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19510发布日期:2021-05-19 02:21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踝关节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护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踝关节固定器。


背景技术:

2.踝关节(ankle joint),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腿关节。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形成的“冂”3.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如走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作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因为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关节囊前后较薄,两侧较厚,并有韧带加强。胫侧副韧带为一强韧的三角形韧带,又名三角韧带,位于关节的内侧。起自内踝,呈扇形向下止于距、跟、舟三骨。由于附着部不同,由后向前可分为四部:距胫后韧带、跟胫韧带、胫舟韧带和位于其内侧的距胫前韧带。三角韧带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纤维则限制足的跖屈。腓侧副韧带位于关节的外侧,由从前往后排列有距腓前、跟腓、距腓后三条独立的韧带组成,连结于外踝与距、跟骨之间。距腓后韧带可防止小腿骨向前脱位。当足过度跖屈内翻时,易损伤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如何保护踝关节、避免踝关节受伤的产品,或者踝关节受伤后如何更好的恢复,是运动、医疗、健康等行业需要研究的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踝关节固定器,以用于更好的保护踝关节、避免踝关节受伤,同时用于踝关节受伤后的恢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踝关节固定器,包括:夹板:包括外侧夹板和内侧夹板,外侧夹板用于支撑腓骨外踝骨,所述的外侧夹板为由中间往两侧边缘逐渐向后延伸形成的弧状结构,内侧夹板用于支撑胫骨内踝骨,所述的内侧夹板为由中间往两侧边缘逐渐向后延伸形成的弧状结构;脚后跟连接带:通过魔术贴连接在外侧夹板的底部和内侧夹板的底部之间,对夹板的底部进行固定;护垫:包括外护垫和内护垫,所述的外护垫通过魔术贴与外侧夹板的内侧相互贴合并与腓骨外踝骨相接触,所述的内护垫通过魔术贴与内侧夹板的内侧相互贴合并与胫骨内踝骨相接触;绑带:包括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分别缠绕在夹板的上下部位用于把外侧夹板和内侧夹板固定在脚踝上。优选地,所述的外侧夹板与腓骨外踝骨接触的部分设置为开孔结构,且开孔处填充有软橡胶,所述的软橡胶与外侧夹板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的内侧夹板与胫骨内踝骨接触的部分设置为开孔结构,且开孔处填充有软橡胶,所述的软橡胶与内侧夹板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的外侧夹板的四周边缘设置有软橡胶圈,所述的软橡胶圈与外侧夹板的四周边缘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的内侧夹板的四周边缘设置有软橡胶圈,所述的软橡胶圈与内侧夹板的四周边缘一体成型。优选地,所述的外侧夹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脚后跟连接带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孔并与设置在外侧夹板内侧的魔术贴固定。优选地,所述的内侧夹板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脚后跟连接带的另一端穿过第二连接孔
并与设置在内侧夹板内侧的魔术贴固定。优选地,所述的内侧夹板的上部靠近边缘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定位第一绑带的定位孔,所述的定位孔连通内侧夹板的前后。优选地,所述的外侧夹板的上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绑带的固定孔,通过扣件把第一绑带的一端固定在定位孔上。优选地,所述的绑带为二挡扣迂回环绕绑带。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踝关节固定器,能更好的保护踝关节,避免脚崴,也有利于踝关节受伤后的恢复保护,适用于踝关节腓骨韧带损伤的保守治疗和术后护理、踝关节慢性不稳(习惯性崴脚)、以及踝关节扭伤、骨裂或者骨折后恢复期使用。
