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封堵管的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59693发布日期:2021-08-06 12:53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封堵管的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封堵管的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肺隔离以及单侧肺通气是开胸手术的常用技术,主要目的是使手术侧胸前的肺叶选择性萎缩以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此外,当患者的一侧胸腔潜在有血液或大量分泌物流入肺内的可能时也需要使用肺隔离技术防止分泌物流入对侧胸腔的肺叶。

目前,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主要有双腔气管导管与支气管阻塞导管两种肺隔离及单肺通气方法。其中,支气管阻塞导管不仅需要依赖于纤维支气管镜的引导来实现对阻塞导管的定位,耗时漫长,对于不具备纤维支气管镜的情况或操作不熟练的操作者而言,阻塞导管的定位更加困难。此外,支气管阻塞导管在使用时需要与气管导管配合使用,这是由于支气管阻塞导管较为容易发生形变,因此,需要使用气管导管限制其形变量,使得支气管阻塞导管能够顺利通过气管进入支气管内,实现支气管的封闭,从而实现肺隔离以及单侧肺通气。

然而,支气管阻塞导管在气管导管内滑动的过程中,由于支气管阻塞导管上的分叉受到挤压,因此,当分叉遇到气管导管上的墨菲氏侧孔时,分叉的一个分支容易穿过墨菲氏侧孔,导致支气管阻塞导管在气管导管内滑动受阻,操作者需要施加较大作用力使得支气管阻塞管继续在气管导管内滑动。而且由于气管导管上的墨菲氏侧孔靠近患者的气管隆突,因此,支气管阻塞导管在较大作用力下段时间内加速滑动,分叉容易撞上患者的气管隆突,导致患者的气管隆突受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带封堵管的气管导管,以解决支气管阻塞导管在气管导管内滑动时容易受阻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封堵管的气管导管,包括气管导管本体,封堵管贯穿气管导管本体并能相对气管导管本体滑动,所述气管导管本体的远端的顶部或底部开设有通气孔ⅰ。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实际应用时,由于气管导管本体的远端的通气孔ⅰ设置在顶部或底部,而封堵管(相当于背景技术中的气管堵塞导管)的分叉在气管导管本体的内部滑动的过程中,只是与气管导管本体的内侧壁相接触,不会接触气管导管本体的顶壁和底壁,因此,封堵管在气管导管本体内滑动的过程中,封堵管的分叉的分支并不会穿过通气孔ⅰ,也就不存在因分叉的分支从气管导管本体的侧边穿出而导致封堵管滑动受阻的问题,操作者能够使得封堵管的分叉平稳地从气管导管本体的远端穿出,避免封堵管突然加速导致分叉撞伤患者的气管隆突。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封堵管包括管体,管体的远端延伸后弯曲形成侧支管,侧支管上设有可膨胀的封堵气囊,管体的远端设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定位柱,所述定位柱与管体的连接点距封堵气囊靠近管体的一端的距离大于等于定位柱的长度;所述气管导管本体的远端的侧壁开设有通气孔ⅱ。

本方案中,侧支管和管体形成分叉,由于定位柱与管体的连接点距封堵气囊靠近管体的一端的距离大于等于定位柱的长度,因此,管体在气管导管本体内移动时,虽然分叉受到挤压,但定位柱与侧支管上的封堵气囊不会重叠,管体移动过程中所受阻力小。即使侧支管穿过通气孔ⅱ后,由于分叉受到的挤压力减小,因此,随着分叉的继续前进,侧支管也很容易退回气管导管本体的内部,以便操作者将分叉平稳地从气管导管本体的远端穿出。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通气孔ⅱ的数量为多个,通气孔ⅱ的孔径小于侧支管的外径。

本方案中,通气孔ⅱ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通气孔ⅱ的通气量与墨菲氏侧孔的通气量相同即可保证安全性,同时,由于通气孔ⅱ的孔径小于侧支管的外径,因此,侧支管无法穿过通气孔ⅱ,操作者能够更加平稳地滑动管体。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管体外套设有四通管,四通管具有四个接口,管体穿入四通管的一接口后从另一接口穿出,气管导管本体与管体穿出的接口连接。

