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热敏灸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热敏灸疗法是指选择热敏的腧穴,施以消敏的灸量进行悬灸以提高疗效的一种灸疗新技术,具有灸在体表,热在体内的特点,热敏灸治疗时需手持艾条在皮肤表面悬空移动取穴,后操作时先回旋灸以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热敏灸最佳剂量是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准,因温灸者身体状况不同,热敏穴位置、温灸艾量及温灸时间长短不一,医护人员手持艾条在移动取穴、回旋、雀啄及往返灸时比较方便,但如果长时间温灸则容易肌肉僵硬,艾条剩余少燃尽时无法进行手持,剩余太长造成资源浪费,且如一次使用多根艾条增加艾灸量或进行双点灸、三点灸,医护人员一次持一根艾条循环操作,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热敏灸夹持装置,能够一次夹持多根艾条来控制温灸量,可进行两点灸或三点灸,有效调整保持艾条与人体皮肤表面的距离,替代医护人员温灸工作,省时省力,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敏灸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支撑架和艾灸夹持装置,支撑架包括基座、支撑杆、调节杆和调节接头,支撑杆为中空套管,支撑杆底端与基座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杆一侧壁至少设有上下两个螺纹孔,调节杆下端插接在支撑杆内,调节杆经螺钉与支撑杆螺纹孔固定连接,调节接头设为万向接头,调节接头一端与调节杆上端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夹持装置,夹持装置包括手持部和夹持部,手持部一端与调节接头一端固定连接,夹持部包括定位段、紧固段、弹性弯曲部和限位钩,定位段一端与手持部一端固定连接,定位段另一端反向弧形弯曲形成弹性弯曲部并向手持部延伸形成紧固段,使得紧固段在弹性弯曲部的弹性作用下,与定位段形成弹性夹持空间,然后紧固段端部继续朝向定位段弯曲延伸并越过定位段下壁后又反向向定位段的上壁弯曲形成限位钩,当2个以上的艾条在经定位段和紧固段夹持而使得紧固段与定位段的夹角逐渐增大时,通过限位钩钩住定位段而使得紧固段和定位段的间距被限制,保证了对艾条的弹性夹持和调整。
优选地,调节接头包括后锁定接头、旋转球和前锁定接头,后锁定接头后端与调节杆上端固定连接,后锁定接头和前锁定接头相对端面上分别设有弧形凹槽,后锁定接头与前锁定接头相对端固定连接使两个弧形凹槽形成球形腔,球形腔与旋转球过盈配合,实现后锁定接头和前锁定接头对旋转球的定位,后锁定接头前端面上设有限位孔,限位孔直径小于旋转球直径,旋转球前端经限位孔与夹持装置手持部固定连接。
优选地,后锁定接头外壁上设有螺纹,前锁定接头内壁设有与后锁定接头相配合的内螺纹,前锁定接头与后锁定接头实现螺纹连接。
优选地,旋转球前端设有连接孔,手持部插入连接孔与旋转球固定连接。
优选地,夹持装置的手持部为中空结构,手持部外壁上设有至少两个通孔,手持部内部经v型弹簧片与通孔张紧固定,实现夹持装置手持部与旋转球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夹持装置可一次性夹持固定多根艾条,满足热敏灸温灸量要求,根据温灸需要设置多个夹持部进行两点灸或三点灸,支撑架上的调节接头可带动夹持装置上的艾条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的旋转调节,实现温灸的多体位要求,支撑架调节杆可在支撑杆内上下移动,保证艾条与人体皮肤表面的温灸距离,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代替医护人员温灸工作,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锁定接头7的轴向剖视图示例一。
图3是图1中锁定接头7结构示例图二。
图4是图3中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夹持装置2的结构设置示例图。
