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压力性损伤垫枕

文档序号:26396733发布日期:2021-08-24 16:07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防压力性损伤垫枕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压力性损伤垫枕。



背景技术: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下肢因慢性动脉血管阻塞导致下肢缺血、缺氧、疼痛,患者被动长期卧床。另对于脑卒中后遗症致单侧或双侧下肢瘫痪而卧床时间较久的患者,其足部长期不活动且床板较硬,从而导致双足骨隆突处如:足踝部、足跟部的压力性损伤。由于创伤或外科手术后双下肢被动体位的患者,因被动体位导致下肢活动受限,同样容易发生足踝部和足跟部的压力性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防压力性损伤垫枕,达到避免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压力性损伤垫枕,包括主体,所述的主体外部设置有枕套,所述的主体与枕套之间填充有泡沫粒子,所述枕套背对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棉布透气层,所述枕套与脚后跟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枕套通过泡沫粒子填充,枕套整体的形状与脚后跟处对应,将足部置于棉布透气层上后,足部受到的压力减小,达到不易造成压力性损伤的目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主体背对枕套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脚后跟贴合的密封套,所述的密封套上设置有充气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遇到压力性损伤高危风险的患者时,通过充气口对密封套充气,使密封套的形状符合脚后跟的形状,将足部置于密封套上时,能够减小对足部造成的压力,提升对足部的保护作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主机,所述的主机连接有探头,所述的探头的内部设置有与主机电连接的光源,所述的探头内设置有第一凸透镜,所述光源位于第一凸透镜的焦点上,所述的探头通过调节机构连接有透明片,所述透明片上设置有多个正交的横槽和竖槽,所述横槽和竖槽内设置有红透光层,所述的探头内设置有第二凸透镜,所述的透明片位于第二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患者将足部置于枕套上,医护人员可将探头从主机上取下,主机对探头供电,光源发光,光线透过第一凸透镜时折射成平行光,平行光穿过透明片,最后经过第二凸透镜从探头射出,使透明片上的红透光层放大并在患者的足部上成像,在患者的创伤部分上形成数量较多的由横槽和竖槽所形成的红色的田字格,通过数田字格的数量,可快速纪录患者的创伤面积,免去用尺子测量创口长和宽计算面积的过程,同时减少尺子不慎碰触创口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极大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医疗安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定位框、定位组件、位移管、驱动管、弧形槽、直槽和伸缩杆,所述的透明片固定于定位框上,所述的定位框通过所述定位组件固定于位移管上,所述的探头上开设有驱动槽,所述的驱动管转动连接于探头内且驱动管的驱动部从驱动槽伸出,所述的弧形槽开设于驱动管的外壁上,所述的直槽开设于探头的内壁上,所述的伸缩杆一端固定于位移管的外壁上,另一端穿过弧形槽并置于直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透明片固定于定位框上,将定位框通过定位组件固定于位移管上,通过驱动管上的驱动部带动驱动管转动,弧形槽的内壁与伸缩杆抵触,使伸缩杆带动位移管沿着直槽的长度方向移动,即可使透明片往靠近或远离第二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调节透明片的成像效果,以及可调节透明片在创伤部位的成像大小,适应不同的临床场景,提升实用性;并且,当透明片上的红透光层使用时间久而脱落时,通过定位组件能够便于将定位框更换,提升维修便捷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定位组件包括压杆、固定板、位移槽、位移块、弹性件、拉杆、滑柱、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三滑槽、第四滑槽、第五滑槽和第六滑槽,所述的固定板固定于位移管的侧壁上,所述的位移槽开设于固定板上,所述的位移块滑动连接于位移槽中,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位移块、固定板连接,所述的压杆一端固定于位移块的上端,另一端穿过固定板后从探头伸出,所述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第三滑槽、第四滑槽、第五