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97855发布日期:2021-05-11 14:46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



背景技术:

腹部增强mri检查和腹部增强ct检查是医疗检查的常用方法。特别是对胸、腹、盆腔部位的病变,其检查方法是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团注对比剂(造影剂)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扫描,然后根据病变的强化方式对病变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在做腹部增强mri检查和腹部增强ct检查时,需要患者双上肢自头部两侧保持后屈的动作,以便于护士实施静脉操作,经患者的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同时也方便护理人员对患者注射局部进行观察,但是目前mri机和ct机均无支撑上肢的支撑架,患者的上肢只能悬空,时间一长,使患者非常不舒服,往往需要其他人协助扶住上肢,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影响到mri、ct增强扫描的效果。

为了能够在ct检查期间支撑患者上肢,授权公告号为cn202875362u的中国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ct用上肢托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撑患者上肢,但是,该托架用于支撑上肢的上肢凹槽体高度无法调节,对于一些上肢最大可后屈角较小的患者无法使用,而且患者将上肢放置在上肢凹槽体内时只能伸直放置,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结构,给患者造成较大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符合人体工程学结构,能够有效使患者两上肢舒适且稳定地后屈放置以配合完成mri、ct检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包括底板、上肢垫和若干调节垫,底板水平放置,底板一侧端端部开设有贯穿底板上下两端的第一通槽,底板的上端面背向第一通槽的一端设置有魔术贴a面;上肢垫为楔状,上肢垫上下两端面连接处与底板转动连接,上肢垫上下两端面相连的一端端部开设有贯穿上肢垫上下两端的第二通槽,第二通槽的水平投影被包含在第一通槽的水平投影内;上肢垫的上端面间隔开设有两上肢凹槽,两上肢凹槽分设在第二通槽的两侧,上肢凹槽的槽面为弧形槽面,上肢凹槽从上肢垫与底板连接的一端延伸至背向该一端的另一端,上肢凹槽在上肢垫上端面的投影为“v”形,两上肢凹槽的v型开口正对,上肢垫的下端面背向第二通槽的一端设置有魔术贴b面,上肢垫的下端面与底板的上端面之间通过魔术贴可拆贴拆贴连接或者通过调节垫连接;调节垫上端面设置有魔术贴a面、下端面设置有魔术贴b面,调节垫下端面与底板上端面通过魔术贴可拆贴配合、或与另一调节垫上端面通过魔术贴可拆贴配合,调节垫上端面与上肢垫下端面通过魔术贴可拆贴配合、或与另一调节垫下端面通过魔术贴可拆贴配合。

优选地,底板、上肢垫和调节垫均由非磁性塑料制作。

优选地,上肢垫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夹角为20°。

优选地,每一调节垫通过魔术贴固定在底板上时,其上端面的延伸面和下端面的延伸面的相交线与上肢垫的转动轴线重合;进一步优选地,调节垫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夹角大于5°且小于10°。

优选地,每一上肢凹槽的v型两边均匹配设置有滑槽组,每组滑槽组均包括两滑槽,两滑槽分设在其所在上肢凹槽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与上肢凹槽间隔设置,每一滑槽沿其所在的v型边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一滑槽组上均设置有至少一魔术绑带,每一魔术绑带包括两滑块和两包布,两滑块分设在滑槽组的两滑槽上,并与滑槽滑动连接,每一滑块均固连一包布的一端,两滑块上的包布的另一端通过魔术贴可拆卸连接;进一步优选地,魔术绑带为非磁性材料制作。

综上,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全部采用非磁性材料制作,对mri、ct检查的影响极小,本实用新型上肢垫“v”形设置的弧面凹槽与患者上肢自然后屈时的延伸形状相符,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且凹槽的弧面与患者上肢的贴合度高,配合契状设置的上肢垫,能够有效使患者两上肢舒适且稳定地后屈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肢垫和底板的相对转动以及调节垫的垫支,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适合不同上肢可后屈角的患者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魔术绑带和上肢凹槽的配合,能够很好地固定上肢可后屈角较小的患者的的两上肢;本实用新型的魔术绑带通过对应滑块和滑槽的配合,能够沿上肢凹槽的长度方向滑动,能够有效避开高压注射的注射部位,不会对高压注射操作造成阻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的底板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的上肢垫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的上肢垫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的调节垫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的魔术绑带的示意图。

