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信息检测组件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95728发布日期:2021-09-29 00:56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信息检测组件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生物信息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信息检测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为便于人们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如手表、手环等具有健康检测功能,例如心电检测功能、测温功能等,然而这些功能在使用时都需要通过不同检测装置与人体进行接触,由于手表、手环等设备的体积较小,与人体的接触面积有限,因此,各检测装置在布设的时候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检测装置与人体接触不良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信息检测组件及可穿戴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检测装置与人体接触不良的问题。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信息检测组件,应用于可穿戴设备,所述生物信息检测组件包括:
5.位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底壳处的第一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接触的被测对象的温度;
6.位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底壳处的第二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与所述第二检测装置接触的被测对象的心电信息;
7.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底壳的外表面具有用于与被测对象接触的接触区域;
8.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包括接触件,所述接触件用于与被测对象接触,所述接触件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接触区域;
9.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包括ecg电极,所述ecg电极用于与被测对象接触,所述ecg电极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接触区域。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接触件接触以获取所述接触件的热量且用于与温度检测电路电连接的测温件。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还包括:
12.用于与温度检测电路电连接的测温件;及
1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接触件与所述测温件之间的导热件,所述导热件用于将所述接触件的热量传递至所述测温件。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还包括封堵件,所述接触件呈杯状,杯状的所述接触件具有腔体,且所述接触件远离人体的一侧具有开口,所述测温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腔体,所述封堵件封堵所述开口,且用于隔热。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触件具有与被测对象接触的接触面;
16.所述接触面的面积大于等于20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40平方毫米。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触件和所述ecg电极之间具有隔离件;
18.所述隔离件用于对所述第一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进行电隔离。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隔离件的宽度大于等于0.6毫米且小于等于0.9毫米。
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触件朝向被测对象的面与所述ecg电极朝向被测对象的面位于同一平面。
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触面呈弧形。
2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位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所述底壳的中轴线处。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位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所述底壳沿宽度方向的中轴线处。
2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触件中位于所述底壳的外表面的部分关于所述底壳沿宽度方向的中轴线轴对称。
2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检测装置包括两个位于所述底壳的外表面的所述ecg电极,两个所述ecg电极关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底壳沿宽度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2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生物信息检测组件还包括:
27.用于采集被测对象的ppg信号的第三检测装置;
28.所述第三检测装置安装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底壳,且所述第三检测装置的光窗位于接触件与所述ecg电极形成的围合区域的内侧。
2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三检测装置的光窗位于所述底壳的中部。
30.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生物信息检测组件。
3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物信息检测组件及可穿戴设备,其中,生物信息检测组件包括用于检测体温的第一检测装置和用于检测心电图的第二检测装置,第一检测装置的接触件和第二检测装置的ecg电极设置在可穿戴设备的底壳外表面的接触区域。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提升生物信息检测组件与被测对象接触的稳定性,同时,这样的设计能够更加便于生物信息检测组件与被测对象接触,更加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32.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4.图2为图1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35.图3为图2中ⅰ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36.附图标记:
[0037]1‑
底壳;
[0038]2‑
生物信息检测组件;
[0039]
21

