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辅助心脏功能的植入式血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14717发布日期:2021-10-09 15:50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用于辅助心脏功能的植入式血泵的制作方法
用于辅助心脏功能的植入式血泵
1.本技术处于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是用于辅助心脏功能的植入式血泵领域。本技术涉及用于辅助心脏功能的植入式血泵。
2.由现有技术公开了血泵、尤其是心脏泵。当必须辅助或取代患者心脏功能时可以使用血泵。在此情况下所用的常见系统是所谓的vad(心室辅助装置)。这样的血泵例如可以被设计成所谓的lvad(左心室辅助装置)、rvad(右心室辅助装置)或bivad(双心室辅助装置)。所述系统除了在工作中被置入患者内的血泵外一般还包括例如设于患者体外且通过管路(动力管线)与血泵相连的控制器。血泵一般包括电机,电机具有定子和带叶片的转子,转子布置在血泵的流道内。血泵的电机可通过控制器所提供的能量被驱动,例如因为在定子绕组内产生电流流动,转子由此与叶片一起被置于旋转中以输送患者血液。例如参见现有技术出版物ep3181163a1。
3.可完全植入的vad一般通过也被植入的电动机被驱动,热管理在心脏泵演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电机功耗应完全通过血流被消散。血液引导部件在此应该没有变热超过两开尔文。为了遵守该设定条件,例如可以采用尽量高效的电机和/或优化液压效率。为了提高电机效率,例如可以给线圈或可磁化铁保留更多空间,但这导致vad的比较大的空间需求。
4.本技术的任务是提出一种改进的用于辅助心脏能的植入式血泵。尤其是,所提出的血泵应该减轻由血泵所产生的热造成的血液损伤。另外,所提出的血泵应该可以在高功率下运行和缩小,而没有出现由血泵所产生的热造成的血液损伤。
5.该任务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植入式血泵来完成。利用从属权利要求1和实施例的特征得到有利的改进方案。
6.所提出的植入式血泵且尤其是心脏泵适于辅助心脏功能。该血泵包括热源和界定流道的壁。另外,血泵包括用于将由热源产生的热散布到壁面的热散布器。热散布器为了将热从热源传递至在流道内输送的血液而以能导热的方式与该热源相连并且以能导热的方式与该壁的背离流道的一侧相连。
7.热可以自热源通过热散布器被传递至界定流道的壁并且被传递至通过流道所输送的血液。在此情况下,做到了将热空间散布到增大的壁面并且有效的散热面被增大。因此,血液被加热到不太高的温度,从而可以通过热散布器来避免热负荷或血液损伤。由此,可以实现缩小的血泵,其能在较高功率下和在较小的体积流下运行。
8.一般,热散布器没有完全布置在血泵的直接位于热源和流道之间的区域中。热散布器可至少部分布置在如下区域中,其在流道背离的方向上未被热源覆盖。它可设置用于增大有效散热面。可以规定热散布器具有朝向流道的表面,其大于朝向流道的热源表面。例如可以规定该有效散热面通过这种方式被增大至少1.5倍、尤其至少2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高效地增大有效散热面。在径向上很紧凑的布置例如可因为将热散布器完全布置在如下区域内而实现,该区域在径向上、即在背离流道的方向上未被热源覆盖。例如可以规定热散布器基本上或完全布置在关于热源在上游和/或在下游的区域中。
9.在典型的实施方式中,热散布器在背离流道的壁侧所朝向的一侧具有至少50mm2、
尤其至少100mm2的面积。通过该面积,热可以从热散布器被传递至壁。通过这种方式将做到很高效地将热散发至在流道内输送的血液,而没有局部过于强烈地升高血液温度。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形成具有基本扁平的形状的热散布器。热散布器的厚度例如可以为至少0.05毫米和/或至多3毫米,尤其是至多1毫米。热散布器一般在流道所背离的壁侧所朝向的那一侧具有至多100cm2的面积。
10.还在几个实施方式中规定,该热散布器的热导率高于壁的热导率。通过这种方式将做到由热源传递至热散布器的热散布在热散布器上并且大面积地经由所述壁被交付给血液。朝向流道的壁侧一般具有生物相容性材料尤其是钛或钛合金。
11.例如可以规定该热散布器所包含的材料具有至少25w/(m
