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技术涉及微针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2.银屑病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症状是皮肤出现红斑且覆盖银白色鳞屑,目前还未发现有效根治银屑病的方法,只能应用对症支持疗法缓解病情。
3.甲氨蝶呤(mtx)、环孢素、维a酸类、硫唑嘌呤、羟基脲、来氟米特、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和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tnf-α)等是银屑病临床治疗指南中的常用系统药物,双面神激酶抑制剂(jak抑制剂)、il12/23抗体、il17a抗体、il23p19抗体是治疗银屑病的新型药物,但以上药物系统给药效率低,并且往往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比如:胃肠道毒性、肝脏损害、骨髓抑制、免疫力低下导致感染等。因此,局部经皮给药成为近年来治疗银屑病的研究热点,但是皮肤的最外层是人体最重要的屏障—角质层,将药物直接涂于皮肤表面是很难完全透过的,这就导致经皮给药治疗银屑病总是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改善将药物直接涂于皮肤表面对治疗银屑病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包括基板部分和多个针尖部分,所述针尖部分阵列排布于所述基板部分的同一侧表面上,所述基板部分和所述针尖部分由相同组分配比的原材料一体固化成型,该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0007][0008]
所述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的分子量为1000kda-3000kda。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的分子量加工至1000kda-3000kda,可以有效促进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相溶”于蒸馏水、可溶性降解材料中,而保湿添加剂则可以使该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具有一定的保湿效果,且上述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基本为无色透明状态,内部不会存在明显的颗粒感,且当针尖部分刺入皮肤后,整个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会溶化为液体或者胶体状态,基板部分和多个针尖部分内部的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都会顺着针尖部分所刺出的孔洞进入皮肤内部,相较于将药物直接涂于皮肤表面,更利于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被吸收利用,治疗效果更佳。
[0010]
可选的,所述可溶性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所述可溶性降解材料为以下材料中一种或者多种混合而成: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钠、麦芽糖、壳聚糖、硫酸软骨素钠、海藻酸钠、支链淀粉、聚乳酸、聚乙醇酸、聚氧化乙烯、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半酯共聚物、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聚乙烯醇、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
[0011]
可选的,所述可溶性降解材料由小分子透明质酸钠和超小分子透明质酸钠混合而成,小分子透明质酸钠和超小分子透明质酸钠的重量比为4:1,所述小分子透明质酸钠的分子量为10kda-1000kda,所述超小分子透明质酸钠的分子量为25da-10kda。
[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配比方式制得的可溶性降解材料,具有更好的可溶性,基本上确保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溶化后,很快就能被皮肤吸收,小分子透明质酸钠和超小分子透明质酸钠被吸收的过程中,有效辅助带动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进入皮肤内,具有较好的药效吸收效果。
[0013]
可选的,所述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为以下材料中一种或者多种混合而成:甲氨蝶呤、环孢素、维a酸类、硫唑嘌呤、羟基脲、来氟米特、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抗肿瘤坏死因子-α、双面神激酶抑制剂、il12/23抗体、il17a抗体、il23p19抗体。
[0014]
可选的,所述保湿添加剂为以下材料中一种或者多种混合而成:甘油、维生素e、尿素、神经酰胺、氨基酸、水解胶原蛋白。
[0015]
可选的,任意一个所述针尖部分的高度为100-1500微米,底径为100-1500微米,相邻两个所述针尖部分的尖端距离为200-2000微米。
[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邻两个针尖部分之间不易相互干扰,方便针尖部分刺入皮肤,而且该设计的针尖部分,结构较为牢固,不易出现断针现象,品质更高。
[0017]
可选的,所述针尖部分的数量在500-10000根之间。
[001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防止针尖部分过于稀疏或者过于密集,在不影响给药效果的基础上,有利于控制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的制作成本。
[0019]
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如上述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20]
一种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
步骤一,制作pdms微针模具:将pdms和固化剂按质量比10:1混合,搅拌均匀后抽真空处理直至其内部气泡,将混合液倒在金属模具上,固化加热2小时,加热温度为85℃,脱膜后得到模板柸膜,封装待用,然后按照pdms微针模具的厚度和所需的微针的参数调节激光雕刻机雕刻参数,进行刻蚀打孔,得到pdms微针模具;
[0022]
步骤二,制作注模液:将可溶性降解材料、保湿添加剂和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加入蒸馏水中,搅拌均匀,脱气泡得注模液;
