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分体式内窥镜的导光束及分体式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50687发布日期:2021-04-20 23:36阅读:61来源:国知局
用于分体式内窥镜的导光束及分体式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窥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分体式内窥镜的导光束及分体式内窥镜。


背景技术:

2.最早的内窥镜为一个一体式结构,插入人体内的部分在使用时进行消毒,这样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出现了分体式内窥镜,即将内窥镜分为操作部分和插入部分,插入部分为插入人体的部分,插入部分是一次性的。
3.随着内窥镜的分体设计,其中的导光束也要分体,即位于操作部分中的导光束用于与光源连接以及传导光,位于插入部分的导光束与操作部分中的导光束对接接收来自光源的光并将光传递至插入部分的前端射出。如此,分体导光束的导光率仅是连续导光束的导光率的几分之一,使得内窥镜前端照明不足,进而影响成像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提高分体式内窥镜的导光率。
5.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分体式内窥镜的导光束,包括呈束排列的多个导光体,导光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光源连接端、光传导段和光发出端;多个导光体的光发出端形成一体的光汇聚部,光汇聚部构造为将从多个导光体的光传导段传来的光聚焦后发出。
7.优选地,多个导光体的光源连接端形成一体的光源连接部;在垂直于导光束的中心线的平面的投影内,光源连接部和光汇聚部的投影位于多个导光体的光传导段的投影范围内。
8.优选地,光汇聚部包括与多个导光体的光传导段连接的第一端和远离光传导段的第二端;光汇聚部包括沿从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渐缩至第二端的端面的渐缩部且第二端的端面为平面,或者光汇聚部的第二端的端面构造为球面。
9.优选地,多个导光体的光源连接端通过热熔形成光源连接部,多个导光体的光发出端通过热熔形成光汇聚部,多个导光体的光传导段聚集形成导光束的光传导部;光源连接部的直径为4mm,光传导部的直径为5mm;光汇聚部包括渐缩部且第二端的端面为平面时,光汇聚部的第一端的直径为5mm,光汇聚部的第二端的直径为4mm;光汇聚部的第二端的端面构造为球面时,光汇聚部的除第二端的其余部分为圆柱体,圆柱体的直径为4mm;导光束包括包裹光源连接部的光源连接部金属管、包裹光传导段的柔性管以及包裹光汇聚部的光汇聚部金属管,光源连接部金属管、柔性管和光汇聚部金属管依次连接;光汇聚部金属管的外周面设有螺纹。
10.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分体式内窥镜,包括插入侧部件、操作侧部件、第一导光束和第二导光束,插入侧部件和操作侧部件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导光束位于操作侧部件中,第二导光束位于插入侧部件中,第一导光束为上述任一项的用于分体式内窥镜的导
光束;第二导光束包括多个导光体,多个导光体的一端形成一体的光接收部;光汇聚部和光接收部构造为:在插入侧部件和操作侧部件连接时,光汇聚部将从光传导段传来的光聚焦至光接收部。
11.优选地,光汇聚部包括渐缩部且第二端的端面为平面的情况下,光汇聚部与光接收部同轴且光汇聚部的第二端与光接收部相抵,并且光接收部的直径小于等于第二端的直径;光汇聚部的第二端构造为球面的情况下,光汇聚部的第二端与光接收部相间隔,光接收部的直径小于等于球面的假想外接椎体的小端的直径。
12.优选地,第一导光束包括包裹光源连接部的光源连接部金属管、包裹光传导段的柔性管和包裹光汇聚部的光汇聚部金属管,光源连接部金属管、柔性管和光汇聚部金属管依次连接;操作侧部件中设有第一安装孔,光汇聚部金属管直接与第一安装孔套接固定、或者光汇聚部金属管与第一安装孔内的第一金属连接管套接固定,光汇聚部金属管的靠近第二导光束的一端相对于第一安装孔缩进;插入侧部件中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导光束包括包裹光接收部的光接收部金属管,光接收部和光接收部金属管的靠近第一导光束的一端端面平齐,光接收部金属管直接与第二安装孔套接固定并且光接收部金属管的靠近第一导光束的一端插入第一安装孔中与光汇聚部金属管抵接,或者光接收部金属管与第二安装孔内的第二金属连接管套接固定并且光接收部金属管和第二金属连接管的靠近第一导光束的一端插入第一安装孔中与光汇聚部金属管抵接。
