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406368发布日期:2021-03-26 17:18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医院在将病人从病房转移到手术室或者将病人从手术转移回病房时通常都会用到转移床(或者转移车),这样能保证病人在转移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但是普通的转移床(或者转移车)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在将病人从转移床(或者转移车)搬运到治疗床(或者手术台)上或者将病人从治疗床(或者手术台)搬运到转移床(或者转移车)上时仍然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手动搬运,这一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极有可能给病人带来二次伤害。尤其是在遇到麻醉状态或者其他失去自主活动能力情况下的病人时,搬运过程显得更加困难和危险。
3.尽管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能与治疗床(或者手术台)进行对接的转移床(或者转移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降低转移过程中病人受到二次伤害的风险,但现有的方案大多也只是通过各种机构将病人在转移床(或者转移车)和治疗床(或者手术台)之间进行移动,其结构复杂,制造和维护成本高,操作不便捷,而且没有从根本上杜绝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比如运动机构失效,零部件故障,紧急情况下无法快速将病人与治疗床(或者手术台)脱离等等。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及其使用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病人转移治疗不便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包括能够对接和分离的治疗床和转移床,所述转移床与治疗床之间设置有用两者连接时导向的导向机构,所述转移床与治疗床之间设置有转移床锁紧机构,所述转移床锁紧机构用于转移床与治疗床对接时锁紧以及分离时解锁。
6.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转移床和治疗床对接简单方便,并且对接稳定、准确度高,便于病人的转移和治疗,病人无需频繁移动,降低了病人转移治疗的难度。
7.可选地,所述转移床包括床体和床架,所述床架下端设有行走机构,所述转移床横向平移与治疗床对接或分离,且对接时,床体位于治疗床的上方;所述治疗床上设有治疗窗口,所述转移床的床体上设有与所述治疗窗口对应的治疗孔。
8.可选地,所述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治疗床侧壁上的对接导向通道,所述床架呈c形结构,所述转移床与治疗床对接时,床架下端与对接导向通道导向配合,且床架下端部分地伸入对接导向通道。
9.可选地,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板和与导向板滑动配合的第一导向轮组,所述导向板和第一导向轮组中,其中一个安装在转移床的床架上,另一个安装在治疗床上。
10.可选地,所述导向板为直板结构,且该直板结构的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一导向轮组接触时导向的倾斜面;所述第一导向轮组包括导向大轮组和导向小轮组,所述导向大轮组中的第一滚轮直径大于导向小轮组中的第二滚轮直径,且对接时,所述第一滚轮的轮面先于第二滚轮的轮面与导向板接触。
11.可选地,所述导向大轮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滚轮,与导向小轮组相邻的第一滚轮朝向导向板一侧的轮面同所述第二滚轮朝向导向板一侧的轮面齐平;当所述第一滚轮的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各个第一滚轮沿转移床横向平移方向间隔分布,且各个第一滚轮朝向导向板一侧的轮面随着与导向板接触的先后顺序逐渐向导向板的侧壁靠拢接触。
12.可选地,所述床体上安装有床面套件,所述床面套件包括定位垫和/或角度调整部件,
13.所述定位垫安放在床体上,并覆盖在治疗孔上方,所述定位垫上设有用于待治疗部位定位的定位孔,在治疗时,待治疗部位通过所述定位孔后进入治疗孔内;
14.所述角度调整部件设置在床体上,用于治疗时撑起非治疗侧的躯干,并能通过改变非治疗侧躯干的抬升高度,调整病人身体的倾斜角度。
15.可选地,所述床体与床架之间设置有用于使床体相对于床架沿x向平移调节的x向平移机构和沿y向平移调节的y向平移机构,所述床体通过y向平移机构与x向平移机构连接,所述x向平移机构与床架连接;所述x向平移机构为直线导轨副,所述y向平移机构为直线导轨副或轨迹滚轮组;所述床体与床架之间设置有床体锁紧机构,所述床体锁紧机构用于将床体与床架锁紧或解锁。
16.采用上述可选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提高病人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转移床能够准确的与治疗床对接,提高对接精度,并且转移床与治疗床的锁紧、解锁更加可靠,减少误操作的风险,提高了安全性能。
17.一种如上所述的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使用方法,在转移床上完成病人手术的准备,完成手术准备的病人通过转移床转移,转移床与治疗床对接锁紧定位,通过治疗床对置于转移床上的病人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转移床与治疗床解锁分离,并转移病人。
18.可选地,所述转移床与治疗床对接时,通过导向机构导向;转移床与治疗床对接,并通过转移床锁紧机构锁紧;对接到位后,设置在转移床上的治疗孔位于设置在治疗床上的治疗窗口的上方,并通过转移床上的平移装置带动转移床的床体平移微调使治疗孔与治疗窗口对齐,并通过转移床上的床体锁紧机构锁紧;治疗床上对转移床上的病人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转移床锁紧机构解锁,转移床与治疗床分离,并转移病人。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直接在转移床上为病人完成手术准备,通过转移床直接与治疗床对接,免去病人频繁在转移床上移动,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保证了病人在转移、对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缩短了治疗时间。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实施例一的转移床与治疗床的对接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实施例一的治疗床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实施例一的转移床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实施例二的转移床与治疗床的对接示意图;
25.图6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导向机构工作示意图;
26.图7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床面套件的装配示意图;
27.图8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转移床的床体的第一视角工作示意图;
28.图9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转移床的床体的第二视角工作示意图;
29.图10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角度调整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角度调整部件的侧视图;
31.图12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固定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3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转移床拆下床体后的俯视图;
33.图14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位于转移床尾端的x向平移机构、y向平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5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位于转移床首端的x向平移机构、y向平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6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床体锁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7为本发明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的使用方法步骤示意图。
37.零件标号说明
[0038]1‑
转移床;11

