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入件、经导管锁线装置以及锁线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513290发布日期:2022-06-25 02:31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植入件、经导管锁线装置以及锁线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植入件、经导管锁线装置以及锁线方法。


背景技术:

2.心脏由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组成,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房室瓣),这些瓣膜使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人体心脏由于各种病理原因,会出现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二尖瓣疾病,三尖瓣疾病、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出现胸痛、咳嗽、胸闷、水肿、心悸、乏力、气短、呼吸困难等各种临床表现。
3.对于心脏瓣膜疾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或外科手术进行治疗,药物治疗难以有效根除疾病,而外科手术治疗需要采用侵入性开胸技术,并实行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作为辅助支持,手术过程复杂、手术成本高,并且病人创伤程度高、并发症风险高、住院时间长,恢复过程痛苦。
4.现有技术也可以通过介入式微创手术对病变位置进行治疗,但是现有的经导管锁线装置,在锁线过程中只能始终向一个方向挤压或缠绕缝线从而持续锁紧,当操作者意识到缝线锁得过紧时,缝线在锁线装置里无法放松,从而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导致失败。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入件、经导管锁线装置以及锁线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经导管锁线装置的缝线被锁定后,绕线程度无法调节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植入件,包括:
7.外壳组件,近端设有开口;
8.绕线组件,安装于所述外壳组件内,近端可活动穿设于所述开口内,远端内部形成有中空腔体;
9.齿轮组件,安装于所述中空腔体内,所述齿轮组件由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依次包括:相啮合的单面齿轮、双面齿轮和固定齿轮,所述单面齿轮与所述双面齿轮的近端齿相啮合形成第一单向转动,所述固定齿轮与所述双面齿轮的远端齿相啮合形成第二单向转动,所述第一单向转动的方向与第二单向转动的方向相反;
10.所述齿轮组件通过滑动结构与所述绕线组件滑动连接,以使所述绕线组件的远端在所述单面齿轮和所述双面齿轮之间进行往复运动。
1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经导管锁线装置,包括:操作手柄、操作组件以及如前述任一项所述植入件,所述操作组件的远端与所述植入件的近端可拆卸连接,且所述操作组件的近端与所述操作手柄相连接。
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锁线方法,应用如前述任一项所述经导管锁线装置,所述锁线方法包括:
13.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或过小,则在操作组件的作用下拉动绕线组件向伸出
外壳组件的开口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绕线组件的远端滑动至单面齿轮处;
14.按照与之前绕线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驱动操作组件,带动所述单面齿轮同步进行转动,以将当前绕线程度调小或调大;
15.当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为所需绕线程度,则再次在操作组件的作用下推动绕线组件向插入所述开口的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绕线组件的远端滑动至双面齿轮处。
1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植入件、经导管锁线装置以及锁线方法,示例性的,将第一单向转动设置为顺时针,第二单相转动设置为逆时针,初始的绕线方向设置为逆时针,在缝线被锁定后,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短,则拉动绕线组件向伸出外壳组件的开口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绕线组件的远端滑动至单面齿轮处,之后,给予绕线组件一个顺时针旋转力,此时在滑动结构的作用下将同步驱动单面齿轮进行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将当前绕线程度调小;之后,推动绕线组件向插入所述开口的方向运动,以带动所述绕线组件的远端滑动至双面齿轮处,此时,已被缠绕的缝线将给予绕线组件一个顺时针旋转力,与此同时在滑动结构的作用下将同步给予双面齿轮一个顺时针旋转力,但是由于双面齿轮与固定齿轮之间只能进行逆时针转动,因此,此时双面齿轮将无法进行相对于固定齿轮进行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将当前绕线程度进行锁定,同理的,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小,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长,调节过程与上述相反即可,因此,采用本方案的设计可以实现在缝线被锁定后,对绕线程度的实时调节,保证手术效果。