[0023]
步骤三,膜液注射:将注模液注入pdms微针模具中,除水干燥;
[0024]
步骤四,脱膜:待完全干燥后,脱离模具,即可得到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
[002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制的pdms微针模具,不仅精度高,而且不易和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粘连,方便脱膜,从而可以间接提升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的生产效率和产品,也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品质。
[0026]
可选的,在步骤三中,注射注模液之前,对pdms微针模具进行用氧等离子体处理
10-20秒。
[002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氧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活化pdms微针模具的表面,且大幅降低模具表面自由能,从而将pdms的si-ch3官能团转换为si-oh官能团,进而创建出较为强大而永久的si-o-si链接,有效缓解了后续脱模过程中,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与pdms微针模具的粘连问题,方便脱膜,间接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0028]
可选的,在步骤三中,将注射有注模液的pdms微针模具在15℃以下且在-0.05mpa真空度的真空环境中放置,使pdms微针模具被完全填满后取出,然后再在15℃下干燥10-15小时,接着将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从pdms微针模具中剥离。
[002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真空环境下,注模液中的气体会被排出,从而制得的可溶微针贴片中不会轻易出现气泡,大幅度提升了产品品质。
[0030]
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31]
1.将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的分子量加工至1000kda-3000kda,可以有效促进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相溶”于蒸馏水、可溶性降解材料中,而保湿添加剂则可以使该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具有一定的保湿效果,且上述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基本为无色透明状态,内部不会存在明显的颗粒感,且当针尖部分刺入皮肤后,整个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会溶化为液体或者胶体状态,基板部分和多个针尖部分内部的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都会顺着针尖部分所刺出的孔洞进入皮肤内部,相较于将药物直接涂于皮肤表面,更利于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被吸收利用,治疗效果更佳;
[0032]
2.可溶性降解材料由小分子透明质酸钠和超小分子透明质酸钠混合而成,具有更好的可溶性,基本上确保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溶化后,很快就能被皮肤吸收,小分子透明质酸钠和超小分子透明质酸钠被吸收的过程中,有效辅助带动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进入皮肤内,具有较好的药效吸收效果。
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实施例一
[0034]
本技术实施例一公开一种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该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包括基板部分和多个针尖部分,所述针尖部分阵列排布于所述基板部分的同一侧表面上,所述基板部分和所述针尖部分由相同组分配比的原材料一体固化成型,任意一个所述针尖部分的高度为100-1500微米,底径为100-1500微米,相邻两个所述针尖部分的尖端距离为200-2000微米,相邻两个针尖部分之间不易相互干扰,方便针尖部分刺入皮肤,而且该设计的针尖部分,结构较为牢固,不易出现断针现象,品质更高;所述针尖部分的数量在500-10000根之间,有效防止针尖部分过于稀疏或者过于密集,在不影响给药效果的基础上,有利于控制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的制作成本。
[0035]
该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
[0036][0037]
所述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的分子量为1000kda-3000kda。
[0038]
所述可溶性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所述可溶性降解材料由小分子透明质酸钠和超小分子透明质酸钠混合而成,小分子透明质酸钠和超小分子透明质酸钠的重量比为4:1,所述小分子透明质酸钠的分子量为10kda-1000kda,所述超小分子透明质酸钠的分子量为25da-10kda。上述配比方式制得的可溶性降解材料,具有更好的可溶性,基本上确保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溶化后,很快就能被皮肤吸收,小分子透明质酸钠和超小分子透明质酸钠被吸收的过程中,有效辅助带动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进入皮肤内,具有较好的药效吸收效果。
[0039]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可溶性降解材料还可以为以下材料中一种或者多种混合而成:透明质酸、麦芽糖、壳聚糖、硫酸软骨素钠、海藻酸钠、支链淀粉、聚乳酸、聚乙醇酸、聚氧化乙烯、聚丙烯酸、聚丙烯酰胺、聚半酯共聚物(由甲基乙烯基醚和马来酸制得)、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聚乙烯醇、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混合。
[0040]