13.优选地,第二导光束的多个导光体的一端通过热熔形成一体的光接收部;光源连接部金属管与光源连接部粘接;光汇聚部与光汇聚部金属管粘接;光接收部与光接收部金属管粘接;套接固定采用螺纹连接或粘接。
14.优选地,光汇聚部包括渐缩部且第二端的端面为平面的情况下:光汇聚部的第二端的端面与光汇聚部金属管的外端面平齐,光汇聚部金属管的内壁与光汇聚部形状配合;在光汇聚部金属管直接与第一安装孔套接固定的情况下,光汇聚部金属管的外壁与第一安装孔的内壁形状配合,第一安装孔为等直径圆孔;在光汇聚部金属管与第一金属连接管套接固定的情况下,第一安装孔为等直径圆孔,第一金属连接管为等直径且等壁厚圆管,光汇聚部金属管的外壁与第一金属连接管的内壁形状配合;在光汇聚部的第二端构造为球面的情况下:光汇聚部金属管为等直径且等壁厚圆管;在光汇聚部金属管直接与第一安装孔套接固定的情况下,第一安装孔为等直径圆孔;在光汇聚部金属管与第一金属连接管套接固定的情况下,第一安装孔为等直径圆孔,第一金属连接管为等直径且等壁厚圆管。
15.优选地,第二安装孔为阶梯孔;光接收部金属管直接与第二安装孔套接固定的情况下,光接收部金属管的外壁与第二安装孔配合形成阶梯状;在光汇聚部金属管与第二金属连接管套接固定的情况下,第二金属连接管的外壁与第二安装孔配合形成阶梯状,第二金属连接管内形成阶梯孔,光接收部金属管的外壁与第二金属连接管内的阶梯孔配合形成阶梯状。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分体式内窥镜的导光束具有一体的光汇聚部,能够将光聚焦后射出,进而提高了导光率。如此,提高了使用该导光束的内窥镜的前端照明效果,进而提高了成像效果。
18.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内窥镜中的第一导光束具有一体的光汇聚部,能够将光聚焦
后传递至第二导光束,进而提高了导光率。如此,提高了内窥镜的前端照明效果,进而提高了成像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为如下实施例一提供的分体式内窥镜的主视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的分体式内窥镜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21.图3为如下实施例二提供的分体式内窥镜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22.图4为如下实施例三提供的分体式内窥镜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23.图5为如下实施例四提供的分体式内窥镜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1:第一导光束;11:光源连接端;12:光传导段;13:光发出端;14:光汇聚部;15:光源连接部;16:第一端;17:第二端;18:光汇聚部金属管;
26.2:操作侧部件;21:第一安装孔;22:第一金属连接管;
27.3:插入侧部件;31:第二安装孔;32:第二金属连接管;
28.4:第二导光束;41:光接收部;42:光接收部金属管;a:假想外接椎体;
29.5:操作侧外壳;
30.6:插入侧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32.实施例一
33.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分体式内窥镜,该分体式内窥镜包括第一导光束1、操作侧部件2、插入侧部件3和第二导光束4。
34.操作侧部件2和插入侧部件3可拆卸地连接。
35.操作侧部件2是分体式内窥镜中操作部分中的一个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分体式内窥镜还包括和操作侧外壳5,操作侧部件2为固定于操作侧外壳内的芯体。当然,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操作侧部件2还可以是操作侧外壳本身的结构或操作侧外壳中固定的其他结构。
36.插入侧部件3是分体式内窥镜中插入部分中的一个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分体式内窥镜还包括插入侧外壳6,插入侧部件3为固定于插入侧外壳内的芯体。当然,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插入侧部件3还可以是插入侧外壳本身的结构或插入侧外壳中固定的其他结构。
