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下胫腓联合是由胫骨远端的外侧和腓骨远端构成,腓骨远端位于胫骨腓切迹内,前后有一系列韧带加强,如下胫腓联合前韧带、下胫腓联合后韧带浅层、下胫腓联合后韧带深层、骨间韧带和骨间膜等,其主要功能是维持下胫腓联合的稳定,进而维持踝穴的稳定和弹性;下胫腓联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关节,而是属于微动关节,踝关节背伸时腓骨远端向后移动并外旋,跖屈时回到正常位置,对踝关节的负重、行走、运动等起重要作用;踝关节骨折脱位常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主要见于weberb和weberc型,下胫腓联合损伤也可单独存在;类似胫骨和腓骨之间的结构还有大拇指与食指、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等。
下胫腓联合损伤、大拇指内、外翻、第一跖骨内、外翻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复位内固定,内固定可分为螺钉固定(三皮质、四皮质,单螺钉、双螺钉)、弹性固定等;螺钉固定为刚性固定,不论是单钉或双钉固定,都存在内固定物断裂、创伤大,二次手术取出等缺点且腓骨、大拇指、第一跖骨不能微动;弹性固定符合下胫腓联合生物力学特点,但现有的袢弹性固定装置操作复杂,环形编织线需要打结的缺点,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骨、第二固定骨、第一金属袢、第二金属袢、环形编织线,所述第二固定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骨的右侧,所述第一金属袢与所述第二金属袢通过所述环形编织线相连接且所述第一金属袢与所述第一固定骨的左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金属袢与所述第二固定骨的右侧面相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金属袢为长方体,所述第一金属袢包括上主体、下主体、第一连接梁,所述上主体设置在所述下主体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梁设置在所述上主体与所述下主体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上端与所述上主体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下主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上主体的右端垂直向下延伸设有第一延伸部且所述第一延伸部设置在所述下主体的上方,所述下主体的左端垂直向上延伸设有第二延伸部且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在所述上主体的下方,所述上主体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向所述第二延伸部倾斜的第一凸台且所述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下主体的上方,所述下主体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向所述第一延伸部倾斜的第二凸台且所述第二凸台设置在所述上主体的下方。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金属袢为圆环形,所述第二金属袢的内周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梁且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中心线经过所述第二金属袢的圆心。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金属袢的周壁上分布两个穿线槽且所述穿线槽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两侧,所述穿线槽在所述第二金属袢内周壁处的槽口为第一槽口,所述穿线槽在所述第二金属袢的外周壁的槽口为第二槽口且所述第二槽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槽口的宽度。
优选的是,所述环形编织线包括第一编织线、第二编织线且二者相互穿入缠绕后将所述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二连接梁连接。
优选的是,还包括:钢板、袢传递装置,所述钢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骨与所述第二金属袢之间且所述钢板与所述第二固定骨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钢板、所述第二固定骨、所述第一固定骨上均设有圆孔且所述圆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梁的长度。
优选的是,所述袢传递装置包括设置在下端的手柄、与所述手柄上端固定连接的主体。
优选的是,所述主体上端设有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凸台的下端设有第四凸台且所述第四凸台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所述手柄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五凸台,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方设有第二凹槽且所述第二凹槽内固定连接有绕线装置。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对称牵拉环形编织线的四个端部即可通过第一金属袢和第二金属袢将第一固定骨、第二固定骨进行稳定弹性固定,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不需要二次手术;另环形编织线按特定方式穿入缠绕,第一固定骨、第二固定骨之间固定完成后,不需要打结,进一步简化操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中第一金属袢的主视剖切示意图。
