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创造属于卫生专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卫生专列用的智能转运输液架。
背景技术:2.卫生列车为战时或重大灾害时运送伤病员并能在运送途中施行救治和生活保障的专用列车。在卫生列车转运病人时,由于车厢空间有限,所以所需的人手越小越好。而在一般在转运的时候,输液瓶或者输液袋都是由医护人员手持,或者是由医护人员推着输液架运动。而由于卫生列车在运动时,会产生摇晃,在摇晃严重时,便会导致医护人员摔倒,其中负责输液瓶或输液袋的医护人员便会发生摔倒。此时医护人员的摔倒会影响使得伤病员的针头脱落,甚至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
发明创造内容
3.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创造提出了一种卫生专列用的智能转运输液架。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卫生专列用的智能转运输液架,包括:底座,放置在卫生专列上;挂杆,插在底座上,与底座固定连接,用于悬挂输液袋;电源模块,安装在底座内;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底座上,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红外测距传感器,安装在挂杆上,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摄像头,安装在挂杆上,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控制模块,安装在底座内,与电源模块电连接;扫码器,安装在挂杆上,与控制模块电连接。
5.作为优选,所述的挂杆包括:支撑杆,为空心杆,安装在底座上,与底座固定连接;挂钩部,为空心杆,并在内壁上开设有内螺纹,与支撑杆滑动连接,用于悬挂输液袋;一号电机,安装在底座上,与控制模块电连接;转芯,安装在支撑杆内,由一号电机驱动;所述的转芯上设置有与挂钩部的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所述的支撑杆的内壁沿着轴向设置有凸起;所述的挂钩部的外壁沿着轴向设置有凹陷,并与支撑杆的凸起相对应。
6.作为优选,所述的底座包括:连接部,一面与支撑杆固定连接;平衡部,一端与连接部的另一面连接;底盘,一面设置有轮子;驱动组块,安装在底座内,与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的轮子由驱动组块驱动;连接杆,设置在底盘的另一面,一端与底盘连接,另一端与平衡部连接;所述的平衡部位于连接部与底盘之间。
7.作为优选,所述的平衡部包括:上连杆,一端与连接部的另一面连接;承载台,与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并在中部设有通孔;球绞,安装在通孔中,并与上连杆通过通孔的孔洞固定连接;下连杆,一端通孔的另一个孔洞与球绞固定连接;配重球,连接在下连杆的另一端。
8.作为优选,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蓄电池,安装在配重球中,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充电部分,安装在连接部中,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的上连杆、下连杆以及绞球都为空心结构。
9.作为优选,所述的连接部包括:一号平台,一面与支撑杆固定连接,另一面朝向平
衡部;转动杆,安装在一号平台的另一面,与一号平台转动连接;所述的转动杆为空心杆,且在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的上连杆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的上连杆与转动杆通过螺纹连接;二号电机,安装在一号平台中,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用于驱动转动杆转动。
10.作为优选,所述的底盘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的第三电机与控制模块电连接,与连接杆连接,用于驱动连接杆转动;所述的连接杆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承载台上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的连接杆与承载台通过螺纹连接。
