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拖吊式担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06943发布日期:2021-08-17 13:48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拖吊式担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拖吊式担架。



背景技术:

担架作为一种转运伤病人员的最基本救援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或灾难救援活动中。但是现有的担架功能单一,难以满足不同情况救援的多重要求。此外吊具在救援过程中也广泛应用。

但是常规的普通救援吊具和担架功能都比较单一,不具备吊运和担架的综合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1)技术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普通救援吊具和担架功能都比较单一,不具备吊运和担架的综合功能的问题,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2)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是提供一种拖吊式担架。

一种拖吊式担架,包含有前支撑架、前自锁关节、中部支撑架、后自锁关节、支撑面料、安全固定环、后支撑架、移动轮组件;

所述前支撑架由所述前自锁关节连接与所述中部支撑架;

所述后支撑架由所述后自锁关节连接于所述中部支撑架;

所述前支撑架、中部支撑架、后支撑架均包含有两条纵杆、及至少一条连接两纵杆的横杆;所述横杆两端上翘;所述前支撑架、后支撑架的两条纵杆对称的位置上设置有安全固定环;

所述前自锁关节与所述后自锁关节结构相同,均包含有关节座、锁定销滑槽、转动关节、解锁滑块、防尘片;所述滑槽呈四分之一圆弧状,所述锁定销位于所述滑槽中,所述滑槽)的末端和中部均设置有卡口,用于固定锁定销;

所述移动轮组件安装于所述后支撑架的末端;所述移动轮组件包含有轮架和移动轮,所述移动轮与轮架之间设置有空隙;

所述支撑面料分别铺设于前支撑架、中部支撑架及后支撑架上,并与前支撑架、中部支撑架、后支撑架缝制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纵杆和横杆采用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管。

进一步的,所述纵杆上安装有橡胶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面料采用防水帆布。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轮采用两个钢芯橡胶轮,其轮径为76mm。

进一步的,还包含有拖吊带、安全带、安全固定带、肩带、锁扣件;

所述拖吊带采用编织带材质,所述拖吊带的两端通过吊环固定连接于前、后支撑架的安全固定环上,所述拖吊带中间部位缝制限位圈;

所述安全带呈x形布置,与安全固定带配合使用,用于将伤员固定牢靠;

所述肩带采用软质布料材质,用于在拖运和抬运时挎于搬运人员肩膀两侧;

所述锁扣件采用调节扣或插扣卡扣。

进一步的,在所述前支撑架上设有头枕。

进一步的,在后支撑架的安全固定环处还设置有脚蹬带;所述脚蹬带的两端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脚蹬带采用软质布料缝制。

本拖吊式担架具备伤员垂直吊运、直升机吊运救援、人力抬运等多项功能,由拖吊式担架与吊运带组成,拖吊式担架用于伤病员拖吊、抬运;吊运带用于坦克车伤员出舱吊运,井下、狭窄缝隙救援等。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拖吊式担架具有快速展开、折叠以及快速功能转换的特点。通过对自锁关节的控制,实现不同状态和功能的装换;吊运带,使用快速锁扣的形式展开、固定迅速。

(2)拖吊式担架移动轮组件的设置,减轻了拖运人员的体力消耗,加快了伤员的转移速度。

(3)采用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编制带材质,满足了拖吊式担架和吊运带对重量的苛刻要求,具备了轻量化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拖吊式担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拖吊式担架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脚蹬带结构示意图;

图4是前自锁关节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前自锁关节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图9为自锁关节展开示意图;

图10是拖吊式担架一人托运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拖吊式担架两人抬运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拖吊式担架全身吊运模式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支撑架、11是纵杆、12是横杆;2是前自锁关节、21是关节座、22是锁定销、23是滑槽、24是转动关节、25是解锁滑块、26是防尘片、27是卡口;3是中部支撑架、4是后自锁关节、5是支撑面料、6是安全固定环、7是后支撑架、8是移动轮组件,81是轮架,82是移动轮;9是拖吊带、10是安全带、13是安全固定带、14是脚蹬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顶部”、“底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拖吊式担架,包含有前支撑架(1)、前自锁关节(2)、中部支撑架(3)、后自锁关节(4)、支撑面料(5)、安全固定环(6)、后支撑架(7)、移动轮组件(8)。

