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02848发布日期:2021-05-11 14:53阅读:65来源:国知局
封闭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能有效解决现有封闭负压引流术中的堵管问题、避免移植的皮片游离于创面,有效提高引流效率,刺激伤口生长愈合的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主要应用于创面治疗中,其通过医用材料覆盖软组织缺损、坏死后形成的创面,利用半透明薄膜粘贴形成密闭空间,通过引流管连接外部负压源,操作时通过适当负压,整个创面处于封闭负压引流状态,这种操作不仅可以增加创面的血液循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而且能够实现创面封闭,对创面的彻底引流,抑制了细菌繁殖,防止交叉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现有的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主要包括用于形成负压封闭空间的负压吸盘以及与吸盘相连的管路,如专利文献cn209645512u公开了一种吸盘管路装置,其设有吸盘,以及连接于吸盘的引出管路,其中引出管路包括一端连接吸盘的扁平管,扁平管中沿长度方向设有筋条,扁平管上侧管壁上的筋条与位于扁平管下侧管壁上的筋条错开。研发人员的本意在于提供一种当被设置在患者身体下部时,对患者压迫小、更舒适的管路,然而实际使用过程中,采用这种结构的引流管路由于具有类似多排管的吸引管路,管路管径受限,往往因引流液中含有创面脓性分泌物、组织碎片、坏死组织等,发生堵塞,导致创面渗液积聚、创面负压治疗失败。此外,其吸引管路端口位于吸盘的侧面,不仅易堵口,还存在负压压力无法均匀传导至创面的问题,即负压压力需要从负压腔一侧传递至另一侧,创面各点压力不均,当创面有新植皮片时,易因负压作用游离于创面,不利于创面愈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种能有效解决堵管问题、避免移植的皮片游离于创面,有效提高引流效率,刺激伤口生长愈合的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一种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设有吸盘主体和引流冲洗管路,其中吸盘主体上设有内凹部,管路前端接入内凹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凹部呈拱形,管路的前端口设置在内凹部近顶端的位置处,所述内凹部设有两个以上竖直设置的立柱,立柱的上端与内凹部的内壁相连,两个以上立柱绕内凹部的中轴线呈放射状分布。

本实用新型所述引流冲洗管路包括并行设置的引流管路与冲洗管路,管路前端口具有与吸盘主体内凹部相连通的斜切口,从而形成面积大于引流冲洗管路横截面的端口,便于将脓性分泌物、组织碎片、坏死组织等快速排出。

本实用新型所述吸盘主体的中央设置内凹部,内凹部可以呈部分圆柱状或部分球形或半圆形或部分椭球形,进一步,优选内凹部呈部分球形,引流冲洗管路中引流管的中轴线与内凹部的底面径向重合,冲洗管路的中轴线与内凹部底面径向平行,从而使冲洗液沿球形切线方向送入内凹部,使冲洗液在负压腔内充分流转,避免冲洗液在负压作用下被迅速抽出,保证冲洗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立柱呈片状或板状,两个以上立柱的下端平齐,进一步,呈片状或板状的立柱具有光滑的弧形内凹或弧形外凸的侧面,用于为冲洗液提供缓冲流转反射面,保证冲洗液在负压腔内充分流转。

本实用新型,为了保证负压腔在负压作用下不会坍缩,立柱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且立柱上端厚度大于立柱下端厚度,进一步立柱靠近内凹部中轴线一侧的厚度小于另一侧厚度,两个以上的立柱绕内凹部中轴线呈等距放射分布。

本实用新型所述呈板状或片状的立柱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与球形内凹部的底面径向具有夹角,即两个以上的立柱均偏离球形内凹部底面径向固定角度,既保证了对拱形内凹部的支撑,也能够为冲洗液的充分分散流转提供反射面,保证冲洗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内凹部的中心点处还设有竖直设置的圆柱状中心立柱,中心立柱外侧设置两个以上绕中心立柱放射状分布的片状或板状立柱。

