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设备领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负压引流管及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2.慢性创面在临床上指各种原因形成的创面经1个月以上未能治愈,也无愈合倾向者,通常伤口每周不能缩小10%至15%,或超过1个月不能缩小50%,就被认为属于慢性创面。研究表明,慢性感染创面患者约占外科住院患者总人数的1.5%至3%,其中感染性创面约占67%。
3.肠胃手术中大多存在污染切口的风险,而因此引起的腹壁慢性感染创面在临床中常困扰繁多。负压引流技术是指用内含有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vsd辅料),vsd辅料也叫负压引流海绵,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再用生物半透膜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引流管接通负压源,通过可控制的负压来促进创面愈合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负压引流装置(vsd,vacuum sealing drainage device,close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device)可显著降低创面细菌数,并且在创面表面形成负压环境,增加创面血流量,提高创面灌注水平,有利于创面愈合。
4.负压吸引技术是通过敷料与创面全面充分接触,在负压作用下,充分吸引出创面分泌物及游离的坏死组织碎片,可以全创面引流,减少代谢物及毒性产物的重吸收,促进创面水肿和炎症的消退,并且将创面与外界隔离,有效降低了二次感染风险。
5.目前,负压引流装置已在全球广泛用于临床感染创面的治疗工作。但是,当腹壁感染创面合并有肠瘘时,由于肠液的流出,并具有腐蚀性,肠液及病菌很多会进入vsd创面,而现有的负压引流装置针对身体部位及患处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现有负压引流装置的引流管只有引流的作用,同时还不能清洗肠瘘创面,并且应用现有的负压引流装置及引流管无法有效针对腹壁感染时的肠瘘创面进行愈合和合并,而且还会导致vsd的使用寿命缩短,频繁更换使得看病费用增加,加重患者医疗负担,更有可能因肠液进入vsd辅料而导致辅料的气孔被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压引流管,该负压引流管能够对腹壁感染时的肠瘘创面充分引流、清洗和促进肠瘘愈合,辅助vsd合并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负压引流管,包括:
7.引流外管,所述引流外管一端设有一通孔,另一端为开口,靠近所述开口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导流结构;
8.引流内管,所述引流内管从所述引流外管外沿所述通孔穿入所述引流外管内;
9.注水管,所述注水管设置在所述引流外管外;
10.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一端从所述导流结构处穿入,另一端位于所述引流外管外。
11.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所述通气管另一端还包括空气过滤装置。
12.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所述空气过滤装置为空气过滤器。
13.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所述导流结构为直径大于0.1cm的通孔。
14.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所述引流内管在预定位置处还可拆卸的设置有限位装置。
15.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所述限位装置为限位环。
16.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所述预定位置为距离所述引流外管开口处7至9.9cm位置。
17.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所述引流外管材质为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乳胶材质,所述引流内管、注水管和通气管均为硅胶材质。
18.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外管内径为0.5至1.0cm,引流内管内径为0.3cm,注水管内径为0.1至0.2cm,通气管内径为0.1至0.2cm。
1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负压引流管。
