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组织固定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05737发布日期:2021-05-04 10:05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组织固定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组织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组织固定组件。



背景技术:

韧带、肌腱和/或其他软组织与体内关联骨骼的完全或部分分离是比较常见的损伤,特别是在运动员当中。这类损伤通常是这些组织施加过度压力的结果,例如,组织分离可以因跌倒、生产活动、体育比赛过程中过度用力或在许多任何其他情况或活动中所导致的意外事件中而发生。对于部分分离的病例,如果给与足够的时间并注意不让损伤部位再遭受不适当的压力,损伤常常会自愈。然而,对于完全分离的病例,则需要通过手术将软组织重新附连到关联的骨骼上。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完全分离的病例及一些部分分离的病例一般是通过带线锚钉将软组织和骨重新连接,锚钉埋入骨质中固定撕裂腱性组织,以达到腱骨愈合的目的。但现有锚钉存在如下问题:锚钉仅通过简单的松质骨固定,或仅增加皮质骨螺纹,依靠皮质骨加强固定;皮质骨只有大约1mm至3mm的厚度,而锚钉长度远超过这个尺寸,因此锚钉与骨作用部分主要是在松质骨内,但松质骨作用提供的固定强度不高,且皮质骨提供的固定有限,尤其在骨质不佳的情况下,锚钉固定不牢甚至脱出的风险更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组织固定组件,通过加深螺纹对骨质咬入深度、多重方式压缩钉道周围骨质来加强固定强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软组织固定组件,包括具有近端部、远端部及内腔的锚钉,所述锚钉表面设有螺纹结构;其中:

所述螺纹结构包括第一螺纹和第二螺纹,所述第一螺纹从所述锚钉的近端部向远端部延伸;所述第二螺纹从所述锚钉的近端部在所述第一螺纹之间延伸至所述远端部;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螺距相同;

所述螺纹结构的远端部至少部分延伸有锥度螺纹,所述锥度螺纹沿所述锚钉轴向,从所述近端部向所述远端部其牙底直径渐缩。

进一步地,所述锚钉的直径从所述近端部向所述远端部部分渐缩。

进一步地,所述锚钉还包括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缝合线固定结构;所述缝合线固定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之间,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内腔相交。

进一步地,所述软组织固定组件还包括缝合线,所述缝合线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内腔固定在缝合线固定结构上。

进一步地,所述锚钉的内腔横截面呈方形、六边形或多边形。

进一步地,所述软组织固定组件还包括植入装置,所述植入装置包括驱动部、延伸部和植入装置内腔;其中,所述驱动部匹配置入所述锚钉的内腔。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横截面呈方形、六边形或多边形,与所述锚钉的内腔相匹配。

进一步地,固定在所述锚钉上的缝合线穿过所述植入装置内腔。

进一步地,所述锚钉的材质为金属或高分子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缝合线的材质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酯或以上两者混编组成的复合线材。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优点:

1、锚钉上的双股螺纹可以获得更快的进钉速度,每拧入一圈,进钉深度提高一倍,节省一半进钉时间;

2、双螺纹锚钉的抗拔出力更高,固定强度更高;

3、远端部螺纹牙顶直径小于近端部螺纹牙顶直径,在植入时,远端部螺纹先切割钉道,形成较浅的螺纹,随后近端部牙顶直径较大螺纹在此基础上挤压,咬入骨质,在植入时更轻松;

4、远端部螺纹牙底直径小于近端部螺纹牙底直径,具有较小螺纹牙底直径的设计能植入较小的预孔中,随后牙底直径逐渐变大,将前端咬合的骨质压缩,增大固定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缝合线的锚钉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有缝合线的锚钉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缝合线的锚钉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缝合线的锚钉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植入装置的等角投影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无缝合线的固定组件截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有缝合线的固定组件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进行软组织修复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进行软组织修复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锥度螺纹锚钉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锥度螺纹锚钉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全锥度螺纹锚钉结构的锥度螺纹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锚钉10;缝合线20;植入装置30;近端部10b;远端部10a;内腔10c;螺纹结构11;第一螺纹11a;第二螺纹11b;锥度螺纹12;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缝合线固定结构15;驱动部31;延伸部32;植入装置内腔33;植入组件40;骨头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和具体的介绍,以使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下述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7所示,一种软组织固定组件,包括具有近端部10b、远端部10a及内腔10c的锚钉10,所述锚钉10表面设有螺纹结构11;其中:

所述螺纹结构11包括第一螺纹11a和第二螺纹11b,所述第一螺纹11a从所述锚钉10的近端部10b向远端部10a延伸;所述第二螺纹11b从所述锚钉10的近端部10b在所述第一螺纹11a之间延伸至所述远端部10a;所述第一螺纹11a与所述第二螺纹11b螺距相同;

所述螺纹结构11的远端部10a部分延伸有锥度螺纹12,所述锥度螺纹12沿所述锚钉10轴向,从所述近端部10b向所述远端部10a其牙底直径渐缩;所述锚钉10的直径从所述近端部10b向所述远端部10a部分渐缩。

本实施例的软组织固定组件,锚钉上的双股螺纹可以获得更快的进钉速度,每拧入一圈,进钉深度提高一倍,节省一半进钉时间,同时双螺纹锚钉的和抗拔出力更高,固定强度更高;远端部螺纹牙顶直径小于近端部螺纹牙顶直径,在植入时,远端部螺纹先切割钉道,形成较浅的螺纹,随后近端部牙顶直径较大螺纹在此基础上挤压,咬入骨质,在植入时更轻松;远端部螺纹牙底直径小于近端部螺纹牙底直径,具有较小螺纹牙底直径的设计能植入较小的预孔中,随后牙底直径逐渐变大,将前端咬合的骨质压缩,增大固定强度。

所述软组织固定组件还包括缝合线20和植入装置30;所述植入装置30包括驱动部31、延伸部32和植入装置内腔33;其中,所述驱动部31匹配置入所述锚钉10的内腔10c。如图2所示,所述锚钉10还包括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和缝合线固定结构15;所述缝合线固定结构15位于所述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之间;所述第二通孔14与所述内腔10c相交,所述缝合线20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和内腔10c固定在缝合线固定结构15上;固定在所述锚钉10上的缝合线20穿过所述植入装置内腔33。

如图8-9所示,本实施例的软组织固定组件进行软组织修复的原理为:在手术中,锚钉10与植入装置30组合成植入组件40使用。植入前预先在骨头50上钻孔,然后将锚钉10对准骨头50上预先钻出的孔旋转拧入,直至锚钉10完全进入骨头50。植入前期,锥度螺纹12的螺距较大,有利于快速植入;锥度螺纹12先对孔壁进行切割,形成较浅的内螺纹,随锚钉10的植入,牙高逐渐变大,形成更深内螺纹,对骨质进行挤压,增加周围骨密度。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4、5和11所示,所述锚钉10的内腔10c横截面呈方形、六边形或多边形;所述驱动部31横截面呈方形、六边形或多边形,与所述锚钉10的内腔10c相匹配。

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锚钉10的材质为金属或高分子材料;所述缝合线20的材质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酯或以上两者混编组成的复合线材。

实施例2

如图10、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软组织固定组件,包括具有近端部10b、远端部10a及内腔10c的锚钉10,所述锚钉10表面设有螺纹结构11;其中:

所述螺纹结构11包括第一螺纹11a和第二螺纹11b,所述第一螺纹11a从所述锚钉10的近端部10b向远端部10a延伸;所述第二螺纹11b从所述锚钉10的近端部10b在所述第一螺纹11a之间延伸至所述远端部10a;所述第一螺纹11a与所述第二螺纹11b螺距相同;

如图12所示,所述螺纹结构11全部为锥度螺纹12,所述锥度螺纹12沿所述锚钉10轴向,从所述近端部10b向所述远端部10a其牙底直径渐缩;所述锚钉10的直径从所述近端部10b向所述远端部10a部分渐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