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95644发布日期:2022-06-14 19:0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移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移位装置。


背景技术:

2.移位装置主要在室内使用,其可将残障或半瘫痪导致腿脚失能的病患在不同的室内场景中进行移位,以减轻其护理人员在人工移位时的体力负担,并可大幅度降低病患在人工移位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的风险。当病患在使用移位装置时,针对不同的室内场景(例如:床、沙发或马桶等等)需要对坐椅的高度进行调节,才能实现将病患安全的从移位椅上转移至室内场景中。
3.目前,现有的移位装置多通过手动的方式调整坐椅高度,然后由螺丝锁固的方式完成高度固定。但是,现有移位装置的这种调节方式需要病患短暂离开坐椅或在病患使用之前,事先完成对坐椅高度的调整,从而大大增加了护理人员及病患重复上下的体力负担。
4.并且,由于病患在现有移位装置上无法对坐椅的高度进行调节,因此每次对坐椅进行高度调节时都无法高效、准确的对应到室内场景的高度,高度调节精度较为不足,产生高度差,导致病患在移位过程中可能会因高度差而发生擦撞伤害事故,存在使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上述现有移位装置在使用增加了护理人员及病患的体力负担、高度调整精度不足以及存在使用风险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移位装置。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位装置,用于病患在室内不同场景的移送,包括底座、升降装置和坐椅,且所述底座和坐椅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升降装置的两端,并通过所述升降装置调节所述坐椅相对于所述底座的高度;
7.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组件和驱动组件,并通过以第一方式按压所述驱动组件调整所述升降组件内的压强,以驱动所述坐椅上升,通过以第二方式按压所述驱动组件调整所述升降组件内的压强,以驱动所述坐椅下降。
8.优选地,所述升降组件垂向设置,且所述升降组件的顶端固定连接到所述坐椅,所述升降组件的底端固定连接到所述底座。
9.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剪叉式升降架,所述剪叉式升降架的底端与所述底座相固定,所述剪叉式升降架的顶端与所述坐椅相固定;
10.所述剪叉式升降架包括由至少一组呈x型排列的臂架叠加而成的传动主体,且所述驱动组件及升降组件通过调整所述臂架的角度,以调节所述坐椅相对于所述底座的高度。
11.优选地,所述坐椅包括椅面部、靠背部和脚托部,所述椅面部位于所述靠背部和脚托部之间,且所述升降组件固定连接到所述椅面部;
12.所述椅面部与所述靠背部之间设有第一调节组件,并由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调整所述靠背部与所述椅面部之间的角度;所述椅面部与所述脚托部之间设有第二调节组件,并
由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调整所述脚托部与所述椅面部之间的角度。
13.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底架、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架的底面的多个滚轮构件,所述底架的顶面设有安装部,且所述升降装置通过装配到所述安装部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14.优选地,所述移位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坐椅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扶手,且所述扶手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所述坐椅固定连接;所述坐椅设有锁紧构件,所述扶手在调整到预设位置时通过所述锁紧构件锁紧固定。
15.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活塞和驱动脚杆,其中:所述驱动脚杆与所述升降装置活动连接,所述驱动脚杆与所述驱动活塞的一端枢接固定;所述升降装置通过所述驱动脚杆以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按压所述驱动组件,以调整所述升降组件内的压强。