床架;12

床体;121

滑槽;13

行走机构;14

治疗孔;
[0039]2‑
治疗床;21

对接导向通道;22

治疗窗口;
[0040]3‑
导向板;31

倾斜面;
[0041]4‑
第一导向轮组;41

第一滚轮;42

第二滚轮;
[0042]5‑
转移床锁紧机构;51

锁芯;52

吸附板;
[0043]
61

接触开关;62

触发板;
[0044]
71

支撑板;711

第一开孔;72

软垫;721

第二开孔;722

第三开孔;73

定位垫;731

定位孔;74

头垫;741

凸出部;75

角度调整部件;751

第二避让口;752

顶板;753

底板;754

升降驱动件;755

第一避让口;76

脚垫;77

固定带组件;771

条形软带;772

调节带;773

滑块;
[0045]
81

x向平移机构;811

x向直线导轨;812

x向滑块;813

x向导轨安装板;814

x向滑块固定板;82

y向平移机构;821

y向直线导轨;822

y向滑块;823

y向导轨安装板;824

滚轮安装座;825

支撑轮组;826

第二导向轮组;827

滚轮支撑板;831

x向缓冲限位块;832

y向缓冲限位块;84

床体锁紧机构;841

拉索;842

锁销固定座;843

齿条;844

锁销;8441

限位部;845

复位弹簧;846

拉索外管;847

拉环;848

拉环安装座;849

拉索头固定架;851

数显屏;852

光栅尺。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47]
须知,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0048]
在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叙述之前,先对本发明的应用环境进行描述。本发明的技术主要是应用于病人的转移和治疗,特别是应用于俯卧位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女性乳腺疾病的临床应用。本发明是解决病人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频繁移动位置、病人定位不便、劳动强度大、病人舒适度低等问题。
[0049]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用于病人转移和治疗的医疗床,包括能够对接和分离的治疗床2和转移床1,转移床1与治疗床2之间设置有用两者连接时导向的导向机构,转移床1与治疗床2之间设置有转移床锁紧机构5,转移床锁紧机构5用于转移床1与治疗床2对接时锁紧以及分离时解锁。便于准确实现转移床1与治疗床2的快速对接,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能高。
[0050]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转移床1包括床体12和床架11,床架11下端设有行走机构13,行走机构13可以为带有刹车踏板的万向脚轮,通过刹车踏板使万向脚轮锁定或解锁,与转移床锁紧机构形成双重保护,避免转移床自行移动。转移床1横向平移与治疗床2对接或分离,且对接时,床体12位于治疗床2的上方。转移床1转移方便,转移床1与治疗床2对接时,便于直接对病人进行治疗,病人无需频繁移动。
[0051]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转移床1上设置有可翻转踏板辅助病人上下转移床,使用时将翻转踏板外翻打开,病人可借助踏板上下转移床,使用结束后将翻转踏板内折收起,踏板收放自如不占用外部空间。转移床上设置有插拔式输液架和尿袋挂钩,便于病人静脉滴注和尿液排出。
[0052]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治疗床2上设有治疗窗口22,转移床1的床体12上设有与治疗窗口22对应的治疗孔14,便于病人直接进行治疗,无需更换体位或移动。例如在进行乳腺疾病治疗时,治疗窗口22内安装有超声治疗头,待治疗侧的乳房便可以直接通过治疗孔14进入到治疗窗口22内进行治疗,定位快速方便,提高治疗效率。
[0053]
如图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床架11部分地伸入治疗床2下方。
[0054]
如图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向机构包括设置在治疗床2侧壁上的对接导向通道21,转移床1的床架11可以呈c形结构,对接时,床架11的敞口朝向治疗床2,床架11的下端与对接导向通道21导向配合,床架11的下端部分地伸入对接导向通道21内。在本实施例中,床架11的下端部分可以为床架11安装有行走机构13的部分,行走机构13滑入对接导向通道21内,对接简单方便。采用该结构设计,通过床架11自身结构与对接导向通道21导向配合,简化了结构,减少了占用空间,降低对使用环境的要求。