滑槽、第六滑槽依次首尾相通且开设于位移块上,所述的拉杆的下端铰接于固定板上,所述的滑柱转动连接于拉杆的上端,所述的第一滑槽与第六滑槽之间形成下凹区,所述的第三滑槽和第四滑槽之间形成上凹区,所述的第一滑槽靠近下凹区的一端开设有下引导斜面,所述的第三滑槽靠近第二滑槽的一端开设有引导弧面,所述的第四滑槽靠近上凹区的一端开设有上引导斜面,所述的滑柱嵌设于上凹区或下凹区中,所述位移块的侧壁上开设有燕尾槽,所述的定位框滑动连接于燕尾槽中,所述燕尾槽的开口处滑动连接有用于与定位框抵触的挡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定位框沿着燕尾槽的长度方向移动,再将挡片滑动连接于燕尾槽的开口处,实现定位框与位移块之间固定连接,继而按压压杆,位移块下移,同时,滑柱与下引导斜面抵触并沿着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移动后与引导弧面抵触,松开压杆,滑柱与第三滑槽的内壁移动并嵌入到上凹区中,实现位移块定位,同时,透明片位于位移管的开口处,光线能够照射到透明片;再次按压压杆,位移块下移,滑柱与上引导斜面抵触沿着上引导斜面移动至第五滑槽中,松开压杆,通过弹性件的弹力作用,滑柱沿着第五滑槽、第六滑槽移动至下凹区中,从而实现位移块再次定位,从而达到便于装卸定位框的目的;同时,由于位移管距离探头的表面距离较大,不易使病床上大量灰尘进入到探头内部而遮挡光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探头上开设有滑孔,所述的滑孔内滑动连接有用于与足部抵触的支撑杆,所述的滑孔内滑动连接有按钮,按压所述按钮并通过卡紧机构使支撑杆往远离探头的方向移动并定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压按钮,使支撑杆往探头的方向移动并通过卡紧机构将支撑杆定位,使支撑杆与患者的足部抵触,避免因医护人员长时间握持探头而造成手部抖动,使医护人员能够快速数田字格数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卡紧机构包括定位管、定位块、定位杆、嵌槽、放置槽、弹簧和转向组件,所述的定位管固定于滑孔内,所述的按钮通过引导组件滑动连接于定位管内,所述的嵌槽开设于定位管的端部,所述的放置槽开设于定位管的外壁上,所述的定位杆固定于定位块的外壁上且置于嵌槽或放置槽中,所述的按钮与定位块抵触并通过所述转向组件驱动定位块转动,所述的支撑杆固定于定位块远离按钮的一端,所述的弹簧一端固定于滑孔的内壁上,另一端与定位块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压按钮,按钮沿着定位管的长度方向移动,定位块从定位管内移出并通过转向组件使定位块转动一定角度,同时,定位杆从放置槽内移出并与嵌槽对应,松开按钮,通过弹簧的弹力作用使定位杆嵌入到嵌槽中,实现支撑杆往远离探头的方向移动并定位;再次按压按钮,按钮与定位块抵触并通过转向组件使定位块转动,同时定位杆从嵌槽脱出后与放置槽对应,再次松开按钮,通过弹簧的弹力作用使定位杆滑入到放置槽中,同时,支撑杆随着定位块移动,支撑杆往靠近探头的方向移动,减小空间占用体积,不易对患者的足部造成损伤。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转向组件包括第一斜面、第二斜面,所述的第一斜面开设于按钮上,所述的第二斜面开设于定位块上,所述的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错位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按压按钮,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抵触,在定位杆从放置槽或嵌槽内移出时,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由错位转变为对应,使定位块与定位杆转动一定角度,操作简便。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主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加热垫,所述的加热垫与主机电连接,所述的棉布透气层和/或密封层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温度传感器与主机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热垫发热,能够对足部加热,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以便于患者康复。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主机的侧壁上开设有容纳腔,所述的容纳腔内设置有第一磁体,所述的探头的外壁上设置有第二磁体,所述的第一磁体与第二磁铁相吸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之间的吸引力,便于探头定位。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泡米粒子对枕套填充,使枕套符合人体工学,足部置于棉布透气层上后,足部受到的压力减小,达到不易造成压力性损伤的目的,当遇到压力性损伤高危风险的患者时,将密封套充气,形成气垫层,进一步降低受压处皮肤压力,适应更高风险的患者,提升实用性;