附图说明
18.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经导管锁线装置的整体视图。
21.图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植入件在锁线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植入件在调整缝线绕线程度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外壳组件的整体视图。
24.图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外壳组件的剖视图。
25.图6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绕线组件的整体视图。
26.图7为图6的俯视图。
27.图8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绕线组件的剖视图。
28.图9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齿轮组件的整体视图。
29.图10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齿轮组件的剖视图。
30.图11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单面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2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双面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固定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4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缝线绕在绕线件上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操作组件的剖视图。
35.图16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操作组件其中一个方向的爆炸图。
36.图17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操作组件又一个方向的爆炸图。
37.图18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操作组件与植入件装配后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38.图19为图18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39.图20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操作组件与植入件装配到达临界点示意图。
40.图21为图20中b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41.图22为图20中c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42.图23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操作组件与植入件装配完成后的示意图。
43.图24为图23中d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44.图25为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经导管锁线装置用于二尖瓣环缩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6.需要理解的是,“前”、“后”、“上”、“下”、“左”、“右”、“纵”、“横”、“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头”、“尾”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7.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能够“直接地”或“间接地”位于另一元件之上,或者也可能存在一个或更多个居间元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仍需要说明的是,近端是指器械或部件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是指器械或部件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轴向是指平行于器械或部件的远端与近端中心连线的方向,径向是指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周向是指环绕轴向的方向。
49.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经导管锁线装置的缝线被锁定后,绕线程度无法调节的缺陷,如图2-图14所示,本技术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植入件,用于植入到人体内将缝隙锁紧以及固定,具体包括:
50.外壳组件2000,近端设有开口2220;
51.绕线组件4000,安装于外壳组件2000内,近端可活动穿设于开口2220内,远端内部形成有中空腔体;