本方案中,利用四通管将管体和气管导管本体连接起来,以便操作者通过固定四通管即可固定气管导管本体,进而移动管体即可使得管体在气管导管本体的内部滑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管体穿入的接口的外周壁螺纹连接有密封盖,密封盖的内侧顶壁的圆心处设有圆柱形的凸起,密封盖与凸起均开设有供管体穿过的通孔,该接口的内周壁固定连接有可供管体穿过的弹性胶管,弹性胶管的外径沿定位柱至密封盖的方向逐渐减小。

本方案中,将密封盖拧紧时,弹性胶管的端部进入凸起的通孔内,弹性胶管受到挤压而发生形变,将管体锁紧,从而防止管体相对气管导管本体移动,进而防止封堵气囊在支气管内移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侧支管与管体之间的夹角为19°-30°,所述定位柱与管体之间的夹角为30°-50°。

本方案中,限定侧支管与管体之间的夹角为19°-30°,并限定定位柱与管体之间的夹角为30°-50°,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使得侧支管和定位柱分别进入两侧的支气管,避免侧支管和定位柱分别进入两侧的支气管后接触支气管的气管壁。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定位柱的长度为1-2cm。

本方案中,将定位柱的长度限定在1-2cm的范围内,使得定位柱的长度合适,在定位柱能够助力侧支管向同侧支气管内运动的同时,避免定位柱过深地进入另一侧支气管内。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管体远离封堵气囊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把持翼片,所述把持翼片垂直于定位柱轴线与侧支管轴线共同所在的平面,把持翼片的表面涂覆有标识层。

本方案中,操作者能够通过把持翼片拉动管体。并且,由于把持翼片垂直于定位柱轴线与侧支管轴线共同所在的平面,且把持翼片上有标识层,因此,操作者能够通过辨识把持翼片上的标识层所在的位置,从而判断侧支管所在的方向,从而判断封堵气囊所在的方向。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管体远离侧支管的一端连通有三通管,三通管具有三个接口,其中一接口与管体连通。

本方案中,三通管的设计使得管体能够同时满足肺萎陷时抽气、放气以及肺复张时充气的需求。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所述管体远离封堵气囊的一端设有充气指示囊,充气指示囊通过充气管与封堵气囊连通,充气指示囊连通有充气阀。

本方案中,充气指示囊与封堵气囊连通,两者的内部气压相通,因此,操作者能够通过充气阀对充气指示囊和封堵气囊进行充气,使得封堵气囊的体积膨胀,从而封堵支气管,实现肺隔离。并且,操作者还能够通过充气指示囊的膨胀程度判断封堵气囊的膨胀程度,避免封堵气囊膨胀体积过小或过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种带封堵管的气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把持翼片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种带封堵管的气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一种带封堵管的气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一种带封堵管的气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气管导管本体1、通气孔ⅰ2、膨胀气囊3、通气管4、充气囊5、管体6、侧支管7、封堵气囊8、定位柱9、充气指示囊10、充气阀11、充气管12、把持翼片13、标识层14、四通管15、密封盖ⅰ16、凸起17、通孔18、弹性胶管19、密封盖ⅱ20、通气孔ⅱ21、三通管22、密封盖ⅲ23。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基本如图1所示:一种带封堵管的气管导管,包括气管导管本体1,封堵管贯穿气管导管本体1并能相对气管导管本体1滑动,气管导管本体1的远端(患者体内端)的顶部或底部开设有通气孔ⅰ2,本实施例中,通气孔ⅰ2位于气管导管本体1的远端的顶部。气管导管本体1的远端(患者体内端)设有膨胀气囊3,气管导管本体1的侧壁内嵌设有通气管4,通气管4的一端与膨胀气囊3连通,通气管4的另一端穿出气管导管本体1的侧壁并连通有充气囊5。本实施例中,膨胀气囊3焊接在气管导管本体1的外侧壁上,膨胀气囊3充气膨胀后可封堵患者的气管。

封堵管包括管体6,管体6可以为空心管或者实心管,若管体6为实心管时,管体6的直径可以大幅度减小,配合内径小于6mm的气管导管本体1使用时,减小管体6在气管导管本体1内滑动时的摩擦力,适用于婴幼儿、儿童等气管内径较小人群的支气管封堵,避免对婴幼儿、儿童的气管、支气管造成损伤。本实施例中,管体6为空心管。

