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95418发布日期:2021-05-28 10:55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引流瓶。



背景技术:

消化内科患者由于腹腔刺穿手术后需要进行腹水引流;且心脏及肺部疾病患者术后也要进行胸腔引流,而引流瓶的护理及观察是由护士来完成的。现今,在手术后携带引流瓶的患者较多,而护士人员不足,往往是由一个护士看护多个患者。特别是在夜间,由一个护士看护多个携带引流瓶的患者则更为普遍。因此,护士在工作量大及工作繁琐的情况下,不能及时观察到引流液的变化状态,从而便会延误患者的治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相关领域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引流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引流瓶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引流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螺纹连接有第一引流瓶,所述第一引流瓶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一瓶盖,所述第一引流瓶下端还设有出流口,所述第一引流瓶一侧设有竖直的卡槽,所述卡槽内设有第二引流瓶;

所述第一瓶盖上设有引流口和第一导流口;

所述出流口上设有第一限流阀;

所述第二引流瓶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二瓶盖,所述第二瓶盖上设有出气口和第二导流口;所述第二引流瓶下端置于所述底座的第二安装槽内;

所述第一导流口螺纹连接有导流管一端,所述导流管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导流口插入所述第二引流瓶底部;所述导流管上设有第二限流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流瓶上还设有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充电电池,所述充电电池电连接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分别电连接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引流瓶内液位变化的液位传感器和警报器;所述液位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瓶内部上端;所述警报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瓶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槽上端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下端直径,所述第一安装槽下端还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用于供所述出流口通过;

所述第一引流瓶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结构相匹配的圆台,所述出流口设置在所述圆台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引流瓶一侧还设有与所述卡槽相匹配的卡块,所述第一引流瓶与所述第二引流瓶通过所述卡槽与卡块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流瓶外侧还设有刻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瓶盖内还设有第一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瓶盖内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瓶盖与所述导流管的连接处还设有第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口上设有单向导流阀,所述导流阀只允许气体从瓶内流向瓶外。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四周还焊接有透明防护栏,所述透明防护栏一侧通过螺栓活动连接有挂钩。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采用透明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底座与第一引流瓶螺纹连接,增强了引流瓶底部的稳定性,保证引流瓶在置于地面是不易滑倒;

2)出流口的设置便于医护人员根据需求可以将第一引流瓶内的液体排除进行分析检测或其他用途;

3)第一限流阀的设置实现了开关出流口,以及调节出流口液体流速的目的;

4)各个引流瓶与其瓶盖螺纹可拆卸连接,便于对于瓶内进行清洁工作;

5)各个瓶盖内设置密封圈,保证了整个引流瓶内的密闭,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且保证引流瓶的正常工作;

6)液位传感器和警报器的设置,可便于医护人员即使了解第一引流瓶中的液位情况,避免第一引流瓶中液体过多发生倒流;

7)第二引流瓶的设置是为了给第一引流瓶提供一个压力,保证第一引流瓶的正常工作;

8)透明防护栏的设置有利于保护第一引流瓶和第二引流瓶的安全,避免因不慎碰撞而发生损坏;同时也不影响医护人员观察引流瓶的工作情况;

9)挂钩的设置便于当使用者卧床时,悬挂于床边。

10)导流阀的设置只允许气体有瓶内流向瓶外,更进一步确保引流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增强了引流瓶的使用安全性。

11)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瓶能用于胸腔闭式引流,也能用于腹腔引流。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测装置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监测装置连接关系示意图;

其中:

1、底座,11、第一安装槽,12、第二安装槽,13、贯穿孔,14、透明防护栏,15、螺栓,16、挂钩;

2、第一引流瓶,21、第一瓶盖,22、出流口,23、卡槽,24、引流口,25、第一导流口,26、第一限流阀,27、圆台,28、刻度,29、第一密封圈;

3、第二引流瓶,31、第二瓶盖,32、出气口,33、第二导流口,34、卡块,35、第二密封圈;

4、导流管;5、第二限流阀;6、监测装置,61、充电电池,62、单片机,63、液位传感器,64、警报器;7、第三密封圈;8、导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实用新型中未详细说明的结构或工作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和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知晓。

请参阅图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引流瓶,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端设有第一安装槽11,所述第一安装槽11内螺纹连接有第一引流瓶2,所述第一引流瓶2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一瓶盖21,所述第一引流瓶2下端还设有出流口22,所述第一引流瓶2一侧设有竖直的卡槽23,所述卡槽23内设有第二引流瓶3;

所述第一瓶盖21上设有引流口24和第一导流口25;

所述出流口22上设有第一限流阀26;

所述第二引流瓶3上端螺纹连接有第二瓶盖31,所述第二瓶盖31上设有出气口32和第二导流口33;所述第二引流瓶3下端置于所述底座1的第二安装槽12内;

所述第一导流口25螺纹连接有导流管4一端,所述导流管4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导流口33插入所述第二引流瓶3底部;所述导流管4上设有第二限流阀5。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流瓶2上还设有监测装置6,所述监测装置6包括充电电池61,所述充电电池61电连接有单片机62,所述单片机62分别电连接有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引流瓶2内液位变化的液位传感器63和警报器64;所述液位传感器63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瓶2内部上端;所述警报器64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瓶2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槽11上端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的下端直径,所述第一安装槽11下端还设有贯穿孔13,所述贯穿孔13用于供所述出流口22通过;

所述第一引流瓶2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1结构相匹配的圆台27,所述出流口22设置在所述圆台27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引流瓶3一侧还设有与所述卡槽23相匹配的卡块34,所述第一引流瓶2与所述第二引流瓶3通过所述卡槽23与卡块34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引流瓶2外侧还设有刻度28。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瓶盖21内还设有第一密封圈29。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瓶盖31内设有第二密封圈35;所述第二瓶盖31与所述导流管4的连接处还设有第三密封圈7。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口32上设有单向导流阀8,所述导流阀8只允许气体从瓶内流向瓶外。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四周还焊接有透明防护栏14,所述透明防护栏14一侧通过螺栓15活动连接有挂钩16。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采用透明材质制成。

工作原理: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瓶前,先给第二引流瓶3中装有无菌生理盐水,然后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瓶时,打开电源,引流口24接插入患者身上的引流管,第一引流瓶2中引流气体通过导流管4从第一导流口25经过第二导流口33进入第二引流瓶3中,并在导流管4的导流作用下进入第二引流瓶3底部的无菌生理盐水中,后通过出气口32流出第二引流瓶3,随后患者的积液便会从引流口24进入第一引流瓶2中,第一引流瓶2上设有刻度,医护人员和随时观察引流积液量。

且当第一引流瓶2中的液体到达液位传感器63的位置时,液位传感器63会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递给单片机62,然后单片机62会控制警报器64启动,通知医护人员即使处理。医护人员通过关闭第二限流阀5,同时打开第一限流阀26,将第一引流瓶2中的积液排出。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