52.齿轮组件3000,安装于中空腔体内,所述齿轮组件由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依次包括:相啮合的单面齿轮3200、双面齿轮3300和固定齿轮3400,单面齿轮3200与双面齿轮3300的近端齿相啮合形成第一单向转动,固定齿轮3400与双面齿轮3300的远端齿相啮合形成第二单向转动,第一单向转动的方向与第二单向转动的方向相反;
53.齿轮组件3000通过滑动结构与绕线组件4000滑动连接,以使绕线组件4000的远端在单面齿轮3200和双面齿轮3300之间进行往复运动。
54.具体的,如图11-图13所示,优选的,单面齿轮3200、双面齿轮3300和固定齿轮3400设置为依次互相啮合的棘齿轮,具体的,如图11所示,三个齿轮的每个齿面均包括:多个相连接的斜齿面和直齿面,每相邻的斜齿面和直齿面构成一个斜齿,双面齿轮3300近端斜齿与远端斜齿的数量相等,且斜齿的螺旋方向相反,如图9所示,当单面齿轮3200的多个斜齿与双面齿轮3300的多个近端斜齿相啮合时,由于只有当单面齿轮3200的斜齿面与双面齿轮3300的近端斜齿面相配合时,单面齿轮3200才能相对双面齿轮3300进行相对转动,而当单面齿轮3200的直齿面与双面齿轮3300的近端直齿面相配合时,单面齿轮3200与双面齿轮3300只能保持相对静止,因此,综上,单面齿轮3200与双面齿轮3300的近端齿相啮合可以形成第一单向转动;同理,如图9所示,当固定齿轮3400的多个斜齿与双面齿轮3300的多个远端斜齿相啮合时,由于只有当固定齿轮3400的斜齿面与双面齿轮3300的远端斜齿面相配合时,固定齿轮3400才能相对双面齿轮3300进行相对转动,而当固定齿轮3400的直齿面与双面齿轮3300的远端直齿面相配合时,固定齿轮3400与双面齿轮3300只能保持相对静止,因此,综上,固定齿轮3400与双面齿轮3300的远端齿相啮合可以形成第二单向转动,并且,第一单向转动的方向与第二单向转动的方向相反。
55.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单面齿轮3200、双面齿轮3300和固定齿轮3400均由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56.示例性的,将第一单向转动设置为顺时针,第二单向转动设置为逆时针,初始的绕线方向设置为逆时针,如图3所示,在缝线被锁定后,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短,则拉动绕线组件4000向伸出外壳组件2000的开口2220方向运动,以带动绕线组件4000的远端滑动至单面齿轮3200处,之后,给予绕线组件4000一个顺时针旋转力,此时在滑动结构的作用下将同步驱动单面齿轮3200进行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将当前绕线程度调小;之后,如图2所示,推动绕线组件4000向插入开口2220的方向运动,以带动绕线组件4000的远端滑动至双面齿轮3300处,此时,已被缠绕的缝线将给予绕线组件4000一个顺时针旋转力,与此同时在滑动结构的作用下将同步给予双面齿轮3300一个顺时针旋转力,但是由于双面齿轮3300与固定齿轮3400之间只能进行逆时针转动,因此,此时双面齿轮3300将无法进行相对于固定齿轮3400进行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将当前绕线程度进行锁定,同理的,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小,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长,调节过程与上述相反即可,因此,采用本方案的设计可以实现在缝线被锁定后,对绕线程度的实时调节,保证手术效果。
5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6-图8所示,绕线组件4000包括:绕线件4200,绕线件4200包括:绕线部4260以及与绕线部4260相连接的底座4270,绕线部4260的近端可活动穿设于开口2220内,底座4270的远端形成中空腔体,齿轮组件3000安装于底座4270的远端
内,并与底座4270的远端滑动连接,绕线部4260上开设有用于缝线穿设的过线孔4230,优选的,过线孔4230贯通于绕线部4260对侧外壁,穿线时,缝线的一端首先穿过过线孔4230,之后转动绕线件4200,实现将缝线缠绕于绕线部4260的外壁面上,从而减少缝线长度,之后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则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短,只需顺时针转动绕线件4200,促使当前绕线程度变小,从而实现将释放的缝线长度增长即可,同理的,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小,则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长,只需继续逆时针转动绕线件4200,促使当前绕线程度变大,将释放的缝线长度缩短即可,采用上述方式可以实现对当前绕线程度实时调节,也就是说可以实现对释放的绕线长度进行实时调节,从而保证手术效果。