本实用新型中管路前端与吸盘主体内凹部相连通的斜切口前侧不设置立柱,用于形成充裕引流空间,提高引流效率,避免渗液集聚。

本实用新型所述吸盘主体内凹部外侧,设有环状的吸盘贴合部,吸盘贴合部的底面设有凸筋,凸筋沿吸盘主体中心点呈放射状分布,用于增加吸盘贴合部的强度,避免吸盘贴合部发生卷边,提高负压密封腔的密封效果;进一步,所述凸筋呈l型凸筋,即凸筋靠近吸盘主体中心点的一端向吸盘主体内凹部内壁延伸,形成用于支撑内凹部的弯折部,从而为负压腔提供足够支撑;进一步,所述l型凸筋由弯折部与延伸部组成,弯折部与延伸部均为楔形,弯折部与延伸部高度较高一侧相接,从而保证吸盘主体的内凹部相对于吸盘主体其他部分形成独立的支撑力;进一步,为了保证引流液与清洗液流转顺畅,设有斜切口区域的内凹部侧壁附近不设置弯折部凸筋。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吸盘主体上设有拱形内凹部,使吸盘主体与创面贴合后,可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负压腔,将双腔并排式引流冲洗管路的前端口靠近负压腔顶部设置,从而保证负压吸引力沿负压腔中心均匀施加至整个腔体,避免因负压不均匀造成的渗液残留、皮片游离等问题;通过在吸盘主体内凹部内设置两个以上的立柱,增加对敷料的排开力以及对负压腔的支撑效果,避免负压腔因挤压变形或因负压作用坍缩,同时竖直设置且底面平齐的立柱能够对创面施加均匀压力,避免新植的皮片在负压吸引力作用下游离于创面;所述引流冲洗管路中,引流管路的中轴线与球形内凹部底面径向线重叠,保证了负压吸引力均匀施加到创面上,而冲洗管路的中轴线与球形内凹部切线方向平行,从而使冲洗液注入后,沿球形内凹部内壁充分流转,完成创面的彻底清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合理、引流效率高、防堵管等显著的优点。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吸盘主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立柱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吸盘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吸盘主体1、管路2、内凹部3、立柱4、引流管路5、冲洗管路6、斜切口7、中心立柱8、吸盘贴合部9、凸筋10、弯折部11、延伸部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设有吸盘主体1和引流冲洗管路2,其中吸盘主体1上设有内凹部3,管路2前端接入内凹部3,所述内凹部3呈拱形,管路2的前端口设置在内凹部3近顶端的位置处,所述内凹部3设有两个以上竖直设置的立柱4,立柱4的上端与内凹部3的内壁相连,两个以上立柱4绕内凹部3的中轴线呈放射状分布。

本实用新型所述引流冲洗管路2包括并行设置的引流管路5与冲洗管路6,管路2前端口具有与吸盘主体内凹部相连通的斜切口7,从而形成面积大于引流冲洗管路2横截面的端口,便于将脓性分泌物、组织碎片、坏死组织等快速排出。

本实用新型所述吸盘主体1的中央设置内凹部3,内凹部3可以呈部分圆柱状或部分球形或半圆形或部分椭球形,进一步,优选内凹部3呈部分球形,引流冲洗管路2中引流管路5的中轴线与内凹部3的底面径向重合,冲洗管路6的中轴线与内凹部3底面径向平行,从而使冲洗液沿球形切线方向送入内凹部3,使冲洗液在负压腔内充分流转,避免冲洗液在负压作用下被迅速抽出,保证冲洗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立柱4呈片状或板状,两个以上立柱4的下端平齐,进一步,呈片状或板状的立柱4具有光滑的弧形内凹或弧形外凸的侧面,用于为冲洗液提供缓冲流转反射面,保证冲洗液在负压腔内充分流转。

本实用新型,为了保证负压腔在负压作用下不会坍缩,立柱4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且立柱4上端厚度大于立柱4下端厚度,进一步立柱4靠近内凹部中轴线一侧的厚度小于另一侧厚度,两个以上的立柱4绕内凹部中轴线呈等距放射分布。