第一检测装置;
[0040]
211

接触件;
[0041]
211a

腔体;
[0042]
211b

接触面;
[0043]
212

测温件;
[0044]
213

导热件;
[0045]
214

封堵件;
[0046]
22

ecg电极;
[0047]
23

隔离件;
[0048]
24

第三检测装置;
[0049]
25

心率检测光窗;
[0050]
26

血氧检测光窗。
[0051]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53]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54]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55]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56]
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5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为了便于人们能够随时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都设置了各种健康检测功能,例如电子设备可以具有心电图(electro cardio gram,ecg)检测功能、光电容积扫描(photo plethysmo graphy,ppg)功能、体温检测等。在实现上述功能时,需要在电子设备上设置对应的检测装置,通常情况下,心电图检测装置需要与人体接触才对相应的数据进行检测,例如心电图检测装置需要与人体进行接触,通过对人体产生的生物电进行检测,从而得出心电图。体温检测装置虽然可以设置成非接触式的温度检测装置,但是非接触式的温度检测装置容易受环境因素干扰,且不容易实现对被测对象进行长期连续的测量,接触式的温度检测装置的测量稳定性较高,测量精度也较高,且能够对待测目标进行长期连续的测量。当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同时设置有接触式的温度检测装置、心电图检测装置时,由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与人体的接触面积有限,在设置各检测装置时,容
易出现检测装置与人体接触不良,导致电子设备的部分或是全部检测功能无法使用的问题。
[0058]
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信息检测组件及可穿戴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检测装置与人体接触不良的问题。
[0059]
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生物信息检测组件可以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包括底壳1。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用于对人体的各项健康指标进行测量。具体地,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可以设置在底壳1朝向人体的一侧,通过这样的设计在使用者佩戴可穿戴设备时,能够便于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与人体接触。
[0060]
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可以包括第一检测装置21和第二检测装置,其中,第一检测装置21为温度检测装置,用于与人体接触并对人体体温进行测量,第二检测装置为心电图检测装置,用于对人体所产生的生物电进行检测,进而生成心电图,以便于佩戴者了解心脏的情况。第一检测装置21具有用于与人体接触的接触件211,接触件211的至少部分位于底壳1的外表面,第二检测装置具有用于与人体接触并传导生物电的ecg电极22,ecg电极22的至少部分位于底壳1的外表面,接触件211位于底壳1的外表面的部分与ecg电极22位于底壳1的外表面的部分围成环状结构。
[0061]
通过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1和第二检测装置能够便于佩戴者对于自身的各项健康数据进行检测,将接触件211位于底壳1的外表面的部分与ecg电极22位于底壳1的外表面的部分围成环状结构能够使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便于将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同时设置在可穿戴设备底壳1的接触区域(佩戴可穿戴设备时,底壳1能够与人体接触的区域),从而能够便于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与人体进行接触。同时环状结构可以使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分布更加均匀,因此,能够提升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与人体接触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62]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接触件211位于底壳1的外表面的部分与ecg电极22位于底壳的外表面的部分所围成的环形,可以是在二者之间设置隔离件23,以形成完整的环状结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间断的环状结构。间断的环形结构在加工时更加方便,而且较美观。同时,这样的设计还可以使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之间形成预设间隙,在安装时可以通过预设间隙对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进行定位,以提升定位精度。
[0063]
除上述第一检测装置21和第二检测装置外,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还可以包括第三检测装置24,第三检测装置24可以为光电容积描记(photo plethysmo graphy,ppg)检测装置,ppg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被测对象的ppg信号,可以获得被测对象的脉搏等健康数据。具体地,第三检测装置24可以位于接触件211位于底壳1的外表面的部分与ecg电极22位于底壳的外表面的部分所围成的环状结构内。
[0064]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所可以实现的功能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所涉及的功能,例如,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还可以包括用于检测心率的心率检测光窗25、用于检测血氧的血氧检测光窗26等,心率检测光窗25、血氧检测光窗26等均可位于环状结构内部,光窗为能够进行透光形成光路的窗口。对于血氧、心率等数据进行检测可以通过ppg检测装置实现。
[0065]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展示的仅为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各检测装置
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调整,包括但不仅限于图1所示的形式。
[0066]
如图1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装置可以包括多个ecg电极22,例如可以包括两个ecg电极22,各ecg电极22关于可穿戴设备的底壳1沿宽度方向x的中轴线轴对称设置。设置两个ecg电极22能够增加ecg电极22与佩戴者的接触面积,便于第二检测装置与被测对象接触,关于可穿戴设备的底壳1沿宽度方向x的中轴线轴对称设置可以使第二检测装置的ecg电极22分布更加均匀,以提升第二检测装置与佩戴者接触的稳定性,以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0067]
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方式对于加工精度的要求较低,接触件211位于底壳1的外表面的部分与ecg电极22位于底壳1的外表面的部分所围成的环状结构还可以起到标识的作用,用于表示底壳1能够与佩戴者接触的位置(即底壳1的接触区域的位置),即当佩戴可穿戴设备时,位于环状结构内部的位置均可与佩戴者进行接触,以便于将其他检测装置设置在接触区域内。
[0068]
当环状区域的内部设置有其他检测装置时,能够降低第一检测装置21与环内侧的其他检测装置发生干涉的可能,同时还可以避让位于底壳1内部的其他检测装置的主板、电路板等部件,使可穿戴设备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
[0069]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接触件211可以设置在底壳1的中轴线,这样的设计能够更加便于接触件211与佩戴者进行接触,具体地,接触件211可以位于底壳1沿宽度方向x的中轴线,这样的设计能够进一步提升第一检测装置21与佩戴者接触的稳定性,从而提升第一检测装置21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可穿戴设备的底壳1的宽度方向x为佩戴者手臂的延伸方向,通过实际实验,相较于接触件211设备在其他位置,将接触件211设置在底壳1沿宽度方向x的中轴线的设置方式与佩戴者的接触更加稳定可靠,更加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具体地,接触件211位于底壳1外表面的部分可以关于底壳1沿宽度方向x的中轴线对称,ecg电极22也可以关于底壳1沿宽度方向x的中轴线对称,以提升接触件和ecg电极22与人体接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这样的设计较为美观。