·
k)、至少50w/(m
·
k)或至少100w/(m
·
k)的热导率。例如热散布器可以包含有金属、尤其是铝或铜。为了保证在热散布器上可靠分散热,热散布器可以一体式构成。在典型实施方式中,热散布器没有与所述壁和/或热源成一体地构成。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热散布器为了高效的热分散而具有热管。还一般规定该热散布器是非磁性的。热散布器一般不构成定子的组成部分并且尤其不是定子的绕组和磁芯。
12.在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植入式血泵具有可植入的泵壳体。泵壳体的外壁一般通过生物相容性材料尤其是钛或钛合金构成。此外,血泵一般具有电动机。电动机一般包括例如包含绕组的定子和例如包含永磁体的转子。电动机一般至少部分、尤其全部容纳在泵壳体内。此外,泵壳体包围和/或限定出该流道。定子一般安置在该流道内。转子一般也安置在该流道内。泵壳体一般具有设于转子上游的入口和设于转子下游的出口。入口可以包括入口通道。转子一般具有叶片。转子的转动一般可通过在绕组中产生电流流动来驱动以输送血液。可以规定该热源容纳在该泵壳体内。还可以规定该热散布器容纳在该泵壳体内。所述壁可以是泵壳体的内壁。
13.可以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规定该壁是转子外壁。在此情况下,热散布器一般也容纳在转子内。通过这种方式,热可通过转子被传递给流道内的血液。
14.可以规定如此布置热散布器,它设立用于将热源的热传递至流道内的主血流区域。流道内的主血流区域一般对应于在血泵运行时具有有最大体积流的流动路径的流道区域。一般,热散布器在那里布置在所述壁之后并且在流道内的主血流邻接该壁的地方与之热接触。通过这种方式,热可以被传递到因存在主血流而确保可靠散热的区域。
15.可以规定该热源是电动机的电机部件。尤其可以规定该热源是电动机的定子。热源还可以是定子绕组。但也可以规定热源是定子的线圈芯、尤其是铁芯。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热源是转子支承的支承部分。例如热源可以是用于支承转子的有源磁轴承或者用于支承转子的滑动轴承。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热源是用于控制血泵或读取传感器的电子控制单元。
16.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规定如此布置热散布器,其设立用于使热远离流道内的临界点。例如可以规定如此布置热散布器,其设立用于使热远离至少一个停滞点和/或至少一个再循环点。停滞点对应于流道的如下区域,在该区域中在工作期间体积流量相对于相邻区域被减少或完全没有。再循环点对应于如下流道区域,相同的血粒在工作过程中例如因为循环流动而在此多次流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即使在血泵不工作情况下也能依据血泵结构特性通过惯常考虑识别出停滞点和再循环点。因此通过所述的方式做到了在停滞点和再
循环点处的血液不会被过度加热。在典型实施方式中如此布置热散布器,它设立用于使热远离血流中的至少一个热敏点和/或绕过该热敏点。
17.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远离热的临界点可以是缩窄点或机械预载点。这些区域可以是如下流道区域,在此,血液比在邻近区域内预先承受更大机械载荷,例如因为流道缩窄或因为转子叶片对血液施加机械力。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未工作血泵的结构特性的惯常思考马上就识别出这些区域。
18.还可以规定植入式血泵具有绝热体。绝热体可以布置在至少一个临界点的区域内,尤其在至少一个停滞点和/或至少一个再循环点的区域内。例如绝热体可以在临界点区域内、特别是只在临界点区域内布置在壁后。绝热体可以布置在背离流道的壁侧与热散布器之间和/或在背离流道的壁侧与热源之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该绝热体做到在临界点区域中将减少的热量从热散布器传递至血液。绝热体的热导率一般至多为1w/(m
·
