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12306发布日期:2021-04-27 13:14阅读:76来源:国知局
颈部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按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颈部按摩仪。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的按摩仪,设置有用于给人体按摩的按摩头,许多按摩仪存在按摩头的贴合问题,即按摩头无法与人体良好贴合,导致按摩仪整体的按摩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颈部按摩仪,可以更好地与人体颈部贴合。
4.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包括:佩戴支架,所述佩戴支架限定出绕颈空间,所述佩戴支架具有中心平面,作与所述中心平面相平行的两个第一平面和两个第二平面,两个所述第一平面分别设于所述中心平面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平面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平面的左右两侧,两个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为x1,两个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w为所述绕颈空间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0.4w≤x1≤0.6w,两个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区域,同侧的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区域为端部区域;多个振动按摩单元,所述多个振动按摩单元设于所述佩戴支架的朝向所述绕颈空间的一侧,所述多个振动按摩单元包括中间按摩组和两个端部按摩组,所述中间按摩组设于所述中间区域,两个所述端部按摩组分别设于两侧的所述端部区域,所述端部按摩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所述中间按摩组包括至少三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其中,所述端部按摩组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大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所述安装角度为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中轴线与所述中心平面之间的夹角。
5.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多个振动按摩单元可以更好地与人体颈部贴合,起到更为有效的振动按摩作用。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中距离所述中心平面最远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大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所述端部按摩组中距离所述中心平面最远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大于所述端部按摩组中其余任一所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所述端部按摩组中除距离所述中心平面最远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以外,其余至少一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大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
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侧的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二平面之间作与所述中心平面相平行的第三平面,同侧的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之间的区域为第一端部区域,同侧的所述第一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之间的区域为第二端部区域,其中,两个所述第三平面
之间的距离为x2,0.6w<x2≤0.75w,所述端部按摩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和/或,所述端部按摩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且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大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且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大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且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为30
°
~60
°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且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为15
°
~30
°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以及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
15.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与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夹角,大于位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夹角。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按摩组中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为0
°
~30
°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按摩组中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为0
°
~15
°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按摩组包括位于所述中心平面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按摩组中,位于所述中心平面一侧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为10
°
~30
°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按摩组包括至少一个对称单元对,一个所述对称单元对包括关于所述中心平面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按摩组包括多个所述对称单元对,且至少两个所述对称单元对沿所述佩戴支架的高度方向间隔开。
22.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所述对称单元对中的两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距离为单元间距,沿所述佩戴支架的高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所述对称单元对中,每个所述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均小于其下方的任一所述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按摩组中至少一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位于所述中心平面上。
24.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中心平面上的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安装角度为0
°
~3
°

25.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中心平面上的一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在所述佩戴支