图3为图2在a-a位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4为图2在b-b位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中第二金属袢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5在c-c位置的剖切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中环形编织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中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相互穿插的部分形成中心区c的放大剖切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中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相互穿入后缠绕第一连接梁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中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相互穿入后缠绕第二连接梁的右侧的第一种缠绕方式俯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在e位置的放大剖切示意图(第一种穿入缠绕方式中第二编织线的右端b2穿第一编织线的左端a1示意图)。
图12为图10在f位置的放大剖切示意图(第一种穿入缠绕方式中第二编织线的左端b1穿第一编织线的右端a2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中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相互穿入后缠绕第二连接梁的右侧的第二种缠绕方式俯视示意图。
图14为图13在g位置的放大剖切示意图(第二种穿入缠绕方式中第二编织线的右端b2穿第二编织线的左端b1示意图)。
图15为图13在h位置的放大剖切示意图(第二种穿入缠绕方式中第一编织线的左端a1穿第一编织线的右端a2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中第二固定骨右侧设有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中袢传递装置与第一金属袢、第二金属袢、环形编织线组装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中袢传递装置主视示意图。
图19为图18在d位置的放大图。
1为第一固定骨、2为第二固定骨、3为第一金属袢、3-1为上主体、3-1-1为第一延伸部、3-1-2为第一凸台、3-2为下主体、3-2-1为第二延伸部、3-2-2为第二凸台、3-3为第一连接梁、4为第二金属袢、4-1为第二连接梁、4-2为穿线槽、4-2-1为低压槽口、4-2-2为第二槽口、5为环形编织线、5-1为第一编织线、5-2为第二编织线、6为钢板、7为袢传递装置、7-1为手柄、7-1-1为第一凹槽、7-1-2为第五凸台、7-1-3为第二凹槽、7-1-4为绕线装置、7-2为主体、7-2-1为第三凸台、7-2-2为第四凸台、a1为第一编织线的左端、a2为第一编织线的右端、b1为第二编织线的左端、b2为第二编织线的右端、c为中心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固定骨1、第二固定骨2、第一金属袢3、第二金属袢4、环形编织线5,所述第二固定骨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骨1的右侧,所述第一金属袢3与所述第二金属袢4通过所述环形编织线5相连接且所述第一金属袢3与所述第一固定骨1的左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金属袢4与所述第二固定骨2的右侧面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对称牵拉环形编织线5的四个端部(a1、a2、b1、b2)即可通过第一金属袢3和第二金属袢4将第一固定骨1、第二固定骨2进行稳定弹性固定,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不需要二次手术;另环形编织线5按特定方式穿入缠绕,第一固定骨1、第二固定骨2之间固定完成后,不需要打结,进一步简化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袢3为长方体,所述第一金属袢3包括上主体3-1、下主体3-2、第一连接梁3-3,所述上主体3-1设置在所述下主体3-2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接梁3-3设置在所述上主体3-1与所述下主体3-2之间,且所述第一连接梁3-3的上端与所述上主体3-1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下主体3-2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第一连接梁3-3将上主体3-1和下主体3-2连接固定从而使得第一金属袢3具有很好的强度,不易变形,同时第一连接梁3-3方便环形编织线5对第一金属袢3进行缠绕固定;第一金属袢3采用钛合金材料制成,组织相容性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主体3-1的右端垂直向下延伸设有第一延伸部3-1-1且所述第一延伸部3-1-1设置在所述下主体3-2的上方,所述下主体3-2的左端垂直向上延伸设有第二延伸部3-2-1,且所述第二延伸部3-2-1设置在所述上主体3-1的下方,所述上主体3-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向所述第二延伸部3-2-1倾斜的第一凸台3-1-2且所述第一凸台3-1-2设置在所述下主体3-2的上方,所述下主体3-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向所述第一延伸部3-1-1倾斜的第二凸台3-2-2且所述第二凸台3-2-2设置在所述上主体3-1的下方。