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消化内科用直肠给药器。
背景技术:
直肠是自肛缘起向上15cm的一段大肠,直肠周围多脂肪、无纵带,位于膀胱和生殖器官的背侧,直肠的动脉血供主要是来自肠系膜下动脉的直肠上动脉,来自髂内动脉的直肠中动脉和来自髂内动脉的直肠下动脉,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粘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
目前,市场上直肠给药器多种多样,但其不同处多在于注射液体的装置,在进行直肠给药时,由于人身体的条件反射,会不自觉的闭合肛门处的括约肌,尤其是儿童患者,闭合括约肌会对注射管产生挤压,从而阻碍药物的输入,加大了注射药液的时长,在给患者带来治疗痛苦的同时还会减低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化内科用直肠给药器,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直肠给药器多种多样,但其不同处多在于注射液体的装置,在进行直肠给药时,由于人身体的条件反射,会不自觉的闭合肛门处的括约肌,尤其是儿童患者,闭合括约肌会对注射管产生挤压,从而阻碍药物的输入,加大了注射药液的时长,在给患者带来治疗痛苦的同时还会减低治疗效果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消化内科用直肠给药器,包括压力管,所述压力管的一端外侧设置有辅助推边,所述压力管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添液斗,所述压力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注液导管,所述注液导管的外侧套装有注射管,所述注射管的一端外侧套装并固定有外包管,所述注射管的两端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凸边和第二限位凸边,所述外包管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稳固罩,所述注射管远离注液导管的一端外侧开设有第一注射孔。
进一步的,所述外包管远离压力管的一端外侧开设有第二注射孔,所述第二注射孔与第一注射孔相互连通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管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挤压板,所述挤压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胶塞。
进一步的,所述挤压板的另一侧中部固定连接有推拉杆,所述推拉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按板,所述挤压板和胶塞的外侧壁均紧密贴合压力管的内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凸边整体呈弧状,所述第二限位凸边的一侧面与外包管远离压力管的一端的端面处于同一表面,所述注液导管与注射管之间通过夹紧箍固定连接,所述外包管通过第一限位凸边和第二限位凸边固定安装在注射管的外侧。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消化内科用直肠给药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消化内科用直肠给药器,通过在注射管上设置外包管,在进行直肠给药时,患者肛门处的括约肌不会再将注射管挤压变形,从而保证药液能够正常输送,通过在外包管上设置稳固罩,能够更好的对外包管进行固定,避免外包管过多的插入直肠,给患者带来不适,保证外包管的伸入长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也是为了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多的治疗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稳固罩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1、压力管;2、辅助推边;3、添液斗;4、注液导管;5、夹紧箍;6、注射管;7、外包管;8、第一限位凸边;9、第二限位凸边;10、稳固罩;11、第一注射孔;12、第二注射孔;13、挤压板;14、胶塞;15、推拉杆;16、按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消化内科用直肠给药器,包括压力管1,压力管1的一端外侧设置有辅助推边2,压力管1的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添液斗3,压力管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挤压板13,挤压板1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胶塞14,挤压板13的另一侧中部固定连接有推拉杆15,推拉杆1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按板16,挤压板13和胶塞14的外侧壁均紧密贴合压力管1的内壁,压力管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注液导管4,注液导管4的外侧套装有注射管6,注液导管4与注射管6之间通过夹紧箍5固定连接,注射管6的一端外侧套装并固定有外包管7,通过在注射管6上设置外包管7,在进行直肠给药时,患者肛门处的括约肌不会再将注射管6挤压变形,从而保证药液能够正常输送,注射管6的两端外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凸边8和第二限位凸边9,第二限位凸边9整体呈弧状,第二限位凸边9的一侧面与外包管7远离压力管1的一端的端面处于同一表面,外包管7通过第一限位凸边8和第二限位凸边9固定安装在注射管6的外侧,外包管7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稳固罩10,通过在外包管7上设置稳固罩10,能够更好的对外包管7进行固定,避免外包管7过多的插入直肠,给患者带来不适,保证外包管7的伸入长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也是为了避免给患者带来过多的治疗痛苦,注射管6远离注液导管4的一端外侧开设有第一注射孔11,外包管7远离压力管1的一端外侧开设有第二注射孔12,第二注射孔12与第一注射孔11相互连通设置。
工作原理,该消化内科用直肠给药器,当需要对患者进行直肠给药时,首先,医护人员调整好患者的位置,然后将药液通过添液斗3倒入压力管1内,紧接着将外包管7的端部插入患者直肠内,下一步,通过大拇指按压按板16,使按板16推动推拉杆15,推拉杆15推动挤压板13及胶塞14,压力管1内的药液逐渐被挤入注液导管4内,然后流入注射管6,最后,药液通过注射管6上的第一注射孔11被挤出,即通过外包管7上的第二注射孔12喷射到患者体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