37.第一导光束1位于操作侧部件2中。第一导光束1包括呈束排列的多个导光体,优选导光体为光纤,例如利用直径为38μm的光纤6000-8000根形成第一导光束1。每个导光体,即每个光纤包括依次连接的光源连接端11、光传导段12和光发出端13,光源连接端11用于连接光源来接收光,光传导段12用于将光源的光在光纤中进行传导,直至传导至光发出端13。在此,所有导光体的光源连接端11通过热熔形成一体的光源连接部15,由此,光源连接部15用于与光源连接并将来自光源的光传递至所有导光体的各自的光传导段12,多个导光体的光传导段12聚集形成导光束的光传导部。所有导光体的光发出端13通过热熔形成一体的光
汇聚部14,光源连接部15构造为与光源连接的结构,光汇聚部14构造为将从多个导光体的光传导段12传来的光聚焦后发出。由此,光源连接部15和光汇聚部14的设置,既适应了分体式内窥镜的操作侧部件2中安装导光束的安装结构的尺寸有局限性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加导光面积,传递更多的光。换言之,第一导光束1既可以安装到现有的操作侧部件安装结构中,中间传递光的通路面积又能够相较于现有光束的截面积有所增加,这样就增加了导光面积。举例而言,比如现有安装结构允许安装的导光束的直径为4mm,那么只能用38μm的光纤5000-6000根形成导光束,因为光纤之间还有间隙,所以导光面积的直径只有不到4mm。而现在可使用更多的光纤使得光传导部的直径达到5mm,更多光纤的使用增加了导光面积,又能够通过直径为4mm的光汇聚部安装在现有内窥镜中并且汇聚光发出。
38.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导光束的中心线的平面的投影内,光源连接部15和光汇聚部14的投影位于多个导光体的光传导段12的投影范围内,由此保证了增加导光面积的同时适合导光束安装结构允许的尺寸范围。
39.在本实施例中,光汇聚部14包括与多个导光体的光传导段12连接的第一端16和远离光传导段12的第二端17。本实施例中,光汇聚部14的第二端17的端面构造为球面,光汇聚部14中除第二端17的其余部分为圆柱体,可理解,此处第二端17不可能是整个球面,而是如图所示的能够汇聚光的部分球面。光源连接部15为圆柱体且直径为3mm-4mm,光传导部的直径为4mm-5mm,光汇聚部14的圆柱体的直径为3mm-4mm。必然,光源连接部15的圆柱体的直径和光汇聚部14的圆柱体的直径均小于多个导光体的光传导段12的直径。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光束1包括包裹光源连接部15的光源连接部金属管(图中未示出)、包裹光传导段12的柔性管(图中未示出)和包裹光汇聚部14的光汇聚部金属管18,光源连接部金属管、柔性管和光汇聚部金属管18依次连接。其中,光源连接部金属管与光源连接部15粘接。光汇聚部14与光汇聚部金属管18粘接,光汇聚部金属管18的外周面设有螺纹。
41.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侧部件2中设有第一安装孔21,第一安装孔21内通过粘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有第一金属连接管22,第一金属连接管22靠近插入侧部件3的一端端面与第一安装孔21在该侧的边缘平齐。进一步,光汇聚部金属管18与第一金属连接管22套接固定,并且光汇聚部金属管18的靠近插入侧部件3(即靠近第二导光束4)的一端相对于第一安装孔21缩进,这一缩进的目的是形成供第二导光束4的插入空间。
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21为等直径圆孔,第一金属连接管22为等直径且等壁厚圆管,光汇聚部金属管18为等直径且等壁厚圆管。第一金属连接管22内壁有内螺纹,第一金属连接管22与光汇聚部金属管18螺纹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金属连接管22与光汇聚部金属管18也可采用粘接固定。
43.第二导光束4位于插入侧部件3中。第二导光束4同样包括多个导光体,优选导光体为光纤,例如利用直径为38μm的光纤3000-4000根。所有导光体的一端通过热熔形成一体的光接收部41,所有导光体的另一端分成多股分别延伸至插入部分的前端的多个光照结构,在图中以两股为例。
44.在本实施例中,光汇聚部14和光接收部41配合构造为:在插入侧部件3和操作侧部件2连接时,光汇聚部14将从光传导段12传来的光聚焦至光接收部41。在本实施例中光汇聚部14的第二端的端面为弧面的情况下,光汇聚部14的第二端17与光接收部41相间隔,光接收部41的直径小于等于球面的假想外接椎体a的小端的直径,这样使得光接收部41尽可能
