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气囊型气管插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12571发布日期:2021-08-17 13:50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气囊型气管插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中气道管理技术与氧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气囊型气管插管装置。



背景技术:

气管插管的作用:在正常全麻手术中必须应用的装置,保证患者在麻醉药物起作用后的正常呼吸过程;同时在急性呼吸衰竭、心脏骤停、意识丧失的极危重病人应用机械通气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抢救时应用。

气管插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喉镜挑起患者会厌、暴露声门;

2)在患者吸气期声门开放程度较大时将气管插管插入患者气道内;

3)将气管插管尖端气囊充气,封闭气道。

现有的气管插管设计在实际抢救过程中有以下缺陷:

1)气管插管所用材质较硬,危重患者在抢救期时声门开放程度不好,较硬的气管插管在置入过程中其插管本身与声门间的摩擦较为严重,极易造成声门损伤,在患者抢救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时出现声门水肿的可能性增加,可能导致患者拔管延迟、拔管失败,气管插管时间的延长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等的机会增加,延长住院时间,病死率增加且医疗支出大幅提高;

2)现有气管插管管径大小固定,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时,时常出现麻醉医师或重症医师气管插管不成功的情况,此时气管插管会反复刺激声门,导致声门水肿,使气管插管的操作难度增加,抢救受阻;

3)现有气管插管在医师置入时需先将一金属导丝穿入气管插管内,目的是1)保证气管插管整体有足够的强度,在置入过程中受到外力时不易发生形变;2)改变气管插管的弧度,保证气管插管的外形更加符合患者气道走形,使得置入更加顺利,但在实际抢救过程中,因为成本等影响因素,金属导丝很多时候为重复使用,不能保证完全无菌,在不同病人间有交叉感染的风险存在。

4)医师气管插管操作进行不顺利时,通常会选择管径更小的气管插管为患者置入气道,因更细的气管插管在操作中更易置入,但气管插管管径的下降会在患者之后的治疗过程中造成不利影响,首先,气管插管管径越小,患者的气道阻力就越大,呼吸机参数更高,患者越难通过拔除气管插管前的安全评估;再者,越细的气管插管对于医师进行有床操作时难度越大,病人治疗风险越高;

5)现有气管插管为使气管插管操作更简易、成功率更高,将气管插管前部设计成一斜面,有一尖端,但将气管插管置入患者气道内后,尖端极易机械性的损伤气道;

6)现有气管插管前部有一气囊,其作用为封闭气道,在患者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该气囊需持续保持充气状态,其与气道接触时间长,易导致该部位的气道受损。

7)现有气管插管多为单一气囊,当气囊意外破损漏气时就不能起到封闭气道的作用,就必须为患者更换新的气管插管,但有些病人病情严重,不能耐受更换新气管插管的操作,此时患者所担的治疗风险将极大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气囊型气管插管装置,该气管插管装置能够在气管插管置入时管径较小,较少声门损伤、降低置入难度,缩短抢救时间;在置入患者气道内后能够维持较大的管径;气管插管前端多个气囊,轮流充气,减少局部气道黏膜损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气囊型气管插管装置,所述气囊型气管插管装置包括:

分段式主体气囊,所述分段式主体气囊包括依次相互连接的近端气囊、中间气囊以及远端气囊,其中所述近端气囊和中间气囊相连接的端面之间为密封隔开相连,所述中间气囊和远端气囊相连接的端面之间为密封隔开相连;

近端气囊充气线,所述近端气囊充气线包括连接口、单向阀、指示球以及充气线,所述连接口与所述充气线一端相连通,所述充气线另一端与所述近端气囊内腔相连通,所述单向阀和指示球依次串联安装在所述连接口和充气线之间;

中间气囊充气线,所述中间气囊充气线包括连接口、单向阀、指示球以及充气线,所述连接口与所述充气线一端相连通,所述充气线另一端与所述中间气囊内腔相连通,所述单向阀和指示球依次串联安装在所述连接口和充气线之间;

