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

文档序号:25560023发布日期:2021-06-22 15:24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



背景技术: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外科医生经常进行的一项基本操作,主要原理是利用胸膜腔的生理特点,借住引流管和水封瓶使得胸膜腔与外界相连,利用大气压强排除胸腔内的积气和/或积液,从而用于治疗各种胸腔积水、积液和气胸等。

一般手术过程是先进行局部麻醉后,在肋骨间放置一根导管作引流管,接入装有生理盐水的水封引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目前存在的问题:目前没有用于此操作的专用器械及引流管。现有操作中,一般是需要在患者肋间切开切口,并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然后用血管钳逐层分离皮下、肌肉和壁层胸膜,最后将引流管顺着血管钳置入到胸膜腔内,缝合切口并结扎固定引流管,其中引流管另一端置入水封瓶中。

现有的胸腔闭式引流术中所使用的引流管需要采用手术切口的方式进行置入,因此存在创伤大、易出血、存在二次穿透伤并且患者疼痛感强的技术问题,进一步的该操作对术者操作技巧要求较高,初学者不容易掌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研发一种便于置入的胸腔闭式引流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临床上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在置入过程中存在创伤大、易出血、存在二次穿透伤并且患者疼痛感强,以及对术者操作技巧要求较高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胸腔闭式引流管。

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置入管套装和引流连接管;其中所述置入管套装包括置入管和穿入到所述置入管中的穿刺针,所述穿刺针包括针体和设置在针体两端的穿刺端和操作端,所述穿刺针沿其轴线方向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贯穿所述穿刺端并且延伸到所述操作端,所述穿刺端和所述操作端分别由置入管第一端和置入管第二端伸出,其中所述置入管第一端紧贴所述针体外周壁设置;引流连接管第一端接入到水封瓶中,穿刺完成后将所述穿刺针从所述置入管中抽出后,将所述置入管第二端与引流连接管第二端连接形成整体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在使用之前,其中置入管套装和引流连接管是分开设;由于其中的置入管套装中设置有穿刺针,因此使用时将置入管套装直接穿刺进入到患者的胸膜腔中,然后将穿刺针从置入管中抽出,最后将引流连接管与置入管第二端进行连接,这样的设置使得引流管置入过程创伤小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并且操作方便简单从而降低对术者的操作技巧的要求;本实用新型中的穿刺针上中空结构的设置使得当穿刺成功时会有液体或气体冒出从而方便判断是否穿刺到位,避免盲穿。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操作端上的透明的容纳结构,所述容纳结构与所述中空结构连通。此种设置中,对其中的容纳结构的设置可以对穿刺过程中流出的气体和液体进行收纳,透明设置便于查看穿刺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容纳结构为设置于所述操作端上的透明腔体或者透明袋体。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置入管靠近所述置入管第一端的外壁上的弹性囊体,所述弹性囊体紧贴所述置入管外壁设置,当对所述弹性囊体充气或充液使得所述弹性囊体向远离所述置入管外壁的方向鼓起形成限位球囊。此种设置中,其中弹性囊体使用时置入到患者的胸膜腔中,置入之前弹性囊体紧贴到置入管外壁上,这样的设置使得设置弹性球囊后的置入管在弹性球囊处的截面直径不会有明显变化,从而避免过渡增大导致穿刺困难;当置入之后对弹性囊体进行充气或充液使得弹性囊体形成限位球囊,限位球囊可以避免引流管的从胸膜腔中脱出,保证引流过程中引流过程引流管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所述置入管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弹性囊体连通的囊体管路,所述囊体管路的自由端伸出到所述置入管外侧。此种设置中,其中囊体管路的设置便于对弹性囊体进行充注。

进一步的,所述囊体管路包括设置于所述置入管中的贯穿孔和由所述置入管外壁上伸出的充注管,所述充注管与所述贯穿孔连通。此种设置中,通过设置贯穿孔,使得囊体管路与置入管实际上为一体化的结构,避免增加管路从而降低耗材,同时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稳定性也更好。

进一步的,充注管自由端形成囊体管路自由端,还包括用于封堵所述囊体管路的自由端的封堵件,所述封堵件与所述充注管自由端可拆卸连接。此种设置中,其中封堵件的设置使得充注过程可控性较好,在充注完成之后用封堵件对充注管自由端进行封堵,防止限位球囊萎缩。

进一步的,所述置入管第一端的端面为弧面结构。此种设置中,其中弧面结构的设置可以避免刺激胸膜易产生疼痛。

进一步的,在所述置入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用于指示所述置入管进入人体内的长度。此种设置中,通过设置刻度线使得医护人员可以方便确认引流管进入到人体内的长度,如果引流管脱出也更容易被发现。

