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降温装置及防裂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8269发布日期:2020-12-25 08:1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降温装置及防裂制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裂制冷设备。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医用降温装置,包括上述防裂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医用降温毯广泛应用于颅脑疾病术前、术后的亚低温及各种类型的顽固性高热不退的病人,用于对病人进行全身降温。

由于不同病人的体重差异,冰毯等医用制冷体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过度挤压而破裂的情况,此现象常常出现于一些体重明显超重的病人,但如果以最大可能承重值设计医用制冷体,则会影响该引用医用制冷体的其他性能参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裂制冷设备,能够避免医用制冷体因患者体重过大所发生破裂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降温装置,包括上述防裂制冷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裂制冷设备,包括用以供患者降温使用的医用制冷体以及与所述医用制冷体管路连接的制冷单元,所述医用制冷体的出水端和所述制冷单元的进水端之间并联设置有水循环管路和溢流管路;

所述水循环管路与所述制冷单元直接连通,所述溢流管路通过溢流阀与所述制冷单元连通,所述溢流阀在所述医用制冷体受到大于预设压力的压力时开启。

优选地,所述水循环管路连接有流量计,所述溢流阀具体为比例溢流阀;所述比例溢流阀电连接所述流量计。

优选地,所述水循环管路与所述溢流管路均设置为弹性管道。

优选地,所述水循环管路与所述溢流管路并排固定、以防止相互缠绕。

优选地,所述水循环管路与所述溢流管路均连接于所述医用制冷体的同一出水端。

优选地,所述制冷单元包括半导体制冷片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半导体制冷片两侧的水冷头和换热装置;

所述水冷头的内部设有用以供冷却液流动的冷却液管路,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在通电时将所述冷却液管路内的冷却液的热量传递至所述换热装置、以实现冷却液降温。

优选地,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至少一根紧邻所述半导体制冷片设置的热管;所述热管的周侧连接有多根用以增大散热面的散热翅片。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医用降温装置,包括上述防裂制冷设备,还包括与所述制冷单元连接、用以供电并控制所述制冷单元的主控单元;

所述制冷单元的内部具有用于向所述医用制冷体循环提供冷却液的冷却液管路;所述制冷单元和所述医用制冷体通过自锁式水管接头连接;所述制冷单元和所述主控单元通过电缆及电缆接口插拔连接。

优选地,所述自锁式水管接头包括母接头和公接头;固定连接于所述医用制冷体的所述水循环管路和所述溢流管路分别具有所述公接头;所述制冷单元具有多个所述母接头。

优选地,所述主控单元包括用以在所述溢流管路接通时提高所述制冷单元的功率、在所述溢流管路断开时降低所述制冷单元的功率的功率控制部。

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裂制冷设备包括用以供患者降温使用的医用制冷体以及与医用制冷体管路连接的制冷单元,且医用制冷体与制冷单元之间并联设置有水循环管路和溢流管路。

水循环管路的一端连接于医用制冷体的出水端,另一端连接于制冷单元的入水端。在病患对医用制冷体产生的压力处于预设压力以下时,医用制冷体内的冷却液与使用该医用制冷体的病患进行热交换,随后通过出水端向水循环管路内流动,经水循环管路流回制冷体中再次进行冷却,以备下次循环。

溢流管路与水循环管路并联设置,即一端连接于医用制冷体的出水端,另一端连接于制冷单元的入水端。本实用新型的水循环管路与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直接导通,而溢流管路通过溢流阀与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导通,在病患对医用制冷体产生的压力超过预设压力时开启,使得热交换后的冷却液同时通过水循环管路和溢流管路流回制冷体。

综上,由于医用制冷体与制冷单元之间除了水循环管路以外,还设有溢流管路及溢流阀,在病人的体重处于常规体重区间而对医用制冷体产生不大于预设压力的压力时,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通过水循环管路直接连通;而当病人的体重超过常规体重区间而对医用制冷体产生大于预设压力的压力时,溢流阀开启,使溢流管路导通,此时水循环管路和溢流管路均处于导通状态,医用制冷体内被体重超标病人急剧压迫的冷却液能够快速通过水循环管路和溢流管路回到制冷单元内,避免医用制冷体受挤压而破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防裂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21-半导体制冷片、22-水冷头、23-换热装置、231-热管、232-散热翅片、233-风扇、24-循环泵、31-冰毯、4-水循环管路、5-溢流管路、6-溢流阀、7-自锁式水管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防裂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裂制冷设备,包括用以供患者降温使用的医用制冷体以及与医用制冷体管路连接的制冷单元。