架的高度方向上,低于全部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中其余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低于全部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中其余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按摩面,相比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其余至少一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按摩面,朝向靠近所述绕颈空间的中心方向凸出。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按摩组中,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按摩面,相比于其上方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按摩面,朝向靠近所述绕颈空间的中心方向凸出。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按摩组包括五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且所述中间按摩组中的五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围绕所述佩戴支架在所述中心平面处的高度中心点间隔排布。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中距离所述中心平面最远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在所述佩戴支架的高度方向上,高于全部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中其余任一所述振动按摩单元。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中至少一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在所述佩戴支架的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至少一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且同时低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至少一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
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中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总数量,少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总数量。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按摩组中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总数量大于等于5个,所述端部按摩组中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总数量为1个~2个。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中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按摩面积之和,小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的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按摩面积之和。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按摩组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中间按摩组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之间的间距。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包括中间支架和两个夹臂支架,两个所述夹臂支架分别连接在所述中间支架的左右两端,所述中间支架包括中间部和两个端头部,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中间区域,两个所述端头部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端部区域,所述中间按摩组设于所述中间部,所述端部按摩组设于所述端头部,所述中间部的最大高度大于所述端头部的最大高度。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的高度沿着从所述中心平面到所述夹臂支架的方向逐渐减小。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支架的上端边沿构造为中间下凹曲线,和/或,所述中间支架的下端边沿构造为中间下凸曲线。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按摩面均为直径为d的圆形面,所述中间支架在所述中心平面处的高度h为2d~3d。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振动按摩单元包括头部、连接部和振动装置,所述振动装置设置于所述头部内,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头部相连,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佩戴支架相连。
4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呈柱状。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佩戴支架上具有朝向所述绕颈空间方向凸出的多个柔性底
座,每个所述柔性底座上均形成有凹槽,所述振动按摩单元的一端伸入对应的所述凹槽内且与所述凹槽的侧壁间隙配合。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侧壁厚度小于所述凹槽的底壁厚度。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侧壁形成有褶皱结构。
44.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5.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46.图2是图1中所示的颈部按摩仪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47.图3是图2中所示的颈部按摩仪的俯视图;
48.图4是图3的颈部按摩仪的局部放大图;
49.图5是图2中所示的颈部按摩仪的主视图;
50.图6是图5中所示的颈部按摩仪的仰视图;
51.图7是图5中所示的颈部按摩仪的后视图;
52.图8是沿图5中f

f线的剖视图。
53.附图标记:
54.颈部按摩仪100;
55.中心平面s0;第一平面s1;第二平面s2;第三平面s3;
56.中间区域z1;端部区域z2;第一端部区域z21;第二端部区域z22;
57.佩戴支架1;绕颈空间10;中间支架11;中间部111;端头部112;夹臂支架12;
58.柔性底座13;凹槽131;凹槽的底壁1311;凹槽的内侧壁1312;凹槽的外侧壁1313;
59.振动按摩单元2;中间按摩组201;端部按摩组202;
60.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
61.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
62.第一对称单元对2a;第二对称单元对2b;
63.头部203;连接部204;振动装置205。
具体实施方式
64.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5.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66.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
67.如图1和图2所示,颈部按摩仪100包括佩戴支架1和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佩戴支架1限定出绕颈空间10,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设于佩戴支架1的朝向绕颈空间10的一侧。也就是说,在用户佩戴颈部按摩仪100时,佩戴支架1绕设于人体颈部,人体的颈部位于绕颈空间10,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位于佩戴支架1的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以适于与人体颈部接触,对人体颈部振动按摩。
68.需要说明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功能不限于振动按摩,也就是说,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仅具有振动按摩功能,也可以具有振动按摩功能和其他按摩功能的结合,其中,其他按摩功能可以包括电刺激按摩功能、气囊挤压按摩功能、热敷按摩功能、光疗按摩功能、香薰按摩功能等。