20.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引流外管外设置注水管以清洗肠瘘;在引流外管一端设有一通孔,另一端为开口,靠近所述开口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导流结构以配合引流内管进行引流,同时为使得引流内管在引流过程中不把引流外管吸扁,设置一个通气管,通气管一端从所述导流结构处穿入,另一端位于所述引流外管外,综上,通过引流外管、引流内管、注水管和通气管的设置以达到对腹壁感染时肠瘘创面清洗和辅助合并的效果,同时使用时通过采用传统负压引流技术引流与肠瘘处设置负压引流管这种分开布置,使得肠液非常少的进入vsd创面,vsd的使用寿命得以延长,不需要频繁更换,节省看病成本,减轻患者的看病负担,更不用担心肠液因进入vsd海绵而导致海绵的气孔被堵塞的危险。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负压引流管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负压引流管在实际使用时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引流外管、2注水管、3引流内管、4通气管、5导流结构、6空气过滤装置、7限位装置、8铰链、9卡槽、10凹槽、12敷料、13肠瘘;14现有技术引流管、15生物半透膜。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
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坚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装置及负压引流管,负压引流装置包括该负压引流管,负压引流装置可以与真空引流技术运用的敷料12采用一体成型的固定连接方式成为独立的产品使用,也可以配合现有的真空负压引流技术和/或与负压引流管负压引流管包括:引流外管1,引流外管1一端设有一通孔,另一端为开口,靠近开口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导流结构5;引流内管3,引流内管3从引流外管1外沿通孔穿入引流外管1内;注水管2,注水管2设置在引流外管1外;通气管4,通气管4一端从导流结构5穿入,另一端位于引流外管1外。
30.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除了图1示出的负压引流管包含的四种管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至少任意一个管,比如增加一个引流内管3,以获得更好的引流效果;和/或增加一根通气管4,达到更好的通气减压的效果,来防止引流外管1因为气压过大而被吸扁;同时,四种管的形状包括但不仅限于圆柱体,负压引流管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长方体,或者其他形状;又如为得到更好的冲洗效果,如图2所示将注水管2伸入肠瘘13内的深度增加的比引流外管1更深一些或者深度与引流外管1置入肠瘘13内的深度持平以达到较为合适的清洗效果,由于临床接触的患者比较复杂,因此,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他适度的调整。
31.还需要说明的是,导流结构5可以为孔状结构,即在引流外管1的下部开设多个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圆形小孔,以将腹部内的液体导流至引流外管1内,但是也可以配合其他导流结构配合一同导流,如在引流外管1内壁增加多个导流凹槽,引流凹槽一端位于引流外管1的下部,另一端向上延伸至圆形小孔,通过将通气管接入圆形小孔,以完成导流,下方接入引流外管1底部,也可以是圆形孔状结构和导流凹槽的结合,导流结构5实际中可以有两个作用,一方面进行导流,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直接与通气管4连接进行通气减压,因此临床中,会开设多个导流结构5,并且不仅限于圆形通孔,也可以是导流的槽,或者在不脱离现实的情况下使用其他形状的具有通气或者能够起到导流液体作用的结构均可。
32.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通气管4另一端还包括空气过滤装置6。
33.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周围空气无污染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用空气过滤装置6,或者用一个纱布等遮住管口即可,如果在特殊情况也可以用现有的能够通过软管连接进行空气过滤的过滤器或者实验室能够和软管进行连接的空气过滤器均可,空气过滤装置6并不是一定必备,但是在比如疫情期间等特殊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34.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空气过滤装置6为空气过滤器。
35.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空气过滤器为一个一端带有开口能够和通气管4相连接的空心球体结构,该空心球体结构外表面上开设有多个小孔以起到阻隔空气中较大的颗粒物,同时内部放置有棉花和活性炭,以起到过滤作用,空气过滤器开口处一端向另一端的方向套设有一层无纺布,无纺布的边缘粘有双面胶,以保证无纺布能够起到透气过滤的作用,再通过双面胶的另一面将无纺布粘接在过滤器本体上,外部环境中的空气经空气过滤器的小孔进入空气过滤器内部再通过棉花和活性炭净化最后通过无纺布以完成最终过滤。
36.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导流结构5为直径大于0.1cm的通孔。
37.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设置的0.1cm直径的通孔是为了能够一材两用,具体的讲,就是通孔不仅起到导流的作用,同时还是通气管4的接口,因此这里尺寸的设置考虑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作用而设置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地简化加工和实际工作中的程序,节省更多临床中的时间。
