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96883发布日期:2021-05-28 10:57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



背景技术:

据我们所熟知的,人体内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动静脉血管,而且血管是蜿蜒曲行的,在进行插管操作时,经常需要医生让插管沿着血管相应的弯曲前行,但是目前市面上增强型的插管(包括动脉插管、静脉插管、股动脉插管及股静脉插管等)均为单螺旋定螺距,当医生握持在离插管头部较远处进行操作时,由于插管主体的力传导性能不佳,则容易在插管头部与医生握持部中间的管段出现扭曲打折的现象,影响血液流通效果;由于力不能很好的传导到插管头部,也将严重影响插管的过弯性能,还可能会对血管组织造成伤害,故现有的动静脉插管结构为医生的操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包括:管体及弹性支撑体,弹性支撑体设置于管体;弹性支撑体包括至少两个相互嵌合的弹性件,弹性件的抗弯强度自弹性件的近端到远端递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弹性件为弹簧,弹簧的螺距由近端到远端递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弹性件由近端到远端的螺距逐级等量递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管体包括内管以及套设于内管的外管,弹性件设置于内管与外管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内管包括管头、管身及管柄,管头的近端连接管身的远端,管柄的远端连接管身的近端,且弹性件套设于管身及管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管头与管身的夹角为钝角或者平角;管身与管柄夹角为钝角或者平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管柄相对管身的变径处,弹性件也相应进行变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管体设有引流孔,引流孔贯穿内管及外管,且引流孔位于至少两个弹性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引流孔的个数为多个,多个引流孔环绕管体圆周面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多个引流孔沿管体圆周面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插管的生产制作更为便利,通过管体及弹性支撑体的配合设置,至少两个弹性件相互嵌合后,再与管体结合,至少两个弹性件为管体提供更好的支撑,同时,由于弹性件的抗弯强度自弹性件的近端到远端递增(即弹性件由近端到远端所需的折弯力度递减),不仅解决了传统管体力传导性能不佳,对血管组织造成伤害,容易出现扭曲打折的现象,还大大提升了医生对管体的操控性,为医生的操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中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管体的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管体;11-内管;111-管头;112-管身;113-管柄;12-外管;13-引流孔;

2-弹性支撑体;21-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近端”和“远端”是从使用该医疗器械的医生角度来看相对于彼此的元件或动作的相对方位、相对位置、方向,尽管“近端”和“远端”并非是限制性的,但是“近端”通常指该医疗器械在正常操作过程中靠近医生的一端,而“远端”通常是指首先进入患者体内的一端。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图4所示,图1为实施例中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中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管体1的剖视图;图4为实施例中弹性支撑体2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包括管体1及弹性支撑体2,弹性支撑体2设置于管体1内。弹性支撑体2包括至少两个弹性件21,至少两个弹性件21相互嵌合,如本实施例所示,两个弹性件21相互嵌合成同向双螺旋结构,弹性件21的近端到远端,弹性件21的抗弯强度自弹性件21的近端到远端递增(即弹性件由近端到远端所需的折弯力度递减)。定义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折弯力度是指在弹性件21可承受范围内,不断裂的情况下将其折弯到同样的角度所需要施加的作用力。此外,本实施例将以两个弹性件21作为例子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弹性件21的嵌合方式并不限于同向双螺旋结构,可为三螺旋也可为多螺旋,可为同向也可为异向,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对应设置。。

管体1包括内管11及外管12,外管12套设于内管11,弹性件21位于内管11与外管12之间。内管11包括管头111、管身112及管柄113,管头111的近端连接管身112的远端,管柄113的远端连接管身112的近端,弹性件21套设于管身112及管柄113。具体应用时,管头111与管身112连接处的夹角为钝角或者平角,管身112与管柄113连接处的夹角为钝角或者平角,便于管体1在插入人体内时,管头111、管身112及管柄113之间的过渡更为平顺,防止对人体组织造成损伤。当管身112与管柄113的夹角为钝角时,即管柄113的外径相对管身112的外径更大,则弹性件21也随之进行变径,也就是说,位于管柄113处的弹性件21的外径,大于位于管身112处的弹性件21的外径,使得弹性件21与整个管体1的贴合度更高,提高弹性件21为管体1提供的支撑效果。具体的,内管11与外管12的结构相同,两者仅存在尺寸差异,即外管12的内径与内管11的外径相匹配。

