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62413发布日期:2021-03-23 10:54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用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现代医学开展胃镜检查与手术的一种医疗工具,即为一种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



背景技术:

胃镜操作目前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检查手段,更是上消化道早期癌症的筛查利器和主要治疗手段。

内窥镜为侵入式检查,一般从内窥镜从患者口腔进入,穿过食道进入胃中,医师通过推动镜身使之前进,并在内窥镜进入体内时,通过操作手柄及镜身调整内窥镜的位置和角度。当与内窥镜连接的管状物过于柔软,内窥镜将无法穿过食道进入胃中。为保证内窥镜和连接管在食道中顺利滑动,与内窥镜连接的管状物硬度需要较高,但是当插入的管状物硬度较大时,会使得患者十分痛苦,异物感十分强烈,在食道和胃中停留时间较长时就会造成患者难以抑制的呕吐,而无法继续进行胃镜检查。

同时,内窥镜连接管较硬时,难以在胃里实现较大的拐弯,导致胃镜检查时存在盲区和死角,无法做到全面检查。

此外,在胃镜操作时,术者通常需要向胃腔注入足够的空气,将胃壁皱褶延展,较为完全暴露胃黏膜,才能进行胃镜精细检查,提升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进一步完成镜下微创切除手术。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患者存在食管裂孔疝、贲门松弛、不自主打嗝等情况,往往会出现反复注气后胃内仍充气欠佳。这不仅延长操作时间,提升操作难度,增加术后并发症,更重要的是无法全面、清晰的观察胃黏膜,易造成上消化道早期病变的漏诊误诊。

在对患者胃粘膜进行观察、微创操作时,临床上现在还没有专门针对胃内充气不良的患者相关辅助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的:

一种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长度短于所述内管,所述内管前端、末端都伸出外管;所述内管中部凸出,所述内管中部凸出部分的外径尺寸大于所述内管其他管段的外径,同时所述内管中部凸出部分的外径尺寸比所述外管的内径尺寸大,而所述内管除中部凸出部分的其它部位外径小于所述外管内径;所述内管中部凸出部分上套有可充气橡胶圈;所述可充气橡胶圈与所述内管固接;所述内管中部凸出部分以及所述可充气橡胶圈与所述外管紧密套合。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伸出所述外管的前端部分设置有气囊;所述气囊与所述内管固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内有第一连接管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内管不连通,并穿过所述内管壁上开的第一孔伸出所述内管;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内管伸出所述外管前端部分的管壁上,设置在所述气囊之后;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孔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插入所述可充气橡胶圈内,另一端从所述内管末端伸出并与第一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一气管的另一端与充气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气管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内有第二连接管穿过,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内管不连通,并穿过所述内管壁上开的第二孔伸出所述内管;所述第二孔位于所述内管伸出所述外管前端部分的管壁上,设置在所述气囊之后;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孔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插入所述气囊,另一端从所述内管末端伸出并与第二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二气管的另一端与充气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气管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最前端连接内窥镜,最末端连接所述内窥镜的操作手柄。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内有第三连接管穿过,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内管不连通,并穿过所述内管壁上开的第三孔伸出所述内管;所述第三孔位于所述内管伸出所述外管前端部分的管壁上,设置在所述气囊与所述内窥镜之间;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第三孔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连接管一端伸出所述内管,另一端从所述内管末端伸出并与第三气管相连接,所述第三气管的另一端与充气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管与所述第三气管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外管上设有两个吊耳,所述两个吊耳上分别系有软绳。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为橡胶软管;所述外管为医用弹性塑料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设计外硬管、内软管两种套管套合,硬管用于在插入时推进内窥镜,当内窥镜达到理想位置时,调节气囊使其处在贲门位置,即可操作使内外套管分离,内外套管分离后,硬度较大的外管可通过软绳拉出,留下柔软的内管继续与内窥镜一起完成检查。

2.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做胃镜检查时的体验,消除患者异物感,减轻患者痛苦,从而降低胃镜检查的临床操作难度。

3.胃镜操作时,检查医师在遇到胃内充气不良的患者时(患者存在食管裂孔疝、贲门松弛、不自主打嗝等情况),气体流失过快,无法维持将胃粘膜撑开一段时间以进行观察。此装置既可以连接其他充气装置达到快速充气的目的,撑开的气囊固定于贲门时可以达到减慢胃内气体快速流失的效果,将胃腔保持在一个充盈伸展的状态,以降低胃镜操作中的无效时间,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提升操作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4.此装置可以连接充气装置14达到快速充气的目的,整个装置结构简单,并且操作方便、实用高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的结构示意图一,表示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整体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的局部结构放大图一,表示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一孔与第一密封圈、第二连接管以及第二孔与第二密封圈、第三连接管以及第三孔与第三密封圈的结构。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的局部结构放大图二,表示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初始状态。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的结构示意图二,表示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在内、外套管分离后的状态。

图中,1-内管、2-外管、3-可充气橡胶圈、4-内窥镜、5-气囊、6-吊耳、7-软绳、8-第一连接管、9-第一气管、10-第二连接管、11-第二气管、12-第三连接管、13-第三气管、14-充气装置、111-第一孔、112-第二孔、113-第三孔、121-第一密封圈、122-第二密封圈、123-第三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充气气囊的可分离式胃镜套管,包括内管1、外管2,外管2长度短于内管1,内管1前端、末端都伸出外管2。

内管1中部凸出,内管1中部凸出部分的外径尺寸大于内管1其他管段的外径,同时内管1中部凸出部分的外径尺寸比外管2的内径尺寸大2mm,而内管1除中部凸出部分的其它部位外径小于外管2内径。

