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心内科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67322发布日期:2021-05-14 15:2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心内科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简易心内科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2.穿刺引流在临床上是非常常用的治疗手段,尤其目前在b超引导或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在心内科临床上使用穿刺引流最常见于胸腔积液出现感染,或者大量胸腔积液引起的呼吸困难症状,通常采用肋内后间隙穿刺置管引流。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将脓液引尽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避免再次手术。现有的专业引流装置设备成本较高,会提高手术成本,对医院和患者都会造成较大的负担,一些简易的负压引流装置又容易导致引流液回流,不利于引流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3.(一)实用新型目的
4.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简易心内科引流装置,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持续引流,且持续引流过程中不会出现回流现象,引流效果好。
5.(二)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简易心内科引流装置,包括储液盒、引流管、引流软管和负压组件;负压组件包括进气管、锥形管、气囊、支撑杆、支撑板、第一弹簧、第一滑板、连杆、出气管、第二活塞、第二滑板和第二弹簧;
7.储液盒为圆柱状,储液盒底部开口,储液盒底部内壁上设置将储液盒底部开口封闭的密封组件;引流管设置在储液盒顶部,引流管底部穿过储液盒顶部伸入储液盒内;引流软管一端与引流管顶部连接,引流软管另一端设置穿刺管;进气管竖直设置在储液盒顶部,进气管底部伸入储液盒内;锥形管竖直设置在进气管顶部,锥形管与进气管同轴设置,锥形管顶部密封设置水平的顶封板;气囊设置在顶封板上,气囊与锥形管内腔连通;支撑板通过多组支撑杆与进气管内壁连接,支撑板位于进气管底部位置处,支撑板处于水平状态;第一弹簧竖直设置在支撑板顶部,第一弹簧顶部与第一滑板底部连接;第一滑板滑动设置在进气管内壁上,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连杆竖直设置在第一滑板上,连杆顶部伸入锥形管内,连杆顶部设置水平的第一活塞,第一活塞外周面与锥形管内壁贴合;出气管水平设置在锥形管上,出气管内腔与锥形管内腔连通,出气管远离锥形管的端部封闭,出气管上设置出气孔;第二活塞设置在出气管内,第二活塞与出气管内壁贴合,第二活塞位于锥形管和出气孔之间;第二滑板与第二活塞连接,第二滑板与出气管内壁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靠近或远离锥形管;第二弹簧位于出气管内,第二弹簧两端分别与第二滑板以及出气管的封闭端内壁连接。
8.优选的,储液盒外壁上设置第一把手。
9.优选的,第一把手外周设置防滑硅胶层。
10.优选的,进气管内壁上设置限位环,限位环位于第一滑板上方。
11.优选的,密封组件包括底封板、第二把手和第三活塞;底封板外周设置内螺纹且内螺纹与储液盒底部内壁上设置的外螺纹配合,底封板配合旋转至储液盒内,底封板上开设条形槽,条形槽在底封板下端面形成开口;第二把手设置在条形槽槽底,第二把手位于条形槽内;第三活塞设置在底封板顶部,第三活塞外壁与储液盒内壁贴合。
12.优选的,第三活塞顶部设置接液桶,引流管底部插入接液桶内。
13.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持续引流,且持续引流过程中不会出现回流现象,引流效果好。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简易心内科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简易心内科引流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简易心内科引流装置中负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1、储液盒;2、第一把手;3、引流管;4、引流软管;5、穿刺管;6、进气管;7、锥形管;8、顶封板;9、气囊;10、支撑杆;11、支撑板;12、第一弹簧;13、第一滑板;14、限位环;15、连杆;16、第一活塞;17、出气管;18、出气孔;19、第二活塞;20、第二滑板;21、第二弹簧;22、底封板;23、条形槽;24、第二把手;25、第三活塞;26、接液桶。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19.如图1