所述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为甲氨蝶呤,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还可以为以下材料中一种或者多种混合而成:环孢素、维a酸类、硫唑嘌呤、羟基脲、来氟米特、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抗肿瘤坏死因子-α、双面神激酶抑制剂、il12/23抗体、il17a抗体、il23p19抗体。
[0041]
所述保湿添加剂为水解胶原蛋白,在其他实施例中保湿添加剂还可以为以下材料中一种或者多种混合而成:甘油、维生素e、尿素、神经酰胺、氨基酸。
[0042]
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的实施原理为:将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的分子量加工至1000kda-3000kda,可以有效促进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相溶”于蒸馏水、可溶性降解材料中,而保湿添加剂则可以使该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具有一定的保湿效果,且上述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基本为无色透明状态,内部不会存在明显的颗粒感,且当针尖部分刺入皮肤后,整个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会溶化为液体或者胶体状态,基板部分和多个针尖部分内部的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都会顺着针尖部分所刺出的孔洞进入皮肤内部,相较于将药物直接涂于皮肤表面,更利于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被吸收利用,治疗效果更佳。
[0043]
本技术实施例一还公开一种上述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制作pdms微针模具:将pdms和固化剂按质量比10:1混合,搅拌均匀后抽真空处理直至其内部气泡,将混合液倒在金属模具上,固化加热2小时,加热温度为85℃,脱膜后得到模板柸膜,封装待用,然后按照pdms微针模具的厚度和所需的微针的参数调节激光雕刻机雕刻参数,进行刻蚀打孔,得到pdms微针模具;步骤二,制作注模液:参照预设的组分配比
将可溶性降解材料、保湿添加剂和小分子抗银屑病系统药物加入蒸馏水中,搅拌均匀,脱气泡得注模液;步骤三,膜液注射:将注模液注入pdms微针模具中,除水干燥;步骤四,脱膜:待完全干燥后,脱离模具,即可得到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
[0044]
定制的pdms微针模具,不仅精度高,而且不易和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粘连,方便脱膜,从而可以间接提升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的生产效率和产品,也有利于提升产品的品质。
[0045]
在步骤三中,注射注模液之前,对pdms微针模具进行用氧等离子体处理10-20秒,氧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活化pdms微针模具的表面,且大幅降低模具表面自由能,从而将pdms的si-ch3官能团转换为si-oh官能团,进而创建出较为强大而永久的si-o-si链接,有效缓解了后续脱模过程中,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与pdms微针模具的粘连问题,方便脱膜,间接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也提升了生产效率。
[0046]
在步骤三中,将注射有注模液的pdms微针模具在15℃以下且在-0.05mpa真空度的真空环境中放置,使pdms微针模具被完全填满后取出,然后再在15℃下干燥10-15小时,接着将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从pdms微针模具中剥离,在真空环境下,注模液中的气体会被排出,从而制得的可溶微针贴片中不会轻易出现气泡,大幅度提升了产品品质。
[0047]
实施例二至实施例四公开一种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具体成分配比不同,对比例一至对比例四,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具体成分配比不同。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和对比例一至对比例四的具体成分如表1所示:
[0048]
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和对比例一至对比例四的具体成分表
[0049][0050][0051]
治疗实施例:
[0052]
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对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模型皮损的治疗:
[0053]
1、取8周龄大小的balb/c雌性小鼠15只,每只小鼠背部脱毛处理形成大约2*3cm大小的无毛区域,在15只小鼠中随机选取16只,连续七天于每天相同时间在该区域涂抹62.5mg的5%咪喹莫特乳膏,建立银屑病皮损模型;
[0054]
2、8只未处理小鼠为空白对照组,其他8只模型鼠按4只一组随机分为两组:模型对照组(造模完成后不做任何处理)、微针处理组(造模完成后第二天在皮损处连续扎入四片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每片扎10分钟至针头头部分和基板部分完全溶解;
[0055]
3、在微针治疗完成24h后,观察比较各组小鼠银屑病皮损情况并拍照记录,统计pasi评分,其中,pasi评分=(红斑+浸润+脱屑)
×
皮损面积,可以观察到微针处理组小鼠的皮损情况相比,病情得到显著缓解,同时取皮损处组织做病理切片h&e染色,可发现银屑病用可溶微针贴片明显抑制了银屑病皮损的表皮病理性增生。
[0056]
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和对比例一至对比例四在治疗时采用的方法与治疗实施例相同,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和对比例一至对比例四治疗时的效果对照表如下:
[0057]
分组疾病模型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四对比例一对比例二对比例三对比例四pasi评分6.8
±
0.92.5
±
0.73.0
±
0.83.4
±
0.83.6
±
0.85.7
±
0.95.6
±
0.86.4
±
0.55.5
±
0.6
[0058]
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