所述前支撑架(1)由所述前自锁关节(2)连接与所述中部支撑架(3);所述后支撑架(7)由所述后自锁关节(4)连接于所述中部支撑架(3);所述前支撑架(1)、中部支撑架(3)、后支撑架(7)均包含有两条纵杆(11)、及至少一条连接两纵杆的横杆(12);所述横杆(12)两端上翘;所述纵杆(11)和横杆(12)采用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管;所述纵杆(11)上安装有橡胶把手。所述前支撑架(1)、后支撑架(7)的两条纵杆对称的位置上设置有安全固定环(6);所述移动轮组件(8)安装于所述后支撑架(7)的末端;所述支撑面料(5)分别铺设于前支撑架(1)、中部支撑架(3)及后支撑架(7)上,并与前支撑架(1)、中部支撑架(3)、后支撑架(7)缝制在一起,所述支撑面料(5)采用防水帆布。所述移动轮组件包含有轮架(81)和移动轮(82),所述移动轮与轮架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移动轮(82)采用两个钢芯橡胶轮,其轮径为76mm。

其中,所述支撑面料(5)铺设在前、中、后支撑架上,并与前、中、后支架缝制在一起,起到支撑伤员的作用。支撑面料(5)采用高强度防水帆布,保证额定载荷下安全系数不小于3的要求,具有防水、防腐蚀、防静电、抗撕裂、耐磨、耐污渍及易清洗的特点。支撑面料(5)颜色采用迷彩色,无反光,符合战场安全隐蔽与防侦视标准。

纵杆(11)和横杆(12)采用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管,具有良好的耐磨、耐腐蚀性,能够抵抗我国沿海地区盐雾腐蚀环境条件的影响。横杆(12)采用两端上翘的设计,如图2所示,既可作为支撑架的横向支撑结构,又可以作为担架的支撑腿,使支撑面料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地面污染物感染伤员。

在前支撑架(1)上设有头枕,在拖运、抬运和全身吊运时,提高伤员头部舒适度,减少头部冲击。在后支撑架(7)的安全固定环(6)处还设置有脚蹬带(14);所述脚蹬带(14)的两端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脚蹬带采用软质布料缝制,如图3所示。

如图4-图5所示,所述前自锁关节(2)与所述后自锁关节(4)结构相同,均包含有关节座(21)、锁定销(22)、滑槽(23)、转动关节(24)、解锁滑块(25)、防尘片(26);所述滑槽(23)呈四分之一圆弧状,所述锁定销(22)位于所述滑槽(23)中,所述滑槽(23)的末端和中部均设置有卡口(27),用于固定锁定销(22);前自锁关节(2)与后自锁关节(4)是实现拖吊式担架不同使用模式的关键。拖吊式担架从折叠状态完全展开,只需将前、后支撑架拉平、按压即可,锁定销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进入锁定槽中。需要切换位置时,推动(或拉动)解锁滑块,同时转动转动关节,时锁定销脱离锁定槽,如图6-图9所示。前自锁关节(2)与后自锁关节(4)的设计解决了拖吊式担架快速展开和收纳的要求。防尘片能够阻隔砂尘对解锁滑块内部的污染,避免卡死。

拖吊式担架,还包含有拖吊带(9)、安全带(10)、安全固定带(13)、肩带、锁扣件;

所述拖吊带(9)采用编织带材质,所述拖吊带的两端通过吊环(91)固定连接于前、后支撑架的安全固定环(6)上,所述拖吊带(9)中间部位缝制限位圈(92);所述安全带(10)呈x形布置,与安全固定带配合使用,用于将伤员固定牢靠;所述安全固定带(13)用于防止由于捆扎不牢导致的伤员二次伤害问题,具有快速连接和收紧,同时具有良好的防滑、防松性。所述肩带采用软质布料材质,用于在拖运和抬运时挎于搬运人员肩膀两侧;所述锁扣件采用调节扣或插扣卡扣。