16.优选地,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升降活塞、驱动缸、液压缸和用于存储油液的储油缸,所述储油缸通过逆向阀与所述驱动缸连通,所述驱动缸通过逆向阀与所述液压缸连通,且所述升降活塞的至少一部分安装在所述液压缸内;
17.所述驱动活塞的至少一部分安装在所述驱动缸内,且在以第一方式按压所述驱动脚杆时,所述驱动活塞做往复运动,使所述储油缸内的油液经所述驱动缸流入至所述液压缸,为所述液压缸加压以推动所述升降活塞伸出,并带动所述坐椅上升。
18.优选地,所述升降装置还包括开关组件、以及连通所述液压缸和储油缸的管道,且所述开关组件阻断在所述管道内;并在以第二方式按压所述驱动组件时,所述驱动活塞驱动所述开关组件以打开所述管道,使所述液压缸内的油液经所述管道流入至所述储油缸,为所述液压缸减压。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位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升降组件和驱动组件,以按压驱动组件的方式调整升降组件内的压强来调节坐椅高度,实现坐椅的上升下降,该结构简单,且病患处于坐椅上也可以进行高度调节,无需事先调整或帮助病患短暂离开坐椅,既提高了高度调整的效率,又能大大降低护理人员和病患的体力负担,提高使用的实用性,并使得上述移位装置更具市场竞争力;由于调节操作时病患无需离开坐椅,且采用了调整压强的方式进行高度调节,因此不仅能够使得坐椅的上升下降更加可靠平稳,还能够使坐椅更加精准的对应到室内场景的高度,避免产生高度差,提高调节精度,防止病患在移位过程中因高度差而造成的擦撞伤害事故,降低使用风险;并且,通过以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按压驱动组件来实现坐椅的上升下降,有效降低了操作难度,同时还能避免误操作的方式,提高操作安全性。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剪叉式升降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椅面部、靠背部及脚托部的角度调整的状态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5.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移位装置可应用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例如残障或半瘫痪导致腿脚失能的病患的专用移位椅,用于病患在室内不同场景的移送。
26.本实施例的移位装置包括底座1、升降装置2和坐椅3,且底座1和坐椅3分别固定连接在升降装置2的两端,并通过升降装置2调节坐椅3相对于底座1的高度。上述升降装置2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为液压机构、气压机构、液压机构配合传动机构、或气压机构配合传动机构等等。
27.具体地,升降装置2包括升降组件21和驱动组件22,且驱动组件22与升降组件21相适配并配合连接。操作时,当以第一方式按压驱动组件22,可调整升降组件21内的压强(例如增大升降组件21内的压强),进而由升降组件21驱动坐椅3上升。当以第二方式按压驱动组件22,可调整升降组件21内的压强(例如减小升降组件21内的压强),由升降组件21驱动坐椅3下降(或同时借助病患的身体重量使得坐椅3下降)。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升降组件21的输出端 (具体为远离升降装置2的一端)可与坐椅3直接连接,或通过传动机构与坐椅 3固定连接(即由传动机构带动坐椅3升降)。
28.上述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第一方式为普通按压,即短暂按压驱动组件22为升降组件21加压;第二方式为预设时间的按压,即持续按压驱动组件22达到预设时间值(例如3秒)时触发升降组件21的复位开关(该复位开关为用于使升降组件21回复原状态的组件,例如通断在升降组件21与外部或其他部件的连通处的弹性减压组件),由此为升降组件21减压。
29.或者,第一方式为普通按压;第二方式为驱动升降组件21达到预设状态(例如达到预设高度),即驱动升降组件21在驱动组件22的驱动下达到预设状态后触发复位开关;例如,在升降组件21的升降部与复位开关之间设置柔性牵拉构件,由升降组件21的升降部上升带动柔性牵拉构件,并在升降部达到预设高度时,柔性牵拉构件牵拉触发复位开关。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第二方式也可采用感应器或计时器来进行设置。