[0055]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转移床1与治疗床2对接时,床架11位于治疗床2的外侧,减少对治疗床2内部的干扰,对接配合简单,通用性高。
[0056]
如图1至图4、图6所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板3和与导向板3滑动配合的第一导向轮组4,导向板3和第一导向轮组4中,其中一个安装在转移床1的床架
11上,另一个安装在治疗床2上,即当导向板3安装在床架11上时,第一导向轮组4安装在治疗床2上;当导向板3安装在治疗床2上时,第一导向轮组4安装在床架11上。结构简单、装配方便,导向稳定,有效减低对接过程中的操作难度,降低劳动强度。
[0057]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向板3安装在床架11的两内侧上,第一导向轮组4安装在治疗床2的两端外侧的下部,安装方便,对接导向简单稳定,而且减小第一导向轮组对治疗床2整体布局以及外观的影响。
[0058]
如图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向板3可以为直板结构,且该直板结构的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一导向轮组接触时导向的倾斜面31,倾斜面31与第一导向轮组之间形成夹角大于0
°
的θ1,采用该结构设计,使得导向板与第一导向轮组在对接导向时更方便。
[0059]
如图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导向轮组包括导向大轮组和导向小轮组,导向大轮组中的第一滚轮41的直径大于导向小轮组中的第二滚轮42的直径,且对接时,第一滚轮41的轮面先于第二滚轮42的轮面与导向板3接触,即导向对接时,导向板3先与第一滚轮41接触。导向大轮组承受撞击的能力更强,导向小轮组与导向板的配合更紧密,采用该结构设计使得前段控制导向,后段控制配合精度,整个对接导向更加顺畅,有利于控制配合间隙,提高对接配合的精度,定位更加精准,同时也延长了使用寿命。
[0060]
如图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向大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滚轮41,与导向小轮组相邻的第一滚轮朝向导向板3一侧的轮面同第二滚轮42朝向导向板3一侧的轮面齐平,使得先通过第一滚轮来缓冲导向板的撞击,使得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0061]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滚轮41的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各个第一滚轮41沿转移床1横向平移方向间隔分布,且各个第一滚轮41朝向导向板3一侧的轮面随着与导向板3接触的先后顺序逐渐向导向板3的侧壁靠拢接触,即对接时,先靠近导向板的第一滚轮轮面与导向板的间距大于后靠近导向板的第一滚轮轮面与导向板的间距,使得导向板3与导向大轮组逐渐接触贴合。各个第一滚轮的中心连线与导向板3形成夹角大于0
°
的θ2,采用该结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更好的对接导向,提高对接过程的顺畅性和精确度。
[0062]
如图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导向小轮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滚轮42,当第二滚轮42数量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各个第二滚轮沿转移床横向平移的方向间隔分布,使得第一导向轮组与导向板配合更加紧密,导向更加顺畅,精度更高,提高转移床与治疗床对接的稳定可靠性。
[0063]
如图1至图6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导向轮组的各个滚轮可以采用聚氨酯轮、pu包胶轮或其它表面柔韧的滚轮,有利于缓冲对接过程的冲击力,使对接过程安静、平稳、舒适和安全。
[0064]
如图1至图6所示,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转移床锁紧机构5可以为电磁锁,电磁锁包括安装在治疗床2上的锁芯51以及安装在转移床1上的吸附板52,转移床1和治疗床2之间设置有触发组件,触发组件包括安装在治疗床2上的接触开关61和安装在转移床1上的触发板62,在对接到位后,触发板62触发接触开关61,电磁锁将转移床1和治疗床2锁紧。将锁芯51和接触开关61安装在治疗床2上,便于从治疗床上取电,吸附板52和触发板62安装在转移床1上,携带方便,无需独立设置电源,吸附板和触发板安装简单、易于维护,而且不易影响转移床的整体布局,外观整洁。在本实施例中,触发组件为机械式接触开关,还可以选用