69.结合图3,佩戴支架1具有中心平面s0,可以理解的是,一般来说,在用户佩戴颈部按摩仪100时,中心平面s0与人体颈椎中心相对。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佩戴支架1可以呈现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的形状,或者大体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的形状,也就是说,佩戴支架1整体上是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佩戴支架1的位于中心平面s0左侧的部分的局部可以与佩戴支架1的位于中心平面s0右侧的部分的局部的结构不对称。
70.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佩戴支架1可以大体为曲线形、或曲线形和直线形的结合。例如,曲线形可以为:佩戴支架1整体为弧形或近似弧形的其他曲线形状。又例如,曲线形和直线形的结合可以为,后文所述的中间支架11为曲线形(如弧形或近似弧形的其他曲线形状),而夹臂支架12为直线形,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的描述中,“上”、“下”、“左”、“右”、“前”、“后”方向指的是:用户在佩戴颈部按摩仪100时,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
71.结合图3,作与中心平面s0相平行的两个第一平面s1和两个第二平面s2,两个第一平面s1分别设于中心平面s0的左右两侧,两个第二平面s2分别设于两个第一平面s1的左右两侧,也就是说,每个第一平面s1的远离中心平面s0的一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二平面s2,两个第一平面s1之间的区域为中间区域z1,同侧的第一平面s1和第二平面s2之间的区域为端部区域z2。其中,两个第一平面s1之间的距离为x1,两个第二平面s2之间的距离w为绕颈空间10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宽度,0.4w≤x1≤0.6w,例如,x1=0.4w、x1=0.45w、x1=0.5w、x1=0.55w、x1=0.6w等等。
72.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包括中间按摩组201和两个端部按摩组202。中间按摩组201设于中间区域z1,且中间按摩组201包括至少三个振动按摩单元2。两个端部按摩组202分别设于两侧的端部区域z2,且端部按摩组202包括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也就是说,中间区域z1设有至少三个振动按摩单元2,每个端部区域z2设有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由此,可以保证中间区域z1的振动按摩单元2数量较多,由于与该区域相对的人体颈部的肌肉较多,从而可以通过较多数量的振动按摩单元2增强按摩效果。
73.需要说明的是,“中间按摩组201设于中间区域z1”指的是,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的一半或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中间区域z1。“端部按摩组202设于端部区域z2”指的是,端部按摩组202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的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端部区域z2。其中,“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指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相连的端部,即振动按摩单元2的远离绕颈空间10一侧的端部。更具体地说,对于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来
说,如果其根部的一半或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中间区域z1,那么该振动按摩单元2属于中间按摩组201,而如果其根部的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端部区域z2,那么该振动按摩单元2属于端部按摩组202。
74.如图3和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也就是说,端部按摩组202中,一个、或者若干、或者全部(即每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由此,中间区域z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均较为平缓,端部区域z2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较为倾斜,从而可以符合人体颈部轮廓形状,使得各振动按摩单元2均与人体颈部较好贴合,实现更为有效的振动按摩效果。
75.需要说明的是,安装角度为振动按摩单元2的中轴线与中心平面s0之间的夹角。其中,“振动按摩单元2的中轴线”可以理解为:振动按摩单元2从佩戴支架1朝向绕颈空间10延伸的轴线方向,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振动按摩单元2包括呈柱状的连接部204,连接部204与佩戴支架1相连,连接部204的中心轴线即为振动按摩单元2的中轴线。
76.相关技术中的多数颈部按摩仪设置的按摩头是静止的,多用电刺激功能来实现按摩,而本发明是在颈部按摩仪100的佩戴支架1设置振动按摩单元2,而且设置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以通过振动功能来实现按摩,其中,多个振动按摩单元2与人体颈部的贴合是颈部按摩仪100的设计难点。
77.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在佩戴时,由于中间区域z1对应人体颈部后侧的平坦区域、该区域具有较多肌肉,因此在中间区域z1设置至少三个的振动按摩单元2,以较多的数量的振动按摩单元2对人体颈部后侧较多的肌肉进行按摩,从而可以提升按摩效果。而且至少三个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均小于端部按摩组202中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从而可以较为平缓,以与人体颈部后侧的平坦区域较好贴合,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对于人体颈部后侧的平坦区域的按摩效果。
78.而端部区域z2对应人体颈部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通过将端部区域z2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设置为安装角度较大,从而可以与人体颈部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的贴合,进而对人体颈部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起到有效的振动按摩效果。而且,端部区域z2相对中间区域z1更为靠近颈部大动脉,不适合设置过多的振动按摩单元2,因此,在端部区域z2设置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使得端部区域z2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数量可以根据人体颈部的特点设置,从而可以对人体颈部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起到更好的按摩效果。
79.此外,在一些具体情况下,将端部区域z2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设置为较大,可以与人体颈部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从而能够对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夹持、包裹作用,提升用户佩戴的稳固性。
80.例如在图2和图4所示的具体示例中,每个端部按摩组202均包括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和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中间按摩组201包括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和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当然,端部按摩组202和中间按摩组201的构成不限于此,本示例旨在举例说明,以清楚描述“端部按摩组202中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不能视为对端部按摩组202和中间按摩组201的构成作为限制。
81.参照图4,可以是,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a1大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
