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留置针以及采血留置组合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8125发布日期:2020-12-15 08:37阅读:72来源:国知局
采血留置针以及采血留置组合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血留置针以及采血留置组合件。



背景技术:

静脉留置针为现有的常用医疗器械。静脉留置针的留置导管会留在人体内。在将穿刺针拔出时容易对人体产生针刺伤。同时,现有的采血过程中,经过留置针采血会使血液流入到软管上部的加药件和输液接口中,导致在采血完成后,有多于的血液残留这些部件中,导致堵管,临床通常还需要进行第二次穿刺采血,增加了病患的疼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静脉留置针不能采血,增加病患的穿刺数量,且穿刺针容易造成伤害的缺陷,提供一种采血留置针以及采血留置组合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采血留置针,其特点在于,所述采血留置针包括:

一连通本体,所述连通本体的内部具有内部流道;

一留置导管,所述留置导管与所述内部流道连通;

一采血连接端,所述采血连接端用于可拆卸接入一血液引流装置;

一针刺连接端,所述针刺连接端与所述内部流道连通,所述采血连接端、所述针刺连接端以及所述连通本体一体成型,其中,所述针刺连接端用于可拆卸接入一针刺装置,所述针刺装置的留置针插入于所述留置导管,所述针刺装置的留置针从所述留置导管中拔出时推动所述针刺装置的护套遮住所述针刺装置的留置针针刺装置的留置针。

使用时,医护人员将一次性使用采血留置针按操作步骤插入人体静脉血管,拔出针刺装置后通过采血连接端进行静脉采血,采血完毕后拔出血液引流装置,使用带有生理盐水或其他药液的注射器进行冲管,将输液器接口接入留置针接口进行静脉输液,静脉输液完毕后再次旋出输液器接口,以达到留置管留置体内的效果,且拔出的血液引流装置不会因为锋利针尖而发生针刺伤

本方案中,初始穿刺时,由于留置导管内插入有针刺装置的留置针,由此可以保证留置导管能够和针刺装置的留置针一同进入人体。在穿刺完成后,针刺装置拔出,此时只有留置导管留在人体内。留置导管本身就可以采用柔软的或者其他不容易伤害人体的材料,在长期留置过程中,留置导管相比于直接的留置针就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

采血留置针还额外增加了采血连接端用于连接血液引流装置。此时,在进行采血时,就不需要对病患进行二次穿刺,只需要通过采血连接端就可以完成采血。同时,采血连接端的血液不会进一步流出并流入输液管,避免了血液残留导致的血栓形成。

较佳地,所述采血连接端和所述针刺连接端位于所述连通本体的同一侧与垂直方向之间。由此相当于采血连接端和针刺连接端均位于留置导管的相反侧与垂直侧之间,从而使得采血时有足够的空间。

较佳地,所述内部流道具有一第一通道以及一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为三通通道,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分别与所述针刺连接端、所述留置导管以及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较佳地,所述采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较佳地,所述连通本体还与一输液管连接,其中,所述输液管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较佳地,所述输液管还连接有加药件以及输液接口。

较佳地,所述输液管上设置有止流夹,所述止流夹套设于所述输液管上。采血时,关闭止流夹,并使用血液引流装置,例如真空采血管进行采血。采血完毕后,拔出血液引流装置完毕操作。

较佳地,所述采血连接端与所述内部流道的连通处设置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与所述内部流道的内壁配合平整。密封塞配合平整无死角,便于输液时管路冲洗,无血栓结成。

较佳地,所述血液引流装置的穿刺针穿过所述密封塞并与所述内部流道连通。

较佳地,所述针刺连接端与所述内部流道的连通处设置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与所述内部流道的内壁配合平整。密封塞配合平整无死角,便于输液时管路冲洗,无血栓结成。

较佳地,所述针刺装置的留置针依次穿过所述密封塞以及所述内部流道,从而插入于所述留置导管的内侧。

较佳地,所述采血连接端为凸出于所述连通本体的柱状结构,所述采血连接端的表面设置有连接凸点,所述血液引流装置的接口上设置有曲折沟槽,所述连接凸点与所述曲折沟槽配合从而实现所述采血连接端和所述血液引流装置的连接以及拆卸。