管体6的远端(患者体内端)即管体6的右端延伸后弯曲形成侧支管7,侧支管7上设有可膨胀的封堵气囊8,本实施例中,封堵气囊8的两端均焊接在侧支管7上,侧支管7贯穿封堵气囊8的内部。管体6的右端焊接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定位柱9,定位柱9与管体6的连接点距封堵气囊8左端的距离大于等于定位柱9的长度,本实施例中,定位柱9与管体6的连接点距封堵气囊8左端的距离等于定位柱9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定位柱9与管体6的连接点距封堵气囊8左端的距离是指定位柱9与管体6的连接点与封堵气囊8左端之间的管的长度。

定位柱9的长度为1-2cm,定位柱9与管体6之间的夹角为30°-50°,定位柱9远离管体6的一端为圆头,侧支管7与管体6之间的夹角为19°-30°。本实施例中,定位柱9的长度为2cm,定位柱9与管体6之间的夹角为43°,侧支管7与管体6之间的夹角为20°。定位柱9与管体6形成分叉。

管体6的左端设有充气指示囊10,充气指示囊10和充气囊5均连通有充气阀11,充气指示囊10通过充气管12与封堵气囊8连通,本实施例中,充气管12的一部分位于管体6的侧壁内。

管体6的左端焊接有把持翼片13,把持翼片13垂直于定位柱9轴线与侧支管7轴线共同所在的平面,结合图2所示,把持翼片13的表面涂覆有标识层14,用以提示操作者侧支管7位于管体6(以管体6的轴线为准)的右侧还是左侧,如本实施例中,标识层14位于把持翼片13的顶端时,侧支管7位于管体6的右侧。

管体6的外周壁上印刷有刻度线,以便操作者根据刻度线回退管体6,避免管体6回退距离过大而使得封堵气囊8退出支气管内。

管体6外套设有四通管15,四通管15具有四个接口,管体6穿入四通管15的一接口后从另一接口穿出,气管导管本体1与管体6穿出的接口连接。结合图3所示,管体6穿入的接口的外周壁螺纹连接有密封盖ⅰ16,密封盖ⅰ16的内侧顶壁的圆心处一体成型有圆柱形的凸起17,密封盖ⅰ16与凸起17均开设有供管体6穿过的通孔18,该接口的内周壁固定连接有可供管体6穿过的弹性胶管19,弹性胶管19的外径从右至左逐渐减小。四通管15的另外两个接口中,一接口与呼吸回路接通,另一接口连接有能密封盖合该接口的密封盖ⅱ20,密封盖ⅱ20打开后,能够经该接口插入纤维支气管镜或吸痰管等。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本实施例中,管体6穿入气管导管本体1内后,气管导管本体1再与四通管15中管体6穿出的接口连接。具体地,将管体6上的定位柱9贴近管体6,再将侧支管7和定位柱9穿入气管导管本体1内,接着将管体6推入气管导管本体1内即可,并将气管导管本体1与四通管15中管体6穿出的接口连接。

使用时,操作者将气管导管本体1插入患者的气管内并固定气管导管本体1,首先,操作者通过把持翼片13上的标识层14来判断侧支管7和封堵气囊8所在的方向,从而确保能够将封堵气囊8送入萎陷肺一侧的支气管内。然后,操作者对管体6施加作用力,使得管体6在气管导管本体1内滑动。此过程中,由于定位柱9与管体6的连接点距封堵气囊8的左端距离等于定位柱9的长度,因此,定位柱9贴近管体6时不会与封堵气囊8重叠,定位柱9和侧支管7对气管导管本体1的内侧壁的挤压力小,管体6在气管导管本体1内滑动时所受的阻力小,方便操作者滑动管体6。

当侧支管7滑动至气管导管本体1的远端(患者体内端)时,由于通气孔ⅰ2位于气管导管本体1远端的顶部,而侧支管7和定位柱9只与气管导管本体1的内侧壁相接触,不会接触气管导管本体1的顶壁,因此,侧支管7和定位柱9均不会穿过通气孔ⅰ2,管体6能够在气管导管本体1内平稳地滑动,不存在因侧支管7或定位柱9从气管导管本体1的侧边穿出而导致管体6滑动受阻的问题,从而避免操作者对管体6施加较大的作用力使得管体6突然加速,导致分叉快速穿出气管导管本体1而撞伤患者的气管隆突,操作更加安全、可靠。