拖吊式担架可快速展开和折叠,通过将前自锁关节(2)和后自锁关节(4)锁定在不同位置及不同操作方式可实现担架拖行式、抬运式、全身吊运式和半身吊运式四种工作模式,可以承载一名伤员,具备一人拖行、两人抬运及全身或半身吊运的能力。安全带成x形布置,辅以安全固定带,将伤员固定牢靠。

具体实施例1:拖吊式担架一人托运模式

在非软质地面情况下,可进行拖吊式担架一人托运模式,如图11所示。

由于拖吊式担架的一端设置两个移动轮组件(8),拖运伤员时,移动轮组件可作为支撑端,减轻拖运人员受的作用力,减轻体力消耗,加快拖运速度,为伤员抢救争取时间。移动轮组件(8)包含有轮架(81)和移动轮(82),所述移动轮与轮架之间设置有空隙;所述移动轮(82)采用两个钢芯橡胶轮,其轮径为76mm。移动轮组件设置在担架端面,简化了结构尺寸,减轻了移动轮组件的重量,移动轮轮胎面与轮架之间留有足够空间,避免异物堆积使轮子卡滞。移动轮选用轮径76mm的钢芯橡胶轮,即保证了非软质地面情况下的通过能力,又可保证轮子重量适中。

在伤员拖运时,身体倾斜,安全固定带对其施加收紧力,此时应在脚底处设置脚蹬带,用以减轻伤员的不适感。脚蹬带采用软质布料缝制而成,在不使用时,需要的收纳空间小。

此外,在拖吊式担架一人托运模式下,还应重点关注担架的通过性,防止担架通过狭小空间时,侧面与通道的勾连。以及移动轮组件防卡滞问题。

具体实施例2:拖吊式担架两人抬运模式

在拖吊式担架两人抬运模式下,即分别由两人抬拖吊式担架的前后两端进行抬运。将肩带分别系于前支撑架和后支撑架的安全固定环上,同时将肩带套于抬运人员两肩。在担架两端的担架纵杆上安装橡胶把手,具有防滑、隔热、缓冲等效果,提高搬运人员手部的舒适性。

此外,在拖吊式担架两人抬运模式下,应重点关注担架的平衡问题。

具体实施例3:拖吊式担架全身吊运模式

在拖吊式担架全身吊运模式下,如图12所示,拖吊带在全身吊运时,吊起担架的编织带。拖吊带两端通过吊环91固定在前、后支撑架的安全固定环上,拖吊带中间部位缝制限位圈92,避免起吊位置改变,导致担架重心不稳带。肩带是在拖运和抬运时,挎于搬运人员两侧肩膀的软质带。既可以减轻手臂的疲劳,又可以防止搬运人员手滑,导致担架及伤员侧翻的危险。

具体实施例4:拖吊式担架半身吊运模式

在拖吊式担架半身吊运模式下,如图12所示,拖吊带在半身吊运时,吊起担架的编织带。拖吊带两端通过吊环91固定在前、后支撑架的安全固定环上,拖吊带中间部位缝制限位圈92,避免起吊位置改变,导致担架重心不稳带。肩带是在拖运和抬运时,挎于搬运人员两侧肩膀的软质带。既可以减轻手臂的疲劳,又可以防止搬运人员手滑,导致担架及伤员侧翻的危险。

拖吊式担架采用自锁关节能够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不同工作模式,前、后自锁关节分别向上、向下对折时,可进行收拢,自锁关节平直时,可转换为拖运、抬运或全身吊运模式,自锁关节成向上直角状态时,可转换为半身吊运模式。各模式之间的转换通过自锁关节解锁滑块的操作实现,结合操作步骤的多少,测算展收时间在18s~28s的范围内。吊运带共两个锁扣,主动吊运带在折叠状态可迅速展开,解锁锁扣,测算展收时间在15s以内。

拖吊式担架在贮存或运输时可折叠收拢。拖吊式担架折叠后体积可以减少。将拖吊式担架展开后最大外形尺寸设置为1980mm(长)×610mm(宽)×150mm(高),吊运带主带拉直后最大外形尺寸为3930(长)×70mm(宽)。折叠后拖吊式担架尺寸约780mm×610mm×220mm,体积可以减少到折叠前的约57%;吊运带体积可以减少到折叠前的45%。因此小型化的效果十分明显。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以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