2、透明片上的红透光层在创口上成像,便于医护人员快速确认创口面积;

3、通过定位组件的设置便于更换和安装透明片;

4、驱动管转动,可调节红透光层在创口上的成像大小,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极大提升实用性;

5、按压按钮,支撑杆往远离探头的方向移动并与足部抵触,便于对探头支撑,以便于医护人员使用;

6、加热垫对枕套和/或密封套加热,促进患者足部血液循环,便于康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体现充气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体现主体与加热垫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体现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体现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体现卡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体;11、枕套;12、泡沫粒子;13、棉布透气层;14、密封套;141、橡胶层;142、编织层;15、充气口;21、加热垫;22、plc控制芯片;23、温度传感器;3、主机;31、容纳腔;32、第一磁体;33、第二磁体;4、探头;41、光源;42、第一凸透镜;43、透明片;44、横槽;45、竖槽;46、红透光层;47、第二凸透镜;5、调节机构;51、定位框;52、位移管;53、驱动管;531、驱动部;54、弧形槽;55、伸缩杆;551、内杆;552、套杆;6、定位组件;61、压杆;62、固定板;63、位移槽;64、位移块;65、弹性件;66、拉杆;67、滑柱;681、第一滑槽;682、第二滑槽;683、第三滑槽;684、第四滑槽;685、第五滑槽;686、第六滑槽;71、下引导斜面;72、上引导斜面;73、引导弧面;74、燕尾槽;75、挡片;8、卡紧机构;81、定位管;82、定位块;83、定位杆;84、嵌槽;85、放置槽;86、弹簧;87、支撑杆;88、按钮;9、转向组件;91、第一斜面;92、第二斜面;100、引导组件;101、引导块;102、引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一种防压力性损伤垫枕,包括主体1,在主体1外部一侧包覆有枕套11,在主体1与枕套11之间填充有泡沫粒子12。该泡沫粒子12为直径为0.5mm的保丽龙颗粒。在枕套11背对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棉布透气层13。枕套11在经过泡沫粒子12填充后符合人体工学。

在主体1外部背对枕套11的一侧包覆有密封套14,该密封套14包括橡胶层141和编织层142。橡胶层141涂布固定于编织层142的一侧。编织层142为编织牛仔布。在密封套14上设置充气口15;充气口15用以连接气泵(图中未示出)。

对于压力性损伤风险较低的患者,将主体1置于病床上,使枕套11朝上,患者将足部置于枕套11上并通过棉布透气层13支撑。棉布具有较好的透气效果,使接触面皮肤保持干爽,并且,由于枕套11的形状与脚后跟贴合,极大减小对足部造成的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理,对于压力性损伤高危风险的患者,将主体1置于病床上,枕套11朝下,通过充气口15对密封层充气,使密封层鼓起形成气垫层并符合人体工学。患者将足部置于密封层上,极大减小对足部的压力。从而降低足部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提升实用性。

在主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加热垫21,加热垫21与主机3内的plc控制芯片22电连接。在棉布透气层13和/或密封层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23。温度传感器23与主机3内的plc控制芯片22电连接。加热垫21启动,对棉布透气层13和/或密封层加热。当棉布透气层13和/或密封层的温度大于等于40摄氏度时,温度传感器23发送电信号至plc控制芯片22,plc控制芯片22发送电信号至加热垫21,加热垫21停止工作。当棉布透气层13和/或密封层的温度小于等于36摄氏度时,温度传感器23发送电信号至plc控制芯片22,plc控制芯片22发送电信号至加热垫21,加热垫21启动。主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加热垫21的控制开关。

在主体1的侧壁上连接有主机3,在主机3远离主体1的一侧连接有探头4。为了便于放置探头4,在主机3的侧壁上开设有容纳腔31,在容纳腔31内固定有第一磁体32,在探头4的外壁上固定有第二磁体33;第一磁体32与第二磁铁相吸引。