以及远端气囊充气线,所述远端气囊充气线包括连接口、单向阀、指示球以及充气线,所述连接口与所述充气线一端相连通,所述充气线另一端与所述远端气囊内腔相连通,所述单向阀和指示球依次串联安装在所述连接口和充气线之间。

进一步,所述分段式主体气囊包括内壁、外壁以及填充在所述内壁与外壁之间的蜂窝状蜂窝层。

进一步,所述分段式主体气囊沿其端面圆周方向间隔布置有多根质硬且可弯曲的金属丝,多根所述金属丝沿分段式主体气囊长度方向进行延伸布置。

进一步,所述近端气囊的上端和远端气囊的底端都为平直的端口结构。

本方案具有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不需额外导丝,节约抢救时间、减少交叉感染;

2、插管时该气囊型气管插管管径较小,易于置入,减少声门损伤;正常通气时管径较大,气道阻力较小;

3、分段式气囊及内置金属丝保证在气囊破损时依旧可以保证患者通气;

4、分段式气囊间断放气,减少气囊长时间对气道黏膜的压迫;

5、无尖端斜面结构,减少对气道机械性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新型气囊型气管插管装置结构原理示意图(充气状态下)。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新型气囊型气管插管装置结构原理示意图(未充气状态下)。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气囊充气线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分段式主体气囊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分段式主体气囊,101-近端气囊,102-中间气囊,103-远端气囊,104-内壁,105-外壁,106-蜂窝层,107-金属丝,200-气囊充气线,201-连接口,202-指示球,203-充气线,204-单向阀,210-近端气囊充气线,220-中间气囊充气线,230-远端气囊充气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新型气囊型气管插管装置,其包括分段式主体气囊100以及对应的气囊充气线200。分段式主体气囊100由传统的质地较硬的塑料改为可充气的气囊主体结构。分段式主体气囊100分为近端气囊101、中间气囊102以及远端气囊103,对应的气囊充气线200分为近端气囊充气线210、中间气囊充气线220以及远端气囊充气线230,需要说明的是,三者的气囊充气线其结构相同。三者的气囊充气线其都包括连接口201、单向阀204、指示球202以及充气线203,连接口201与充气线203一端相连通(用于与外部的注射器或气囊压力表相连),充气线203另一端与气囊内腔相连通(即各自对应的充气线203分别与对应的近端气囊101内腔、中间气囊102内腔以及远端气囊103内腔相连通),单向阀204和指示球202依次串联安装在连接口201和充气线203之间。参照附图4所示,分段式气囊主体包括内壁104、外壁105以及填充在内壁104与外壁105之间的蜂窝状蜂窝层106。采用蜂窝状的蜂窝层的结构,其一方面可以连接气囊的内外两层,保证气囊其在充气后,气囊的内侧不会过于向管腔内突出,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气囊的主体强度,充气后不易因外力发生形变。

在分段式主气囊主体结构中,在气囊充气线的位置处都对应设置有单向阀204,以便保证单独一部分气囊在意外破损时,其它部分的气囊仍能保证充气状态,起到气道封闭的作用。此外,各分段单独设置有的气囊充气线,也可以实现对应的分段式气囊放气,以对应减小对气道黏膜的压迫。

本实施例中的上述分段式主体气囊沿其端面圆周方向间隔布置有多根质硬且可弯曲的金属丝107,多根金属丝107沿分段式主体气囊长度方向进行延伸布置。在分段式主体气囊上设置有金属丝107,其优点包括:(1)、能够充当导丝,在置入气管插管时节约抢救时间;(2)、保证气管插管的主体强度,在受到气道壁、声门或口腔的外力时气管插管管壁不易发生形变,保证患者的正常通气;3)当该种气管插管为病人置入后,当发生气管插管气囊意外漏气时,金属丝107的位置相对固定,在气囊漏气时仍能保证一定的管腔直径,保证基本的通气,保证患者安全。

另外,本实施例中的上述分段式主体气囊其首末两端都采用平直的端口结构,即近端气囊101的上端和远端气囊103的底端都为平直的端口结构。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同等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