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管导管装置

文档序号:25630130发布日期:2021-06-25 16:35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管导管装置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管导管装置。



背景技术:

气管插管术是建立通畅呼吸道的简捷有效方法,除全身麻醉外,在许多危重患者的抢救中,为有效进行机械通气,清除气管内痰液或血液,解除呼吸道梗阻等创造了先决条件,气管插管所建立的人工气道成为患者身上最重要的一条生命线。

目前市场上的气管导管,其套囊压力主要是通过压力表测量,需要气管导管以外的压力表,较笨重且不易与气管导管整合,测量出的套囊压力数值需要近距离观察读数,并且压力数值的记录尚未电子化,不利于临床科研分析。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气管导管装置,其结构设计简单,能精确实时测量导管套囊压力,且在监护仪上实时连续显示,并可以通过电子传输系统自动导入电子麻醉记录单中,便于临床科研分析。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气管导管装置。本申请提供一种气管导管装置,所述气管导管装置包括:

气管导管;

导管套囊,所述导管套囊套设于所述气管导管之外,至少部分气管导管被所述导管套囊所包裹;

充气导管,所述充气导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导管套囊;

三通机构,所述三通机构包含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直接或间接与所述充气导管的第二端连通,通过调节三通机构,可以在如下四种连通模式之间切换:

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均不与第三接口连通,

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第一接口、第三接口均不与第二接口连通,

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不与第一接口连通,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同时相互连通;

压力换能机构,所述压力换能机构与所述三通机构的第二接口连通;

监护仪接头,所述监护仪接头与所述压力换能机构相连。

可选地,所述三通机构包括调节阀和三通腔,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与三通腔连通,所述调节阀包括调节部和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三通腔内,所述插入部开有相互连通的三个通孔,调节部带动插入部在三通腔内转动实现所述四种连通模式之间的切换。

可选地,所述第三接口与大气连通,或者与空气注射器连通,或者被阻塞,或者在与大气连通、与空气注射器连通、被阻塞之间切换。

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同轴,所述第三接口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接口的轴线垂直设置。

可选地,所述气管导管装置还包括指示球囊,所述指示球囊连通所述充气导管的第二端和第一接口。

可选地,所述气管导管的内壁上固设有用以支撑所述气管导管的弹簧。

可选地,所述充气导管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气管导管上。

可选地,所述气管导管的外壁上设置有标明插管深度的刻度。

可选地,所述监护仪接头与所述压力换能机构通过数据线相连。

本申请所述的气管导管装置,通过压力换能机构测量导管套囊的压力,较压力表测量导管套囊压力观察读数更加简便,不需要近距离观察,只需观察监护仪上的压力数值即可,同时压力数值可自动导入电子麻醉记录单中,无需手工记录;通过精确实时测量导管套囊的压力,能够及时发现压力过高和过低的问题,尽快调整导管套囊的压力,减少患者术后咽痛、术中反流误吸等气道并发症。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气管导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气管导管;2-充气导管;3-导管套囊;4-指示球囊;5-三通机构;6-压力换能机构;7-监护仪接头;8-指示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气管导管装置,所述气管导管装置包括:气管导管1、充气导管2、三通机构5、导管套囊3、压力换能机构6、监护仪接头7、指示球囊4、指示线8。

所述导管套囊3套设于所述气管导管1的外壁上,且至少部分气管导管1被所述导管套囊3所包裹;所述充气导管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且所述充气导管2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导管套囊3。所述三通机构5包含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直接或间接与所述充气导管2的第二端连通,通过调节三通机构5,可以在如下四种连通模式之间切换:

第一模式: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连通,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均不与第三接口连通,

第二模式:第一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第一接口、第三接口均不与第二接口连通,

第三模式: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连通,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不与第一接口连通,

第四模式: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同时相互连通;

所述压力换能机构6与所述三通机构5的第二接口连通;

所述监护仪接头7与所述压力换能机构6相连。

所述压力换能机构6可以为压力换能器。所述监护仪接头7与所述压力换能机构6通过数据线相连,所述压力换能机构6通过所述数据线将所述装置内的压力信息传送到所述监护仪上。

所述第三接口与大气连通,或者与空气注射器连通,或者被阻塞,或者在与大气连通、与空气注射器连通、被阻塞之间切换。所述第三接口上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三接口的盖子。所述盖子与所述第三接口可以为螺纹连接,也可以为插接。

