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生儿固定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00852发布日期:2021-06-18 16:11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生儿固定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院拍片辅助部件领域,尤指一种新生儿固定包。



背景技术:

临床上,新生儿床边x线摄片时,经常遇到体位不正、意外移动、异物伪影等因素,导致拍摄出现质量差,从而影响诊断,造成漏、误诊等情况发生。一张体位标准标准、图像清晰、对比度好、层次丰富的优质新生儿胸片,对新生儿胸腹部疾病的诊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专利号为zl201620294839.5的一种新生儿床边拍片固定包,公开有在板套上设置固定枕、上肢固定装置、下肢固定装置,其中固定枕为呈倒u型结构,上肢固定装置包括两个以上上肢固定布,下肢固定装置包括一个下肢固定布。该技术方案仅通过一个下肢固定布去固定躯干以及下肢,对于下肢的固定效果有限。且仅有公开有一组上肢固定布,而新生儿中足月儿与早产儿的身型尺寸差异较大,以及无法调整足月儿的手的摆放姿势朝向,缺少使用广泛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生儿固定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生儿固定包,包括板套,所述板套的上表面设有头部固定部、躯干固定部、第一上肢固定部、第二上肢固定部、第三上肢固定部、第一下肢固定部、第二下肢固定部,躯干固定部位于头部固定部的下方,第一上肢固定部、第二上肢固定部、第三上肢固定部纵向排列于躯干固定部的旁侧,第一下肢固定部、第二下肢固定部纵向排列于躯干固定部的下方,所述第二上肢固定部较第一上肢固定部和第三上肢固定部靠近躯干固定部,所述第一下肢固定部较第二下肢固定部靠近躯干固定部。

具体的,所述头部固定部包括头部固定带和两个固定枕,所述固定枕平行设置于固定带的两侧;

所述躯干固定部包括躯干固定带;

所述第一上肢固定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上肢固定带分别对称设于躯干固定带的两侧;

所述第二上肢固定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上肢固定带分别对称设于躯干固定带的两侧;

所述第三上肢固定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三上肢固定带分别对称设于躯干固定带的两侧;

所述第一下肢固定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下肢固定带;

所述第二下肢固定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下肢固定带;

所述头部固定带、躯干固定带、第一上肢固定带、第二上肢固定带、第三上肢固定带、第一下肢固定带、第二下肢固定带的中段分别与所述板套固定连接,且所述头部固定带、躯干固定带、第一上肢固定带、第二上肢固定带、第三上肢固定带、第一下肢固定带、第二下肢固定带的一端均设有魔术贴毛面、另一端设置有魔术贴勾面;

所述板套的上表面位于所述头部固定带中段的两侧设有魔术贴勾面,所述固定枕的下端设有魔术贴毛面。

具体的,所述板套的末端设有保暖部,所述保暖部可沿板套与保暖部连接处向上翻折、并平铺于所述板套的上表面。

具体的,所述保暖部的末端设有固定件,所述板套的上表面位于头部固定部与躯干固定部之间设置有固定件辅件。

具体的,所述保暖部为盖被。

具体的,所述板套与保暖部为一体成型。

具体的,所述第一上肢固定部、第三上肢固定部与躯干固定部的横向距离皆为7-9cm,所述第二上肢固定部与躯干固定部横向距离为4-6cm。

具体的,所述第一下肢固定部与躯干固定部的纵向距离为4-6cm,所述第二下肢固定部与躯干固定部的纵向距离为8-10cm。

本实用新型一种新生儿固定包的有益之处为:1、该新生儿固定包通过第一上肢固定带实现足月儿上肢朝上的固定状态,第二上肢固定带实现早产儿上肢朝下的固定状态,第三上肢固定带实现足月儿上肢朝下的固定状态,该新生儿固定包适用性广泛;2、该新生儿固定包通过第一下肢固定带固定早产儿的下肢,第二下肢固定带固定足月儿的下肢,该新生儿固定包适用性广泛;3、该新生儿固定包通过两个设于头部固定带两侧的固定枕更好的固定新生儿的头部;4、所述保暖部用于对新生儿的保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10、板套;111、固定件辅件;210、头部固定带;220、固定枕;310、躯干固定带;410、第一上肢固定带;420、第二上肢固定带;430、第三上肢固定带;510、第一下肢固定带;520、第二下肢固定带;610、保暖部;611、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现的一种新生儿固定包。

临床上,新生儿床边x线摄片时,经常遇到体位不正、意外移动、异物伪影等因素,导致拍摄出现质量差,从而影响诊断,造成漏、误诊等情况发生。一张体位标准、图像清晰、对比度好、层次丰富的优质新生儿胸片,对新生儿胸腹部疾病的诊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新生儿中的足月儿与早产儿的身型尺寸差异较大,一般无法使用同一组肢体固定件。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新生儿床旁拍片的体位正确率,提供以下方案:

一种新生儿固定包,包括板套110,所述板套110的上表面设有头部固定部、躯干固定部、第一上肢固定部、第二上肢固定部、第三上肢固定部、第一下肢固定部、第二下肢固定部,躯干固定部位于头部固定部的下方,第一上肢固定部、第二上肢固定部、第三上肢固定部纵向排列于躯干固定部的旁侧,第一下肢固定部、第二下肢固定部纵向排列于躯干固定部的下方,所述第二上肢固定部较第一上肢固定部和第三上肢固定部靠近躯干固定部,所述第一下肢固定部较第二下肢固定部靠近躯干固定部。

根据上述方案,板套110用于避免新生儿直接接触冰冷的显像板,防止新生儿着凉;头部固定部用于固定新生儿的头部,避免意外移动;躯干固定部用于固定新生儿的躯干,保持身体呈直线状态;第一上肢固定部用于实现足月儿上肢朝上的固定;第二上肢固定部用于实现早产儿上肢朝下的固定;第三上肢固定部用于实现足月儿上肢朝下的固定;第一下肢固定部用于固定早产儿的下肢;第二下肢固定部用于固定足月儿的下肢。该新生儿固定包可解决足月儿与早产儿体型差异较大的问题,适用性广。

所述头部固定部包括头部固定带210和两个固定枕220,所述固定枕220平行设置于固定带210的两侧。所述躯干固定部包括躯干固定带310。所述第一上肢固定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上肢固定带410分别对称设于躯干固定带的两侧。所述第二上肢固定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上肢固定带420分别对称设于躯干固定带的两侧。所述第三上肢固定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三上肢固定带430分别对称设于躯干固定带的两侧。所述第一下肢固定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一下肢固定带510。所述第二下肢固定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二下肢固定带520。

所述头部固定带210、躯干固定带310、第一上肢固定带410、第二上肢固定带420、第三上肢固定带430、第一下肢固定带510、第二下肢固定带520的中段分别与所述板套110固定连接,且所述头部固定带210、躯干固定带310、第一上肢固定带410、第二上肢固定带420、第三上肢固定带430、第一下肢固定带510、第二下肢固定带520的一端均设有魔术贴毛面、另一端设置有魔术贴勾面。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头部固定带210、躯干固定带310、第一上肢固定带410、第二上肢固定带420、第三上肢固定带430、第一下肢固定带510、第二下肢固定带520皆通过魔术贴毛面与魔术贴的勾面实现新生儿头部、躯干及四肢的固定以及固定松紧程度的调节,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所述板套110的上表面位于所述头部固定带210中段的两侧设有魔术贴勾面,所述固定枕220的下端设有魔术贴毛面。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固定枕220可进一步对新生儿的头部进行固定,且两固定枕220之间的距离可通过固定枕220黏连在魔术贴毛面的不同位置而控制,以适应新生儿头部的大小。

所述板套110的末端设有保暖部610,所述保暖部610可沿板套110与保暖部610连接处向上翻折、并平铺于所述板套110的上表面。

具体的,所述保暖部610的末端设有固定件611,所述板套110的上表面位于头部固定部与躯干固定部之间设置有固定件辅件111。

具体的,所述保暖部610为盖被。

具体的,所述板套110与保暖部610为一体成型。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保暖部610为板套的末端延伸而形成的,保暖部610可向上翻折,盖于固定在所述板套110上的新生儿上,为新生儿保暖。通过固定件611与固定件辅件111的配合,使保暖部610不易滑落,且使保暖部610的末端没过于新生儿的躯干,但未及新生儿的头部。

为了符合或满足足月儿以及早产儿不同的上肢尺寸,所述第一上肢固定部、第三上肢固定部与躯干固定部的横向距离皆为7-9cm,所述第二上肢固定部与躯干固定部横向距离为4-6cm。

根据上述方案,即第一上肢固定带410的中段、第三上肢固定带430的中段与躯干固定带310的中段横向距离皆为7-9cm,最佳为8cm。第二上肢固定带420的中段与躯干固定带310的中段横向距离为4-6cm,最佳为5cm。

为了符合或满足足月儿以及早产儿不同的下肢尺寸,所述第一下肢固定部与躯干固定部的纵向距离为4-6cm,所述第二下肢固定部与躯干固定部的纵向距离为8-10cm。

根据上述方案,即第一下肢固定带510的上侧与躯干固定带310的下侧的纵向距离为4-6cm,最佳为5cm。第二下肢固定带520的上侧与躯干固定带310的下侧的纵向距离为8-10cm,最佳为9cm。

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