本实用新型所述呈板状或片状的立柱4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与球形内凹部3的底面径向具有夹角,即两个以上的立柱4均偏离球形内凹部底面径向固定角度,既保证了对拱形内凹部的支撑,也能够为冲洗液的充分分散流转提供反射面,保证冲洗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内凹部3的中心点处还设有竖直设置的圆柱状中心立柱8,中心立柱8外侧设置两个以上绕中心立柱8放射状分布的片状或板状立柱。

本实用新型中管路前端与吸盘主体内凹部相连通的斜切口7前侧不设置立柱4,用于形成充裕引流空间,提高引流效率,避免渗液集聚。

本实用新型所述吸盘主体内凹部3外侧,设有环状的吸盘贴合部9,吸盘贴合部9的底面设有凸筋10,凸筋10沿吸盘主体中心点呈放射状分布,用于增加吸盘贴合部9的强度,避免吸盘贴合部9发生卷边,提高负压密封腔的密封效果;进一步,所述凸筋10呈l型凸筋,即凸筋靠近吸盘主体中心点的一端向吸盘主体内凹部3内壁延伸,形成用于支撑内凹部的弯折部11,从而为负压腔提供足够支撑;进一步,所述l型凸筋由弯折部11与延伸部12组成,弯折部11与延伸部12均为楔形,弯折部11与延伸部12高度较高一侧相接,从而保证吸盘主体的内凹部3相对于吸盘主体其他部分形成独立的支撑力;进一步,为了保证引流液与清洗液流转顺畅,设有斜切口7区域的内凹部3侧壁附近不设置弯折部凸筋。

实施例1:

本例提供了一种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设有吸盘主体1和引流冲洗管路2,其中吸盘主体1上设有内凹部3,管路2前端接入内凹部3,所述内凹部3呈拱形,管路2的前端口设置在内凹部3近顶端的位置处,所述内凹部3设有两个以上竖直设置的立柱4,立柱4的上端与内凹部3的内壁相连,两个以上立柱4绕内凹部3的中轴线呈放射状分布;

所述引流冲洗管路2包括并行设置的引流管路5与冲洗管路6,管路2前端口具有与吸盘主体内凹部3相连通的斜切口7,从而形成面积大于引流冲洗管路2横截面的端口,便于将脓性分泌物、组织碎片、坏死组织等快速排出;

所述吸盘主体1的中央设置内凹部3,内凹部3呈部分球形引流冲洗管路中引流管路5的中轴线与内凹部3的底面径向重合,冲洗管路6的中轴线与内凹部3底面径向平行,从而使冲洗液沿球形切线方向送入内凹部,使冲洗液在负压腔内充分流转,避免冲洗液在负压作用下被迅速抽出,保证冲洗效果。

实施例2:

本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保证冲洗液在负压腔内充分流转,进而保证冲洗效果的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本例结构与实施例1类似,设有吸盘主体1和引流冲洗管路2,其中吸盘主体1上设有内凹部3,管路2前端接入内凹部3,所述内凹部3呈拱形,管路2的前端口设置在内凹部3近顶端的位置处,所述内凹部3设有两个以上竖直设置的立柱4,立柱4的上端与内凹部3的内壁相连,所述立柱4呈片状或板状,两个以上立柱4的下端平齐,两个以上立柱4绕内凹部3的中轴线呈放射状分布;

所述引流冲洗管路2包括并行设置的引流管路5与冲洗管路6,管路2前端口具有与吸盘主体内凹部3相连通的斜切口7,从而形成面积大于引流冲洗管路2横截面的端口,便于将脓性分泌物、组织碎片、坏死组织等快速排出;