电容式或其它形式的接触开关。
[0065]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磁锁的锁芯51与触发组件的接触开关61紧靠,并安装在治疗床2的中上部,吸附板52和触发板62安装在床架11上,转移床1的重心分布在转移床的中上部,将电磁锁分布在靠近转移床1重心位置,使得对接固定更稳固。电磁锁与触发组件紧靠安装,有利于配合对位,能减小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对触发组件灵敏度的影响,提高锁紧、解锁的稳定性。
[0066]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外部控制系统提供转移床和治疗床对接固定和脱离断开的信号;当对接到位时,转移床将触发接触开关,开关将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收到信号后立即给电磁锁上电,电磁锁工作,将转移床与治疗床紧紧吸附在一起;如果治疗过程中电磁锁意外断电,转移床与治疗床脱离,当转移床移动距离超出接触开关行程的时候,接触开关将再次给控制系统发送一个断开信号,控制系统接收并判断该信号后,将立即停止相关设备的运行并发出声光报警,提醒医护人员系统故障,以此来保障对接过程和治疗过程的安全性。治疗结束后,医生通过电脑操作控制系统停止电磁锁工作并提示转移床与治疗床已断开,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减少了人为误操作的风险。
[0067]
如图7至图9所示,床体12上安装有床面套件,床面套件包括定位垫73和/或角度调整部件,即仅包括定位垫73、或仅包括角度调整部件、或同时包括定位垫和角度调整部件。其中,定位垫73安放在床体12上,并覆盖在治疗孔14上方,定位垫73上设有用于待治疗侧乳房定位的定位孔731。在治疗时,待治疗侧的乳房通过定位孔731后进入治疗孔14内。角度调整部件设置在床体12上,用于治疗时撑起非治疗侧的躯干,并能够通过改变非治疗侧躯干的抬升高度,调整病人身体的倾斜角度,从而使得病人待治疗的躯干紧贴床体12,有利于乳房充分进入治疗孔14内。
[0068]
如图7至图9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定位孔731的中心线与治疗孔14的中心线重合,定位孔731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有辅助操作孔,定位孔与辅助操作孔可以形成梨形孔、或葫芦孔,定位孔731可以为该梨形孔的大端,辅助操作孔可以为该梨形孔的小端。采用该结构设计,使得待治疗侧乳房定位更加准确,在有效避免其它组织进入治疗孔14的同时为医生提供了操作空间,医生单手从辅助操作孔伸入进行调整乳房形态、感知乳房表皮温度、确认病灶位置等操作,有助于减少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和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0069]
如图7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定位垫73的外轮廓包括两条直边,两条直边平行且对齐,两条直边的端部之间为外凸的弧形结构,第二开孔721的孔形与定位垫73的外轮廓匹配,当需要进行另一侧的乳房治疗时,只需将定位垫73沿其周向旋转180
°
后便能适应,既提高了通用性,又避免定位垫73随意沿其周向旋转,提高治疗过程中的稳定性。
[0070]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角度调整部件为可在床板上平移的升降机构,通过升降机构带动非治疗侧躯干的升降,从而调整病人身体的倾斜角度。例如升降机构包括垫体和安装在垫体内的升降驱动件754,升降驱动件754可以为升降气缸或其它能伸缩的结构,垫体包括底板753和与底板753相连的顶板752,通过顶板为病人非治疗侧躯干提供柔性支撑。底板753与顶板752可以连接呈v形结构,顶板752和底板753的连接处为柔性连接或转动连接,能够使顶板受力灵活翻转即可。顶板752上设有避让乳房的第一避让口755,通过升降驱动件754带动顶板752绕顶板752与底板753的连接处翻转,调整病人非治疗侧躯干的高度,从而调整病人身体的倾斜角度。升降驱动件754的座体可以安装在底板753
上,升降驱动件的输出端与顶板铰接,或者直接顶住顶板,带动顶板翻转即可。
[0071]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角度调整部件还可以为气囊,通过改变气囊内的充气量以调整病人非治疗侧躯干的高度。
[0072]
如图7至图9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角度调整部件75为可在床体12上平移的调整垫,通过改变调整垫支撑非治疗侧的躯干的位置,从而调整病人身体的倾斜角度。在本实施例中,调整垫可以置放在软垫72上,为非治疗侧躯干提供柔性支撑,调整垫沿床体12的宽度方向(即图中x向)移动调整来改变非治疗侧垫起的角度α的大小,以便适应不同治疗需求。