安装角度a3、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a4和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a5中的每个。也可以是,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的安装角度a2大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安装角度a3、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a4和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a5中的每个。还可以是,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a1大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安装角度a3、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a4和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a5中的每个,同时,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的安装角度a2也大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安装角度a3、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a4和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a5中的每个。
8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需要说明的是,“振动按摩单元2与中心平面s0之间的距离”指的是:沿佩戴支架1的长度方向,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与中心平面s0之间的距离。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为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a1大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安装角度a3、且大于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a4、且大于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a5。
83.由此说明,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或者说,最靠近佩戴支架1两端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较大、较为倾斜,从而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更好地贴合,起到更为有效的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8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两个端部按摩组202可以关于中心平面s0对称设置,或者大体对称设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两个端部按摩组202也可以不关于中心平面s0对称设置,但是任一端部按摩组202需要满足本申请对端部按摩组202的限定。
8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包括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端部按摩组202中其余任一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也就是说,端部按摩组202的所有振动按摩单元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最大。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a1大于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的安装角度a2。
86.由此,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更好地贴合,起到更为有效的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并且保证端部区域z2的靠近中间区域z1位置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角稍小,可以对应人体颈部后侧两侧弧度稍小区域,从而更好地适应人体颈部轮廓,实现更好地贴合,进一步提升按摩效果。
8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包括至少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端部按摩组202中除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以外,其余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也就是说,无论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是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端部按摩组202中的其他振动按摩单元2中的至少一个(如图4中所示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的安装角度,会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由此,可与对人体颈
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起到有效的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8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同侧的第一平面s1和第二平面s2之间作与中心平面s0相平行的第三平面s3,同侧的第二平面s2和第三平面s3之间的区域为第一端部区域z21,同侧的第一平面s1和第三平面s3之间的区域为第二端部区域z22,其中,两个第三平面s3之间的距离为x2,0.6w<x2≤0.75w,例如,x2=0.61w、x1=0.65w、x1=0.7w、x1=0.75w等等。
89.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端部按摩组202包括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也就是说,端部按摩组202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的一半或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由此,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起到有效地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
90.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由此,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起到有效地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
91.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从而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起到有效地按摩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
92.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端部按摩组202包括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为30
°
~60
°
,例如,30
°
、35
°
、40
°
、45
°
、50
°
、55
°
、60
°
等等。由此,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相对,通过将该区域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设置为较大的30
°
~60
°
,从而可以起到与人体颈部该位置较好的贴合效果,提升按摩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93.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包括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也就是说,端部按摩组202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的超过一半的部分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由此,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贴合,实现对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的按摩。
