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服务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共享医养陪护平台。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从1980年开始,推行了35年的城镇人口独生子女政策真正宣告终结。4+2+2家庭模式生活压力大。双独家庭组成的4+2+2家庭模式在养老和育儿方面存在巨大的压力。
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进行了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老人服务和养老方式面临挑战全国约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一些大城市调查,空巢家庭已占30%。据调查,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但当前也存在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医疗卫生和养老原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由不同部门主理,长期以来呈分立状态。实际上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存在大量重叠工作。老年人既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也是养老服务的目标人群,而目前两类服务无法做到信息互通和流程融合,导致大量重复摸排、重复采集信息和重复服务,造成服务资源浪费。目前政府养老服务仍依赖纸质和人工,包括纸质申请、人工审查、人工上门服务、纸质评估问卷等,流程繁琐且效率低下。由此可见,目前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流程重复、效率低,服务效果缺乏数据支持,难以监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共享医养陪护平台,实现健康数据的互通共享,实现医养结合服务,能有效解决老人养老、就医和健康问题,减少资源浪费及重复工作,提高服务有效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共享医养陪护平台,其包括:服务端系统以及与所述服务端系统通信的客户端程序;所述服务端系统包括交流模块、陪护模块、生活模块、医养模块以及数据库;所述数据库设有用户库,用于存储对应各个用户的身份信息、住址信息、疾病信息、关照时段;所述交流模块、陪护模块、生活模块、医养模块分别具有调用所述用户库的权限。
优选的,所述交流模块设有同病匹配模块、即时通信模块;所述同病匹配模块调用所述用户库中各个用户的疾病字段,并根据相同值的匹配结果,将具有相同疾病的用户归纳为同病小群体;所述即时通信模块用于所述同病小群体内的多个客户对话联络。
优选的,所述陪护模块设有需求发布模块和供需匹配模块;所述数据库还设有资源库,所述资源库内存储有护工信息,所述护工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字段、工作时段、空闲时段;所述需求发布模块调用所述用户库数据,并对带有关照时段数据的用户身份信息归纳为需求群体,所述需求发布模块对所述需求群体进行循环播送;所述供求匹配模块对所述需求群体及所述资源库进行匹配,将对应空闲时段与所述关照时段数据值相同的护工信息推送给相应的客户端。
优选的,所述生活模块包括配餐模块、住宿模块和救护拼车模块;所述配餐模块内设有营养配餐表,所述数据库设有供餐库,各个所述客户端程序将提供食物名称上传至供餐库进行发布,所述配餐模块调用所述用户库中的疾病信息数据结合所述营养配餐表对供餐库中的数据生选菜单,并将所述选菜单推送给客户端程序,用户通过客户端程序选取所述点菜单内的餐品,最终通过配送服务到达用户手中;所述住宿模块设有第一外部数据接口,并通过所述第一外部数据接口与房屋中介的资管系统连接;所述救护拼车模块设有第二外部数据接口,并通过所述第二外部数据接口与拼车平台连接。
优选的,所述医养模块包括选择页面,所述选择页面包括多个介绍板块,各个所述介绍板块分别设有第三外部数据接口,各个所述第三外部数据接口分别与对应的医养中心平台连接。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在服务端系统中,交流模块设有同病匹配模块、即时通信模块;所述同病匹配模块调用各个所述用户的疾病字段,并根据相同值的匹配结果,将具有相同疾病的用户归纳为同病小群体;所述即时通信模块用于所述同病小群体内的多个客户对话联络。基于同病相怜理论,具有相同疾病的用户进行疾病方面相关沟通并分享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心理的支撑和陪伴,在病情沟通中,从发病心理学角度,还能稳定心情。同时具有相同字段属性的家属,通过匹配模块能够找到共同倾诉的对象和渠道,从而能更好的沟通并相互支持,能积极建设心理防线,能更好的调整心态应对挑战。护理人员通过客户端程序中的护工注册程序进行注册,其相关数据存储于资源库中,数据字段包括护理人员的个人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从业时间经历等,从而实现等级管理。