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00588发布日期:2021-05-11 14:50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



背景技术:

一般临床上,患者桡神经损伤、手伸母长肌腱和伸指肌腱修复术后,需要佩戴支具起到保护的效果。医学界公认的预防肌腱粘连的有效手段为术后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目前的支具主要起到定位的作用,将支具套在手腕上,使手腕以某种姿态进行固定,但长期制动会引起伸肌腱粘连及关节僵硬,不能及时进行锻炼,不利于患者手部功能的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通过主动屈曲、被动伸展的过程,使伸肌腱产生滑动,促进关节活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因长期制动引起的伸肌腱粘连及关节僵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包括托板、弹性指套、调节支架和魔术贴,所述托板包括护套和护板,所述护套上固定连接所述魔术贴,且通过所述魔术贴套在手臂上,所述护板一端与护套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手背上与掌部横纹齐平处;

所述调节支架包括结构相同且可调节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和第五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和第五支架横向阵列排列在护套上;

所述弹性指套包括拇指套、食指套、中指套、环指套和小指套,所述拇指套、食指套、中指套、环指套和小指套分别套接在对应的手指上,所述拇指套通过第一拉簧固定连接到第一钢丝的一端,所述第一钢丝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一支架,第一支架能带动第一钢丝移动,所述食指套通过第二拉簧固定连接到第二钢丝的一端,所述第二钢丝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二支架,第二支架能带动第二钢丝移动,所述中指套通过第三拉簧固定连接到第三钢丝的一端,所述第三钢丝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三支架,第三支架能带动第三钢丝移动,所述环指套通过第四拉簧固定连接到第四钢丝的一端,所述第四钢丝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四支架,第四支架能带动第四钢丝移动,所述小指套通过第五拉簧固定连接到第五钢丝的一端,所述第五钢丝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五支架,第五支架能带动第五钢丝移动。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固定架和第一调节螺钉,所述第一固定架固定安装在护套上,所述第一调节螺钉与第一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调节螺钉固定连接到第一钢丝的另一端;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固定架和第二调节螺钉,所述第二固定架固定安装在护套上,所述第二调节螺钉与第二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调节螺钉固定连接到第二钢丝的另一端;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第三固定架和第三调节螺钉,所述第三固定架固定安装在护套上,所述第三调节螺钉与第三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调节螺钉固定连接到第三钢丝的另一端;

所述第四支架包括第四固定架和第四调节螺钉,所述第四固定架固定安装在护套上,所述第四调节螺钉与第四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调节螺钉固定连接到第四钢丝的另一端;

所述第五支架包括第五固定架和第五调节螺钉,所述第五固定架固定安装在护套上,所述第五调节螺钉与第五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五调节螺钉固定连接到第五钢丝的另一端。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拇指套、食指套、中指套、环指套和小指套均套接在手指的前端。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拇指套、食指套、中指套、环指套和小指套均采用皮套材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托板采用低温热塑板,通过软化塑性处理调节大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通过弹性指套、调节支架和钢丝配合使用,实现主动屈曲、被动伸展的过程,使伸肌腱产生滑动,促进关节活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因长期制动引起的伸肌腱粘连及关节僵硬,帮助患者在术后恢复手部功能。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托板采用低温热塑板,通过软化后进行适应不同大小的手臂,然后塑性处理调节大小,适用范围广泛,配合魔术贴实现固定,使用方便。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通过螺钉带动钢丝移动进而调节弹性,调节方便且适用于手掌不同的患者,适用范围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注说明:1、手臂;2、手背;3、护板;4、第五钢丝;5、第四钢丝;6、第一钢丝;7、第二钢丝;8、第三钢丝;9、拇指套;10、食指套;11、中指套;12、环指套;13、小指套;14、第五调节螺钉;15、第五固定架;16、第四调节螺钉;17、第四固定架;18、第一调节螺钉;19、第一固定架;20、第二调节螺钉;21、第二固定架;22、第三调节螺钉;23、第三固定架;24、魔术贴;25、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详细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的一实施例,包括托板、弹性指套、调节支架和魔术贴24,托板包括护套25和护板3,护套25上固定连接魔术贴24,且通过魔术贴24套在手臂1上,护板3一端与护套25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手背2上与掌部横纹齐平处。

