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对强迫症状的心理评估及干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263280发布日期:2021-11-05 22:51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虚拟现实应用领域,具体涉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对强迫症状的心理评估及干预方法。


背景技术:

2.强迫症(ocd)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3.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传统治疗方法:(1)心理治疗,即治疗师与患者面对面沟通,通过认知行为训练、思维阻断训练、暴露反应训练、放松训练等;(2)药物治疗;(3)物理治疗等。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对碎片场景的识别/分类和理解、选定,自动自主建立虚拟场景,训练场景从轻度到重度逐次变化,自动调整、自主调整或者干预式调整,配合虚实融合训练流程和发病关联因素的追溯性认知、并主观表达出与症状有关因素图景的具体解决行为,使得顽固性、迁延性、多重性的强迫症能在传统训练方法上,增加另一种无论对施行者和训练者,能更多从症状根源上,从具象中找到针对性、可控性、智能化的解决强迫症的方法。
5.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对强迫症状的心理评估及干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训练者填写强迫症相关的量表,进行评估;s2、训练者佩戴vr头盔,进入平缓、松弛、无刺激的场景;s3、机器人向训练者介绍训练流程,并在轻松场景中先后出现若干选项,所述选项包括图像库选择进入、视频库选择进入、建模场景库选择进入;s4、训练者依次对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进行选择,即当对图像库选择完毕后,进行视频库选择,视频库选择完毕后,进行建模场景库选择;s5、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均需要进行多模态选择,使用多模态控制,训练者对每次呈现物件的不同图像进行不断切换,并且打分,分别选出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的最优组合分;s6、系统根据分别选出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的最优组合分,及量表评分,
与每一个库中相应的片段图形资料,自动生成相应的完整训练场景模型及制定相应的干预训练计划;s7、在训练者进行干预训练时,通过训练场景的逐级加强,并有摄像头和生物反馈设备记录训练者在训练时的状态,并传输给后台做数据存储和分析;s8、训练场景根据收到的实时视频及训练者认知评价进行评估,并给出报告和训练调整计划;s9、训练者单次训练结束,生理状态恢复至常态后,训练者对训练场景中含有的主题内容进行手动拆除;s10、将场景主题片段归入之前的图像库、视频库、建模场景库,训练者更加明确强迫症状的具体原因,并通过亲手拆除训练场景,强化暗示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的告别,强化训练效果;s11、重复步骤s3

s10,直至训练者流畅完成本次干预训练计划中的所有训练,训练结束。
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步骤s2开始进入训练场景前,为之后的图像、视频和建模场景要素选择,进行心理压力的清空准备,所述清空准备包括让患者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放松呼吸,并做舒缓的肢体活动。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步骤s6中,根据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的最优组合分,结合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中对应的片段图形资料,通过模型自动生成相应的完整训练场景模型,并根据模型分析将训练场景进行逐级加强,形成阶梯式训练场景,通过摄像头和生物反馈设备记录训练者在训练时的生理状态,生理状态包括生理状态临界值和生理状态阈值,生理状态临界值用于监控训练者是否需要重复训练场景,生理状态阈值用于监控训练者是否能够继续训练;在步骤s3

10中,当训练者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并到达生理状态阈值上限时,停止训练;当训练者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到达生理状态临界值未达生理状态阈值上限时,停止后续训练,重复当前训练场景之前的训练步骤以及当前训练场景;当训练者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未到达生理状态临界值,继续训练;在步骤s3