的接收到光汇聚部14发出的所有光,尤其是在光接收部41的直径小于球面的假想外接椎体a的小端的直径时,即使是在插入侧部件3和操作侧部件2有装配误差的时候。
45.在本实施例中,操作侧部件2中设有第二安装孔31,第二导光束4包括包裹光接收部41的光接收部金属管42,光接收部41与光接收部金属管42粘接,并且光接收部41和光接收部金属管42的靠近第一导光束1的一端端面平齐。第二安装孔31内通过螺纹连接或粘接固定有第二金属连接管32,光接收部金属管42与第二金属连接管32套接固定并且光接收部金属管42与第二金属连接管32的靠近第一导光束1的一端端面平齐。光接收部金属管42和第二金属连接管32的靠近第一导光束1的一端插入第一安装孔21中与光汇聚部金属管18抵接。当第二金属连接管32与光汇聚部金属管18抵接时,光汇聚部和光接收部之间的距离恰巧合适
4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孔31为阶梯孔。第二金属连接管32的外壁与第二安装孔31配合形成阶梯状,第二金属连接管32内形成阶梯孔,光接收部金属管42的外壁与第二金属连接管32内的阶梯孔配合形成阶梯状。由此使得在安装第二导光束4、第二金属连接管32至第二安装孔31时,轴向位置精准固定,进一步保证第二金属连接管32与光汇聚部金属管18抵接时光汇聚部和光接收部之间的距离恰巧合适。
47.综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分体式内窥镜的第一导光束1具有一体的光汇聚部14,能够将光聚焦后射出,进而提高了导光率。而具有该第一导光束1的分体式内窥镜进而提高了导光率。由此,提高了分体式内窥镜的前端照明效果,进而提高了成像效果。
48.实施例二
49.参照图3,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光汇聚部的形状不同。
50.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光汇聚部14包括沿从第一端16指向第二端17的方向渐缩至第二端17的端面的渐缩部,并且第二端17的端面为平面,即在本实施例中光汇聚部14包括一连接于光传导段的圆柱体和连接于该圆柱体的圆台,圆台的大头与圆柱体连接,圆台的小头用于向光接收部发射光。此时,光汇聚部14的第一端16的直径(即圆柱体的直径和圆台的最大直径)为4-5mm,光汇聚部14的第二端17的直径(即圆台的最小直径)为3-4mm。当然,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光汇聚部14也可以整体渐缩形成渐缩部。
51.本实施例中,光汇聚部14的第二端17的端面与光汇聚部金属管18的外端面平齐,光汇聚部金属管18的内壁与光汇聚部14形状配合,即当光汇聚部14为锥形时,光汇聚部金属管18的内壁也为锥形。第一安装孔21为等直径圆孔,第一金属连接管22为等直径且等壁厚圆管。光汇聚部金属管18的外壁与第一金属连接管22的内壁形状配。
52.在操作侧部件2和插入侧部件3连接时,光汇聚部14与光接收部41同轴且光汇聚部14的第二端17与光接收部41相抵。此时,光接收部金属管42和第二金属连接管32与光汇聚部金属管18的抵接,并且光接收部41的直径小于光汇聚部14的第二端的直径(优选光接收部41的直径与光汇聚部14的第二端的直径之差为安装误差),保证光汇聚部14的第二端17与光接收部41相抵且光汇聚部14与光接收部41同轴。
53.如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这种利用光汇聚部金属管18和第一金属连接管将光汇聚部和第一安装孔连接,利用光接收部金属管42和第二金属连接管32将光接收部与第二安装孔连接,有利于使得第一光束1和第二光束4各自成为独立的产品并方便与操作侧部件2和插入侧部件3安装和拆卸。
54.实施例三
55.参照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去掉第一金属连接管和第二金属连接管,光汇聚部金属管18直接与第一安装孔21套接固定,光接收部金属管42直接与第二安装孔31套接固定,并且光汇聚部金属管18的靠近第一导光束1的一端插入第一安装孔21中与光汇聚部金属管18抵接。
56.优选地,此“套接固定”通过螺纹连接或粘接实现。
57.实施例四
58.参照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去掉第一金属连接管和第二金属连接管,光汇聚部金属管18直接与第一安装孔21套接固定,光接收部金属管42直接与第二安装孔31套接固定。优选地,此“套接固定”通过螺纹连接或粘接实现。
59.此时,光汇聚部金属管18的外壁与第一安装孔21的内壁形状配合,光接收部金属管42的外壁与第二安装孔31配合形成阶梯状。
60.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