58.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绕线件4200由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59.如图4和图5所示,外壳组件2000包括:扣合连接的上壳体2200和封板2100,优选的,上壳体2200与封板2100之间的连接方式为激光焊接等常规连接方式;绕线组件4000和齿轮组件3000均安装于上壳体2200内,固定齿轮3400与封板2100固定连接,优选的封板2100设置为圆形薄板,固定齿轮3400的远端与封板2100的近端固定连接,上壳体2200设置为两端开口2220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中空内腔用于容置绕线组件4000和齿轮组件3000;上壳体2200上还开设有与过线孔4230相配合的穿线孔2230,具体的,穿线孔2230开设于上壳体2200外圆周面相对的两侧,穿线时,缝线的一端首先经由穿线孔2230进入上壳体2200的内腔,之后穿过设置于绕线部4260上的过线孔4230,此时逆时针转动绕线件4200,则将缝线缠绕于绕线部4260的外壁面上,之后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则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短,只需顺时针转动绕线件4200,促使当前绕线程度变小,从而实现将释放的缝线长度增加即可,同理的,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小,则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长,只需继续逆时针转动绕线件4200,促使当前绕线程度变大,将释放的缝线长度减小即可,采用上述方式可以实现对当前绕线程度实时调节,也就是说可以实现对释放的绕线长度进行实时调节,从而保证手术效果。
60.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上壳体2200与封板2100均由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6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8和图9所示,滑动结构包括:相配合的若干个滑动件4240以及若干个轴向滑动槽,若干个滑动件4240间隔分布于绕线组件4000远端的内壁面,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滑动件4240设置为凸起,若干个凸起间隔分布于底座4270的内壁面;若干个轴向滑动槽间隔分布于齿轮组件3000的外壁面,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轴向滑动槽分别包括:相连通的第一滑动槽3210和第二滑动槽3310,如图11所示,第一滑动槽3210开设于单面齿轮3200的外壁面上,如图12所示,第二滑动槽3310开设于双面齿轮3300的外壁面上,具体的,若干个第一滑动槽3210一一对应开设于单面齿轮3200的斜齿外壁面上,若干个第二滑动槽3310一一对应开设于双面齿轮3300的斜齿外壁面上,优选的,滑动件4240的数量与轴向滑动槽的数量相适配,上述设计可以保证每当单面齿轮3200相对于双面齿轮3300完成一个斜齿转动角度时,第一滑动槽3210与第二滑动槽3310始终可以连接成一条完整的轴向滑动槽,从而保证滑动件4240可以在第一滑动槽3210以及第二滑动槽3310内进行无干涉的滑动。
62.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63.在初始状态时,绕线件4200处于如图3所示的状态下,即拉动绕线件4200向伸出上壳体2200的开口2220方向运动,直至绕线部4260从开口2220处伸出,从而实现带动底座4270的远端滑动至单面齿轮3200处,也就是说,此时滑动件4240滑至第一滑动槽3210内,之后将缝线的一端首先经由穿线孔2230穿入上壳体2200的内腔,并穿入设置于绕线部4260上的过线孔4230内,之后逆时针转动绕线件4200,此时在滑动件4240的作用下,将给予单面齿轮3200一个逆时针旋转力,但是由于单面齿轮3200与双面齿轮3300之间只能进行顺时针转动,而双面齿轮3300与固定齿轮3400之间只能进行逆时针转动,故单面齿轮3200将带动双面齿轮3300相对固定齿轮3400进行同步逆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将缝线缠绕于绕线部4260的外壁面上;
64.当完成绕线后,如图2所示,推动绕线件4200向插入上壳体2200的开口2220方向运动,直至绕线部4260经由开口2220返回至上壳体2200内,从而实现带动底座4270的远端滑动至双面齿轮3300处,也就是说,此时滑动件4240滑至第二滑动槽3310内,此时,已被缠绕的缝线将给予绕线件4200一个顺时针旋转力,与此同时在滑动件4240的作用下将同步给予双面齿轮3300一个顺时针旋转力,但是由于双面齿轮3300与固定齿轮3400之间只能进行逆时针转动,因此,此时双面齿轮3300将无法进行相对于固定齿轮3400进行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将当前绕线程度进行锁定。
65.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短,只需顺时针转动绕线件4200,促使当前绕线程度变小,将释放的缝线长度增加即可,具体的,如图3所示,拉动绕线件4200向伸出上壳体2200的开口2220方向运动,直至绕线部4260从开口2220处伸出,从而实现带动底座4270的远端滑动至单面齿轮3200处,之后,给予绕线件4200一个顺时针旋转力,此时在滑动件4240的作用下将同步驱动单面齿轮3200进行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将当前绕线程度调小;同理的,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小,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长,只需继续逆时针转动绕线件4200,促使当前绕线程度变大,从而实现将释放的缝线长度缩短即可,具体的,拉动绕线件4200向伸出上壳体2200的开口2220方向运动,直至绕线部4260从开口2220处伸出,从而实现带动底座4270的远端滑动至单面齿轮3200处,之后,继续给予绕线件4200一个逆时针旋转力,此时在滑动件4240的作用下将同步驱动单面齿轮3200以及双面齿轮3300相对固定齿轮3400进行逆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将当前绕线程度调大。