本例中,如附图3所示,呈片状或板状的立柱具有光滑的弧形内凹或弧形外凸的侧面,用于为冲洗液提供缓冲流转反射面,保证冲洗液在负压腔内充分流转;为了保证负压腔在负压作用下不会坍缩,立柱4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且立柱4上端厚度大于立柱下端厚度,立柱4靠近内凹部中轴线一侧的厚度小于另一侧厚度,两个以上的立柱4绕内凹部中轴线呈等距放射分布。

实施例3:

本例提供了一种能够避免负压腔坍缩,延长冲洗液在负压腔内流转时间,避免冲洗液在负压作用下迅速被抽出,进而提高冲洗效果的封闭负压引流装置;

本例中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设有吸盘主体1和引流冲洗管路2,其中吸盘主体1上设有内凹部3,管路2前端接入内凹部3,所述内凹部3呈拱形,管路2的前端口设置在内凹部3近顶端的位置处,所述内凹部3设有两个以上竖直设置的立柱4,立柱4的上端与内凹部3的内壁相连,所述立柱4呈片状或板状,两个以上立柱4的下端平齐,两个以上立柱4绕内凹部3的中轴线呈放射状分布;

本例中,如附图3所示,呈片状或板状的立柱4具有光滑的弧形内凹或弧形外凸的侧面,且所述呈板状或片状的立柱4在水平方向的投影与球形内凹部3的底面径向具有夹角,即两个以上的立柱4均偏离球形内凹部3底面径向固定角度,这与按内凹部3底面径向设置的放射状分布的立柱阵列相比,能够保证冲洗液由冲洗管路6前端的斜切口7输入后,迅速与立柱侧面相接触并在立柱的反射作用下,完成在负压腔内的回转,此外,本例的立柱阵列也保证了既保证了对拱形内凹部的支撑,也能够为冲洗液的充分分散流转提供反射面,保证冲洗效果。

所述内凹部的中心点处还设有竖直设置的圆柱状中心立柱,中心立柱外侧设置两个以上绕中心立柱放射状分布的片状或板状立柱;

管路前端与吸盘主体内凹部相连通的斜切口前侧不设置立柱,用于形成充裕引流空间,提高引流效率,避免渗液集聚。

所述吸盘主体1内凹部2外侧,设有环状的吸盘贴合部4,吸盘贴合部4的内侧设有凸筋,凸筋沿吸盘主体中心点呈放射状分布,用于增加吸盘贴合部的强度,避免吸盘贴合部发生卷边,提高负压密封腔的密封效果;所述凸筋10呈l型凸筋,即凸筋靠近吸盘主体中心点的一端向吸盘主体内凹部3内壁延伸,形成用于支撑内凹部的弯折部11,从而为负压腔提供足够支撑;进一步,所述l型凸筋由弯折部11与延伸部12组成,弯折部11与延伸部12均为楔形,弯折部11与延伸部12高度较高一侧相接,从而保证吸盘主体的内凹部3相对于吸盘主体其他部分形成独立的支撑力;进一步,为了保证引流液与清洗液流转顺畅,设有斜切口7区域的内凹部3侧壁附近不设置弯折部凸筋。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吸盘主体上设有拱形内凹部,使吸盘主体与创面贴合后,可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负压腔,将双腔并排式引流冲洗管路的前端口靠近负压腔顶部设置,从而保证负压吸引力沿负压腔中心均匀施加至整个腔体,避免因负压不均匀造成的渗液残留、皮片游离等问题;通过在吸盘主体内凹部内设置两个以上的立柱,增加对敷料的排开力以及对负压腔的支撑效果,避免负压腔因挤压变形或因负压作用坍缩,同时竖直设置且底面平齐的立柱能够对创面施加均匀压力,避免新植的皮片在负压吸引力作用下游离于创面;所述引流冲洗管路中,引流管路的中轴线与球形内凹部底面径向线重叠,保证了负压吸引力均匀施加到创面上,而冲洗管路的中轴线与球形内凹部切线方向平行,从而使冲洗液注入后,沿球形内凹部内壁充分流转,完成创面的彻底清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合理、引流效率高、防堵管等显著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