k)。绝热体可以例如包含塑料。例如绝热体可以是膜、尤其是聚亚酰胺膜。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绝热体可以由该壁例如钛壁的局部加厚部构成或者包括这样的加厚部。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规定,绝热体布置在临界点、尤其是停滞点和/或再循环点与热源之间。通过这种方式,热从热散布器被有效传递至血流,其中,同时使热远离临界点。
19.还可以规定,植入式血泵具有第二绝热体,其布置在热源和泵壳体外壁之间。通过这种方式做到了热被交付到流道中而不是泵壳体周围的组织。由此避免出现泵壳体周围组织受损。
20.在热散布器与热源之间的距离在典型实施方式中至多为5毫米,尤其至多为2毫米,因此,保证在所述热源与热散布器之间的足够传热。尤其可以规定,在定子的至少一个绕组与热散布器之间的距离至多为5毫米,尤其至多为2毫米。也可以为了可靠传热而规定,在所述壁与热散布器之间的距离至多为5毫米,尤其至多为2毫米。此外可以设有热桥。热散布器可以通过热桥与热源相连。热桥允许在热源与热散布器之间的更好的传热,进而允许更好的热散布。热散布器在典型的实施方式中与热源、尤其是至少一个绕组电绝缘。例如可以规定热桥是电绝缘的。例如热桥可以包括导热膏、导热胶、金属或陶瓷材料。也可以规定所述壁经过导热膏、导热胶或陶瓷材料与热散布器相连。也可以规定,电绝缘体且尤其是塑料膜设置在所述热桥与壁和/或在所述热源与壁之间,以保证所述壁的电绝缘。
21.可以规定,热散布器在至少30度、尤其至少90度、180度或270度的角度范围内包围泵壳体的内壁。也可以规定,热散布器完全包围该内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大面积用于传热以及高效传热至所述壁和流道内的血液。流道的横截面例如可以是圆形的。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热散布器一般是环段状的或环形的。流道一般具有纵向,流道沿该纵向在空间中延伸。血泵一般设立用于至少在局部在纵向上输送血液。径向一般被限定为垂直于纵向的方向。通常,热散布器在径向上部分或完全包围该流道。一般规定,热散布器至少部分或完全是管状的。可以规定热散布器至少部分或完全具有如下形状,该形状对应于柱体的周面或其一部分。
22.泵壳体还可包括蜗壳。蜗壳的一个区域可形成泵壳体的出口。由蜗壳界定的流道部分可基本呈螺旋形。此外,泵壳体可具有另一个柱形的流道部分,其与由蜗壳界定的部分相接。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可以规定,该内壁是蜗壳的内壁。因此,热可以通过热散布器自热源被传递至蜗壳的内壁。此时有利的是,在蜗壳区域中有大面积可供传热所用,并且血液在
蜗壳区域内具有较大的体积流。因此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很高效的传热,同时血液损伤小。
23.流道可以具有较细薄部段,尤其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该较细薄部段中完全或部分容纳有所述转子。蜗壳可以形成一个尤其与较细薄部段相接的、径向加宽的流道部段。在热散布器很高效地增大有效散热面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热散布器在径向上部分或完全包围该蜗壳。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热散布器因此一般在纵向上或在轴向上布置在与流道和/或蜗壳相同的高度和/或在径向上壁流道或蜗壳更靠外布置。例如热散布器可以设立用于将热从蜗壳的热源传递至蜗壳的外壁。在此情况下可规定该热源在纵向上与流道的较细部段重叠。
24.以下依据绘图来描述实施例,其中:
25.图1示出被植入在患者体内的血泵的示意图,
26.图2示出血泵的另一示意图,
27.图3示出血泵的细节示意图,
28.图4示出血泵的另一示意图,
29.图5示出热散布器的示意图,
30.图6示出血泵内的热流的说明,
31.图7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血泵的视图,
32.图8(a)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血泵的视图,
33.图8(b)示出血泵的横截面示意图。