在探头4的内部开设有安装腔。在安装腔内固定有与主机3电连接的光源41。光源41为led灯。在主机3上设置有用于光源41的开关(图中未示出)。探头4内通过胶水固定有第一凸透镜42,光源41位于第一凸透镜42的焦点上。探头4通过调节机构5连接有透明片43。

在透明片43上开设有多个正交的横槽44和竖槽45,横槽44和竖槽45的宽度均为0.1mm。相邻两个横槽44和相邻两个竖槽45之间的距离均为0.2cm。横槽44和竖槽45内设置有红透光层46,红透光层46采用透光油墨制成。在透明片43上形成多个红色的田字格。在探头4内通过胶水固定有第二凸透镜47。透明片43位于第二凸透镜47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第一凸透镜42和第二凸透镜47同轴设置,并且,第二凸透镜47的主光轴与透明片43垂直设置。第二凸透镜47位于安装腔的开口处。

主机3对光源41供电,光源41发光,经过第一凸透镜42折射成平行光线,平行光线穿过透明片43后射到第二凸透镜47上,最后光线从第二凸透镜47穿出。

当医护人员将探头4朝向创口,上述的光线照射到创口,并在创口上成像,该成像为透明片43上放大的田字格。因而该成像能够覆盖创口。医护人员可通过数田字格的数量,以快速确定当前的创口面积。免去用尺子测量创口长、宽计算面积的过程,同时减少尺子不慎碰触创口导致交叉感染的风险,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医疗安全。

上述的调节机构5包括定位框51、定位组件6、位移管52、驱动管53、弧形槽54、直槽和伸缩杆55。透明片43通过胶水固定于定位框51上,定位框51通过该定位组件6固定于位移管52上,使穿过位移管52的光线能够穿过田字格。

在探头4的内壁上开设有驱动槽,驱动管53转动连接于探头4内且驱动管53的驱动部531从驱动槽伸出。弧形槽54开设于驱动管53的外壁上,直槽开设于探头4的内壁上。直槽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凸透镜47的主光轴平行。伸缩杆55一端固定于位移管52的外壁上,另一端穿过弧形槽54并置于直槽中。

驱动管53、位移管52均与第二凸透镜47的主光轴同轴设置。

通过驱动部531带动驱动管53旋转,弧形槽54的内壁与伸缩杆55抵触,使伸缩杆55沿着直槽的长度方向移动,即可使位移管52带动透明片43同步移动,从而能够调节上述的成像大小。

从而能够在患者的创口处调节并成像得到1cm*1cm的田字格。

该透明片43的移动行程为第二凸透镜47的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

上述的伸缩杆55包括内杆551、套杆552以及螺旋弹片。螺旋弹片的两端分别与套杆552的内壁、内杆551固定连接。内杆551固定于位移管52的外壁上,套杆552穿过弧形槽54并滑动连接于直槽中。

上述的定位组件6包括压杆61、固定板62、位移槽63、位移块64、弹性件65、拉杆66、滑柱67、第一滑槽681、第二滑槽682、第三滑槽683、第四滑槽684、第五滑槽685和第六滑槽686。固定板62固定于位移管52的侧壁上,位移槽63竖直开设于固定板62上,该位移槽63包括内壁上开具有的工形槽。位移块64滑动连接于位移槽63中。

弹性件65的两端分别与位移块64、固定板62固定连接。压杆61一端固定于位移块64的上端,另一端穿过固定板62后从探头4伸出。压杆61和弹性件65分别位于固定板62的两端。

第一滑槽681、第二滑槽682、第三滑槽683、第四滑槽684、第五滑槽685、第六滑槽686依次首尾相通且开设于位移块64上。拉杆66的下端铰接于固定板62上,滑柱67转动连接于拉杆66的上端。拉杆66的长度方向与位移槽63的长度方向平行。

在第一滑槽681与第六滑槽686之间形成下凹区,在第三滑槽683和第四滑槽684之间形成上凹区。滑柱67嵌设于上凹区或下凹区中。第一滑槽681靠近下凹区的一端开设有下引导斜面71;第三滑槽683靠近第二滑槽682的一端开设有引导弧面73;第四滑槽684靠近上凹区的一端开设有上引导斜面72。