进一步的,所述置入管和所述引流连接管均为医用软管,在所述置入管第二端上还设置有硬质的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用于将所述置入管和所述引流连接管连接到一起。此种设置中,通过设置连接段使得置入管和引流连接管之间的连接更家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胸腔闭式引流管,这样的设置使得引流管置入过程创伤小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并且操作方便简单从而降低对术者的操作技巧的要求;本实用新型中的穿刺针上中空结构的设置使得当穿刺成功时会有液体或气体冒出从而方便判断是否穿刺到位,避免盲穿;对其中的容纳结构的设置可以对穿刺过程中流出的气体和液体进行收纳,透明设置便于查看穿刺情况;限位球囊可以避免引流管的从胸膜腔中脱出,保证引流过程中引流过程引流管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置入管套装在弹性囊体未鼓起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置入管套装在弹性囊体鼓起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置入管与引流连接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置入管套装中的穿刺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置入管套装中的置入管在弹性囊体鼓起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图7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中的置入管套装在弹性囊体鼓起状态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外限位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中的置入管套装在弹性囊体鼓起状态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水止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置入管套装;110、置入管;111、置入管第一端;112、置入管第二端;113、弹性囊体;114、贯穿孔;115、充注管;1151、充注管自由端;116、封堵件;117、刻度线;118、连接段;120、穿刺针;121、针体;122、穿刺端;123、操作端;124、中空结构;125、容纳结构;126、防滑条纹;200、引流连接管;201、引流连接管第一端;202、引流连接管第二端;300、外限位件;310、限位套管;320、限位板;330、通道;340、黏胶;350、外延边;360、紧固带;400、水止结构;410、水止板;420、长形孔;430、圆孔;440、挡杆;450、拉动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进行具体的说明,部分结构未采用附图示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得出。

本实用新型仅仅对进行了具体改进的部分做了详细的阐述,例如各部分的材质只要符合本实用新型的要求,可以采用市场上所可用的医用材料来制作,因此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中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现有技术直接得到的部分在此不做具体阐述。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胸腔闭式引流管

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置入管套装100在弹性囊体113未鼓起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置入管套装100在弹性囊体113鼓起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置入管110与引流连接管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爆炸示意图。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置入管套装100和引流连接管200;其中置入管套装100包括置入管110和穿入到置入管110中的穿刺针120,穿刺针120包括针体121和设置在针体121两端的穿刺端122和操作端123,穿刺针120沿其轴线方向为中空结构124,中空结构124贯穿穿刺端122并且延伸到操作端123,穿刺端122和操作端123分别由置入管第一端111和置入管第二端112伸出,其中置入管第一端111紧贴针体121外周壁设置;引流连接管第一端201接入到水封瓶中,穿刺完成后将穿刺针120从置入管110中抽出后,将置入管第二端112与引流连接管第二端202连接形成整体引流管。

本实施例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在使用之前,其中置入管套装100和引流连接管200是分开设;由于其中的置入管套装100中设置有穿刺针120,因此使用时将置入管套装100直接穿刺进入到患者的胸膜腔中,然后将穿刺针120从置入管110中抽出,最后将引流连接管200与置入管第二端112进行连接,这样的设置使得引流管置入过程创伤小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并且操作方便简单从而降低对术者的操作技巧的要求;本实用新型中的穿刺针120上中空结构124的设置使得当穿刺成功时会有液体或气体冒出从而方便判断是否穿刺到位,避免盲穿。

图5为本实施例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置入管套装100中的穿刺针12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操作端123上的透明的容纳结构125,容纳结构125与中空结构124连通。对其中的容纳结构125的设置可以对穿刺过程中流出的气体和液体进行收纳,透明设置便于查看穿刺情况。优选的,容纳结构125为设置于操作端123上的透明腔体或者透明袋体。

图6为本实施例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置入管套装100中的置入管110在弹性囊体113鼓起状态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结构示意图,图8和图9为图7在不同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6-9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在置入管110靠近置入管第一端111的外壁上设置有弹性囊体113,弹性囊体113紧贴置入管110外壁设置,当对弹性囊体113充气或充液使得弹性囊体113向远离置入管110外壁的方向鼓起形成限位球囊。其中弹性囊体113使用时置入到患者的胸膜腔中,置入之前弹性囊体113紧贴到置入管110外壁上,这样的设置使得设置弹性球囊后的置入管110在弹性球囊处的截面直径不会有明显变化,从而避免过渡增大导致穿刺困难;当置入之后对弹性囊体113进行充气或充液使得弹性囊体113形成限位球囊,限位球囊可以避免引流管的从胸膜腔中脱出,保证引流过程中引流过程引流管的稳定性。

优选的,在置入管110上还设置有与弹性囊体113连通的囊体管路,囊体管路的自由端伸出到置入管110外侧。其中囊体管路的设置便于对弹性囊体113进行充注。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囊体管路包括设置于置入管110中的贯穿孔114和由置入管110外壁上伸出的充注管115,充注管115与贯穿孔114连通。通过设置贯穿孔114,使得囊体管路与置入管110实际上为一体化的结构,避免增加管路从而降低耗材,同时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稳定性也更好。

如图6-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充注管自由端1151形成囊体管路自由端,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封堵囊体管路的自由端的封堵件116,封堵件116与充注管自由端1151可拆卸连接。其中封堵件116的设置使得充注过程可控性较好,在充注完成之后用封堵件116对充注管自由端1151进行封堵,防止限位球囊萎缩。优选的,其中封堵件116可以为弹性结构,例如可以为硅胶材质。