医用制冷体可包括冰帽、冰毯31、冰袋中的一者或多者。例如医用制冷体设置为冰帽和冰毯31,则制冷单元可设置为一台,同一制冷单元连接冰帽和冰毯31,也可设置两台制冷单元,用于分别连接冰帽和冰毯31。以下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后者,即一台制冷单元对应一个医用制冷体。

医用制冷体内的冷却液与使用该医用制冷体的病患进行热交换,随后流回制冷单元中再次进行冷却,以备下次循环。

本实用新型在医用制冷体的出水端和制冷单元的进水端之间并联设置有水循环管路4和溢流管路5,水循环管路4的两端分别与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直接导通,实现水循环管路4与制冷单元直接连通。无论病人对医用制冷体产生的压力是否大于预设压力,水循环管路4与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均连通,实现冷却液在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之间的循环流动。

溢流管路5连接有溢流阀6,溢流管路5的两端分别与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连接,溢流阀6开启时,溢流管路5导通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溢流阀6关闭时,医用制冷体内的冷却液无法通过溢流管路5。

其中,溢流阀6在医用制冷体受到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时开启,简而言之,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裂制冷设备设定预设压力,当医用制冷体受到的压力不超过预设压力时,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之间仅水循环管路4导通;当使用该医用制冷体的病人的体重超过常规体重区间,使得医用制冷体实际受到的压力大于预设压力,此时溢流阀6开启,溢流管路5导通,医用制冷体内的冷却液能够同时通过水循环管路4和溢流管路5流回制冷单元内。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实现冷却液的循环流动,显然,医用制冷体的入水端与制冷单元的出水端之间亦设有水循环管路4,用于供降温冷却后的冷却液流入医用制冷体,也就是说,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通过两条水循环管路4首尾串接,实现冷却液循环流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以下实施例中,如非特别说明,水循环管路4均特指设置于医用制冷体的出水端与制冷单元的入水端之间的水循环管路4。

综上,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裂制冷设备将病人对医用制冷体的挤压状态反馈于溢流阀6和溢流管路5,一旦病人对医用制冷体的挤压过大以至超过预设压力,溢流阀6导通溢流管路5,使得水循环管路4和溢流管路5均导通,扩大医用制冷体的出水端与制冷单元的入水端之间的冷却液的流通路径,实现冷却液快速回流。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裂制冷设备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更好的技术效果,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的溢流阀6采用比例溢流阀6,相应地,水循环管路4设置有与前述比例溢流阀6电连接的流量计,比例溢流阀6的开度随水循环管路4的流量变化。

流量计用于获取水循环管路4的流量,一则反应医用制冷体所受的压力,二则调节比例溢流阀6的开度,以便根据医用制冷体所受的压力精确控制溢流管路5的流量。

其中,流量计可连接于医用制冷体的入水端与制冷单元的出水端之间的水循环管路4,也可连接于医用制冷体的出水端与制冷单元的入水端的水循环管路4。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裂制冷设备中,水循环管路4与溢流管路5均可设置为弹性管道,例如塑胶管道。弹性管道可随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的相对位置变化而变形,方便医用制冷体和制冷单元放置于病床附近,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将水循环管路4与溢流管路5并排固定,例如采用套管套设水循环管路4和溢流管路5,或采用多根束线、套环沿水循环管路4和溢流管路5的长度方向间隔绑扎,起到避免水循环管路4和溢流管路5相互缠绕的作用。

此外,水循环管路4与溢流管路5均连接于医用制冷体的同一出水端,自医用制冷体的出水端流出的冷却液以相同的压力进入水循环管路4和溢流管路5。

针对以上各个实施例中的制冷单元,可包括半导体制冷片21和分别设置于半导体制冷片21两侧的水冷头22和换热装置23。

半导体制冷片21与半导体制冷片21一侧的水冷头22形成封闭区间,用于供冷却液在其内流动,半导体制冷片21与半导体制冷片21另一侧的换热装置23亦形成封闭区域,用于实现与水冷头22内冷却液的热交换。