此外,当侧支管7穿出气管导管本体1时,定位柱9仍位于气管导管本体1内,由于定位柱9具有弹性,因此,定位柱9对管体6具有向对侧方向的推挤作用,助力侧支管7向同侧支气管内运动,从而更有利于封堵气囊8进入支气管内。而当定位柱9穿出气管导管本体1后,定位柱9恢复与管体6的夹角,定位柱9和管体6所形成的分叉在盲插过程中遇到气管隆突而受阻,提示操作者手握把持翼片13向后拉动管体6,此时操作者根据管体6上的刻度线准确地将管体6回退1cm左右,避免分叉长时间刺激气管隆突。管体6回退1cm后,侧支管7上的封堵气囊8仍位于支气管内,从而实现封堵气囊8的定位,操作简单、可靠,无需使用纤维支气管镜。

封堵气囊8定位后,操作者顺时针转动密封盖ⅰ16,使得密封盖ⅰ16螺纹连接在四通管15中管体6穿入的接口上,此过程中,弹性胶管19的左端逐渐进入凸起17的通孔18内,弹性胶管19受到挤压而发生形变,将管体6锁紧,从而防止管体6移动,进而防止封堵气囊8在支气管内移动。接着,操作者通过充气阀11向充气指示囊10充气,由于充气指示囊10与封堵气囊8通过充气管12连通,因此,气体经充气管12流入封堵气囊8内,封堵气囊8的体积膨胀,封堵支气管,实现肺隔离。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气管导管本体1的远端的右侧壁开设有通气孔ⅱ21,通气孔ⅱ21的数量为多个,且通气孔ⅱ21的孔径小于侧支管7的自由端的外径。多个通气孔ⅱ21的通气面积大于等于背景技术中墨菲氏侧孔的通气面积,本实施例中,多个通气孔ⅱ21的通气面积等于背景技术中墨菲氏侧孔的通气面积。通气孔ⅰ的孔径可以为零,即本实施例中,通气孔ⅰ未设置。

本实施例中,虽然通气孔ⅱ21设置在气管导管本体1的右侧壁上,但是,通气孔ⅱ21的孔径小于侧支管7的外径,因此,管体6在气管导管本体1内滑动的过程中,侧支管7无法穿过通气孔ⅱ21。并且,即使侧支管7的自由端与通气孔ⅱ21相抵,但由于侧支管7对气管导管内体的内侧壁的挤压力小,因此,侧支管7的自由端与通气孔ⅱ21相抵后,操作者稍加施力即可继续滑动管体6,并不需要对管体6施加较大的作用力,也能够避免管体6的分叉突然加速撞伤患者的气管隆突。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通气孔ⅰ2的孔径不为零,即通气孔ⅰ2正常设置,通气孔ⅰ2的孔径小于侧支管7的自由端的外径。

本实施例中,气管导管本体1的远端不仅设计了通气孔ⅰ2,还设计了通气孔ⅱ21,如此,在通气孔ⅰ2或通气孔ⅱ21被异物(如痰液)封堵时,依旧能够通过通气孔ⅱ21或通气孔ⅰ2向患者的健侧肺供氧,更为安全、可靠。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管体6的左端连通有三通管22,三通管22具有三个接口,其中一接口与管体6连通,剩余的两个接口中,一接口与呼吸回路接通,另一接口连接有能密封盖合该接口的密封盖ⅲ23,密封盖ⅲ23打开后,能够经该接口对萎陷肺进行抽气或鼓气。

本实施例中,通过三通管22中对应的接口对萎陷肺进行抽气、放气,实现肺的萎陷,减小该侧肺体积,而肺复张时,通过呼吸回路实现肺复张。即萎陷肺的抽气、放气与肺复张的气路不同,肺复张时只对萎陷肺鼓气,对健侧肺无影响,这样肺复张效率高,且不会对健侧肺造成气压伤。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气管导管本体1的管壁内埋设有钢丝。本实施例中,由于气管导管本体1的管壁内带有钢丝,因此,气管导管本体1的强度增强,有利于经患者的鼻气管进行盲插来实现患者气管的封堵。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