具体的,内管11与外管12均由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制成,提高管体1的耐磨及弹性性能。

优选地,弹性件21为弹簧,弹性件21自近端到远端的螺距递增。具体应用时,弹性件21的近端到远端可以是一级递增,所谓的一级递增是指弹性件21的螺距从近端到远端只发生一次变化,例如近端螺距为0.75mm,远端螺距为3mm,该种方式主要用于管体1整体长度较短的情况,只需进行一次的螺距变化即可达到所需的效果。弹性件21的近端到远端还可以是逐级等量递增,所谓的逐级等量递增是指弹性件21的螺距从近端到远端逐级等量递增,例如近端螺距为0.2mm,往后的螺距为0.3mm、0.4mm、0.5mm逐级递增(即每一级增加的螺距相同),当然,螺距每次递增的量可以不相同,例如可按0.3mm、0.4mm、0.7mm的方式递增;该种递增方式主要用于管体1整体长度较大的情况,需要逐减递增才能达到更好的所需的效果,即通过弹性件21螺距的变化,提高管体1的抗弯强度,并有利于提升力的传导效果,在螺距小的部位纵向刚性好,有益于操控远端的弹性件21。

具体应用时,管体1设有引流孔13,引流孔13贯穿内管11及外管12,同时,引流孔13位于两个弹性件21之间,本实施例中引流孔13设于管身112。具体的,由于两个弹性件21的结构是一样的,当两个弹性件21嵌合在一起后,使得管体1相对侧成对称结构,提高对管体1的支撑性能;同时,任意一个弹性件21的螺距内均有与另一个弹性件21螺距重合的部位,相比较传统的单弹簧形式,在保证所需的纵向刚性情况下,该重合部位有效减小了弹性件21的螺距,再结合对称结构,方便引流孔13沿管体1的圆周面开设,例如在管体1的一侧进行引流孔13的开设,可将该引流孔13对穿至管体1的另一侧,由于对称结构,则不会存在弹性件21干涉的问题,也不会存在切断弹性件21的现象;若是单弹簧形式则需要开了一侧后,另一侧需转换一个角度再进行引流孔13的开设,步骤繁琐且麻烦,而本实施例中的对称结构可直接由一侧开到另一侧,步骤简单,方便快捷;此外,还有效防止管身112塌陷现象。本实施例中,引流孔13环绕管体1设置,即在管体1同一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引流孔13,由于两个弹性件21的支撑作用,即使环绕管体1开设多个引流孔13,也不会过多减弱管体1的刚性,同时也不会出现引流孔1周围的管体1发生塌陷的现象。

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的组装,先是将两个弹性件21相互嵌合,然后套入内管11的管身112,而后在内管11外部增加外管12,最后将内管11、外管12进行热熔,开设引流孔13。医生进行使用时,手持管柄113,将管头111插入人体内,通过弹性件21的设置,结合人体血管分布操控管体1的走向。

综上所述,增强型医用动静脉插管的生产制作更为方便快捷,通过管体及弹性支撑体的配合设置,至少两个弹性件相互嵌合后,再与管体结合,至少两个弹性件为管体提供更好的支撑,同时,由于弹性件的抗弯强度自近端到远端递增(即弹性件由近端到远端所需的折弯力度递减),不仅解决了传统管体力传导性能不佳,对血管组织造成伤害,容易出现扭曲打折的现象,还大大提升了医生对管体的操控性,为医生的操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