水冷头22的内部具有用以供冷却液流动的冷却液管路,冷却液管路的两端即为制冷单元的入水端和出水端,用于分别与医用制冷体内的出水端和入水端连接,形成首尾连接、可供冷却液在内循环流动的闭合管路。

半导体制冷片21是一个热传递的工具,在通电的情况下,半导体制冷片21贴近水冷头22的一侧用于对冷却液管路内的冷却液制冷,换言之,半导体制冷片21用于将冷却液管路内冷却液的热量传递到半导体制冷片21的另一侧也即贴近换热装置23的一侧,实现换热冷却;经半导体制冷片21传递至换热装置23的热量由换热装置23向外界迅速扩散。

针对换热装置23,可采用热管231和散热翅片232。热管231紧邻半导体制冷片21设置,热管231的两端即靠近半导体制冷片21的一端和远离半导体制冷片21的另一端之间温差大,热量可快速传导。热管231可设置为多根,有利于增大散热面积,进而提高散热效率;任意一根热管231的周侧连接有多根用以增大散热面的散热翅片232,热管231将从冷却液中交换的热能分散到散热翅片232上。

其中,散热翅片232可为铜带、铝带等高散热性能材料。

换热装置23还可包括朝向全部散热翅片232设置的风扇233,风扇233可正对全部散热翅片232设置,确保风扇233的工作范围覆盖全部散热翅片23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医用降温装置,包括上述防裂制冷设备,还包括与制冷单元连接、用以供电并控制制冷单元的主控单元。其中,制冷单元内的冷却液管路通过自锁式水管接头7连接医用制冷体,冷却液管路的两端即为制冷单元的入水端和出水端;制冷单元和主控单元通过电缆及电缆接口插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当防裂制冷设备具备水冷头22时,上述实施例中,制冷单元内的冷却液管道即为水冷头22内的冷却液管道。

主控单元可包括操作界面和电能部。电能部用于向制冷单元供电,例如向制冷单元内的循环泵24、风扇233供电。操作界面可包括循环泵24的开关、功率调节键钮,风扇233的开关、风速调节键钮等。

一台主控单元可设置多个电缆接口,多个制冷单元分别通过电缆连接于不同的电缆接口,实现一台主控单元独立操作多个制冷单元。

自锁式水管接头7包括母接头和公接头,水循环管路4和溢流管路5可一端固定连接于医用制冷体的出水端,另一端连接公接头,相应地,制冷单元具有多个用以分别前述公接头连接的母接头。前述设置既方便插拔连接医用制冷体与制冷单元以避免冷却液泄漏,也方便多个医用制冷体与不同制冷单元之间的交互使用。需要说明是,该实施例中,水循环管路4既包括设置于医用制冷体的出水端与制冷单元的入水端之间的水循环管路4,也包括设置于医用制冷体的入水端与制冷单元的出水端之间的水循环管路4。

应用该医用降温装置时,根据病患的数量及身体状况等因素,灵活地、有选择性地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和其他需要医用制冷体的地方配备医用制冷体,实现医用制冷体的随时使用,减小医用制冷体来回搬运的不便。举例来说,医用制冷体例如冰毯31可提前铺设于各个病床,省去设备搬运、患者起身等环节,方便患者的随时使用,为医生与患者提供最大的便利。病人需要冰毯31降温时,通过自锁式水管接头7快速连接冰毯31与制冷单元;病人不需要冰毯31降温时,将冰毯31与制冷单元快速断开,冰毯31无需取下,而制冷单元可与其他医用制冷体连接,或搬运至其他病床或病房使用,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此外,单独的制冷单元和单独的主控单元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医用降温装置,具有更小的体积和质量,可放置于医疗床下方的预留空间,节省急诊病房的使用空间,实现病房狭小空间的最大利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医用降温装置中,主控单元包括用以在溢流管路5接通时提高制冷单元的功率、在溢流管路5断开时降低制冷单元的功率的功率控制部。

设置功率控制部的目的在于,根据医用制冷体向制冷单元回流速度调节制冷单元的制冷效果,简单来说,当水循环管路4和溢流管路5同时接通时,医用制冷体内的冷却液向制冷单元的回流速度大于仅水循环管路4接通时的回流速度,此时制冷单元内冷却液的流速相应增大,为了使制冷单元对冷却液的制冷效果相对恒定,可增大制冷单元的制冷功率;而仅水循环管路4接通时,可减小制冷单元的制冷功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医用降温装置及防裂制冷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