内管1中部凸出部分上套有可充气橡胶圈3;可充气橡胶圈3与内管1不连通。可充气橡胶圈3与内管1采用热熔工艺固接或粘接;可充气橡胶圈3的长度约为内管1中部凸出部分长度的2/5;可充气橡胶圈3初始时处于抽真空压扁状态,被紧紧压在内管1和外管2之间,如图3所示。

内管1为橡胶软管;外管2为有一定厚度的医用弹性塑料管。内管1、外管2都有弹性,区别在于内管1较柔软,弹性较大,外管2硬度相对较大,弹性相对较小。内管1中部凸出部分的外径尺寸比外管2的内径尺寸大2mm,当外管2套上内管1中部凸出部分外时,可依靠外管2的弹性变形完成,并且内管1中部凸出部分以及可充气橡胶圈3依靠自身对外管2的张力与外管2紧密套合,使得外管2和内管1在食道和胃中运动时不会分离脱落。

内管1最前端连接内窥镜4,最末端连接内窥镜4的操作手柄。

在内窥镜4后,内管1伸出外管2的前端部分,设置有气囊5;气囊5与内管1采用热熔工艺固接或粘接;气囊5与内管1不连通。

外管2上设有两个吊耳6,吊耳6上系有软绳7。进行胃镜检查时,软绳7末端留在患者体外。

内管1内有第一连接管8、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2穿过,第一连接管8、第二连接管10、第三连接管12与内管1都不连通。

第一连接管8穿过内管1壁上开的第一孔111伸出内管1;第一连接管8的一端插入可充气橡胶圈3内,另一端从所述内管1后端伸出并与第一气管9相连接,第一气管9的另一端与充气装置14相连接;第一连接管8与第一气管9连接可拆卸。这部分用于对可充气橡胶圈3充气和抽气。

第二连接管10穿过内管1壁上开的第二孔112伸出内管1;第二连接管10的一端插入所述气囊5,另一端从所述内管1后端伸出并与第二气管11相连接,第二气管11的另一端与充气装置14相连接;第二连接管10与第二气管11连接可拆卸。这部分用于对气囊5充气和抽气。

第三连接管12穿过内管1壁上开的第三孔113伸出内管1;第三孔113位于气囊5与内窥镜4之间;第三连接管12一端伸出内管1,另一端从内管1后端伸出并与第三气管13相连接,第三气管13的另一端与充气装置14相连接;第三连接管12与第三气管13连接可拆卸。

第一孔111与第一连接管8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21;

第二孔112与第二连接管10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122;

第三孔113与第三连接管12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圈123。

充气装置14既可以充气也可以抽气。

开始胃镜检查时,内管1、外管2以及上述所有部件一起从患者口腔中进入患者体内,内窥镜4在最前端,推动外管2在食道中滑动,则内管1以及其它所有部件在外管2的推动下向前滑动,当内窥镜4、气囊5经食道进入胃部,操作内窥镜4操作手柄使内窥镜4伸长适当的长度,并通过内窥镜观察,调节使气囊5处在贲门位置。

此时,即可操作使内管1、外管2分离。

启动充气装置14,通过第一气管9及第一连接管8,给可充气橡胶圈3充气;当可充气橡胶圈3充满气,并且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可充气橡胶圈3向内挤压内管1,而外管2被进一步撑开;由于内管1更为柔软,弹性也大,外管2硬度较大,弹性相对较小,使得可充气橡胶圈3主要向内挤压内管1,向外撑开外管2的作用力较小,因此使得内管1、外管2贴合面出现分离,同时充气橡胶圈3之后,外管2与内管1之间的紧密贴合面大大减少。这时,拉动吊耳6上的软细绳7,即可将外管2往后拉,直至内管1、外管2分离。

内管1、外管2分离后,外管2可通过吊耳6上的软细绳7拉出患者体外,只留下柔软的内管1与内窥镜4留在患者体内直至完成胃镜检查。这时为了减少患者的异物感,还可以使用充气装置14对可充气橡胶圈3进行抽气,使得食道保持正常状态而不被扩张。

通过设计外硬管、内软管两种套管套合,硬管用于在插入时推进内窥镜,当内窥镜达到理想位置时,即可操作使内、外套管分离,内外套管分离后,硬度较大的外管可通过软绳拉出,留下柔软的内管继续与内窥镜一起完成检查。这样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做胃镜检查时的体验,消除患者异物感,减轻患者痛苦,从而降低胃镜检查的临床操作难度。

开始给胃部充气之前,先给气囊5充气,使其膨胀支撑在食道与胃相连的贲门位置。

启动充气装置14,通过第二连接管10与第二气管11,给气囊5充气,气囊5膨胀到一定大小,堵住贲门位置即可。

当气囊5充气完毕,开始给胃内充气。启动充气装置14,通过第三气管13及第三连接管12,即可给胃部充气。

胃镜操作时,检查医师在遇到胃内充气不良的患者时(患者存在食管裂孔疝、贲门松弛、不自主打嗝等情况),气体往往流失过快,无法维持将胃粘膜撑开一段时间以进行观察。撑开的气囊固定于贲门时可以达到减慢胃内气体快速流失的效果,将胃腔保持在一个充盈伸展的状态,以达到降低胃镜操作中的无效时间,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提升操作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目的。

胃镜检查时,医师通过内窥镜4的操作手柄调节内窥镜4的俯仰角度、方向和位置,以全面观察整个胃部表面粘膜的状况。

胃镜检查结束后,使用充气装置14对气囊5抽气,即可正常回收内窥镜4及内管1。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并非本实用新型可行实施的穷举。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和原则,对其所做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效变化、改进修饰等,都应当被认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