66.当调节完成后,如图2所示,只需推动绕线件4200向插入上壳体2200的开口2220方向运动,直至绕线部4260经由开口2220返回至上壳体2200内,从而实现带动底座4270的远端滑动至双面齿轮3300处即可,从而实现对当前绕线程度的锁定。
6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为了保证单面齿轮3200、双面齿轮3300以及固定齿轮3400相啮合更为紧密,如图9所示,植入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3500,第一弹性件3500的一端通过限位件3100与单面齿轮3200的近端抵触连接,第一弹性件3500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单面齿轮3200、双面齿轮3300和固定齿轮3400,并与外壳组件2000固定连接,优选的,第一弹性件3500设置为第一弹簧,限位件3100设置为限位块,该设计可以保证第一弹性件3500的近端与单面齿轮3200的近端相抵触,保证三个齿轮之间的紧密啮合的前提下,单面齿轮3200还可以围绕第一弹性件3500进行轴向转动;具体的,外壳组件2000的封板2100上开设有中心孔2110,单面齿轮3200、双面齿轮3300以及固定齿轮3400的内腔形成同心内腔,第一弹性件3500安装于同心内腔内,且第一弹性件3500的近端通过限位件3100与单面齿轮3200的近
端抵触连接,另一端穿过内腔与封板2100上的中心孔2110相连接,优选的,采用激光焊接,此时,由于第一弹性件3500始终处于拉伸状态,给予三个齿轮之间彼此提供一个沿轴向的压力,从而可以保证限位件3100与单面齿轮3200的近端紧密抵触,有效避免单面齿轮3200、双面齿轮3300以及固定齿轮3400在进行相对转动时,会出现脱齿的情况,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第一弹性件3500与限位件3100均由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6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为了便于操作,如图2、图3、图6以及图8所示,绕线组件400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4100,第二弹性件4100套设于绕线件4200上,具体的,如图6所示,绕线部4260上凸设有环形结构4250,第二弹性件4100套设于绕线部4260上时,第二弹性件4100的远端与环形结构4250贴合,在整个操作状态下,第二弹性件4100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因此,第二弹性件4100的近端与上壳体2200相贴合,第二弹性件4100的远端与环形结构4250相贴合,使用时,当拉动绕线件4200促使绕线部4260从上壳体2200的开口2220处伸出过程中,会对第二弹性件4100进行进一步压缩,从而实现之后在第二弹性件4100回弹力的作用下,推动绕线部4260做插入开口2220内的动作,以带动绕线件4200的底座4270滑动至双面齿轮3300处,从而完成锁线操作。
69.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第二弹性件4100由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7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为了保证固定齿轮3400与上壳体2200的稳定连接,如图5所示,固定齿轮3400远端的边缘处还设有凸台3410,上壳体2200与凸台3410相配合的位置开设有凹槽2240,装配时,只需将固定齿轮3400的凸台3410安装于上壳体2200的凹槽2240内即可,为了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可以采用激光点焊等方式进行固定,该方式还可以实现同心配合。
71.如图1所示,如图15-图24所示,本技术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经导管锁线装置,包括:操作手柄5000、操作组件1000以及如前述的植入件,操作组件1000的远端与植入件的近端可拆卸连接,且操作组件1000的近端与操作手柄5000相连接;当通过医学影像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为所需绕线程度,只需通过操作手柄5000驱动操作组件1000促使其与植入件解脱分离即可。
7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为了保证操作组件1000与植入件之间的稳定连接,如图15、图16以及图17所示,操作组件1000与植入件之间还设有连接件1200,连接件1200为中空结构,且直径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增大。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器械进入人体后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毒害,连接件1200由生物相容性高分子材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优选的,采用医用不锈钢。
7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为了进一步实现操作组件1000与植入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如图1所示,连接件1200的远端凸设有卡爪1210,植入件的近端设有与卡爪1210配合的卡孔2210,连接件1200的远端通过卡爪1210与卡孔2210的配合,实现与植入件的稳定连接。
7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操作组件1000包括:鞘管1100及活动地穿设于鞘管1100内的螺纹轴1300。