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第二延伸部3-2-1与第一凸台3-1-2的间隙为上大下小且第一凸台3-1-2设置在下主体3-2的上方,方便环形编织线5从上端穿入到第一金属袢4内进而对第一连接梁4-1进行缠绕且环形编织线5不易从第一金属袢4内脱出;第一延伸部3-1-1与第二凸台3-2-2的间隙为上小下大,方便环形编织线5从上端穿入到第一金属袢4内进而对第一连接梁4-1进行缠绕且环形编织线5不易从第一金属袢4内脱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袢4为圆环形,所述第二金属袢4的内周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梁4-1且所述第二连接梁4-1的中心线经过所述第二金属袢4的圆心。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第二连接梁4-1与第二金属袢4的内周壁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第二金属袢4具有很好的强度,不易变形,同时第二连接梁4-1方便环形编织线5对第二金属袢5进行缠绕固定;第二金属袢5采用钛合金材料制成,组织相容性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袢4的周壁上分布两个穿线槽4-2且所述穿线槽4-2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梁4-1的两侧,所述穿线槽4-2在所述第二金属袢4内周壁处的槽口为第一槽口4-2-1,所述穿线槽4-2在所述第二金属袢4的外周壁的槽口为第二槽口4-2-2且所述第二槽口4-2-2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槽口4-2-1的宽度。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穿线槽4-2的设置,方便环形编织线5穿入到第二金属袢4内进而对第二连接梁4-1进行缠绕;另第二槽口4-2-2的宽度大于第一槽口4-2-1的宽度,环形编织线5不容易从第二金属袢4内部脱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编织线5包括第一编织线5-1、第二编织线5-2且二者相互穿入缠绕后将所述第一连接梁3-3与所述第二连接梁4-1连接,所述第一编织线5-1、所述第二编织线5-2均为环形且具有弹性。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环形编织线5采用尼龙材料制成且具有弹性,生物力学性能良好,固定时间长,组织相容性好;第一编织线5-1、第二编织线5-2均为环形且具有弹性,第一编织5-1两个端部(a1、a2)均能够从其编织间隙或环形截面中的内孔中穿过,也均能够从第二编织线5-2编织间隙或环形截面中的内孔中穿过;第二编织线5-2两个端部(b1、b2)均能够从其编织间隙或环形截面中的内孔穿过,也均能够从第一编织线5-1的编织间隙或环形截面中的内孔中穿过;此外,第一编织线5-1、第二编织线5-2相互穿入缠绕方式有两种。
图8-图12为第一种穿入缠绕方式步骤:
第二编织线5-2的右端b2通过编织间隙穿入至第一编织线5-1左端a1的内孔中,第二编织线5-2的右端b2在第一编织线5-1左端a1的内孔穿插约一厘米后从第一编织线5-1的编织间隙穿出;第一编织线5-1的右端a2通过编织间隙穿入至第二编织线右端b2的内孔中,第一编织线5-1的右端a2在第二编织线5-2的右端b2的内孔中穿插约一厘米后从第二编织线5-2的编织间隙穿出,第一编织线5-1与第二编织线5-2相互穿插的部分形成中心区c,且中心区c位于第一编织线5-1、第二编织线5-2的中间位置,中心区c与第一连接梁3-3的左侧面连接,当牵拉环形编织线5的端部时候,第一编织线5-1、第二编织线5-2不会脱开,进而保证了第一金属袢3与第一固定骨1的左侧面之间的固定;第二编织线5-2的左端b1缠绕第二连接梁的右侧4-1后从第一编织线5-1的右端a2靠近中心区c的一侧的编织间隙穿入至第一编织线5-1的右端a2的内孔中,第二编织线5-2在第一编织线5-1的右端a2的内孔穿插约二厘米后从第一编织线5-1右端a2的编织间隙穿出,第二编织线5-2的右端b2缠绕第二连接梁4-1后从第一编织线5-1的左端a1靠近中心区c的一侧的编织间隙穿入至第一编织线5-1左端a1的内孔中,第二编织线5-2在第一编织线5-1的左端a1内孔穿插约二厘米后从第一编织线5-1左端a1的编织间隙穿出,穿插完成后,b1、b2在第一固定骨1的左侧,a1、a2在第一固定骨1的右侧,用力对称牵拉环形编织绳5的四个端部(a1、a2、b1、b2)能够使得第一金属袢3和第二金属袢4的间距变小,进而完成第一固定骨1与第二固定骨2之间的弹性固定;另环形编织线5按照上述方式缠绕完成且第一固定骨1与第二固定骨2之间的固定完成后,剪断环形编织线5超出第一金属袢3、第二金属袢4的端部即可,不用打结。
图8、图9、图13-图15为第二种穿入缠绕方式步骤:
第二编织线5-2的右端b2通过编织间隙穿入至第一编织线5-1左端a1的内孔中,第二编织线5-2的右端b2在第一编织线5-1左端a1的内孔穿插约一厘米后从第一编织线5-1的编织间隙穿出;第一编织线5-1的右端a2通过编织间隙穿入至第二编织线右端b2的内孔中,第一编织线5-1的右端a2在第二编织线5-2的右端b2的内孔中穿插约一厘米后从第二编织线5-2的编织间隙穿出,第一编织线5-1与第二编织线5-2相互穿插的部分形成中心区c,且中心区c位于第一编织线5-1、第二编织线5-2的中间位置,中心区c与第一连接梁3-3的左侧面连接,当牵拉环形编织线5的端部时候,第一编织线5-1、第二编织线5-2不会脱开,进而保证了第一金属袢3与第一固定骨1的左侧面之间的固定;第一编织线5-1的左端a1缠绕第二连接梁的右侧4-1后从第一编织线5-1的右端a2靠近中心区c的一侧的编织间隙穿入至第一编织线5-1的右端a2的内孔中,第一编织线5-1的左端a1在第一编织线5-1的右端a2的内孔穿插约二厘米后从第一编织线5-1右端a2的编织间隙穿出,第二编织线5-2的右端b2缠绕所述第二连接梁4-1后从第二编织线5-2的左端b1靠近中心区c的一侧的编织间隙穿入至第二编织线5-2的左端b1的内孔中,第二编织线5-2的右端b2在第二编织线5-2的左端b1的内孔穿插约二厘米后从第二编织线5-2左端b1的编织间隙穿出,穿插完成后,a1、b2在第一固定骨1的左侧,a2、b1在第二固定骨2的右侧,用力对称牵拉环形编织绳5的四个端部(a1、a2、b1、b2)能够使得第一金属袢3和第二金属袢4的间距变小,进而完成第一固定骨1与第二固定骨2之间的弹性固定;另环形编织线5按照上述方式缠绕完成且第一固定骨1与第二固定骨2之间的固定完成后,剪断环形编织线5超出第一金属袢3、第二金属袢4的端部即可,不用打结。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袢弹性固定装置,还包括:钢板6、袢传递装置7,所述钢板6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骨2与所述第二金属袢4之间且所述钢板6与所述第二固定骨2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钢板6、所述第二固定骨2、所述第一固定骨1内均设有圆孔且所述圆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梁4-1的长度。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圆孔能够保证第一金属袢3能够从中穿过,对于第二固定骨2有严重的骨折等伤害时,需要在第二固定骨2右侧的钢板6进行骨折复位后的固定,固定完成后第一金属袢3穿过圆孔,进而完成第一固定骨1与第二固定骨2之间的弹性固定;另圆孔直径小于第二连接梁4-1的宽度,防止第二连接梁4-1被环形编织线5牵拉变形,进而保证第一固定骨1与第二固定骨2之间的弹性固定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袢传递装置7包括设置在下端的手柄7-1、与所述手柄7-1上端固定连接的主体7-2。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袢传递装置7用于将第一金属袢3从钢板6、第二固定骨2、第一固定骨1内设有的圆孔穿至第一固定骨3的左侧,主体7-2与圆孔相对应,方便主体7-2进出圆孔;手柄7-1方便医生手持袢传递装置7将第一金属袢3从圆孔内穿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7-2上端设有第三凸台7-2-1,所述第三凸台7-2-1下端设有第四凸台7-2-2且所述第四凸台7-2-2设置在所述主体7-2上,所述手柄7-1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7-1-1且所述第一凹槽7-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五凸台7-1-2,所述第一凹槽7-1-1的下方设有第二凹槽7-1-3且所述第二凹槽7-1-3内固定连接有绕线装置7-1-4。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第三凸台7-2-1与上主体3-1、下主体3-2、第一连接梁3-3、第一凸台3-1-2形成的凹槽相对应,第四凸台7-2-2与上主体3-1、下主体3-2、第一凸台3-1-2、第二延伸部3-2-1形成的凹槽相对应,从而保证第一金属袢3与袢传递装置7固定牢固,第一金属袢3穿过圆孔时不会脱落;第一凹槽7-1-1与第二金属袢4相对应,且两个第五凸台7-1-2与第二金属袢4的内周壁、第二连接梁4-1形成的两个凹槽相对应,第二金属袢4与袢传递装置7牢固固定,从而保证操作袢传递装置7时,第二金属袢4不会脱落影响环形编织线5的缠绕效果;绕线装置7-1-4可为挂钩、开口圆环等,能够将环形编织线5的四个端部(a1、a2、b1、b2)固定,第一金属袢3穿过圆孔时,环形编织线5的四个端部(a1、a2、b1、b2)不会脱落,从而保证编织线5的缠绕效果;另绕线装置7-1-4设置在第二凹槽7-1-3的内部,不会剐蹭皮肤,方便医生操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胫腓联合固定为例,即胫骨为第一固定骨、腓骨为第二固定骨)。
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后,检查下胫腓联合损伤,大型复位钳钳夹复位下胫腓联合,经c臂透视,确定下胫腓联合复位良好;踝关节线上2cm处,腓骨1-2右侧中心4.5mm钻头垂直向胫骨1-1钻出圆孔至穿透胫骨1-1内侧皮质;将已将连接的第一金属袢3、第二金属袢4、环形编织线5固定至袢传递装置7,通过袢传递装置7将第一金属袢3经圆孔竖向穿出至胫骨1-1内侧皮下,经皮切一小口,显露第一金属袢3上缠绕的环形编织线5,解除环形编织线5与绕线装置7-1-4的固定,先抽出环形编织线的3靠近第一金属袢3的两端,再将第一金属袢3横位于第一固定骨1的左侧面,然后将第二金属袢4从袢传递装置7拆下,使其与钢板6或第二固定骨5的右侧面贴合,接着理顺第一金属袢3、第二金属袢4及环形编织线5的四个端部(a1、a2、b1、b2),逐渐对称牵拉环形编织线5的四个端部四个端部(a1、a2、b1、b2),使得环形编织线5逐渐收紧,进而第一金属袢3和第二金属袢4的间距变小,进一步确定第一金属袢3的位置正确后,对称用力对称牵拉环形编织线5的四个端部,剪断环形编织线5超出第一金属袢3、第二金属袢4的端部即可,不用打结,完呈胫骨与腓骨之间的弹性固定;松开固定的复位钳,缝合皮肤。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