11.作为优选,所述的底盘上还设置有刹车孔,所述的刹车孔为开设在底盘中心处的通孔;所述刹车孔的直径大于配重球的直径。
12.作为优选,所述的承载台为锥台形,在大端所在位置设置有边沿;所述承载台的大端开设有一号锥台形凹槽,且朝向底盘;所述的一号平台为锥台形,在一号平台的大端沿轴向开设有二号锥台形凹槽,所述的二号锥台形凹槽与承载台相配合。
13.本发明创造的有益效果:本申请的智能转运输液架,可以随着病人进行自动移动,节省了人力资源,避免了医护人员在卫生专列摔倒后导致的伤病员脱针以及出现其他意外的情况。本申请的运输架的平衡部使得本申请具有抗摇晃的特性,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创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15.图1为该智能转运输液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支撑杆截面示意图
17.图3为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平衡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整体逻辑连接示意图
21.附图标记:
[0022]1‑
支撑杆,11
‑
转芯,12
‑
凸起,13
‑
红外测距传感器,14
‑
摄像头,15
‑
一号电机,2
‑
挂钩部,3
‑
扫码器,4
‑
连接部,41
‑
一号平台,42
‑
二号锥台形凹槽,43
‑
转动杆,44
‑
二号电机,6
‑
平衡部,61
‑
上连杆,62
‑
球绞,63
‑
配重球,64
‑
承载台,641
‑
一号锥台形凹槽,65
‑
下连杆,7
‑
底盘,71
‑
轮子,72
‑
刹车孔,73
‑
加速度传感器,74
‑
第三电机,75
‑
驱动组块,76
‑
连接杆,9
‑
控制模块,10
‑
电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创造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0024]
如图1和图6所示,一种卫生专列用的智能转运输液架,包括:底座、挂杆、电源模块10、加速度传感器73、红外测距传感器13、控制模块9和扫码器3。
[0025]
加速度传感器73安装在底座上,与控制模块9电连接。红外测距传感器13安装在挂杆上,与控制模块9电连接。控制模块9安装在底座内,与电源模块10电连接。扫码器3安装在
挂杆上,与控制模块9电连接。摄像头14安装在挂杆上,与控制模块9电连接。
[0026]
如图1和图2所示,挂杆插在底座上,与底座固定连接,用于悬挂输液袋。挂杆包括:支撑杆1、挂钩部2、一号电极和转芯11。支撑杆1为空心杆,安装在底座上,与底座固定连接。支撑杆1的内壁沿着轴向设置有凸起12。挂钩部2为空心杆,并在内壁上开设有内螺纹,与支撑杆1滑动连接,用于悬挂输液袋。挂钩部2的外壁沿着轴向设置有凹陷,并与支撑杆1的凸起12相对应。转芯11安装在支撑杆1内,由一号电机15驱动。转芯11上设置有与挂钩部2的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一号电机15安装在底座上,与控制模块9电连接。
[0027]
在使用时,可以将挂钩部2插入支撑杆1中,然后控制模块9控制转芯11转动,进而调节挂钩部2的高度,使得输液袋处于合适的高度。
[0028]
如图1和图4所示,底座放置在卫生专列上。底座包括:连接部4、平衡部6、底盘7和连接杆76。平衡部6的一端与连接部4的另一面连接。平衡部6位于连接部4与底盘7之间。平衡部6包括:上连杆61、承载台64、球绞62和下连杆65。承载台64为锥台形,在大端所在位置设置有边沿。承载台64的边沿上开设有螺纹通孔。承载台64的大端开设有一号锥台形凹槽641,且朝向底盘7。上连杆61的一端与连接部4的另一面连接。承载台64与连接杆76的另一端连接,并在中部设有通孔。球绞62安装在通孔中,并与上连杆61通过通孔的孔洞固定连接。下连杆65的一端通孔的另一个孔洞与球绞62固定连接。上连杆61、下连杆65以及绞球都为空心结构。上连杆61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
[0029]