供需匹配模块根据护理人员的空闲时间与用户的需求时间进行配对,从而使护理人员能过服务更多的有需求的用户,达到了陪护资源共享的目的。生活模块主要解决吃住难题,通过服务于平台的快递配送机构,将用户手中多余的饭菜进行发布,不但节约粮食,还对有需要的用户提供支持,并且基于用户自身的饮食结构,其制作的饭菜更适合具有相同身体条件的其他用户。而对于住宿需求,该平台与房产租赁行业的第第三方服务平台进行互联,从而提供住宿方面的服务支持。医养模块在用户有需要时,能够选择满意的第三方医养中心,而第三方的医养中心通过调取用户库的用户资料,来进行高效的沟通及提供更好的服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整体系统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交流模块通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陪护模块通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生活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医养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根据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共享医养陪护平台,其包括:服务端系统以及与所述服务端系统通信的客户端程序;所述服务端系统包括交流模块、陪护模块、生活模块、医养模块以及数据库;所述数据库设有用户库,用于存储对应各个用户的身份信息、住址信息、疾病信息、关照时段;所述交流模块、陪护模块、生活模块、医养模块分别具有调用所述用户库的权限。
上述设置中,客户端程序安装在pc、手机、平板电脑的个人智能通信设备中,并通过注册程序进行用户注册,其中注册信息中包括用户类型,例如老人、患者、护工、医生、家属等选项;对于用户类型为老人或患者的用户,还需填写自身的疾病信息,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疾病,这些疾病的名称采用选项形式来进行勾选,在用户注册过程中的信息全部存储在用户库中;用户库中还包括多个大数据中的常用字段,例如姓名、性别、住址等。而服务端系统,则是搭建在服务器主机内的软件系统,用于响应、服务客户端程序,并存储用户数据,作为用户之间的沟通的桥梁,其中的交流模块、陪护模块、生活模块以及医养模块根据客户端程序的请求调用用户库,并开展各自的功能或与外部的三方平台进行数据通信。
在服务端系统中,交流模块设有同病匹配模块、即时通信模块;所述同病匹配模块调用各个所述用户的疾病字段,并根据相同值的匹配结果,将具有相同疾病的用户归纳为同病小群体;所述即时通信模块用于所述同病小群体内的多个客户对话联络。
基于同病相怜理论,具有相同疾病的用户进行疾病方面相关沟通并分享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心理的支撑和陪伴,在病情沟通中,从发病心理学角度,还能稳定心情。同时具有相同字段属性的家属,通过匹配模块能够找到共同倾诉的对象和渠道,从而能更好的沟通并相互支持,能积极建设心理防线,能更好的调整心态应对挑战。
所述陪护模块设有需求发布模块和供需匹配模块;所述数据库还设有资源库,所述资源库内存储有护工信息,所述护工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字段、工作时段、空闲时段;所述需求发布模块调用所述用户库数据,并对带有关照时段数据的用户身份信息归纳为需求群体,所述需求发布模块对所述需求群体进行循环播送;所述供求匹配模块对所述需求群体及所述资源库进行匹配,将对应空闲时段与所述关照时段数据值相同的护工信息推送给相应的客户端。
该设置中,护理人员通过客户端程序中的护工注册程序进行注册,其相关数据存储于资源库中,数据字段包括护理人员的个人基本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从业时间经历等,从而实现等级管理。
供需匹配模块根据护理人员的空闲时间与用户的需求时间进行配对,从而使护理人员能过服务更多的有需求的用户,达到了陪护资源共享的目的。
所述生活模块包括配餐模块、住宿模块和救护拼车模块;所述配餐模块内设有营养配餐表,所述数据库设有供餐库,各个所述客户端程序将提供食物名称上传至供餐库进行发布,所述配餐模块调用所述用户库中的疾病信息数据结合所述营养配餐表对供餐库中的数据生选菜单,并将所述选菜单推送给客户端程序,用户通过客户端程序选取所述点菜单内的餐品,最终通过配送服务到达用户手中;所述住宿模块设有第一外部数据接口,并通过所述第一外部数据接口与房屋中介的资管系统连接;所述救护拼车模块设有第二外部数据接口,并通过所述第二外部数据接口与拼车平台连接。
生活模块主要解决吃住难题,通过服务于平台的快递配送机构,将用户手中多余的饭菜进行发布,不但节约粮食,还对有需要的用户提供支持,并且基于用户自身的饮食结构,其制作的饭菜更适合具有相同身体条件的其他用户。而对于住宿需求,该平台与房产租赁行业的第第三方服务平台进行互联,从而提供住宿方面的服务支持。
医养模块包括选择页面,所述选择页面包括多个介绍板块,各个所述介绍板块分别设有第三外部数据接口,各个所述第三外部数据接口分别与对应的医养中心平台连接。从而在用户有需要时,能够选择满意的第三方医养中心,而第三方的医养中心通过调取用户库的用户资料,来进行高效的沟通及提供更好的服务。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