94.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由此,可以保证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对应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斜角度较大,以更好地实现与颈部贴合,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夹持、包裹效果,从而可以对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实现有效按摩。
95.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由此,可以更好地保证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对应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斜角度较大,以更好地实现与颈部贴合,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夹持、包裹效果,从而可以对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实现有效按摩。
96.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端部按摩组202包括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振动按摩单元2,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为15
°
~30
°
,例如,15
°
、19
°
、23
°
、27
°
、30
°
等等。由此,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稍小的侧边位置相对,通过将该区域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设置为稍小的15
°
~30
°
,从而可以起到与人体颈部该位置较好的贴合效果,提升按摩效果,并形成一定的夹持作用,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9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端部按摩组202包括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以及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振动按摩单元2,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大于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的安装角度a1大于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的安装角度a2。
98.由此,可以保证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斜角度较大,从而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提升按摩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9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与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夹角,大于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与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夹角。例如图4中所示的,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与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之间的夹角β1,大于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与中间按摩组201中安装角度最小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之间的夹角β2。需要说明的是,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夹角指的是,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
100.由此,可以进一步保证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斜角度较大,从而可以与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较好贴合,提升按摩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夹持、包裹效果,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101.值得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安装角度最大的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是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也可以是端部按摩组202中其他的振动按摩单元2,还可以是端部按摩组202中每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相同,且均为最大安装角度的振动按摩单元2。并且,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个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仅包括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或者,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仅包括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而不包括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振动按摩单元2。又或者,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仅包括位于第二端部区域z22的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而不包括位于第一端部区域z21的振动按摩单元2,等等。
10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为0
°
~30
°
,例如,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等等。由此,可以保证中间区域z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较小,倾斜角度较为平缓,从而可以适应颈部轮廓后侧平坦区域,贴合效果好,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103.进一步地,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为0
°
~15
°
,例如,0
°
、5
°
、10
°
、15
°
等等。由此,可以保证中间区域z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较小,倾斜角度较为平缓,从而可以适应颈部轮廓后侧平坦区域,贴合效果好,从而提升按摩效果。再进一
步地,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最大安装角度可以为11
°
~15
°
,例如,11
°
、12
°
、13
°
、14
°
、15
°
等等,也就是说,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最大不超过11
°
~15
°
。由此,可以更好地保证中间区域z1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安装角度不至于过大,倾斜角度更加平缓,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颈部轮廓后侧平坦区域,贴合效果更好,提升按摩效果。
10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间按摩组201包括位于中心平面s0左右两侧中至少一侧的振动按摩单元2,也就是说,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位于中心平面s0的一侧(如图4中所示的左侧或右侧)。或者说,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不位于中心平面s0上。由此,可以保证人体颈部后侧位于颈椎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区域可以获得中间按摩组201的按摩,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10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中间按摩组201中,位于中心平面s0一侧(如图4中所示的左侧或右侧)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和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安装角度为10