[0073]
如图7至图9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角度调整部件75为调整垫,调整垫的内侧设有避让乳房的第二避让口751,避免对非治疗侧的乳房造成压迫。调整垫的顶部为倾斜面,倾斜面由外侧向内侧逐渐降低。其中,角度调整部件75可以包括两个结构对称的左侧乳房调整垫和右侧乳房调整垫,匹配度更高,使用时选择与非治疗侧乳房对应的调整垫使用即可;或者角度调整部件75可以包括一个调整垫,该调整垫为对称结构,左右侧乳房共用一个调整垫,通用性高,使用时,旋转180
°
便能适应另一侧乳房。采用调整垫还能够对病人肩部和腰部起到一定支撑作用,有利于缓解非治疗侧肩部的疲劳。
[0074]
如图7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床体12上设置有支撑板71,支撑板71位于定位垫73的下方,为病人上半部分躯干提供支撑。支撑板71上设有与治疗孔14对应的第一开孔21,支撑板71的顶面高度从外至内逐渐降低,采用该顶面结构增大了受力面积,避免对胸壁和肋弓处造成局部受压,提高病人舒适度。
[0075]
如图7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板71的底部向下翻折有用于与床体12连接的翻边结构,翻边结构支撑在治疗孔14的边缘。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71可以为环状结构,翻边结构设置在外圈边缘,支撑板71安装在床体12上,通过翻边结构与床体12上的治疗孔14嵌装配合,并通过治疗孔14边缘处的台阶面限位。支撑板71与床体12装配完成后,支撑板71上表面的最高点可以与床体12的上表面齐平,装配简单方便、结构稳固。支撑板71与床体12可以采用嵌装、螺栓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以便支撑板71和床体12能够单独制造,有利于根据需求制造厚度合适的支撑板,例如,对支撑板71减薄,支撑板71的厚度小于床体12的厚度,采用厚度较薄的支撑板,可以减小支撑板71的占用空间,使得待治疗侧的乳房组织能够充分落入支撑板下方的超声治疗头焦点范围内,提高治疗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超声治疗头安装在治疗孔14的下方,待治疗侧乳房经过治疗孔14后便进入超声治疗头焦点范围内。
[0076]
如图7至图9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床面套件还包括软垫72,软垫72安装在床体12上,床体12的上表面可以向下凹设一个安装位,使得软垫72放入安装位内便不会晃动,结构稳定,更换简单方便。软垫72上设有与治疗孔14对应的第二开孔721,定位垫73位于第二开孔721内,并支撑在支撑板71上,可以通过第二开孔721限制定位垫73随意晃动,装配完成时,定位垫73的上表面与软垫72的上表面齐平,有利于减轻了病人治疗过程中受到的压迫。
[0077]
如图7至图9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床面套件还包括头垫74,软垫72上对应于头部位置设置有第三开孔722,头垫74支撑在床体12上,并位于第三开孔722中,且头垫74下沉于软垫72的上表面。床体12上还可以凹设有安装槽,安装槽与第三开孔722对应设置,头
垫74位于安装槽和第三开孔722内,可以通过安装槽和第三开孔共同配合限制头垫74晃动。
[0078]
如图7至图9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头垫74的上表面低于软垫72的上表面,头垫74的上表面向上凸设有凸出部741,凸出部741的上表面与软垫72的上表面齐平,凸出部741支撑病人颈部,采用该结构设计,使得头垫74的局部下沉,防止颈部侧向拉伸,而且在为病人头部提供柔性支撑时,有利于缓解病人颈部疲劳,防止颈部疲劳性损伤。在本实施例中,凸出部741可以为弧形结构,有利于与颈部贴合,提高舒适度。头垫74便于从床体12、软垫72中取出,有利于根据不同病人更换不同厚度规格的头垫;或者通过在床板上安装升降机构来实现头垫升降高度的调节。
[0079]
如图7至图9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床面套件还包括用于支撑病人脚部的脚垫76,脚垫76置放在软垫72上,通过脚垫有助于让病人双腿保持自然姿势,防止双腿出现疲劳性损伤。
[0080]