较佳地,所述采血连接端为螺纹结构,所述采血连接端的表面设置有连接螺纹,所述血液引流装置的接口内设置螺纹沟槽,所述连接螺纹与所述螺纹沟槽配合从而实现所述采血连接端和所述血液引流装置的连接以及拆卸。

较佳地,所述血液引流装置朝向第二通道的穿刺针的针管尾部为圆形平口为圆头抛光针管。

较佳地,所述采血连接端为凸出于所述连通本体的柱状结构,所述采血连接端的表面设置有连接凸块,所述血液引流装置的接口上设置有螺纹,所述连接凸块与所述螺纹配合从而实现所述采血连接端和所述血液引流装置的连接以及拆卸。

较佳地,所述留置导管部分延伸于所述连通本体内,且所述留置导管的孔径小于所述内部流道。

较佳地,所述针刺装置具有可伸缩的护套,所述护套用于罩设所述针刺装置的留置针。当一次性使用防针刺采血留置针插入人体后,拔出针刺装置,滑动多节护套后达到隐藏穿刺针的针尖,避免穿刺针的针尖暴露,防止针刺伤的效果。

一种采血留置组合件,其特点在于,所述采血留置组合件包括针刺装置、血液引流装置以及所述采血留置针。

一种操作方法,其特点在于,其利用所述采血留置针实现,所述操作方法包括:

步骤s1、将内部插入有针刺装置的留置针的留置导管刺入;

步骤s2、将留置针管拔出,并同时激活针刺装置;

步骤s3、将血液引流装置接入采血连接端进行采血;

步骤s4、采血完毕后卸下血液引流装置。

较佳地,所述步骤s3具体为:关闭输液管上的止流夹,将血液引流装置接入采血连接端进行采血。

较佳地,步骤s4后还包括步骤s5,步骤s5:接入输液器,打开止流夹进行冲管输液。

较佳地,所述针刺装置具有可伸缩的护套,步骤s2具体为:将针刺装置拔出,拔下护套遮盖所述针刺装置的留置针。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留置针管在拔出时能够激活针刺装置,避免了针刺伤的发生。采血留置针还额外增加了采血连接端用于连接血液引流装置。在进行采血时,不需要对病患进行二次穿刺,减少了病患的痛苦,同时避免了血液残留导致的血栓形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采血留置针以及采血留置组合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采血留置针以及采血留置组合件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连通本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连通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采血连接端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操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连通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采血留置针以及采血留置组合件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采血留置针,其中,采血留置组合件包括针刺装置2、血液引流装置3以及采血留置针。采血留置针包括连通本体10、留置导管11、采血连接端13、针刺连接端12、止流夹5、输液管4、加药件6以及输液接口7。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采血留置针包括一连通本体10,连通本体10的内部具有内部流道14。连通本体10可以采用一体制造的形式进行生产,或者通过其他已有的加工方法进行生产。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采血留置针包括一留置导管11,留置导管11与内部流道14连通。留置导管11与连通本体10可以直接连接,或者通过其他的转接件实现与连通本体10的连接。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采血留置针包括一采血连接端13,采血连接端13用于可拆卸接入一血液引流装置3。血液引流装置3可以为任意现有的采血引流产品,例如真空采血管等。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采血留置针包括一针刺连接端12,采血连接端13、针刺连接端12以及连通本体10一体成型,针刺连接端12与内部流道14连通,其中,针刺连接端12用于可拆卸接入一针刺装置2,并使得针刺装置2的留置针21通过内部流道14插入于留置导管11的内侧。针刺装置2的留置针21从留置导管11中拔出时推动针刺装置21的护套22遮住针刺装置2的留置针21。针刺装置2可以为任意的现有的具有护套21针刺装置2。使用时,拔出。

使用时,医护人员将一次性使用采血留置针按操作步骤插入人体静脉血管,拔出针刺装置2后进行静脉采血,采血完毕后拔出血液引流装置3,将输液器接口接入留置针接口进行静脉输液,静脉输液完毕后再次旋出输液器接口,以达到留置管留置体内的效果。

本方案中,初始穿刺时,由于留置导管11内插入有针刺装置2的留置针,由此可以保证留置导管11能够和针刺装置2的留置针一同进入人体。在穿刺完成后,针刺装置2拔出,此时只有留置导管11留在人体内。留置导管11本身就可以采用柔软的或者其他不容易伤害人体的材料,在长期留置过程中,留置导管11相比于直接的留置针就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