30.上述移位装置通过设置升降组件21和驱动组件22,以按压驱动组件22的方式调整升降组件21内的压强来调节坐椅3高度,实现坐椅3的上升或下降,该结构简单,且病患处于坐椅3上也可以进行高度调节,无需事先调整或帮助病患短暂离开坐椅3,既提高了高度调整的效率,又能大大降低护理人员和病患的体力负担,提高使用的实用性,同时使得上述移位装置更具市场竞争力。
31.由于调节操作时病患无需离开坐椅3,且采用了调整压强的方式进行高度调节,从而不仅能够使得坐椅3的上升或下降更加可靠平稳,同时还可以使坐椅3更加精准的对应到室内场景的高度,避免产生高度差,提高调节精度,防止病患在移位过程中因高度差而造成的擦撞伤害事故,降低风险隐患。
32.并且,上述移位装置以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按压驱动组件22来实现坐椅3 的上升或下降,有效降低了操作难度,同时还能避免误操作的发生,提高使用安全性。当然,为降低
误操作的概率,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应当具备操作上的区别。
3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升降组件21沿垂向方向设置,且升降组件 21的顶端固定连接到坐椅3,升降组件21的底端固定连接到底座1,这样升降组件21在驱动组件22的驱动下直接带动坐椅3上升下降,结构较为简单且合理。
34.结合图2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上述升降装置2包括剪叉式升降架23,且该剪叉式升降架23的底端与底座1相固定,剪叉式升降架23的顶端与坐椅3相固定。升降组件21与剪叉式升降架23连接,且升降组件21在驱动组件22的作用下带动剪叉升降架运动,以驱动坐椅3上升或下降。
35.进一步地,上述剪叉式升降架23包括由至少一组呈x形排列的臂架叠加而成的传动主体,且驱动组件22及升降组件21通过调整臂架的角度,以调节坐椅3相对于底座1的高度。
36.结合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剪叉式升降架23包括对应到坐椅3的两侧的两个传动主体。
37.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剪叉式升降架23的传动主体的臂架数量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由一组、两组或三组臂架相叠加而成,优选采用一组臂架,可有效简化结构设计。
38.为使坐椅3在上升或下降过程中更加平稳,升降装置2可设置用于限位坐椅 3的导向机构;例如,在坐椅3的下方设置垂向设置的导向杆,在升降装置2的固定部分的上方设置与导向杆相适配的限位环套,使导向杆插入到限位环套,由限位环套对导向杆及坐椅3进行限位导向,以减小剪叉式升降架23的横向方向的受力,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
39.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坐椅3包括椅面部31、靠背部 32和脚托部33,椅面部31位于靠背部32和脚托部33之间,且升降组件固定连接到椅面部31。
40.并且,椅面部31与靠背部32之间设有第一调节组件34(例如齿轮传动结构),并由第一调节组件34调整靠背部32与椅面部31之间的角度,即靠背部32 可通过驱动第一调节组件34调整与椅面部31之间的角度,从而可将靠背部32 立起或放下,以调节病患的上身姿势。另外,椅面部31与脚托部33之间设有第二调节组件35(例如齿轮传动结构),并由第二调节组件35调整脚托部33与椅面部31之间的角度,即脚托部33可通过驱动第二调节组件35调整与椅面部31 之间的角度,以承托病患的下肢体,并调节病患的下肢体姿势。
41.上述坐椅3通过设置第一调节组件34和第二调节组件35,可以满足于不同病患肢体弯伸角度不同的需求,提高可控制性,从而为病患量身定制其最舒适的肢体姿势,这样大大提升病患在使用本实施例的移位装置的舒适性,避免病患长时间处于坐椅3上而产生生理负担。
42.当然,上述坐椅3还可包括颈托部36,且颈托部36位于靠背部32远离椅面部31的一端,且颈托部36与靠背部32之间设置第三调节组件37,并由第三调节组件37调整颈托部36与靠背部32之间的角度,这样可达成对病患的头部姿势的调节功能。
43.上述第一调节组件34的结构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第一调节组件34包括分别安装在椅面部31上的驱动组件22和锁紧组件,且靠背部32通过驱动组件22与椅面部31连接。驱动组件22包括安装壳、第一齿轮构件和第二齿轮构件,第一齿轮构件和第二齿轮构件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到安装壳内,且第一齿轮构件和第二齿轮构件啮合或者通过第三