如图7至图9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通过定位垫73、调节垫、软垫72、头垫74、脚垫76相互配合为病人的各个身体部位提供柔性支撑,以减轻病人局部受压感,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耐受度,使得待治疗侧乳房组织更加准确、充分的暴露在超声治疗头中。定位垫73、调节垫、软垫72、头垫74和脚垫76可以由eva泡棉、太空记忆棉、pvc泡棉或凝胶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制成,有利于保证病人体态的稳定,又能提高舒适度。
[0081]
如图7至图9、图12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床面套件还包括用于固定病人躯干的固定带组件77,固定带组件77的两端分别与床体12宽度方向的两侧连接,并能够沿床体12长度方向移动调整固定带组件压住病人躯干的位置,以便适应不同身高的病人,固定带组件一般压住病人的背部使病人躯干固定。固定带组件77与软垫72、定位垫73、角度调整部件75共同配合使病人保持良好、固定的体位,提高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固定带组件77还能够沿固定带组件的长度方向调整长短,以便适应不同病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带组件77包括调节带772,调节带772的两端设有长短调节结构,该长短调节结构可以为魔术贴,粘固方便,有利于快速调节松紧度;调节带772上套装有条形软带771,条形软带771能够沿调节带长度方向滑动调整位置,从而调整与病人身体接触的位置,提高病人背部的舒适度;调节带的两端装有滑块773,调整滑块773与床体12的连接位置来实现调整固定带的位置。其中,滑块773可以与床体12两侧上的滑槽121连接,滑槽121沿床体12的长度方向(即图中的y向)设置,滑块773沿滑槽121滑动调整固定带组件77的位置;或者床板的两侧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卡槽,滑块773与不同位置的卡槽卡接配合,从而调整固定带组件77的位置。
[0082]
如图5、图13至图16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床体12与床架11之间设置有用于使床体12相对于床架11沿x向平移调节的x向平移机构81和沿y向平移调节的y向平移机构82,且床体12与床架11之间设置有床体锁紧机构84,床体锁紧机构84用于将床体12与床架11锁紧或解锁。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床体12能够相对与床架11进行水平横移调节,并通过床体锁紧机构锁紧,以便根据需求对床体12上的病人位置进行调整,移动调整平稳。
[0083]
如图5、图13至图15所示,在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以床体12的宽度方向为x向,以床体12的长度方向为y向。
[0084]
如图5、图13至图1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床体12底部的首尾两端上均安装有x向平移机构81和y向平移机构82,且治疗孔14位于床体首尾两端的平移机构之间。床体12的首尾两端均设置x向平移机构81和y向平移机构82,有利于其中一端的平移机构主要用
于导向,另一端的平移机构主要用于承重,保证了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导向精度。
[0085]
如图5、图13至图1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床体12通过y向平移机构82与x向平移机构81连接,x向平移机构81与床架11连接。床体12在y向平移机构82上沿y向平移,床体12与y向平移机构82一同在x向平移机构81上沿x向平移,从而实现床体12的x向和y向平移调整,以便微调治疗孔与治疗窗口的对位精度。
[0086]
如图5、图13至图1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x向平移机构81可以为直线导轨副,y向平移机构82可以为直线导轨副或轨迹滚轮组。即x向平移机构和y向平移机构均为直线导轨副,y向平移机构可以为直线导轨副,也可以为轨迹轮组,直线导轨副的导向性好,轨迹轮组的自适应强,便于调整装配间隙,直线导轨副与轨迹轮组配合降低了制造和装配的难度,同时又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装配、维护成本。其中,床体12首尾两端的x向平移机构和y向平移机构可以根据需求选择直线导轨副或轨迹轮组,平移装置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各x向平移机构分布方向平行,各y向平移机构分布方向平移。在本实施例中,床体尾端设有两组x向平移机构和两组y向平移机构,x向平移机构和y向平移机构均为直线导轨副;床体首端设有一组x向平移机构和一组y向平移机构,该x向平移机构为直线导轨副,y向平移机构为轨迹轮组,床体尾端的y向平移机构为直线导轨副,床体首端的y向平移机构为轨迹轮组,可以有效避免因长跨度分段装配而造成平行度偏差过大引发的运动卡滞,降低装配难度和成本。