38.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引流内管3在预定位置处还可拆卸的设置有限位装置7。
39.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临床中为了更方便进行手术,通常使用的是普通胶布,双面胶,或者绳子现有的能够起到固定作用的物品均可。
40.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限位装置7为限位环。
41.这里所说的限位环为圆环形,包括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第一半圆环一端与第二半圆环一端铰链8铰接,第一半圆环另一端与第二半圆环另一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卡槽9和能够和卡槽9相配合的卡接头,通过卡槽9和卡接头相互卡接,将引流内管3固定在引流外管1外以完成限位作用,由于限位环7的作用是限制引流内管3进入引流外管1的长度,因此引流内管3为圆形的,同时为了更好的连接引流内管3,通常限位环7的第一半圆环和第二半圆环内壁上沿轴向设有凹槽10,以增大限位环7内侧与引流外管1的摩擦力,达到更好的限位效果。
42.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预定位置为距离引流外管1开口处7至9.9cm位置。
43.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中优选为9.5cm,因为通常采用的是10cm的引流外管1,而临床时引流外管1的总长度为10cm,当引流内管3接触患处的一端和引流外管1的一端相差0.5cm时达到的引流效果最好,以此为基础,当注水管2接触患处一端与引流外管1接触患处的一端相平齐时,达到一个良好的清洗和引流效果,但是在其他7至9.9cm,也能实现引流的功能,即可以是7cm,或者9.9cm,一般情况下,在本领域人员不脱离现实的理解范围内,引流内管3穿入引流外管1的长度低于10cm均可。
44.进一步地,引流外管1材质为透明材料或半透明材料乳胶材质,引流内管3、注水管2和通气管4均为硅胶材质。
45.需要说明的是,透明材质方便临床时医务工作者对整体引流过程进行观察,乳胶或者硅胶材质是为了实际和真空引流技术时的需要,因为真空引流技术需要对皮肤表面用生物半透膜进行密封处理,管件需要弯折来实现皮肤表面的密封而不至于堵住或回流等,乳胶和硅胶材质能够实际中进行弯折所以特采用乳胶和硅胶材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乳胶材质和硅胶材质均是现有的,其受负压引流管结构特征的限制。
46.进一步地,在上述负压引流管中,引流外管1内径为0.5至1.0cm,引流内管3内径为0.3cm,注水管2内径为0.1至0.2cm,通气管4内径为0.1至0.2cm。
47.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引流外管1管径为较大尺寸,能够将引流内管3和通气管4包住,实际中一般都为0.5cm至1.0cm,根据肠瘘治疗情况调整和选择,可以是0.5cm,这样引流外管1能将引流内管3和通气管4都能容纳进去,也可以是1.0cm,亦或者是0.75cm,但是考虑到实际解决问题的预期效果,特限定0.5cm至1.0cm一个通常使用范围,但是实际中并不排除使用其他更大的管内径,例如1.5cm,2cm等;比如肠瘘较大,采用引流外管1为1.75cm的管内径,亦可以为1.5cm或者2cm;注水管2的内径可以为0.1cm,0.15cm和0.2cm,通气管4的内径亦可以为0.1cm,0.15cm和0.2cm;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获得一个合适的保护范围,上述引流外管1、引流内管3、注水管2和通气管4的内径,而非绝对。
48.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负压引流管的具体工作原理为:
49.如图2所示,将引流外管1下部导流结构5的部分置入肠瘘13内,用内含有现有技术引流管14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12(vsd辅料),来覆盖或填充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创面和患处区域,再用生物半透膜15对之进行封闭,使其成为一个密闭空间,最后把现有技术引流管14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内管3分别接通负压源,通过采用传统负压引流技术引流与本实用新型负压引流管分开布置,肠瘘部分不仅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负压引流管进行减压引流,冲洗瘘口周围外溢肠液,同时因为通气管4的作用使得引流外管1不至于在引流过程中变扁,当然如图2所示,也可以将现有的内含有现有技术引流管14的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敷料12(vsd辅料)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负压引流管连接在一起以构成一个独立的装置来使用。
5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