齿轮构件啮合连接。具体地,安装壳装配到椅面部31上,第一齿轮构件与靠背部32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第二齿轮构件由锁紧组件锁紧,在进行调节操作时,只需打开锁紧组件,然后驱动第二齿轮构件,由第二齿轮构件带动第一齿轮构件及靠背部32旋转,实现靠背部32 与椅面部31之间的角度调整。
44.上述第二调节组件35的结构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第二调节组件35为棘轮结构,以使脚托部33能够绕第二调节组件35朝向椅面部31的上方自由转动,以调整脚托部33与椅面部31之间的角度,而脚托部33朝远离椅面部31 的上方的方向转动时受棘轮机构限制锁紧,从而可承托病患的下肢体。
45.上述第三调节组件37的结构设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第三调节组件37包括设于颈托部36的枢接主体、以及装配到靠背部32上的两个枢接构件,且枢接主体装配在两个枢接构件之间,并通过销轴与两个枢接构件枢接固定。并且,枢接主体的两个侧面分别与两个枢接构件的内侧面相贴近,每一枢接构件的内侧面设有半圆形突起,而枢接主体的两个侧面均设有绕销轴的中心线分布的多个限位孔,并在枢接主体装配到两个枢接构件之间时,每一枢接构件的内侧面的半圆形突起卡入到枢接主体的侧面的一个限位孔内,以调整颈托部36 与靠背部32之间的角度。
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包括底架11、以及固定连接于底架 11的底面的多个滚轮构件12,底架11的顶面设有安装部,且升降装置2通过装配到该安装部的方式固定在底座1上。
47.特别地,每一滚轮构件12包括转动轮、以及一端与转动轮枢接固定的连接杆,且每一滚轮通过连接杆以可沿垂向滑动的方式固定到底架11的底部;每一滚轮构件12的连接杆与底架11之间均连接有弹簧件,且弹簧件在底架11上施加朝远离转动轮方向上的弹簧力。
48.本实施例的移位装置还包括制动组件,该制动组件包括多个装设到底架11 的底部、并对应到多个滚轮构件12的刹车构件,且底架11在坐椅3承重时克服弹簧件施加的弹簧力,带动刹车构件下移,使得多个刹车构件压迫到多个滚轮构件12的转动轮上,以限制多个滚轮构件12运动,达成刹车功能。
49.具体地,每一刹车构件均包括刹车片和弹力件,且刹车片通过弹力件装配固定到底架11的底面,并在坐椅3承重时刹车片压迫到对应的滚轮构件12的转动轮上。进一步地,制动组件还包括线管、装设在线管内的刹车线、以及用于驱动刹车线在线管内滑动的驱动开关,其中刹车线的第一端与驱动开关固定连接,第二端与多个刹车构件固定连接,因此刹车线可通过驱动开关来驱动牵拉多个刹车构件,使多个刹车构件朝远离滚轮构件12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多个刹车构件脱离对应的滚轮构件12,以解除刹车。
50.上述移位装置包括设于坐椅3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扶手38,且扶手38以可旋转的方式与坐椅3固定连接。坐椅3设有锁紧构件,扶手38在调整到预设位置时通过锁紧构件锁紧固定。在病患需要离开坐椅3时,可将扶手38旋转至坐椅3下方,避免造成阻碍或钩拉到病患衣服。
51.具体地,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22包括驱动活塞和驱动脚杆221,其中驱动脚杆221与升降装置2活动连接(例如驱动脚杆221的一端通过销轴与升降装置2 枢接固定),驱动脚杆221与驱动活塞的一端枢接固定。由此,升降装置2可通过驱动脚杆221以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按压驱动组件22,从而调整升降组件21 内的压强,这样有利于提高操作的方便性。特
别地,驱动脚杆221与驱动组件 22之间设置有弹性回复件,这样在对驱动脚杆221进行踩压驱动时,驱动脚杆 221可在弹性回复件的弹力作用下回复原位,从而实现自动回复,降低驱动操作难度。
52.此外,本实施例的升降组件21包括升降活塞、驱动缸、液压缸和用于存储油液的储油缸,储油缸通过逆向阀与驱动缸连通,驱动缸通过逆向阀与液压缸连通,且升降活塞的至少一部分安装在液压缸内。并且,驱动活塞的至少一部分安装在驱动缸内,且在以第一方式按压驱动脚杆221时,驱动活塞做往复运动,使储油缸内的油液经驱动缸流入至液压缸,为液压缸加压以推动升降活塞伸出,并带动坐椅3上升。
53.进一步地,升降装置2还包括开关组件、以及连通液压缸和储油缸的管道,且开关组件阻断在管道内。由此,在以第二方式按压驱动组件22时,驱动活塞驱动开关组件以打开管道,使液压缸内的油液经管道流入至储油缸,为液压缸减压。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