如图5所示,底盘7的一面设置有轮子71。驱动组块75安装在底座内,与控制模块9电连接。轮子71由驱动组块75驱动。连接杆76设置在底盘7的另一面,一端与底盘7连接,另一端与平衡部6连接。底盘7安装有第三电机74,第三电机74与控制模块9电连接,与连接杆76连接,用于驱动连接杆76转动。连接杆76的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连接杆76与承载台64通过螺纹连接。底盘7上还设置有刹车孔72,刹车孔72为开设在底盘7中心处的通孔。刹车孔72的直径大于配重球63的直径。
[0030]
连接杆76与承载台64通过螺纹连接,使得承载台64可以沿着通过连接杆76升降,进而实现对配重球63高度的调节,当配重球63处于最低的时候,可以通过刹车孔72与外界接触,起到增大摩擦力的作用。其中增大摩擦力,除了增大接触面积外,也可以通过第三电机74增大配重球63与外界的正压力,来增大最大静摩擦力或者最大滑动摩擦力。
[0031]
如图3所示,连接部4的一面与支撑杆1固定连接。连接部4包括:一号平台41、转动杆43和二号电极。一号平台41的一面与支撑杆1固定连接,另一面朝向平衡部6。一号平台41为锥台形,在一号平台41的大端沿轴向开设有二号锥台形凹槽42,二号锥台形凹槽42与承载台64相配合。转动杆43安装在一号平台41的另一面,与一号平台41转动连接。转动杆43为空心杆,且在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上连杆61与转动杆43通过螺纹连接。二号电机44安装在一号平台41中,与控制模块9电连接,用于驱动转动杆43转动。
[0032]
上连杆61与转动杆43通过螺纹连接,使得承载台64可以与一号平台41之间的距离可以进行调节,使得一号平台41可以和承载台64贴合在一起,使得平衡部6不再摆动。当一号平台41与重载台分离后便又有摆动的可能。而将一号平台41设置为锥台形使得平衡部6的摆动空间可控,而且可以给予平衡部6较大的摆动空间外,又不会使得一号平台41与载重台之间太远,使得可以一号平台41与载重台之间的贴合以及分离迅速。
[0033]
配重球63的连接在下连杆65的另一端。电源模块10安装在底座内。电源模块10包
括:蓄电池和充电部分。蓄电池安装在配重球63中,与控制模块9电连接。充电部分安装在连接部4中,与蓄电池电连接。将蓄电池放在配重球63中,使得蓄电池的自重对整体的影响可控,并可以减少整体的重量。
[0034]
在不需要伤病员进行转运时,智能转运输液架会呆在伤病员所在病床上,并进行充电。此时底座的底盘7、平衡部6和连接部4会变成一个整体,减小整体的高度,同时通过一号电机15来驱动转芯11,使得输液袋的高度合适。
[0035]
当需要进行伤病员转运时,智能转运输液架会从病床上下来,并跟随医护人员进行运动,如果是列车内转运,由于列车在正常运动时,会产生晃动,此时控制模块9根据加速度传感器73采集到的加速度数值以及加速度持续时间来调整底座的模式。如果加速度较小,且没有加速度长时间的持续存在的情况,则将连接部4与承载台64贴合在一起,使得配重球63不会随着车辆晃动进行摆动,尽量减小输液袋与伤病员之间的相对距离变化,使得伤病员可以接收较为稳定的输液。
[0036]
当加速度传感器73检测的加速度较大,但是并没有加速度长时间持续存在的情况,此时及时的控制一号平台41与称重台分离,使得该智能转运输液架进行摆动模式来保持输液架自身的稳定性。
[0037]
当加速度传感器73监测到加速度较大,且有加速度长时间存在的情况,此时控制模块9控制称重台与底盘7贴合,并同时使得一号平台41与承载台64贴合,使得配重球63通过底盘7的刹车孔72与车厢面接触,增大与车厢面的接触面积,同时也降低了重心,防止智能运输转运架在车厢内发生滑动,出现针头掉落的以及其他的风险。
[0038]
如果是需要进行离车转运,则根据红外测距传感器13和摄像头14来采集路面情况,并针对里面情况来调整底座的模式。当离车转运达到目的地时,控制模块9控制转芯11将挂钩部2升高,并脱离支撑杆1,由医护人员拿走,然后返回到卫生专列上。
[0039]
本申请的智能转运输液架,可以随着病人进行自动移动,节省了人力资源,避免了医护人员在卫生专列摔倒后导致的伤病员脱针以及出现其他意外的情况。本申请的运输架的平衡部6使得本申请具有抗摇晃的特性,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而且还可以进行离车转运,同时在智能转运输液架上的扫码器3可以实现对病人信息的追踪和确认。
[0040]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创造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创造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创造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