优选的,置入管第一端111的端面为弧面结构。其中弧面结构的设置可以避免刺激胸膜易产生疼痛。

如图1-2所示,优选的本实施中在置入管110的外壁上设置有刻度线117,刻度线117用于指示所述置入管110进入人体内的长度。通过设置刻度线117使得医护人员可以方便确认引流管进入到人体内的长度,如果引流管脱出也更容易被发现。

优选的,置入管110和引流连接管200均为医用软管,在置入管第二端112上还设置有硬质的连接段118,连接段118用于将置入管110和引流连接管200连接到一起。通过设置连接段118使得置入管110和引流连接管200之间的连接更家简单方便。

实施例2胸腔闭式引流管

图10为本实施例中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中的置入管套装100在弹性囊体113鼓起状态下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置入管套装100和引流连接管200;其中置入管套装100包括置入管110和穿入到置入管110中的穿刺针120,穿刺针120包括针体121和设置在针体121两端的穿刺端122和操作端123,穿刺针120沿其轴线方向为中空结构124,中空结构124贯穿穿刺端122并且延伸到操作端123,穿刺端122和操作端123分别由置入管第一端111和置入管第二端112伸出,其中置入管第一端111紧贴针体121外周壁设置;引流连接管第一端201接入到水封瓶中,穿刺完成后将穿刺针120从置入管110中抽出后,将置入管第二端112与引流连接管第二端202连接形成整体引流管。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还包括外限位件300,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以下主要对其中的外限位件300进行叙述。其他部分参见实施例1。

图11为本实施例中的外限位件3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0-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外限位件300可拆卸设置于位于人体外侧的置入管110的外壁上,外限位件300阻挡引流管朝向人体移动。通过设置外限位件300可以阻挡引流管朝向人体移动,从而使得引流管稳定性更好。

如图10-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外限位件300包括相互连接的限位套管310和限位板320,在限位套管310和限位板320上设置有容纳置入管110的通道330,通道330沿限位套管310轴线方向设置;在通道330的内表面设置有黏胶340,黏胶340用于将限位套管310和限位板320粘贴到置入管110外壁上。本实施例对外限位件300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其中限位板320主要起到阻挡作用,限位套管310起到稳定置入管110的作用,其中黏胶340可以固定为限位件在置入管110外壁上的具体位置。

如图10-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限位套管310和限位板320为沿所述限位轴线分开的两个半式结构,两个半式结构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两个半式结构的设置,使得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引入外限位件300,例如在引流管已经置入人体内之后也可以根据需要引入或者拆下外限位件300。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两个半式结构之间采用黏胶340进行连接,优选的本实施例中两个限位套管310有外延边350,在外延边350上还设置有多个凹槽,在每个凹槽上套设有一个紧固带360。本实施例中的紧固带360可以取下和套上;紧固带360的设置结构简单便于使用。

实施例3胸腔闭式引流管

图13为本实施例中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中的置入管套装100在弹性囊体113鼓起状态下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置入管套装100和引流连接管200;其中置入管套装100包括置入管110和穿入到置入管110中的穿刺针120,穿刺针120包括针体121和设置在针体121两端的穿刺端122和操作端123,穿刺针120沿其轴线方向为中空结构124,中空结构124贯穿穿刺端122并且延伸到操作端123,穿刺端122和操作端123分别由置入管第一端111和置入管第二端112伸出,其中置入管第一端111紧贴针体121外周壁设置;引流连接管第一端201接入到水封瓶中,穿刺完成后将穿刺针120从置入管110中抽出后,将置入管第二端112与引流连接管第二端202连接形成整体引流管。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还包括水止结构400,另一个区别在于其中针体121和置入管110的长度大于实施例2,以下主要对其中的水止结构400进行叙述。其他部分参见实施例1和实施例2。

图14为本实施例中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中的水止结构4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3-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水止结构400设置于置入管110外壁上,用于夹毕引流管。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水止结构400还可以设置于引流管的外周壁上。

如图13-14所示,水止结构400包括水止板410,在水止板410上设置有贯穿孔114,贯穿孔114包括相连通的长形孔420和圆孔430,其中长形孔420的长轴与经过圆形孔的圆心;圆孔430允许置入管110或引流连接管200穿过,置入管110和引流连接管200挤压后可以进入长形孔420中,进入长形孔420的置入管110或引流连接管200处于夹毕状态。对水止结构400做了具体的限定,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和使用。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水止结构400还包括挡杆440,挡杆440可滑动设置于长形孔420靠近圆孔430的位置上,挡杆440在水止板410上往复滑动可以使长形孔420与圆孔430连通或断开。其中挡杆440结构的设置使得当对引流管进行夹毕时可以将长形孔420和圆孔430断开,从而可避免处于夹毕中的置入管110或引流连接管200脱出到圆孔430中;增强夹毕的稳定性。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圆孔430内壁上设置有黏胶340,用于将水止结构400固定到置入管110外壁上或者引流连接管200外壁上。

优选的,其中挡杆440上还连接有拉动手柄450。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