在本实施例中,托板采用低温热塑板,通过软化塑性处理调节大小,将软化后的托板一部分套在手臂1上成护套25,一部分延伸至手背2成护板3。

调节支架包括结构相同且可调节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和第五支架,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和第五支架横向阵列排列在护套25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支架位于护套25中线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第四支架和第五支架等距阵列排列。

弹性指套包括拇指套9、食指套10、中指套11、环指套12和小指套13,拇指套9、食指套10、中指套11、环指套12和小指套13分别套接在对应的手指上,拇指套9通过第一拉簧固定连接到第一钢丝6的一端,第一钢丝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一支架,第一支架能带动第一钢丝6移动。

在上一实施例中,拇指套9、食指套10、中指套11、环指套12和小指套13均套接在手指的前端,远离手掌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拇指套9、食指套10、中指套11、环指套12和小指套13均采用皮套材质。

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固定架19和第一调节螺钉18,第一固定架19固定安装在护套25上,第一调节螺钉18与第一固定架19转动连接,第一调节螺钉18固定连接到第一钢丝6的另一端。

食指套10通过第二拉簧固定连接到第二钢丝7的一端,第二钢丝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二支架,第二支架能带动第二钢丝7移动。

第二支架包括第二固定架21和第二调节螺钉20,第二固定架21固定安装在护套25上,第二调节螺钉20与第二固定架21转动连接,第二调节螺钉20固定连接到第二钢丝7的另一端。

中指套11通过第三拉簧固定连接到第三钢丝8的一端,第三钢丝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三支架,第三支架能带动第三钢丝8移动。

第三支架包括第三固定架23和第三调节螺钉22,第三固定架23固定安装在护套25上,第三调节螺钉22与第三固定架23转动连接,第三调节螺钉22固定连接到第三钢丝8的另一端。

环指套12通过第四拉簧固定连接到第四钢丝5的一端,第四钢丝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四支架,第四支架能带动第四钢丝5移动。

第四支架包括第四固定架17和第四调节螺钉16,第四固定架17固定安装在护套25上,第四调节螺钉16与第四固定架17转动连接,第四调节螺钉16固定连接到第四钢丝5的另一端。

小指套13通过第五拉簧固定连接到第五钢丝4的一端,第五钢丝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到第五支架,第五支架能带动第五钢丝4移动。

第五支架包括第五固定架15和第五调节螺钉14,第五固定架15固定安装在护套25上,第五调节螺钉14与第五固定架15转动连接,第五调节螺钉14固定连接到第五钢丝4的另一端。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方法:

使用时,护套25通过魔术贴24套在手臂1上,拇指套9、食指套10、中指套11、环指套12和小指套13分别套接在对应的手指上,调节第一调节螺钉18带动调节第一钢丝6位置,第一钢丝6带动第一拉簧和拇指套9拉紧,调节第二调节螺钉20带动调节第二钢丝7位置,第二钢丝7带动第二拉簧和食指套10拉紧,调节第三调节螺钉22带动调节第三钢丝8位置,第三钢丝8带动第三拉簧和中指套11拉紧,调节第四调节螺钉16带动调节第四钢丝5位置,第四钢丝5带动第四拉簧和环指套12拉紧,调节第五调节螺钉14带动调节第五钢丝4位置,第五钢丝4带动第五拉簧和小指套13拉紧,通过主动屈曲、被动伸展的过程,使伸肌腱产生滑动,促进关节活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因长期制动引起的伸肌腱粘连及关节僵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通过弹性指套、调节支架和钢丝配合使用,实现主动屈曲、被动伸展的过程,使伸肌腱产生滑动,促进关节活动,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因长期制动引起的伸肌腱粘连及关节僵硬,帮助患者在术后恢复手部功能。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托板采用低温热塑板,通过软化后进行适应不同大小的手臂,然后塑性处理调节大小,适用范围广泛,配合魔术贴实现固定,使用方便。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手伸肌腱损伤康复支具,通过螺钉带动钢丝移动进而调节弹性,调节方便且适用于手掌不同的患者,适用范围广泛。

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理解,本实用新型包括上述说明书的发明内容和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以及附图所示出的各部分的任意组合,限于篇幅并为使说明书简明而没有将这些组合构成的各方案一一描述。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