75.鞘管1100的远端与连接件120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鞘管1100设置为
中空的多层复合管体,其内层为ptfe内膜层,中层为金属编织加强网,外层覆盖pebax材料。
76.螺纹轴1300的近端活动穿设于鞘管1100内,远端与植入件的绕线部4260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2所示,绕线部4260上设有与螺纹轴1300相配合的螺纹4210,从而实现螺纹轴1300与绕线部4260进行螺纹连接,并且螺纹轴1300的远端具有一定长度的柔性段,从而能够弯曲并传递扭矩。
77.具体的,连接件1200的近端与鞘管1100远端内壁可以采用胶结、焊接、卡接、螺接等方式进行紧固连接,由于连接件1200的远端与植入件固定连接,从而限制植入件跟随螺纹轴1300进行转动。
78.与植入件装配时,首先将螺纹轴1300与绕线部4260进行螺纹连接,之后通过卡爪1210与卡孔2210的配合实现鞘管1100与植入件的上壳体2200稳定连接,如图3所示,使用时,示例性的,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在螺纹轴1300的作用下拉动绕线件4200向伸出上壳体2200的开口2220方向运动,直至绕线部4260从开口2220处伸出,从而实现带动底座4270的远端滑动至单面齿轮3200处,之后,顺时针转动绕线件4200,从而给予绕线件4200一个顺时针旋转力,此时在滑动件4240的作用下将同步驱动单面齿轮3200进行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将当前绕线程度调小;当调节完成后,如图2所示,只需在螺纹轴1300的作用下推动绕线件4200向插入上壳体2200的开口2220方向运动,直至绕线部4260经由开口2220返回至上壳体2200内,从而实现带动底座4270的远端滑动至双面齿轮3300处即可,从而实现对当前绕线程度的锁定。
7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为了避免螺纹轴1300在带动绕线件4200进行转动时,容易出现与绕线件4200松脱的情况,如图15、图16和图17所示,螺纹轴1300设置为空心管,且螺纹轴1300内活动穿设有转轴1400,转轴1400的远端延伸出螺纹轴1300的远端并凸设有第一固定件1410,绕线部4260的内腔近端内设有与第一固定件1410相配合的第二固定件4220,优选的,第一固定件1410和第二固定件4220设置为相配合的凸起与凹槽224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6所示,第一固定件1410设置为矩形凸起,第二固定件4220设置为矩形凹槽2240,具体的,转轴1400设置为实心管,且远端具有一定长度的柔性段,从而能够弯曲并传递扭矩。
80.与植入件进行装配时,首先利用第一固定件1410与第二固定件4220的配合,实现转轴1400与绕线件4200的可拆卸连接,之后螺纹轴1300与绕线部4260进行螺纹连接,最后通过卡爪1210与卡孔2210的配合实现鞘管1100与植入件的上壳体2200稳定连接,完成上述装配过程后,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驱动转轴1400转动来控制植入件的绕线件4200扭转,从而锁紧或放松穿设在绕线部4260上的缝线。
8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固定件1410的近端还设有第二限位环1420,第二限位环1420与螺纹轴1300的远端相抵触。采用上述设计可以实现当螺纹轴1300与绕线件4200螺纹连接后,第二限位环1420的近端受到螺纹轴1300远端的限制,保证转轴1400相对螺纹轴1300不会发生轴向位移,从而保证转轴1400受到扭力时会带动绕线件4200进行转动。
8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为了限制限制螺纹轴1300沿着轴向向远端的位移,如图17所示,螺纹轴1300上还设有第一限位环1320,第一限位环1320与螺纹轴1300的近端相抵触。
83.在本方案中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操作手柄5000包括壳体及设置于壳体上的第一操作旋钮5010、第二操作旋钮5020及第三操作旋钮5030,其中,第一操作旋钮5010用于驱动螺纹轴1300进行转动,以完成操作组件1000与植入件的连接与解脱;第二操作旋钮5020用于控制转轴1400进行转动,以控制植入件的锁线与松线的过程;第三操作旋钮5030用于控制转轴1400的轴向移动,在操作组件1000与植入件的装配、锁线及解脱过程中,第三操作旋钮5030控制转轴1400远端的第一固定件1410始终与绕线件4200的第二固定件4220相配合,从而限制绕线件4200与转轴1400之间的相对转动,以保持当前绕线程度的锁紧状态,其中,第一操作旋钮5010、第二操作旋钮5020及第三操作旋钮5030的结构,以及第一操作旋钮5010对驱动螺纹轴1300的控制结构、第二操作旋钮5020和第三操作旋钮5030分别对转轴1400的控制结构均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84.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85.如图18所示,当鞘管1100与上壳体2200完成装配后,首先转动螺纹轴1300,以使得螺纹轴1300与绕线件4200螺纹连接,当螺纹轴1300刚与绕线部4260上的螺纹4210相配合时,如图19所示,螺纹轴远端面1330与第二限位环1420的近端面还未抵接,第一限位环远端面1310与连接件近端面1220亦未抵接,此时,在第二弹性件4100的弹性力作用下,将阻碍绕线件4200相对于上壳体2200发生位移,与此同时,由于螺纹轴1300没有受到轴向限制,因此可以继续向远端进行转动,如图20所示,直至与绕线部4260的螺纹4210配合达到临界点位置,如图21和图22所示,临界点位置是指:连接件近端面1220抵接第一限位环远端面1310,而螺纹轴远端面1330与第二限位环1420的近端面还未贴合,此时的第二弹性件4100处于刚要被继续压缩的状态。