°
~30
°
。由此,可以保证与人体颈部后侧位于颈椎左右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区域相对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斜角度较为平缓,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与颈部该区域较为贴合,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10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中间按摩组201包括至少一个对称单元对,一个对称单元对包括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4和图5中所示,中间按摩组201中,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为两个且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记为第一对称单元对2a,中间按摩组201中,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为两个且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记为第二对称单元对2b。在佩戴时,中心平面s0大致对应人体颈椎的位置,而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大致对准颈椎两侧的肌肉,由此,可以保证人体颈部后侧位于颈椎左右两侧的区域均可以获得中间按摩组201的按摩,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10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中间按摩组201包括多个对称单元对,且至少两个对称单元对沿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间隔开。其中“高度方向”指的是,在用户佩戴颈部按摩仪100时,人体的上下方向(如图5中所示的上下方向)。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为第一对称单元对2a,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为第二对称单元对2b,第一对称单元对2a和第二对称单元对2b沿高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由此,人体颈部后侧位于颈椎左右两侧的一定高度范围内的区域均可以获得中间按摩组201的按摩,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10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一个对称单元对中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距离为单元间距,其中,沿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对称单元对中,每个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均小于其下方的任一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也就是说,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越靠上的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越小,越靠下的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越大。由此,中间按摩组201中对称单元对的排布符合人体颈部后侧肌肉分布趋势,可以提升该区域的按摩效果。
109.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对称单元对2a的单元间距为l1,第二对称单元对2b的单元间距为l2,第一对称单元对2a位于第二对称单元对2b的上方,第一单元对的单元间距l1小于、其下方的第二单元对的单元间距l2。再例如,中间按摩组201还包括位于
第二对称单元对2b下方的第三对称单元对,第三对称单元对的单元间距为l3,则l1<l2<l3,以此类推。
11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位于中心平面s0上。也就是说,中心平面s0穿过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由此,可以保证人体颈部后侧颈椎区域可以获得中间按摩组201的按摩,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111.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具体示例中,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安装角度为0
°
~3
°
,例如可以为0
°
、1
°
、2
°
、3
°
等等。由此,可以保证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倾角较小,其中轴线与中心平面s0平行或大致平行,从而可以对应人体的颈椎部位,保持对颈椎部位的平贴,对颈椎部位起到针对性的按摩效果。
11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低于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其余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中间按摩组201中包括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为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最靠下的振动按摩单元2。由此,该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更接近颈椎需要按摩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按摩效果。
113.例如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最高点可以低于佩戴支架1的在中心平面s0位置处的高度中心线l,由此,可以进一步保证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高度较低,以更好地接近颈椎需要按摩的位置,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按摩效果。
11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低于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其余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按摩面,相比于中间按摩组201中其余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朝向靠近绕颈空间10的中心方向(如图4中所示的前侧)凸出,即中心平面s0上、最靠下的振动按摩单元2,相比于中间按摩组201中其余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朝向绕颈空间10中心的方向凸出。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按摩面向前凸出于中间按摩组201中其余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
115.佩戴时,最下方的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位于佩戴支架1的最下方,佩戴支架1的最下方容易出现与颈部贴合不好,甚至翘起的情况,导致最下方的振动按摩单元2可能会出现贴合不好的情况,此时,由于最下方的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设置为朝向绕颈空间10中心的方向凸出,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种贴合不好的情况发生,保证该振动按摩单元2(如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始终与颈部保持贴合状态,保证按摩效果。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利用佩戴时在颈部按摩仪100整体重力的牵引下,该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可以处于预压状态,这样可以更好地贴合颈部。
116.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中心平面s0上、最靠下的振动按摩单元2,相比于中间按摩组201中其余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都朝向绕颈空间10中心凸出,也就是说,中间按摩组201中,最为凸出的为中心平面s0上、最靠下的振动按摩单元2。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的按摩面相比于中间按摩组201中其余每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