图中符号说明:1支撑架,2夹持装置,3基座,4支撑杆,5螺钉,6调节杆,7调节接头,7.1后锁定接头,7.2旋转球,7.3前锁定接头,7.4限位孔,7.5连接孔,8手持部,8.1v性弹簧片,8.2卡扣跳珠,9夹持部,9.1定位段,9.2紧固段,9.3弹性弯曲部,9.4限位钩,10艾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热敏灸夹持装置,设有支撑架1和艾灸夹持装置2,支撑架1包括基座3、支撑杆4、调节杆6和调节接头7,支撑杆4为中空套管,支撑杆4底端与基座3上端固定连接,支撑杆4一侧壁上至少设有上下两个螺纹孔,螺纹孔沿支撑杆4轴向分布,调节杆6插接在支撑杆4内,调节杆6下端经螺钉5与支撑杆螺纹孔固定连接,满足温灸时艾条的高度要求,控制艾条与人体皮肤表面的温灸距离;
其中,调节杆6上部可设置成弹性可拉伸波纹管或可拉伸弹簧,实现调节杆6水平方向或高度的调节,波纹管材质设置为硬度较高的金属或塑料,可与调节接头7材质一致,保证调节杆6上端与调节接头7的固定连接。
调节接头7设为万向接头,万向接头为机械领域公知常识,包括连接轴式、球形接头等多种连接方式,在此以图2或图3中所示,调节接头7包括后锁定接头7.1、旋转球7.2和前锁定接头7.3,后锁定接头7.1后端与调节杆6上端固定连接,后锁定接头7.1和前锁定接头7.3相对端面上分别设有弧形凹槽,后锁定接头7.1与前锁定接头7.3相对端固定连接使两个弧形凹槽形成球形腔,球形腔与旋转球7.2相配合,形成过盈配合连接,实现后锁定接头7.1和前锁定接头7.3对旋转球7.2的定位,后锁定接头7.1前端面上设有限位孔7.4,限位孔7.4直径小于旋转球7.2直径,旋转球7.2前端经限位孔7.4与夹持装置手持部8固定连接。
其中,后锁定接头7.1与前锁定接头7.3固定连接方式有多种,比如后锁定接头7.1外壁上设有螺纹,前锁定接头7.3内壁设有与后锁定接头7.1相配合的内螺纹,前锁定接头7.3与后锁定接头7.1经螺纹固定连接;或者后锁定接头7.1外壁设为前低后高的倾斜面,实现与前锁定接头7.3的过盈配合。
调节接头7一端与调节杆6上端固定连接,调节接头7另一端设有夹持装置2,夹持装置2包括手持部8和夹持部9,手持部8一端与调节接头7一端固定连接,夹持部9包括定位段9.1、紧固段9.2、弹性弯曲部9.3和限位钩9.4,定位段9.1一端与手持部8一端固定连接,定位段9.1另一端反向弧形弯曲形成弹性弯曲部9.3并向手持部延伸形成紧固段9.2,使得紧固段9.2在弹性弯曲部9.3的弹性作用下,与定位段9.1形成弹性夹持空间,然后紧固段9.2端部继续朝向定位段9.1弯曲延伸并越过定位段9.1下壁后又反向向定位段9.1的上壁弯曲形成限位钩9.4,当2个以上的艾条在经定位段9.1和紧固段9.2夹持而使得紧固段与定位段的夹角逐渐增大时,通过限位钩9.4钩住定位段9.1而使得紧固段9.2和定位段9.1的间距被限制,保证了艾条的弹性夹持和调整。
如图2所示,调节接头7的旋转球7.2前端部设有连接孔7.5,根据夹持装置2夹持的艾条温灸位置确定手持部位置,进而设置连接孔7.5,连接孔7.5直径由外向内逐渐变小,且连接孔7.5外侧直径与手持部8外径相配合,夹持装置手持部8经连接孔7.5与旋转球7.2过盈配合连接,插接固定比较方便、省时。
如图3、图4所示,夹持装置的手持部8为中空结构,手持部8外壁上设有至少两个通孔,手持部8内部设有与通孔相对应的v型弹簧片8.1,v型弹簧片8.1两端分别与手持部8内壁两侧相卡接,其中v型弹簧片8.1一端外侧壁上设有凸起的卡扣跳珠8.2,v型弹簧片8.1经卡扣跳珠8.2与手持部对应通孔张紧固定,旋转球7.2前端间隔设有连接孔7.5,连接孔7.5直径与手持部8外径相配合,实现夹持装置手持部8与支撑架1上调节接头7的有效连接。根据夹持装置夹持艾条量手持部8外壁上可设置多个v型弹簧片结构,保证手持部8与旋转球7.2的有效固定连接。
其中,夹持部9的数量及与手持部8连接角度可根据热敏灸温灸艾条量、两点灸、三点灸需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设置,如图5所示,可设有两个或三个夹持部9,能够一次进行多穴位温灸,省时省力,可代替医护人员温灸工作,节约人力资源。
使用时,根据温灸需要选定夹持部数量及角度适合的夹持装置2,夹持部9装入艾条并夹持固定,施灸人员手持夹持装置手持部8在温灸者皮肤表面相继进行悬空移动取穴、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上述操作完成后,根据温灸体位调节支撑架2位置,把夹持装置2手持部8插入调节接头7的旋转球7.2中调节并固定,保证艾条与人体皮肤表面的温灸距离,进行温灸直至热敏灸完成。
本热敏灸夹持装置的夹持部8可实现对多根艾条的夹持固定,满足热敏灸温灸量要求,多个夹持部可行两点灸或三点灸,支撑架1上的调节接头7可旋转带动并调节夹持装置2夹持的艾条方向,满足不同体位温灸要求,支撑架1调节杆6带动夹持装置2沿支撑杆4上下移动,保证温灸艾条与人体皮肤表面的温灸距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代替医护人员温灸工作,省时省力。
以上所述仅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