86.之后,如图23所示,继续顺时针转动螺纹轴1300,直至螺纹轴远端面1330抵接第二限位环1420近端面,植入件与螺纹轴1300的螺纹完全连接,在上述过程中,在卡爪1210的作用下,外壳组件2000与鞘管1100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并且由于第一限位环远端面1310受到连接件近端面1220的限制,因此螺纹轴1300无法继续向远端移动,此时拉动转轴1400向近端移动,由于螺纹轴远端面1330与第二限位环1420近端面相抵接,从而实现转轴1400与绕线件4200的稳定连接,因此绕线件4200将跟随转轴1400同步向近端移动,从而导致第二弹性件4100被进一步压缩,与此同时将带动绕线件4200的底座4270从双面齿轮3300处滑动至单面齿轮3200处,也就说带动设置于底座4270内壁面的滑动件4240从双面齿轮3300的第二滑动槽3310中完全移动至单面齿轮3200的第一滑动槽3210中。
87.植入件在此状态时,如图14所示,首先缝线的一端依次穿过设置于上壳体2200的穿线孔2230、绕线件4200的过线孔4230以及穿过上壳体2200对称位置的穿线孔2230,之后逆时针转动转轴1400,从而带动绕线件4200通过滑动件4240给予单面齿轮3200一个逆时针旋转力,但是由于单面齿轮3200与双面齿轮3300之间只能进行顺时针转动,而双面齿轮3300与固定齿轮3400之间只能进行逆时针转动,故单面齿轮3200将带动双面齿轮3300相对固定齿轮3400进行同步逆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将缝线缠绕于绕线部4260的外壁面上。
88.若通过医学影像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短,只需顺时针转动转轴1400,从而带动绕线件4200通过滑动件4240给予单面齿轮3200一个顺时针旋转力,驱动单面齿轮3200进行顺时针转动,以实现将当前绕线程度调小;同理的,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小,说明此时释放的缝线长度过长,只需继续逆时针转动转轴1400,促使
当前绕线程度变大,将释放的缝线长度缩短即可,重复该操作直至当前绕线程度为所需绕线程度,之后可以进行植入件脱离操作。
89.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推动转轴1400使得第一固定件1410以及第二固定件4220始终处于连接状态,之后逆时针转动螺纹轴1300,促使螺纹轴1300与绕线部4260的螺纹4210逐渐分离,在螺纹轴1300从与螺纹4210拧紧状态运动至与螺纹4210配合的临界点位置的过程中,第二弹性件4100的压缩状态逐渐减小,此时在第二弹性件4100回弹力的作用下,绕线件4200的底座4270从单面齿轮3200处滑动至双面齿轮3300处,也就说带动设置于底座4270内壁面的滑动件4240从单面齿轮3200的第一滑动槽3210中完全移动至双面齿轮3300的第二滑动槽3310中,此时,已被缠绕的缝线将给予绕线件4200一个顺时针旋转力,与此同时在滑动件4240的作用下将同步给予双面齿轮3300一个顺时针旋转力,但是由于双面齿轮3300与固定齿轮3400之间只能进行逆时针转动,因此,此时双面齿轮3300将无法进行相对于固定齿轮3400进行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对当前绕线程度的锁定,之后继续拧动螺纹轴1300,直至与螺纹4210完全解脱,最后撤掉转轴1400、螺纹轴1300以及断开卡爪1210与卡孔2210之间的连接,从而完成植入件与操作组件1000的完全脱离,本方案在螺纹轴1300与绕线件4200的螺纹4210进行分离操作的整个过程中,由于转轴1400与绕线件4200之间始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从而有效保证当前绕线程度始终不变,最终保证手术效果。
90.如图25所示,本技术的经导管锁线装置可以用于经导管二尖瓣瓣环成型术,首先依次在二尖瓣瓣环上植入多个通过缝线依次相连的锚钉,缝线沿着可调弯导管等导引装置到达体外,此时缝线的自由端依次穿过上壳体2200的穿线孔2230、绕线件4200过线孔4230以及上壳体2200的另一侧的穿线孔2230,经导管锁线装置的远端沿着缝线和可调弯导管等导引装置进入到达瓣环附近。最后操作转轴1400逆时针转动收紧缝线,在收紧的过程中,由于二尖瓣瓣环的开口2220会随着心脏的不断跳动而产生变化,此时可以通过操作转轴1400顺时针转动,驱动绕线件4200顺时针旋转,来释放多余的缝线,同时通过超声来观察二尖瓣的反流情况,当反流消失或者到达最轻微状态时,停止旋转转轴1400,再操作螺纹轴1300来释放植入件,以维持二尖瓣瓣环的形状,完成二尖瓣瓣环成型术。
91.本技术的经导管锁线装置还可以用于二尖瓣的人工腱索植入术,调整植入在瓣叶上的缝线并锁紧,在此不再赘述。
92.本技术第三方面公开了一种锁线方法,应用如前述任一项经导管锁线装置,锁线方法包括:
93.若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过大或过小,则在操作组件1000的作用下拉动绕线组件4000向伸出外壳组件2000的开口2220方向运动,以带动绕线组件4000的远端滑动至单面齿轮3200处;
94.按照与之前绕线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驱动操作组件1000,带动单面齿轮3200同步进行转动,以将当前绕线程度调小或调大;
95.当观察到当前绕线程度为所需绕线程度,则再次在操作组件1000的作用下推动绕线组件4000向插入开口2220的方向运动,以带动绕线组件4000的远端滑动至双面齿轮3300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