s10中,当训练者完成训练后,需亲手在场景中手动拆除场景要素并将之归类到原先库中。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步骤s7中,逐级训练场景根据实时视分析,为下一次干预训练调整生理状态临界值和生理状态临界值。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步骤s9中,手动拆除训练场景并将场景要素归类,暗示和鼓励训练者,强化暗示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的告别,强化训练效果。
10.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利用机器学习和虚拟现实技术,充分模拟场景,通过场景自动组合、逐级加强、认知训练、行为矫正等教导训练,生理参数监控、使训练者不断学习如何认知强迫观念,并进行强迫行为矫正;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使训练者增加自身的心理素质,克服强迫症状心理;操作者在训练后与训练者沟通和总结训练时的心理问题,辅助训练者树立正确的、强大的心理。
具体实施方式
11.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1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对强迫症状的心理评估及干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
骤:s1、训练者填写强迫症相关的量表,进行评估;s2、训练者佩戴vr头盔,进入平缓、松弛、无刺激的场景;s3、机器人向训练者介绍训练流程,并在轻松场景中先后出现若干选项,所述选项包括图像库选择进入、视频库选择进入、建模场景库选择进入;s4、训练者依次对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进行选择,即当对图像库选择完毕后,进行视频库选择,视频库选择完毕后,进行建模场景库选择;s5、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均需要进行多模态选择,使用多模态控制,训练者对每次呈现物件的不同图像进行不断切换,并且打分,分别选出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的最优组合分;s6、系统根据分别选出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的最优组合分,及量表评分,与每一个库中相应的片段图形资料,自动生成相应的完整训练场景模型及制定相应的干预训练计划;s7、在训练者进行干预训练时,通过训练场景的逐级加强,并有摄像头和生物反馈设备记录训练者在训练时的状态,并传输给后台做数据存储和分析;s8、训练场景根据收到的实时视频及训练者认知评价进行评估,并给出报告和训练调整计划;s9、训练者单次训练结束,生理状态恢复至常态后,训练者对训练场景中含有的主题内容进行手动拆除;s10、将场景主题片段归入之前的图像库、视频库、建模场景库,训练者更加明确强迫症状的具体原因,并通过亲手拆除训练场景,强化暗示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的告别,强化训练效果;s11、重复步骤s3

s10,直至训练者流畅完成本次干预训练计划中的所有训练,训练结束。
13.步骤s2开始进入训练场景前,为之后的图像、视频和建模场景要素选择,进行心理压力的清空准备,所述清空准备包括让患者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放松呼吸,并做舒缓的肢体活动。
14.步骤s6中,根据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的最优组合分,结合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中对应的片段图形资料,通过模型自动生成相应的完整训练场景模型,并根据模型分析将训练场景进行逐级加强,形成阶梯式训练场景,通过摄像头和生物反馈设备记录训练者在训练时的生理状态,生理状态包括生理状态临界值和生理状态阈值,生理状态临界值用于监控训练者是否需要重复训练场景,生理状态阈值用于监控训练者是否能够继续训练;在步骤s3

10中,当训练者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并到达生理状态阈值上限时,停止训练;当训练者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到达生理状态临界值未达生理状态阈值上限时,停止后续训练,重复当前训练场景之前的训练步骤以及当前训练场景;当训练者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未到达生理状态临界值,继续训练;在步骤s3

s10中,当训练者完成训练后,需亲手在场景中手动拆除场景要素并将之归类到原先库中。
15.步骤s7中,逐级训练场景根据实时视分析,为下一次干预训练调整生理状态临界值和生理状态临界值。
16.步骤s9中,手动拆除训练场景并将场景要素归类,暗示和鼓励训练者,强化暗示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的告别,强化训练效果。
17.本训练方法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强迫症发病诱因图景随机由图像库、视频库、建模场景库调取,并展示给患者,通过多模态和跨模态检索,检测目标和眼动跟踪及相应目标之间关系,确定场景识别/分类、确定场景理解和选定,从而将碎片化的发病相关的因素自主生成带有发病诱因的训练场景,训练场景从轻度到重度,逐次递增;自动调整、自主调整或者干预式调整,为使得训练更加真实,训练的过程中,根据患者对训练的接收程度,如接收程度高,可适当增加与场景相关的实物,通过触觉感知,配合场景视觉感知,达到增强认识感觉和训练效果。
18.单次训练完成后,患者手势互动,将训练场景中与症状有关的因素图景分类还和原到图像库、视频库和建模场景库,并主观表达出与症状有关因素图景的具体解决行为,再次强化认识训练的效果,同时对描述性语言的选择,对照前后训练所影响到的情绪反应变化,为下次训练积累参考,直至训练结束。
19.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利用机器学习和虚拟现实技术,充分模拟场景,通过场景自动组合、逐级加强、认知训练、行为矫正等教导训练,生理参数监控、使训练者不断学习如何认知强迫观念,并进行强迫行为矫正;通过不断的重复训练,使训练者增加自身的心理素质,克服强迫症状心理;操作者在训练后与训练者沟通和总结训练时的心理问题,辅助训练者树立正确的、强大的心理。
20.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