定状态下插入锁孔115,介入器械的自身或通过绑扎线绑缚在锁件131上,锁件131在释锁状态下脱离锁孔115以释放介入器械。

介入器械的近端可以自带挂钩、圈套等结构,通过挂钩、圈套直接绕置在锁件131上,而锁件131的最远端插入锁孔115,因此可以限制介入器械的近端位置,只有锁件131脱离锁孔115,才可以释放介入器械的近端。

另外还可以设置绑扎线,绑扎线一部分与介入器械的近端穿引连接,另一部分绕置在锁件131上,同样可以通过锁件131起到限制或释放作用。

第一管件11的最远端为引导头111,引导头111与安装头112之间为介入器械安装位,输入介入器械时,介入器械径向压缩套在第一管件11上,介入器械的远端搭置在引导头111上,介入器械的近端连接至安装头112且通过锁件131进一步限定,第二管件12的远端具有膨大的装载段以包裹介入器械,释放时第二管件12后撤(向近端侧滑动),介入器械逐渐暴露并径向扩张膨胀,但由于介入器械的近端锁定在安装头112上,因此即使介入器械完全暴露于第二管件12,其近端没有释放,在确认介入器械位置后,再回撤中间管件13,使得锁件131离锁孔115,此后介入器械的近端才可以完全释放,这样可以在就位不佳时前推第二管件12将介入器械回收,重新装载并调节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锁件131为杆状,中间管件13的内部固定有连接座132,锁件131的近端插设固定于连接座132,锁件131的远端通过随中间管件13的轴向运动与锁孔115相互配合。

为了均衡锁定力的分布,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锁件131为并排布置的多根直杆。各直杆沿中间管件13的轴向延伸,多根直杆沿中间管件13的周向均匀分布,例如两根~四根。

介入器械的近端一般带有连接耳,在安装头112的外周可设置与连接耳相应的定位卡槽117,进一步保持连接耳的位置,防止连接耳与安装头112之间不必要的轴向滑移或相对转动。

在结合绑扎线使用时,为了便于绑扎线的穿引,在安装头112上可以设置穿线孔116,穿线孔116的贯穿方向可以沿安装头112的轴向或径向,既可以是安装头112自身开孔,还可以利用带孔的辅助部件来实现,当然该辅助部件与安装头之间固定连接。

连接耳101远端带有环形的连接部,绑扎线134穿过环形的连接部,以及穿线孔116,并在端部留有线环135,锁件131穿过线环135后进入插入锁孔115,使线环135无法脱出锁件131,即将连接耳101绑扎在安装头112上。

图43中可见,锁件131在释锁状态下脱离锁孔115,线环135解除限制,连接耳101进一步运动后,绑扎线134可以抽出环形的连接部以释放介入器械。

参见图44~图46,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安装头112的外周设置与连接耳相应的定位凸起118,进一步保持连接耳的位置,防止连接耳与安装头112之间不必要的轴向滑移或相对转动。另外穿线孔116径向延伸,且恰开设在定位凸起118上,定位凸起118为对称的两个,穿线孔116沿定位凸起118的轴向贯穿两定位凸起118。

参见图47~图50,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安装头112的外周设置与连接耳相应的定位凸起118,进一步保持连接耳的位置,防止连接耳与安装头112之间不必要的轴向滑移或相对转动。

另外安装头112的外周固定嵌装有管状的辅助部件119,辅助部件119内部即为穿线孔116,穿线孔116沿安装头112轴向延伸。

关于绑扎线的绕置可采用多种方式,但一般至少经由穿线孔116,且与连接耳和锁件131相接触,在锁件131脱离锁孔115后,绑扎线释放连接耳,或连接耳与绑扎线一并释放。

图51~图52c中,进一步示意了腔静脉瓣膜的结构和应用场景,腔静脉又分上体腔静脉1300和下体腔静脉1200,两者均与右心房1000连通,右心房1000则通过三尖瓣与右心室1100连通。即本实施例也公开了经股静脉在上腔或下腔静脉处植入腔静脉瓣膜的腔静脉瓣膜置换系统,包括腔静脉瓣膜以及上文的各介入器械输送系统。

腔静脉瓣膜根据需求,既可以放置于上体腔静脉1300(邻近右心房1000部位)也可以放置于下体腔静脉1200,就自身结构而言,腔静脉瓣膜包括:

支架10,支架10为网筒结构且内部为血流通道,支架10在轴向上具有相对的流入端和流出端。

为了便于定位,还可以包括:

瓣叶102,瓣叶连接在支架的血流通道内,且能够在血流作用下开放或关闭血流通道;

扩口罩103,扩口罩103与支架10相连且围在流出端的外周,扩口罩103为背向流入端的扩口结构。

支架10的流入端设置多个连接耳101,在连接耳101上可穿设环形线套19,另外扩口罩103的末端,以及支架10的流出端分别带有v形部,环形线套19或绑扎线18根据释放或牵拉方还可以穿设在各v形部进行释放控制。

支架10沿血流方向依次包括:

流入段106,处在流入端的一侧;

腰部105,处在支架10轴向的中部;

流出段104,由扩口罩103与支架10相连的部位起朝流出端一侧延伸;

当然,支架10的各部分均具有相对的流入侧和流出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不仅仅是腔静脉瓣膜,具有连接耳或类似结构的介入器械中在设置环形线套19时,均可采用不同方式穿引以及与绑扎线18相连。

图53a中,绑扎线18为两条,各条绑扎线一端带有固定线环181,另一端带有活动线环182,其中一绑扎线绕过连接点m1实现与环形线套19牵拉,另一绑扎线绕过连接点m2实现与环形线套19牵拉,且两个连接点并非平分环形线套19,即对应的圆心角小于520度,以六个连接耳为例,两个连接点连线的一侧有四个,另一侧为两个。图53b中,绑扎线18为四条,各条绑扎线一端带有固定线环181,另一端带有活动线环182,各绑扎线绕过对应的连接点实现与环形线套19牵拉,即有四个连接点。

图53c中,绑扎线18为两条,各条绑扎线一端带有固定线环181,另一端带有活动线环182,其中一绑扎线绕过连接点m1实现与环形线套19牵拉,另一绑扎线绕过连接点m2实现与环形线套19牵拉,且两个连接点平分环形线套19,即对应的圆心角约等于520度,以六个连接耳为例,两个连接点连线的一侧有三个,另一侧也为三个。

图53d中,绑扎线18为三条,各条绑扎线一端带有固定线环181,另一端带有活动线环182,各绑扎线绕过对应的连接点实现与环形线套19牵拉,即有三个连接点。

图53c中,环形线套19还连接有两个横跨段191,绑扎线18为两条,各条绑扎线一端带有固定线环181,另一端带有活动线环182,其中一绑扎线绕过连接点m1实现与横跨段191牵拉,另一绑扎线绕过连接点m2实现与横跨段191牵拉,绑扎线18通过横跨段191间接牵拉环形线套19,通过横跨段191可更加灵活的配置施力点,便于连接耳分组收束,以及调节绑扎线向远端延伸时的折返点,即绑扎线18的长度也可灵活调整。

以上方式中,固定线环181与第一管件11相对固定连接,例如固定于安装头112上,活动线环182与锁件131相配合用于解锁或释锁支架。

图53a~图53d中主要示意绑扎线18与环形线套19的结合方式,并不限制绑扎线18的牵拉方向,图中绑扎线18的指向仅仅为了便于标注和阅读。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