附图说明
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踝关节固定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踝关节固定器的截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踝关节固定器的内侧夹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踝关节固定器的外侧夹板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踝关节固定器佩戴时结构示意图。
7.附图标号说明:
8.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夹板2脚后跟连接带3护垫4绑带5软橡胶6软橡胶圈11外侧夹板12内侧夹板111第一连接孔121第二连接孔31外护垫32内护垫41第一绑带42第二绑带112固定孔122定位孔
9.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1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1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1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4,该踝关节固定器,包括:夹板1:包括外侧夹板11和内侧夹板12,外侧夹板11用于支撑腓骨外踝骨,内侧夹板12用于支撑胫骨内踝骨,外侧夹板11和内侧夹板12均为由中间往两侧边缘逐渐向后延伸形成的弧状结构,便于与人体的脚踝相互贴合。
13.在本实施例中,夹板1采用聚丙烯材料,使脚踝得到良好的固定。脚后跟连接带2:通过魔术贴连接在外侧夹板11的底部和内侧夹板12的底部之间,对夹板1的底部进行固定。
14.在本实施例中,外侧夹板1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11,脚后跟连接带2的一端从外侧夹板11的外侧穿过第一连接孔111并与设置在外侧夹板11内侧的魔术贴固定。内侧夹板1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21,脚后跟连接带2的另一端从内侧夹板12的外侧穿过第二连接孔121并与设置在内侧夹板12内侧的魔术贴固定。使得脚后跟连接带2与脚后跟接触的部分的长短易于调节,使产品适用于不同大小的脚踝。护垫3:包括外护垫31和内护垫32,所述的外护垫31通过魔术贴与外侧夹板11的内侧相互贴合并与腓骨外踝骨相接触,所述的内护垫32通过魔术贴与内侧夹板12的内侧相互贴合并与胫骨内踝骨相接触。
15.在本实施例中,护垫3采用海绵或凝胶填充制成,能有效隔离人体与坚硬的外夹板直接接触。绑带4:包括第一绑带41和第二绑带42,第一绑带41和第二绑带42分别缠绕在夹板1的上下部位用于把外侧夹板11和内侧夹板12固定在脚踝上。
16.进一步地,参照图3和图4,所述的内侧夹板12的上部靠近边缘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定位第一绑带41的定位孔122,所述的定位孔122连通内侧夹板12的前后。所述的外侧夹板11的上部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固定第一绑带41的固定孔112,通过扣件把第一绑带41的一端固定在定位孔112上。第一绑带41的一端通过扣件固定在定位孔112上,第一绑带41的另一端穿过定位孔112然后缠绕在外侧夹板11和内侧夹板12的上部表面,一方面用于把第一夹板11和第二夹板12进行固定,另一方面防止第一绑带41移位从而导致脱落。
1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绑带4为二挡扣迂回环绕绑带。与传统的单向式绑定不同,两根绑带通过二档扣迂回的环绕固定,使施压更加均匀稳定,并且不易松脱。绑带4采用柔软的尼龙粘扣材料且绑带的末端设置有魔术贴,便于绑带4的固定。
18.在进行佩戴时,参照图5,脚后跟踩在脚后跟连接带2上,通过调节脚后跟连接带2的两端分别与外侧夹板11和内侧夹板12连接的位置,使得脚后跟连接带2的长度与脚踝的大小相适配,然后把外护垫21和内护垫22分别贴合在外侧夹板11和内侧夹板12的内侧并使外护垫21和内护垫22分别与腓骨外踝骨和胫骨内踝骨相互贴合,最后通过第一绑带41和第二绑带42把外侧夹板11和内侧夹板12固定在脚踝上即可。
19.进一步地,外侧夹板11与腓骨外踝骨接触的部分以及内侧夹板12与胫骨内踝骨接触的部分均设置为开孔结构,且开孔处填充有软橡胶5,所述的软橡胶5分别与外侧夹板11和内侧夹板12一体成型。使内外踝骨不与硬壳接触,有效的保护踝骨。
20.进一步地,所述的外侧夹板11和内侧夹板12的四周边缘均设置有软橡胶圈6,所述的软橡胶圈6与外侧夹板11和内侧夹板12的四周边缘一体成型。整个夹板1边缘由软塑胶圈
包裹,使之不会刮伤皮肤和对鞋子造成破坏。
2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