采血留置针还额外增加了采血连接端13用于连接血液引流装置3。此时,在进行采血时,就不需要对病患进行二次穿刺,只需要通过采血连接端13就可以完成采血。同时,采血连接端13的血液不会进一步流出并流入输液管4,避免了血液残留导致的血栓形成。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采血连接端13和针刺连接端12位于连通本体10的同一侧。由此相当于采血连接端13和针刺连接端12均位于留置导管11的相反侧,从而使得采血时有足够的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不同的位置设置。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内部流道14具有一第一通道141以及一第二通道142,第一通道141为三通通道,其中,第一通道141分别与针刺连接端12、留置导管11以及第二通道142连通。由此第一通道141以及第二通道142之间形成t形的形状。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采血连接端13与第二通道142连通。其中,采血连接端13位于第二通道142的一侧,形成90度的夹角,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为不同的夹角。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连通本体10还与一输液管4连接,其中,输液管4与第二通道142连通。本实施例的输液管4顺着第二通道142的延伸方向接入,由此实现输液管4和连通本体10之间的连通。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管4还连接有加药件6以及输液接口7。加药件6以及输液接口7为现有的常规输液设置,其不同结构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本实施例的正常使用。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输液管4上设置有止流夹5,止流夹5套设于输液管4上。采血时,关闭止流夹5,并使用血液引流装置3,例如真空采血管进行采血。采血完毕后,拔出血液引流装置3完毕操作。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采血连接端13与内部流道14的连通处设置有密封塞82,密封塞82与内部流道14的内壁配合平整。密封塞82配合平整无死角,便于输液时管路冲洗,无血栓结成。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血液引流装置3的穿刺针31穿过密封塞并与内部流道14连通。穿刺针31的针管尾部为圆形平口,即穿刺针31的插入内部流道14的一侧为圆形平口,拔出血液引流装置3时,穿刺针31的针管尾部被拔出,圆形平口能够减少对人体的伤害,由此可起到防止针刺伤的效果。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针刺连接端12与内部流道14的连通处设置有密封塞81,密封塞与内部流道14的内壁配合平整。密封塞81配合平整无死角,便于输液时管路冲洗,无血栓结成。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针刺装置2的留置针21依次穿过密封塞81以及内部流道14,从而插入于留置导管11的内侧。其中,穿刺针21的一头穿过留置导管11并露出于外侧。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采血连接端13为凸出于连通本体10的柱状结构,采血连接端13的表面设置有连接凸点131,血液引流装置3的接口上设置有曲折沟槽32,连接凸点131与曲折沟槽32配合从而实现采血连接端13和血液引流装置3的连接以及拆卸。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留置导管11部分延伸于连通本体10内,且留置导管11的孔径小于内部流道14。

本实施例中,针刺装置2可以具有可伸缩的护套22,护套22用于罩设针刺装置2的留置针21。当一次性使用防针刺采血留置针插入人体后,一端拔出针刺装置2的后端,一端握持住护套22,由此一节或者多节护套22相对于针刺装置2推出,从而达到隐藏留置针21的针尖,避免穿刺针的针尖暴露,防止针刺伤的效果。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操作方法,其利用前述的采血留置针实现,操作方法包括:

步骤s1、将内部插入有针刺装置2的留置针的留置导管11刺入;

步骤s2、将针刺装置2拔出;

步骤s3、将血液引流装置3接入采血连接端13进行采血;

步骤s4、采血完毕后卸下血液引流装置3。

其中,步骤s3具体为:关闭输液管4上的止流夹5,将血液引流装置3接入采血连接端13进行采血。

其中,步骤s4后还包括步骤s5,步骤s5:接入输液器,打开止流夹5进行冲管输液。

其中,针刺装置2具有可伸缩的护套,步骤s2具体为:将针刺装置2拔出,拔下护套遮盖针刺装置2的留置针。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采血连接端13为凸出于连通本体10的柱状结构,采血连接端13的表面设置有连接凸块132,血液引流装置3的接口上设置有螺纹33,连接凸块132与螺纹33配合从而实现采血连接端13和血液引流装置3的连接以及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留置导管在长期留置过程中,留置导管相比于直接的留置针就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采血留置针还额外增加了采血连接端用于连接血液引流装置。在进行采血时,不需要对病患进行二次穿刺,减少了病患的痛苦,同时避免了血液残留导致的血栓形成。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