其中:1-底板、11-第一通槽、2-上肢垫、21-第二通槽、22-上肢凹槽、23-滑槽、3-调节垫、4-魔术贴a面、5-魔术贴b面、6-魔术绑带、61-滑块、62-包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部件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一种腹部增强mri、ct检查上肢支架,包括底板1、上肢垫2和若干调节垫3,底板1水平放置,底板1一侧端端部开设有贯穿底板1上下两端的第一通槽11,底板1的上端面背向第一通槽11的一端设置有魔术贴a面4;上肢垫2为楔状,上肢垫2上下两端面连接处与底板1转动连接,上肢垫2上下两端面相连的一端端部开设有贯穿上肢垫2上下两端的第二通槽21,第二通槽21的水平投影被包含在第一通槽11的水平投影内;上肢垫2的上端面间隔开设有两上肢凹槽22,两上肢凹槽22分设在第二通槽21的两侧,上肢凹槽22的槽面为弧形槽面,上肢凹槽22从上肢垫2与底板1连接的一端延伸至背向该一端的另一端,上肢凹槽22在上肢垫2上端面的投影为“v”形,两上肢凹槽22的v型开口正对,上肢垫2的下端面背向第二通槽21的一端设置有魔术贴b面5,上肢垫2的下端面与底板1的上端面之间通过魔术贴可拆贴配合;调节垫3上端面设置有魔术贴a面4、下端面设置有魔术贴b面5,调节垫3下端面与底板1上端面通过魔术贴可拆贴连接或者通过调节垫连接、或与另一调节垫3上端面通过魔术贴可拆贴配合,调节垫3上端面与上肢垫2下端面通过魔术贴可拆贴配合、或与另一调节垫3下端面通过魔术贴可拆贴配合。

为最大程度降低本实施例对mri、ct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底板1、上肢垫2和调节垫3均由非磁性塑料制作,比如pp、eva、epe或pu海绵等,优选eva、epe和pu海绵等非磁性软塑料,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性。使用时,先使患者平躺在mri或ct检查床上,将本实施例的底板1平放在mri或ct检查床上,上肢垫2通过魔术贴与底板1贴合固定,第一通槽11和第二通槽21半包在患者头部侧围,使患者两上肢均摆向头部一侧,并使患者两上肢分别放置在同侧的上肢凹槽22内,此时,如患者手臂的可后屈角度较小,两手臂无法舒适地放置在上肢凹槽22内,将上肢垫2背向其与底板1转动连接处一端拆离底板1,在底板1上通过魔术贴依次叠加固定适当数量的调节垫3,再将上肢垫2通过魔术贴与最上层的调节垫3固定,使上肢垫2上端面与底板1的夹角接近患者上肢的可舒适后屈的最大角度,再使患者两上肢分别放置在同侧的上肢凹槽22内,由于重力的作用,患者两上肢自动贴合槽底,因上肢凹槽22槽面为弧形槽面,不仅与患者手臂的贴合度高,舒适性好,上肢凹槽22槽内两侧还能有效减少患者上肢滑脱上肢垫2的情况;由于本实施例上肢凹槽22在上肢垫2上端面上的投影为“v”形,与患者上肢自然后屈时的延伸形状相符,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患者使用过程中舒适性极佳。

优选地,上肢垫2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夹角为20°,与多数人的上肢能够达到的最大舒适角度相符,以减少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需要使用调节垫3的情况,减少因需要调节上肢垫2上端面与底板1夹角而耗费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优选地,每一调节垫3通过魔术贴固定在底板1上时,其上端面的延伸面和下端面的延伸面的相交线与上肢垫2的转动轴线重合,以使得调节垫3在用于调节上肢垫2上端面与底板1之间夹角时,底板1、调节垫3和各上肢垫2之间的每两相接触的面能够平行,增大魔术贴的接触面积,提高本实施例的结构稳定性;进一步优选地,调节垫3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夹角大于5°且小于10°,使可上肢垫2上端面与底板1之间的夹角能够有较多的调节级数,又不因每一调节垫3所能增加的上肢垫2上端面与底板1之间的夹角过小而耗费过多的调节时间。

请参阅图1、图2、图4和图6,在以上实施例的基础上,在第二种实施例中,每一上肢凹槽22的v型两边均匹配设置有滑槽组,每组滑槽组均包括两滑槽23,两滑槽23分设在其所在上肢凹槽22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与上肢凹槽22间隔设置,每一滑槽23沿其所在的v型边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一滑槽23组上均设置有至少一魔术绑带6,每一魔术绑带6包括两滑块61和两包布62,两滑块61分设在滑槽组的两滑槽23上,并与滑槽23滑动连接,每一滑块61均固连一包布62的一端,两滑块61上的包布62的另一端通过魔术贴可拆卸连接。

为最大程度降低本实施例对mri、ct的影响,在本实施例中,魔术绑带6为非磁性材料制作;使用时,在患者将两上肢分别放入两上肢凹槽22内后,将魔术绑带6的两包布62通过魔术贴贴合,与上肢凹槽22一同包裹患者上肢的一段对应位置,大大增加患者上肢放置在上肢垫2上的稳定性,进一步减少患者上肢滑离上肢垫2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上肢可后屈角度较小的患者,其上肢难以在重力的作用下稳定在上肢凹槽22内的,更能体现魔术绑带6的绑定患者上肢作用的重要性;魔术绑带6通过对应滑块61和滑槽23的配合,能够沿上肢凹槽22的长度方向滑动,能够有效避开高压注射的注射部位,不会对高压注射操作造成阻碍。

上述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但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凡本实用新型所提示的技术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变化或修饰变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