[0087]
如图5、图13至图1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直线导轨副包括直线导轨和滑动安装在直线导轨上的滑块;x向平移机构的滑块和直线导轨分别与y向平移机构和床架连接,y向平移机构的滑块和直线导轨分别与床体和x向平移机构连接。例如,x向平移机构的滑块为x向滑块812,x向滑块812的数量大于1个,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中,每个x向平移机构设有2个x向滑块,x向平移机构的直线导轨为x向直线导轨811;y向平移机构的滑块为y向滑块822,y向滑块22的数量大于1个,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本实施例中,每个y向平移机构设有2个y向滑块,y向平移机构的直线导轨为y向直线导轨821;安装时,床体12通过y向滑块固定板与y向滑块822连接,y向直线导轨821通过y向导轨安装板823安装在x向平移机构上,y向导轨安装板823通过x向滑块固定板与x向滑块812连接,x向直线导轨811通过x向导轨安装板813与床架11连接。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运行稳定,使得滑动时具有良好的导向性能。
[0088]
如图5、图13至图1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轨迹滚轮组包括与床体12连接的滚轮安装座824,滚轮安装座824上安装有支撑轮组825和第二导向轮组826,支撑轮组825与同x向平移机构连接的滚轮支撑板827滑动装配,滚轮支撑板827可以与x向滑块固定板814连接,支撑轮组825沿滚轮支撑板827滑动时,通过第二导向轮组826为支撑轮组825的滑动进行导向。
[0089]
如图13至图1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轮组825和第二导向轮组826均包括至少一个滚轮,支撑轮组825的滚轮的轴心线水平设置,并与x向平行,第二导向轮组的滚轮的轴心线竖直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支撑轮组825的滚轮数量为3个,沿y向间隔分布,第二导向轮组826的滚轮数量为2个,沿y向间隔分布。采用该结构设计,结构布局紧凑,占用空间小,便于调整装配间隙,自适应能力强,运行稳定,降低装配难度。
[0090]
如图1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支撑轮组825和第二导向轮组826的各个滚轮
可以采用聚氨酯轮、pu包胶轮或其它表面柔韧的滚轮,有利于减小运动噪音,提高配合自适应能力和舒适性。
[0091]
如图13至图15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转移床1还包括用于x向平移机构移动缓冲限位x向缓冲限位块831以及用于y向平移机构移动缓冲限位的y向缓冲限位块832,使得床体的平移在x向和y向的行程范围内,避免运动行程过量而产生安全隐患。当同一组平移装置的x向平移机构和y向平移机构均为直线导轨副时,x向缓冲限位块831和y向缓冲限位块832可以均安装在y向导轨安装板823上;当同一组平移装置的x向平移机构为直线导轨副,y向平移机构为轨迹轮组时,x向缓冲限位块831可以安装在滚轮安装座上,y向缓冲限位块832可以安装在滚轮支撑板上。
[0092]
如图5、图13至图16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床体锁紧机构84的数量为两组,一组用于控制床体x向平移的解锁、锁定,另一组用于控制床体y向平移的解锁、锁定,可以分别独立控制解锁、锁定。床体锁紧机构84包括拉索841、锁销固定座842以及安装在x向平移机构或y向平移机构上的齿条843,拉索841的一端连接用于与齿条843啮合锁定或与齿条843脱离解锁的锁销844。锁销844上设有限位部8441,锁销844活动安装在锁销固定座842上,能够在锁销固定座842上直线移动。锁销844上套装有复位弹簧845,复位弹簧845的两端分别顶住限位部8441和锁销固定座842,当拉索841拉动锁销844脱离齿条843解锁时,复位弹簧845处于压缩状态,当拉索841松开时,复位弹簧845带动锁销844复位与齿条843啮合锁定。其中,拉索841远离锁销的一端设有拉环847,拉索841外套有拉索外管846,拉索外管846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拉环安装座848和拉索头固定架849上,拉环安装座848与锁销固定座842固定连接,锁销固定座842可以用于与床体12或x向导轨安装板813连接。拉索外管846用于包住裸露的拉索841,保护拉索841,同时通过调整拉索外管846的长度来调整锁销844与齿条843的配合间隙和复位弹簧845的力度。