当滑柱67嵌设于上凹区或下凹区中时,拉杆66的长度方向与压杆61的长度方向平行。

在位移块64的侧壁上开设有燕尾槽74,定位框51滑动连接于燕尾槽74中。在燕尾槽74的开口处滑动连接有用于与定位框51的上端抵触的挡片75。

将透明片43固定于定位框51上,将定位框51沿着燕尾槽74的长度方向移动,再将挡片75滑动连接于燕尾槽74的开口处,实现定位框51与位移块64之间固定连接。继而按压压杆61,位移块64下移,同时,滑柱67与下引导斜面71抵触并沿着第一滑槽681、第二滑槽682移动后与引导弧面73抵触,松开压杆61,滑柱67与第三滑槽683的内壁移动并嵌入到上凹区中,实现位移块64定位,同时,实现透明片43定位。使穿过位移管52的光线能够穿过田字格。

再次按压压杆61,位移块64下移,滑柱67与上引导斜面72抵触沿着上引导斜面72移动至第五滑槽685中,松开压杆61,通过弹性件65的弹力作用,滑柱67沿着第五滑槽685、第六滑槽686移动至下凹区中,从而实现位移块64再次定位,从而达到便于装卸定位框51的目的;同时,由于位移管52距离探头4的表面距离较大,不易使病床上大量灰尘进入到探头4内部而遮挡光线。

沿着探头4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滑孔,在滑孔内滑动连接有用于与足部抵触的支撑杆87。在滑孔内滑动连接有按钮88,按压按钮88并通过卡紧机构8使支撑杆87往远离探头4的方向移动并定位。

卡紧机构8包括定位管81、定位块82、定位杆83、嵌槽84、放置槽85、弹簧86和转向组件9。定位管81固定于滑孔内,按钮88通过引导组件100滑动连接于定位管81内。引导组件100包括引导块101和引导槽102,引导槽102开设于定位管81的内壁上且一端封口。引导块101固定于按钮88的外壁上且滑动连接于引导槽102中,使按钮88能够滑动连接于定位管81中且无法从定位管81内脱出。

嵌槽84开设于定位管81的端部,放置槽85开设于定位管81的外壁上。定位杆83固定于定位块82的外壁上且置于嵌槽84或放置槽85中。按钮88与定位块82抵触并通过转向组件9驱动定位块82转动。

支撑杆87固定于定位块82远离按钮88的一端。弹簧86一端固定于滑孔的内壁上,另一端与定位块82抵触。

转向组件9包括第一斜面91、第二斜面92。第一斜面91开设于按钮88朝向定位块82的一端上;第二斜面92开设于定位块82朝向按钮88的一端上。第一斜面91与第二斜面92错位设置。

按压按钮88,按钮88沿着定位管81的长度方向移动,定位块82从定位管81内移出并通过第一斜面91与第二斜面92由错位变为对齐,使定位块82转动一定角度,同时,定位杆83从放置槽85内移出并与嵌槽84对应,松开按钮88,通过弹簧86的弹力作用使定位杆83嵌入到嵌槽84中,实现支撑杆87往远离探头4的方向移动并定位。

再次按压按钮88,按钮88与定位块82抵触并通过第一斜面91与第二斜面92由错位变为对齐,使定位块82再次转动一定角度,同时定位杆83从嵌槽84脱出后与放置槽85对应,松开按钮88,通过弹簧86的弹力作用使定位杆83滑入到放置槽85中,同时,支撑杆87随着定位块82移动,支撑杆87往靠近探头4的方向移动,减小空间占用体积,不易对患者的足部造成损伤。

综上所述,使用时,患者将足部置于棉布透气层13或密封套14上,减小对足部产生的压力,不易造成压力性损伤或促进伤口愈合。医护人员拿取探头4,按压按钮88,支撑杆87伸出,支撑杆87与患者的足部抵触,光源41点亮,田字格在创口处成像,可使医护人员快速查看创口面积,检查愈合情况。开启发热垫,能够对足部加热、保温,改善足部血液循环,进一步促进伤口愈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