34.图1示意性示出患者身体1,用于辅助心脏3功能的血泵2被植入在患者体内。血泵2具有一般设计成带有转子的电动机的电机,其容纳在血泵2的生物相容性泵壳体4内。泵壳体4的一部分被加宽且设计成蜗壳25。泵壳体4与也可被植入的控制器5相连,如示意性所示。控制器5也可以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完全或部分容纳在植入的泵壳体4中。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控制器5设于体外。泵壳体4还包括与泵壳体4的入口插管相连的入口通道6,血液通过入口通道从心脏3的一个室被取出并可经由插管7被输送入血管。控制器5设立用于驱控血泵2的电动机以输送血液。
35.图2示出血泵2的另一示意图。重复的特征在该绘图和以下的绘图中带有相同的附图标记。血泵的电动机包括容纳在泵壳体4内的带有绕组6的定子。电动机的转子7被设计成输送件并且具有叶片8、8

。通过泵壳体4的在所示区域中基本呈柱形的内壁9界定出一个流道10,在血泵2工作中血液经过该流道被运送向图1所示的插管7。为了获得转子7的转动以输送血液,在定子绕组6内产生由控制器5电子控制的电流流动。通过因在绕组6中的电流流动而产生的磁场,可以使转子7内的驱动磁体和进而整个转子7旋转以输送血液。转子7通过只在图2中被示意性示出的支承部件11被轴向和/或径向支承,支承部件例如可以设计成滑动轴承、球冠支承或有源磁轴承。此外,在泵壳体4内容纳有例如用于读取传感器或用于控制血泵的电子控制单元12。
36.在血泵运行时,通过定子绕组6、支承部件11和控制单元12产生热,热被散发给流道10内的血流。在泵壳体4中容纳有一个热散布器13。此外,另一个热散布器13'容置在转子7内。由定子绕组6、支承部件11和控制单元12所产生的热通过热散布器13、13'被传递给流道10内的血液。在此情况下,由热散布器13、13'保证更大的传递面积。热散布器13在此将热
经由泵壳体4的内壁9传递给血液。另一个热散布器13

将热经由转子7的外壁14传递给血液。分别界定流道10的转子7的外壁14和泵壳体4的内壁9由钛或钛合金制造。热散布器13、13

例如由铜和/或铝制造并且因此具有比外壁14和内壁9更高的热导率,因此,热散布器13、13

造成高效散布热到外壁14的或内壁9的增大面积上。热散布器13、13

的热导率可以例如为200或400w/(m
·
k)。
37.为了使由上述热源发出的热不会散发到泵壳体4的外侧面21区域(热在此区域只能被泵壳体4周围的组织不充分消散),绝热体22设置在热源和泵壳体4的外侧面21之间。
38.流道10内的血流根据血泵2的结构状况的不同而形成主血流15以及临界点,如图3所示。在主血流15区域中,一般存在最大的体积流。而流道10内的临界点由停滞点、再循环点、缩窄点或机械预载点构成。用附图标记16标示的十字例如显示停滞点。在该点处,因为再循环流17自主血液流15分流而存在很小的体积流或不存在体积流量,因而一些血粒在该区域内的持续停留时间被延长。再循环流17在与主血液流15相反的方向上在泵壳体4的内壁9和障碍19之间的收缩部18区域中流动。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通过泵壳体4的内壁9所表示的流道10边界可以由转子7的外壁14形成。在几个实施方式中,障碍19可以由泵壳体4的一部分、与泵壳体4刚性连接的部分或由转子7、特别是由转子7的叶片8、8'形成。再循环流17定义了流道10内的再循环点,其由带附图标记20的十字来标示。相同的血粒在运行中可以多次在再循环点20旁流过。再循环点20在如图3所示的例子中同时形成缩窄点20。缩窄点20例如可以由在障碍19与内壁9或外壁14之间的不到2毫米、尤其不到1毫米的间隙宽度限定。在障碍19由在运行中转动的转子7的叶片8、8

构成的实施方式中,带有附图标记20的点同时是血液的机械预载点。
39.热散布器13设立用于使要被传递给流道10内的血液的热远离上述临界点16、20。例如可以规定,热散布器13在主血流15区域中直接邻接背离流道10的壁9一侧,而在临界点16、20区域中没有直接邻接该壁9。在临界点16、20的区域内,绝热体23设置在热散布器13与壁9之间,使得在临界点16、20区域内的传热至血液被减弱。各种不同的绝热体22、23例如可以由聚亚酰胺膜构成。可以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规定热散布器13如此延伸,其没有在临界点16、20区域内、而是只在主血流15的区域内布置在壁9后和/或与之相连。
40.图3仅示意性示出热源24。它可以是上述各种热源中的任一个。热散布器13以导热方式连接到热源24并且例如可以与其直接接触或者与热源24相距不到1毫米。还可以规定热散布器13通过导热膏、导热胶或陶瓷材料与热源24连接以建立良好的热接触。