其中,拉索外管846的两端可以通过过线螺栓来调整拉索外管846位于拉环安装座848、拉索头固定架849之间的有效长度,从而调整锁销844与齿条843的配合间隙和复位弹簧845的力度,例如,当拉索外管846的有效长度越长,拉索841被迫往外拉,拉索841往外拉到一定程度时,复位弹簧845被压缩,弹力变大,拉环847就越不容易拉出来,配合间隙也越大;当拉索外管846调整到合适长度时,复位弹簧845刚好完全伸展,锁销844与齿条843配合紧密,拉环847没有空余行程,此时,床体锁紧机构达到最理想状态。拉环847位于拉环安装座848外,拉环安装座848上设有锁止槽,当拉环拉出时,旋转拉环与锁止槽卡住,拉索便保持不动,使得锁销保持解锁状态。拉环安装座848可以与数显屏851集中设置在床体边缘,便于集中操作观察。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控制床体x向平移的解锁、锁定的床体锁紧机构的齿条安装在x向滑块固定板814上,锁销固定座安装在x向导轨安装板813上;用于控制床体y向平移的解锁、锁定的床体锁紧机构的齿条安装在y向导轨安装板823上,锁销固定座安装在y向滑块固定板上或者直接与床体底部连接,解锁、锁定操作简单方便,能够在移动行程内的任一位置锁定或解锁,通用性强。
[0093]
如图5、图13至图14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转移床还包括计量装置,计量装置包括光栅尺852和数显屏851,光栅尺852用于计量床体12的平移量,并通过数显屏851显示床体12的平移量。计量装置可以设置两组,分别用以x向平移的计量显示和y向平移的计量显示。数显屏851可以集成装配到床体表面,方便操作人员随时观察移动的方向和距离,以便对床体的精确控制,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0094]
如图1至图17所示,本发明的医疗床的使用方法,通过在转移床上完成病人手术的准备,完成手术准备的病人通过转移床转移,转移床与治疗床对接锁紧定位,通过治疗床对置于转移床上的病人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转移床与治疗床解锁分离,并转移病人。其中,转移床与治疗床对接时,通过导向机构导向;转移床与治疗床对接,并通过转移床锁紧机构锁紧;对接到位后,设置在转移床上的治疗孔位于设置在治疗床上的治疗窗口的上方,并通过转移床上的平移装置带动转移床的床体平移微调使治疗孔与治疗窗口对齐,并通过转移床上的床体锁紧机构锁紧;治疗床上对转移床上的病人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转移床锁紧机构解锁,转移床与治疗床分离,并转移病人。
[0095]
如图1至图17所示,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
[0096]
手术准备时,将软垫72、支撑板71依次安放在床体12上,将定位垫73放置于支撑板71上,根据病人需接受治疗的乳房所在身体左右侧的位置调整定位垫73上辅助操作孔的方位,辅助操作孔朝向待治疗侧(例如,病人左侧乳房接受治疗,则辅助操作孔应朝向病人左侧)。病人以俯卧位姿势平躺于软垫上,调整身体位置,将待治疗侧乳房完全落入定位孔内,尽量让乳房中心与定位孔731的圆心重合,待治疗侧手臂紧贴身体向足端平放,非治疗侧手臂向头部自然弯曲平放;选择适当厚度的头垫74,病人头部侧倾,面朝非治疗侧。将脚垫76放置于病人脚踝下方,调整到合适位置,使双脚自然放松。选择对应规格的调整垫放置到病人非治疗侧身体下方,沿床板长度方向平移调节调整垫的位置,使非治疗侧的乳房位于第二避让口内;沿床板宽度方向平移调整调节垫的位置,病人身体倾斜一定角度,使病人待治疗侧身体紧贴软垫、身体各部位自然放松、无明显压迫感。将固定带组件77两端滑块773分别安装到床体12上的滑槽12内,滑动滑块将固定带组件调整到合适的位置;调整固定带组件的松紧度,使病人躯干稳固,背部无明显压迫感,完成病人在转移床上的支撑固定。治疗过程中,也根据治疗需求随时灵活调整各部件的位置,提高安全性能。
[0097]
对接时,转移床与治疗床在导向机构的导向作用下对接,对接到位后,通过转移床锁紧机构锁紧转移床和治疗床,使得转移床和治疗床保持相对稳定。
[0098]
治疗时,若床体已经到位,无需平移运动时,床体锁紧机构始终保持锁定状态,避免床体来回滑动而引发安全事故。若床体需要微平移对位时,将拉环拉出拉环安装座设定距离并逆时针旋转90
°
与锁止槽固定,此时拉环带动拉索将锁销与齿条脱离,平移装置解锁;运动结束后,将拉环与锁止槽脱离,并顺时针旋转90
°
复位,复位弹簧将推动锁销与齿条再度啮合,平移装置锁定,完成平移调节。
[0099]
治疗结束,转移床锁紧机构解锁,转移床与治疗床脱离,转移床将病人转移至指定地方。
[0100]
本发明的医疗床的使用方法,操作简单方便,病人全程无需与转移床脱离,并且转移床与治疗床对接定位精度高,提高了安全性能和治疗效率,降低了成本和劳动强度。
[0101]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