都向前凸出。由此,可以更好地保证佩戴时,该振动按摩单元2(如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与颈部的贴合效果。
11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中间按摩组201中,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相比于其上方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朝向靠近绕颈空间10的中心方向凸出。也就是说,越靠上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距离绕颈空间10的中心越远,越靠下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距离绕颈空间10的中心越近。例如在图4和图5所示的示例中,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高于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高于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向前凸出于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向前凸出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
118.由此,可以避免佩戴时,中间按摩组201出现翘起、贴合不好的情况,通过将中间按摩组201设置为从上到下逐渐向前凸出,从而可以保证中间按摩组201各振动按摩单元2都始终与颈部保持贴合状态,保证按摩效果。
11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中间按摩组201包括五个振动按摩单元2,且中间按摩组201中的五个振动按摩单元2,围绕佩戴支架1在中心平面s0处的高度中心点间隔排布。例如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中间按摩组201包括: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和一个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这五个振动按摩单元2围绕佩戴支架1的中心点呈圆形排布。由此,可以对人体颈部后侧区域进行全面按摩,从而提升按摩效果。
120.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可以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设置,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可以关于中心平面s0左右对称设置,两个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的单元间距小于两个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的单元间距,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位于中心平面s0上。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高于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高于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第五振动按摩单元25向前凸出于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第四振动按摩单元24向前凸出于第三振动按摩单元23。
121.值得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中间按摩组201所包括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数量不限,可以多于5个或者少于5个,而且振动按摩单元2也不限于上述排布形式,例如可以仅具有位于中心平面s0上的振动按摩单元2,又例如,可以仅具有位于中心平面s0两侧的振动按摩单元2,且位于中心平面s0两侧的振动按摩单元2也可以不对称设置,等等。
12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2中所示的第一振动按摩单元21),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高于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即中间按摩组201和端部按摩组202中)其余任一振动按摩单元2。也就是说,端部按摩组202中距离中心平面s0最远的振动按摩单元2为全部振动按摩单元2中,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最靠上的振动按摩单元2。由此,更加符合人体颈部轮廓,可以对人体颈部两侧弧度较大的侧边位置更加靠近,起到更加针对的按摩作用,并形成更加有效的夹持作用,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更加稳固。
123.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2中所示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在佩戴支架1的高度方向上,高于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且同时低于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也就是说,中间按摩组201中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高于端部按摩组202中的一个振动按摩
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同时,中间按摩组201中还有至少一个振动按摩单元2低于端部按摩组202中的该振动按摩单元2(如图5中所示的第二振动按摩单元22)。由此,可以保证端部区域z2也有一些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对颈部两侧高度中央位置区域进行按摩,从而提升整体按摩效果。
12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总数量,少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总数量。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数量较少的稀散区,而中间按摩组201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数量较多的密集区,密集区对应颈部较为平坦的中部区域,该区域肌肉较多,振动按摩单元2的密集分布可以增强按摩效果,体验较佳,稀散区处于密集区的两侧,对应前颈与后颈过渡的侧边区域,该区域为大动脉所在区,神经较为密集,不适宜过度刺激,数量较少的振动按摩单元2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保证使用安全性。
125.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中间按摩组201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总数量大于等于5个,例如5个、6个、7个、8个等等,端部按摩组202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总数量为1个~2个。由此,可以保证密集区对应颈部较为平坦的中部区域的按摩效果,同时稀散区对大动脉所在区可以起到有效的夹持和保护作用。
12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积之和,小于中间按摩组201中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积之和。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积总和较小的稀散区,而中间按摩组201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积总和较大的密集区,密集区对应颈部较为平坦的中部区域,该区域肌肉较多,振动按摩单元2的密集分布可以增强按摩效果,体验较佳,稀散区处于密集区的两侧,对应前颈与后颈过渡的侧边区域,该区域为大动脉所在区,神经较为密集,不适宜过度刺激,数量较少的振动按摩单元2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保证使用安全性。
12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端部按摩组202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间距,大于中间按摩组201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的间距。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颈部按摩仪100,端部按摩组202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间距较大的稀散区,而中间按摩组201可以为振动按摩单元2间距较小的密集区,密集区对应颈部较为平坦的中部区域,该区域肌肉较多,振动按摩单元2的密集分布可以增强按摩效果,体验较佳,稀散区处于密集区的两侧,对应前颈与后颈过渡的侧边区域,该区域为大动脉所在区,神经较为密集,不适宜过度刺激,数量较少的振动按摩单元2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保证使用安全性。