41.图4示出血泵2的另一个示意图。血泵具有由加宽区域构成的蜗壳25,蜗壳的特点可能是螺线形或螺旋形设计或螺线形或螺旋形流动性能。在蜗壳25区域中设有用于输送血液的出口。出口的位置由带有附图标记29的虚线圆圈示意标示。热源在所示图示中由容纳在泵壳体4中的定子绕组6构成。绕组6布置在绝热体22和23之间。绕组6通过导热但电绝缘的热桥、例如通过陶瓷材料与热散布器13相连,从而在绕组6区域内因欧姆损耗或磁损耗所产生的热经由热散布器13被传导入蜗壳25区域。绝热体23在蜗壳25区域中具有薄部段26,而在在上游在热源区域内以及在停滞点16的区域中具有厚部段27,从而大部分的热在蜗壳25区域内被传递给流道10内的血液。绝热体22、23还是电绝缘的,以保证相对于患者血液或组织的充分电绝缘。
42.图5示出已经上述的热散布器13的立体图。热散布器13虽然容纳在泵壳体4内,但
其在图5中未被示出以便更好概览。热散布器13是扁平的、一体的且环形的,因此,热散布器13具有贯通的开口28。但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热散布器13是环段状的。在开口28内容纳泵壳体4的未示出的内壁9、流道10和转子7。在蜗壳25区域中,热散布器13具有有直径的蜗壳衬部34,该直径大于布置在热源区域中的区域内的直径。在具有不同直径的所述区域之间设有径向延伸的部段33。因此,热通过热散布器13被分散到增大的输出面积。另外,热散布器13在出口29区域中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开口37。热散布器13的径向厚度可以在蜗壳衬部34内例如为0.5毫米。在轴向上,热散布器13例如延伸经过泵壳体4的轴向伸展范围的至少十分之一、最好是至少六分之一。热散布器13的内面积例如为250mm2。
43.图6示意性示出了血泵2内的热流。在定子绕组6区域中,例如产生3w的热功率。热功率一方面通过一条直接路径30、即从绕组6径向朝内地经由绝热体23和泵壳体4的内壁9被传递至流道10内的血液。在该直接路径上传递例如总热功率的不到50%的部分。在此情况下,竖轴31表示高于血液温度的温度。此外,热功率在第二路径32上也通过热散布器13和在此尤其是其径向部分33和其蜗壳衬部34、蜗壳25区域中的绝热体23以及蜗壳25区域内的泵壳体2内壁来传递。比在直接路径30上更大的热功率在第二路径32上可被散走。例如经由第二路径32散发给血液的热功率可以为1.7瓦。
44.图7示出血泵2的另一设计方案。血泵2的转子7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开口38,朝下的主血流被输送经过该开口。在转子7与泵壳体4内壁9之间的间隙39中出现再循环流,其流向与主血流方向相反。转子7在其内部具有转子磁体36,借此可以驱动转子7旋转以输送血液经过定子。定子容纳在泵壳体4中并且包括绕组6、6

和磁芯35如铁。另外,在泵壳体4内容纳有电子装置40。在工作中,在电子装置40和绕组6、6'中的欧姆损耗以及在磁芯35中的反复磁化损耗都可以产生热,因而电子装置40、绕组6、6'和磁芯35表示热源。
45.为了高效安全地将热从热源传递给血液,血泵2具有热散布器13。热散布器13将热从热源分散到蜗壳25区域内的泵壳体4的内壁9的增大面积。热散布器13如上所详述的那样来设计并且可减少在间隙和再循环区域39内的血液热负荷。
46.图8(a)和图8(b)示出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的血泵2的示意图。根据此实施方式的血2如关于之前绘图所描述的血泵那样具有带有内壁9的泵壳体4,其中,在由内壁9界定的流道10中容纳有带有转子磁体36的转子7。所有关于前面实施方式所提到的特征都可以相应套用到根据图8(a)和图8(b)的实施例的血泵2上。定子形成热源24并包括定子芯41以及包围定子芯41的定子绕组42。热散布器13设立和布置成将由定子绕组42和/或定子芯41在工作中产生的热在蜗壳区域内传递给血流。在此情况下应使热远离泵壳体4的外侧面,为此在热源24与泵壳体4的外侧面之间设置绝热体22。此外,在再循环区域39中设置临界点43,也应该使热也远离该临界点。为此,绝热体23设置在定子和再循环区域39之间,从而避免传热至再循环区域39。因此,热源被绝热体22、23和热散布器如此包围,即,热有效地被传递至血流,但同时远离临界点43和泵壳体4的外侧面。