[0070]
如图3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装置21包括测温件212,接触件211用于与佩戴者进行接触,并进行热传导将热量从佩戴者传递至测温件212,测温件212与温度检测电路电连接,以通过接触件211对于佩戴者的温度进行测量。具体地,接触件211可以选用不锈钢等具有良好导热性的材料,测温件212可以选用热敏电阻,当接触件211将热量传递至热敏电阻时,热敏电阻的温度发生变化,热敏电阻的电阻值也相应改变,从而可以根据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得出佩戴者的体温,同时,热敏电阻对于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0071]
这样的设计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的优点。同时由于第一检测装置21的结构较为简单,因此,便于对第一检测装置21的结构进行优化,减小第一检测装置21的整体体积,从而能够使第一检测装置21安装于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体积较小的电子设备,并且能够降低对其他检测装置的干涉,更加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0072]
如图3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装置21还可以包括导热件213,导热件213可以设置在测温件212与接触件211之间,即测温件212可以通过导热件213与接触件211接触。具体地,导热件213可以为导热硅胶等具有良好导热性的材料。
[0073]
这样的设计能够通过导热件213增加测温件212与接触件211的接触面积,便于将
热量传递至测温件212,从而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74]
导热件213可以包裹至少部分测温件212,具体地,导热件213可以包裹在测温件212的底部的外侧,且导热件213与接触件211的底部无间隙的贴合,使得测温件212通过导热件213与接触件211无间隙地接触,以提升导热件213的导热效率且能有效的将接触件211获取的被测对象的热量传递至测温件212及和测温件212连接的温度检测电路。
[0075]
如图3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接触件211可以为杯状结构,即接触件211具有腔体211a,且一侧具有开口,具体地,开口可以设置在接触件211远离人体的一侧。测温件212的至少部分位于腔体211a。第一检测装置21还可以包括封堵件214,封堵件214用于对接触件211的开口进行封堵,以密封腔体211a。
[0076]
通过这样的设计能够降低位于腔体211a内的测温件212通过接触件211以外的方式与外界发生热交换的可能,从而提升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77]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封堵件214可以选用隔热材料。
[0078]
常用的隔热材料有玻璃纤维棉板、气凝胶毡等,隔热材料的导热性较差,能够减少腔体211a与外界进行的热交换,降低对测温件212检测准确性的影响。具体地,当第一检测装置21设置在可穿戴设备时,通常情况下,接触件211的开口设置在接触件211朝向可穿戴设备内部的一侧,封堵件214在密封接触件211的开口的同时,还可以用于隔热,降低可穿戴设备内部的主板等电子元件在工作时所产生热量流入接触件211的腔体211a的可能,从而提升第一检测装置21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79]
如图3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接触件211具有接触面211b,接触面211b用于与人体进行接触,接触面211b的面积可以大于等于20平方毫米且小于等于40平方毫米。接触面211b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弧面,具体可以根据人体的生理结构进行设计,以使接触面211b能够更好的与佩戴者进行接触,以便于进行热传导。
[0080]
如图1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之间设置有隔离件23。通常情况下,第一检测装置21利用热敏电阻对佩戴者的体温进行测量,第二检测装置具有心电检测电极,心电检测电极通过检测人体所产生的生物电以得到人体的心电图,二者都涉及到了电路。隔离件23位于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之间能够起到电隔离的作用,从而降低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之间发生电干扰的可能,进而提升第一检测装置21和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81]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隔离件23可以选用塑胶等绝缘材料,塑胶具有成本较低、可塑性较好且绝缘的优点,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如图1所示,图中a所表示的为隔离件23的宽度,隔离件23的宽度可以大于等于0.6毫米且小于等于0.9毫米。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起到电隔离的作用,还能够占用较小空间,以使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能够与佩戴者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82]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接触件211朝向被测对象的面与ecg电极22朝向被测对象的面位于同一平面,这样的设计在使用时可以使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同时与佩戴者有效且稳定的接触,相较于第一检测装置21朝向被测对象的一端与第二检测装置朝向被测对象的一端位于同于不同平面的方案,本技术所提供的方案能够降低因接触件211和ecg电极22中的一者与佩戴者皮肤接触后导致皮肤发生弹性形变,影响另一者与佩戴者接触稳定性的可能。
[0083]
接触件211位于底壳的外表面的部分与ecg电极22位于底壳的外表面的部分所围成的环状结构,包括但不仅限于圆形环状结构、方形环状结构、椭圆形环状结构、跑道形环状结构(两侧为弧形,弧形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直线与另一弧形的相对两端连接)。环状结构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可穿戴设备的具体结构进行设计。接触件211位于底壳外表面的部分与ecg电极22围成环状结构能够时生物信息检测组件用于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在底壳分布地更加均匀,以提升与人体接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而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84]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所涉及的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可以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涉及的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由于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具有上述的技术效果,因此,包括该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008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信息检测组件及可穿戴设备,其中,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包括用于检测体温的第一检测装置21和用于检测心电图的第二检测装置,第一检测装置21的接触件211位于底壳的外表面的部分和第二检测装置的ecg电极22位于底壳的外表面的部分围合成环状结构。通过这样的设计使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的结构更加合理,便于将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的整体安装于可穿戴设备的底壳1的能够与佩戴者接触的接触区域,进而能够提升生物信息检测组件2与人体接触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0086]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