12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佩戴支架1包括中间支架11和两个夹臂支架12,两个夹臂支架12分别连接在中间支架11的左右两端,中间支架11包括中间部111和两个端头部112,中间部111位于中间区域z1,两个端头部112分别位于两个端部区域z2,中间按摩组201设于中间部111,端部按摩组202设于端头部112,中间部111的最大高度大于端头部112的最大高度。由此,佩戴支架1的形状,既能满足端部按摩组202和中间按摩组201的设置要求,也能符合人体颈部轮廓形状,尽可能减轻佩戴支架1的重量和材料,降低成本并且提高用户佩戴舒适度。
12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中间支架11的高度沿着从中心平面s0到夹
臂支架12的方向逐渐减小。也就是说,中间支架11的高度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减小,从而中间支架11的中间部111的面积可以较大,由此,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利用中间部111设置包含数量较多的振动按摩单元2的中间按摩组201,以构成密集区,确保密集区的相邻振动按摩单元2之间留有足够的防干涉间隙,避免振动按摩单元2振动时发生互相干涉碰撞,而且可以扩大颈部中间部位可被按摩面积,提升按摩效果。
13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中间支架11的上端边沿构造为中间下凹曲线。由此,可以符合用户颈部轮廓形状,使得用户佩戴更加舒适,而且能够节省材料和重量。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中间支架11的下端边沿构造为中间下凸曲线。由此,可以符合用户颈部轮廓形状,使得颈部及颈部以下部位可以对应设置振动按摩单元2,扩展按摩区域,提升整体按摩效果。
131.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每个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均为直径为d的圆形面,中间支架11在中心平面s0处的高度h为2d~3d,例如,2d、2.5d、3d等等。由此,可以保证振动按摩单元2的数量不至于太多,降低结构复杂度和成本,还可以保证振动按摩单元2的数量不至于太少,保证各振动按摩单元2都可以各自具有不同的安装角度,使得各振动按摩单元2的按摩面都可以与用户颈部更好地贴合,提升整体振动按摩效果。
13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振动按摩单元2包括头部203、连接部204和振动装置205,振动装置205设置于头部203内,连接部204的一端与头部203相连,连接部204的另一端与佩戴支架1相连。由此,通过将振动装置205设置于头部203内,可以保证振动装置205与用户颈部距离较近,以较好地发挥振动按摩效果,降低能耗。
133.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204与头部203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为分体成型件且装配相连。连接部204与佩戴支架1的至少部分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也可以为分体成型件且装配相连。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振动按摩单元2还可以包括:电刺激按摩装置、气囊挤压按摩装置、热敷按摩装置、光疗按摩装置、香薰按摩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等等。
13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连接部204呈柱状,可以是但不限于圆柱形状、例如还可以棱柱形状等等。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连接部204的至少部分的横截面积小于振动装置205的横截面积。由此,可以利用连接部204对振动装置205进行限位,以避免振动装置205离开头部203。
13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连接部204与头部203为一体成型件时,连接部204的至少部分可以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可以利用连接部204的弹性变形将振动装置205安装到头部203内。当连接部204与头部203为分体成型件且装配相连时,可以先将振动装置205安装到头部203内,再将头部203与连接部204装配在一起。
136.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佩戴支架1上具有朝向绕颈空间10方向凸出的多个柔性底座13,每个柔性底座13上均形成有凹槽131,振动按摩单元2的一端伸入对应的凹槽131内且与该凹槽131的侧壁间隙配合。例如图8中所示的连接部204的远离头部203的一端伸入凹槽131,且连接部204的外表面与凹槽131的内侧壁1312之间具有间隙p。
137.由此,通过设置柔性底座13,且在柔性底座13上设置凹槽131,并将凹槽131设置为与振动按摩单元2间隙配合,从而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在振动时更易于发生摆动,确保振动按摩单元2振动时有一定的摆动幅度,增强按摩效果。也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具有一定的角
度调整空间,佩戴时能跟随适应颈部的活动,与颈部保持贴合。而且,当连接部204与佩戴支架1为分体成型件且装配相连时,由于振动按摩单元2的一端伸入凹槽131内,从而可以利用凹槽131有效地遮挡隐藏振动按摩单元2与佩戴支架1的连接缝隙,起到防尘的作用,避免外部环境对振动按摩单元2造成不利影响,提升颈部按摩仪100的使用寿命。
13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凹槽131的侧壁厚度小于凹槽131的底壁1311厚度。需要说明的是,当凹槽131的侧壁为一个环形壁时,该环形壁的壁厚小于凹槽131的底壁1311厚度,当凹槽131的侧壁包括同轴设置的两个环形壁时,其中内圈的环形壁为凹槽131的内侧壁1312,外圈的环形壁为凹槽131的外侧壁1313,此时,内圈的环形壁、即凹槽131的内侧壁1312的厚度小于凹槽131的底壁1311厚度,外圈的环形壁、即凹槽131的外侧壁1313的厚度也小于凹槽131的底壁1311厚度。由此,通过对凹槽131的侧壁做减薄处理,使侧壁的壁厚小于凹槽131的底壁1311的壁厚,从而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在振动时更易于发生摆动,确保振动按摩单元2振动时有一定的摆动幅度,增强按摩效果。
139.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凹槽131的侧壁形成有褶皱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当凹槽131的侧壁为一个环形壁时,该环形壁上可以形成有褶皱结构,当凹槽131的侧壁包括同轴设置的两个环形壁时,其中内圈的环形壁为凹槽131的内侧壁1312,外圈的环形壁为凹槽131的外侧壁1313,此时,内圈的环形壁和外圈的环形壁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褶皱结构。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强振动按摩单元2振动时的摆动幅度,增强按摩效果。
140.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8所示,柔性底座13可以为硅胶材质,且多个柔性底座13可以连接在一起,例如,中间支架11上可以具有柔性垫,柔性垫上具有多个柔性底座13。柔性底座13的数量可以与振动按摩单元2的数量相同。柔性底座13自顶面向底面凹陷形成凹槽131,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安装连接于凹槽131内,这样可以有效遮挡隐藏振动按摩单元2的根部与中间支架11的连接缝隙,起到防尘作用,避免外部环境对颈部按摩仪100造成的影响,确保颈部按摩仪100的使用寿命。
141.例如,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8所示,振动按摩单元2可以包括头部203及连接部204,连接部204的远离头部203的一端连接在凹槽131内,连接部204与凹槽131的侧壁之间留有间隙p,即连接部204的外径小于凹槽131的内径,这样形成振动按摩单元2的摆动空间,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更易于发生摆动,确保振动按摩单元2振动时有一定的摆动幅度,增强按摩效果,也使得振动按摩单元2具有一定的角度调整空间,佩戴时能跟随适应颈部的活动,与颈部保持贴合。
14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4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