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简易心内科引流装置,包括储液盒1、引流管3、引流软管4和负压组件;负压组件包括进气管6、锥形管7、气囊9、支撑杆10、支撑板11、第一弹簧12、第一滑板13、连杆15、出气管17、第二活塞19、第二滑板20和第二弹簧21;
20.储液盒1为圆柱状,储液盒1底部开口,储液盒1底部内壁上设置将储液盒1底部开口封闭的密封组件;引流管3设置在储液盒1顶部,引流管3底部穿过储液盒1顶部伸入储液盒1内;引流软管4一端与引流管3顶部连接,引流软管4另一端设置穿刺管5;进气管6竖直设置在储液盒1顶部,进气管6底部伸入储液盒1内;锥形管7竖直设置在进气管6顶部,锥形管7与进气管6同轴设置,锥形管7顶部密封设置水平的顶封板8;气囊9设置在顶封板8上,气囊9与锥形管7内腔连通;支撑板11通过多组支撑杆10与进气管6内壁连接,支撑板11位于进气管6底部位置处,支撑板11处于水平状态;第一弹簧12竖直设置在支撑板11顶部,第一弹簧12顶部与第一滑板13底部连接;第一滑板13滑动设置在进气管6内壁上,滑动方向为上下方向;连杆15竖直设置在第一滑板13上,连杆15顶部伸入锥形管7内,连杆15顶部设置水平的第一活塞16,第一活塞16外周面与锥形管7内壁贴合;出气管17水平设置在锥形管7上,出气管17内腔与锥形管7内腔连通,出气管17远离锥形管7的端部封闭,出气管17上设置出气孔18;第二活塞19设置在出气管17内,第二活塞19与出气管17内壁贴合,第二活塞19位于锥形管7和出气孔18之间;第二滑板20与第二活塞19连接,第二滑板20与出气管17内壁滑动连接,滑动方向为靠近或远离锥形管7;第二弹簧21位于出气管17内,第二弹簧21两端分别与
第二滑板20以及出气管17的封闭端内壁连接。
2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穿刺管5在合适位置进行穿刺,液体经过穿刺管5进入引流软管4,再从引流软管4进入引流管3最后进入储液盒1内进行收集,当一次负压引流不能完全吸出待吸出液时,握住气囊9进行挤压,此时第一活塞16在连杆15和第一滑板13的自身重力和第一弹簧12提供的较小的拉力下贴在锥形管7内壁上,空气无法进入储液盒1内从而无法造成引流软管4内的液体回流,挤压使气囊9内气压逐渐增大,推动第二活塞19并压缩第二弹簧21,第二活塞19不断远离锥形管7直到空气从出气孔18流出,松开气囊9,第二活塞19在第二弹簧21的推力下靠近锥形管7,使空气无法从外界通过出气孔18进入气囊9内,气囊9恢复原状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导致内部压强逐渐减小,第一活塞16在进气管6底部压强推动下向上移动,从而使储液盒1内的空气进入气囊9内,再次形成负压引流。本实用新型中,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持续引流,且持续引流过程中不会出现回流现象,引流效果好。
22.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储液盒1外壁上设置第一把手2;便于提起本装置进行移动。
23.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把手2外周设置防滑硅胶层;防止握住第一把手2时发生滑动。
24.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进气管6内壁上设置限位环14,限位环14位于第一滑板13上方;限制第一滑板13向上滑动的距离,使第一活塞16能更快复位。
25.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密封组件包括底封板22、第二把手24和第三活塞25;底封板22外周设置内螺纹且内螺纹与储液盒1底部内壁上设置的外螺纹配合,底封板22配合旋转至储液盒1内,底封板22上开设条形槽23,条形槽23在底封板22下端面形成开口;第二把手24设置在条形槽23槽底,第二把手24位于条形槽23内;第三活塞25设置在底封板22顶部,第三活塞25外壁与储液盒1内壁贴合;引流管3流出的液体落到第三活塞25上,需要清理储液盒1内部液体时,握住第二把手24并转动,带动底封板22转动,即可将第三活塞25拔出储液盒1,使储液盒1内部的液体流出。
26.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活塞25顶部设置接液桶26,引流管3底部插入接液桶26内;拔出第三活塞25时,再翻转即可将接液桶26内的液体倒出,清理时只需要清理接液桶26即可,使清洁更加简单快捷。
27.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