所述三通机构5包括调节阀和三通腔,所述调节阀与所述三通腔可旋转连接,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均与三通腔连通,所述调节阀包括调节部和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三通腔内,所述插入部开有相互连通的三个通孔,调节部带动插入部在三通腔内转动实现所述四种连通模式之间的切换。

即通过旋转所述调节部,调整为第一模式时,所述充气导管2与所述压力换能机构6连通,所述压力换能机构6可以实时检测所述导管套囊3内的压力,当调整为第二模式时,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充气导管2连通,所述第三接口通过注射器可以向所述导管套囊3内充气或抽气。当调整为第三模式时,可以将所述压力换能机构6与大气连通。当调整为第四模式时,所述充气导管2、压力换能机构6以及大气连通。

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同轴,所述第三接口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接口的轴线垂直设置。

三个通孔在所述插入部上的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的相对位置可以相互对应,通过旋转所述调节阀,所述三个通孔的位置可以同时与所述三通接口的三个接口相互连通。

本申请所述的装置在使用时,所述第三接口连接空气注射器,旋转所述调节阀使得所述第一接口、第三接口连通,从而将充气装置(充气装置可以为空气注射器)、第三接口、第一接口、充气导管2以及导管套囊3连通,进而通过所述充气装置可以向所述导管套囊3内充气,当所述导管套囊3内充好气体后,旋转所述调节阀,以使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且与所述第三接口不连通,从而所述压力换能机构6可以实时的测量所述导管套囊3内的压力。

所述气管导管装置还包括指示球囊4,所述指示球囊4连通所述充气导管2的第二端和第一接口。所述指示球囊4可以为柱体、锥体或台体结构,医护人员在练习使用该装置时,通过所述指示球囊4的的硬度来判断充入所述导管套囊3的压力。

所述充气导管2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气管导管1上,且部分所述充气导管2固设于所述气管导管1的外壁上,所述气管导管1的内壁还固设有用以固定支撑所述气管导管1的弹簧,可以防止所述气管导管1由于折叠收纳而损坏,同时还可以保护所述充气导管2不易损坏。

所述气管导管1的外壁上设置有标明插管深度的刻度(图中未示出)。

在所述气管导管1的外壁上靠近所述导管套囊3的部分设有两条指示线8,使用时将患者的声带置于两条所述指示线8之间,即为合适的气管导管1插管深度。

本申请所述的气管导管装置,在气管插管前,首先旋转所述调节阀,使得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接通,用空气注射器通过所述第三接口注射空气,注射空气结束后,旋转所述调节阀,使得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均不接通,检查所述导管套囊3是否漏气,经证实所述导管套囊3不漏气后,然后将所述导管套囊3中的空气抽出,进行气管插管,插管时,将声带置于所述气管导管1的两条指示线8之间;插管后,旋转所述调节阀,使得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接通,所述注射器与所述第三接口、第一接口、指示球囊4、充气导管2、导管套囊3接通,所述空气注射器向所述导管套囊3内注入适量空气,然后旋转所述调节阀使得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且与所述第一接口阻断,从而将压力换能机构6与大气相通,进行压力零点的调节;接着通过旋转所述调节阀,使得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接通,且与第三接口阻断,从而所述导管套囊3和压力换能机构6连通,所述压力换能机构6可以实时测量导管套囊3内的压力,当所述导管套囊3的压力低/高于预设值时,通过旋转所述调节阀,使得所述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连通,注射器连接第三接口,通过注射器充/放气来调节导管套囊3内的压力。另外所述监护仪接头7与监护仪相连,在监护仪上可以观察导管套囊3的压力数值,一般为15-25mmhg。压力数值通过电子传输系统自动导入电子麻醉记录单中。

本申请所述的气管导管装置通过设置压力换能机构6测量导管套囊3的压力,较压力表测量导管套囊3压力观察读数更加简便,不需要近距离观察,只需观察监护仪上的压力数值即可,同时压力数值可自动导入电子麻醉记录单中,无需手工记录;通过精确实时测量导管套囊3的压力,能够及时发现压力过高和过低的问题,尽快调整导管套囊3的压力,减少气道并发症。

尽管以上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进行了描述,但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应用领域,上述的具体实施方案仅仅是示意性的、指导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说明书的启示下和在不脱离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种的形式,这些均属于本申请保护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