47.图8(b)示出转子7、7'以及泵壳体4与内壁9的横截面图。带有附图标记7的实线在此表示在正常运行中的转子位置,此时的转子7同心容置在泵壳体4中。带附图标记7'的虚线表示在泵启动时或在止推轴承工作中的转子位置。如图所示,在这种情况下该转子7'可与泵壳体4的内壁9接触,因而出现临界点44,见十字标记。可位于血泵2的再循环区域39中的临界点44可以是径向或轴向的接触点或接触环。当泵启动时转子7'抵靠其上,它也起到
止推轴承的作用。泵启动或止推轴承接触会使内壁9的该部位变粗糙。由此,该部位往往易招沉积物且也不应受到热负荷。通过如以上针对临界点43所示地可以布置在临界点44和热源24之间的绝热体23,以有效方式做到了避免由热负荷造成的血液损伤。
48.各不同实施方式的仅在实施例中公开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并被单独要求保护。
49.本技术尤其设计以下方案。
50.1.一种用于辅助心脏功能的植入式血泵(2),包括热源(24)和界定流道(10)的壁(9,14),其特征在于,设有用于将由热源(24)产生的热分散到壁(9,14)的面的热散布器(13),其中,热散布器(13)为了将热自热源(24)传递至在流道(10)中输送的血液而以导热方式与热源(24)相连并以导热方式与壁(9,14)背离流道(10)的一侧相连。
51.2.根据方案1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热散布器(13)在背离流道(10)的壁(9,14)侧所朝向的一侧具有至少50mm2的面积。
52.3.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热散布器(13)所具有的热导率大于壁(9,14)的热导率。
53.4.根据方案1至3之一所述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热散布器(13)所包含的材料具有至少50w/(m
·
k)或至少100w/(m
·
k)的热导率。
54.5.根据方案1至4之一所述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热散布器(13)如此布置,即,其设立用于将热源(24)的热传递至流道(10)内的主血流(15)区域。
55.6.根据方案1至5之一所述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热散布器(13)如此布置,即,其设立用于使热远离至少一个停滞点(16)和/或至少一个再循环点(20)。
56.7.根据方案1至6之一所述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设有绝热体,其在至少一个停滞点(16)的和/或至少一个再循环点(20)的区域内布置在壁(9,14)背离流道(10)的一侧与热散布器(13)之间。
57.8.根据方案1至7之一所述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热散布器(13)通过尤其包含导热膏、导热胶、金属或陶瓷材料的热桥与热源(24)相连。
58.9.根据方案1至8之一所述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设有可植入的泵壳体(4),其中,该壁是泵壳体(4)的内壁(9)。
59.10.根据方案9所述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热散布器(13)在至少30度、尤其至少90度的角度范围内包围该泵壳体(4)的内壁(9)。
60.11.根据方案1至10之一所述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设有电机,其中,热源(24)是电机的电机部件。
61.12.根据方案11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电机部件是电机的定子。
62.13.根据方案1至12之一所述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设有转子(7),其中,该热源(24)是用于支承转子(7)的支承部件(11)。
63.14.根据方案13的植入式血泵(2),其中,该壁是转子(7)的外壁(14)。
64.15.根据方案9至14之一所述的植入式血泵(2),其特征在于,泵壳体(4)包括蜗壳(25),其中,内壁(9)是蜗壳(25)的内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