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瓣膜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45528发布日期:2021-09-07 23:20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介入瓣膜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介入瓣膜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2.介入瓣膜系统作为新兴的瓣膜置换装置,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产品术前准备的快速准确性以及产品在体内释放回收的稳定可靠性、所配套的输送系统操作稳定性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在瓣膜系统配套的输送系统设计上,现有多为小尺寸且半封闭式的设计,在术者的操作准确及舒适、稳定性方面多有不足。现有技术中比较常见的输送系统结构设计,有电动控制手柄以及活动式大转轮机械操控手柄,此两种设计均存在部分不足之处。针对电动控制的收入及释放方式,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瓣膜收入及释放过程中的稳定性,但是却降低了操作者的手感,不能形成更加直观的器械操作反馈。而对于现有的大转轮设计,瓣膜在收放过程中,术者在转动转轮过程中转轮既存在旋转运动,还会存在和瓣膜收入囊同向的轴向运动,这对于术者操作过程中的舒适感和操控准确性产生了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介入瓣膜输送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输送系统转轮同时存在旋转运动和轴向运动而导致操控手感及准确性降低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介入瓣膜输送系统,其中,包括手柄组件和管路;
6.所述手柄组件包括壳体、传动机构和转轮,所述传动机构设置于壳体内,所述管路与所述传动机构相连;
7.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敞开部,所述敞开部在所述壳体周向上的开放角度大于180
°
,所述转轮转动设置于所述敞开部中,且所述转轮与所述传动机构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管路轴向运动以实现对介入瓣膜的收入或释放。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和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转轮固定套设于所述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与所述传动轴啮合;
9.所述管路固定于所述传动轴。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组件包括转轴、控制部件和切换部件;
11.所述转轮固定套设于所述转轴,所述转轴套设于所述传动轴;
12.所述切换部件安装于所述转轴,且所述切换部件的第一端设置有齿,所述切换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端之间成钝角;
13.所述控制部件滑动套设于所述转轴,且所述控制部件的控制端套设于所述切换部件的外部;
14.当所述控制部件的控制端压设于所述切换部件的第一端时,所述切换部件通过所述齿与所述传动轴啮合;当所述控制部件的控制端压设于所述切换部件的第二端时,所述齿与所述传动轴分离。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敞开部的两端设置有卡槽,所述转轮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翻边,所述转轮通过所述卡槽和所述第一翻边的配合轴向定位于所述敞开部中。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中设置有限位台阶和应力槽,所述限位台阶和所述应力槽分别位于所述敞开部的两侧,且所述应力槽设置于所述敞开部的近端;
17.所述转轴的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台阶,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翻边,所述转轴通过所述第二翻边卡接于所述应力槽中。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轴上设置有沟槽,所述转轮上设置有凸棱,所述转轮通过所述凸棱与所述沟槽的配合固定于所述转轴。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部件上设置有推动部,所述推动部凸出于所述壳体。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锚固件,所述管路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固定于所述传动轴,所述内管穿设于所述外管中,且所述内管的近端固定于所述锚固件。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敞开部在所述壳体周向上的开放角度为200
°
~340
°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固定相连,所述连接筋、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之间形成所述敞开部。
23.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24.本技术提供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通过设置敞开部,使转轮仅能进行转动运动,而不会随传动机构及管路进行轴向运动,从而避免转轮同时存在转动运动和轴向运动而对管路调节精度造成的影响。此外,创新性的输送系统工作轴向内应力单侧布置的设计,使该输送系统的手柄组件不会承受跨单侧边的轴向力,从而不会影响该输送系统的同轴性,使操作更顺畅,同时使输送系统的受力更科学。
2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介入瓣膜输送系统的剖视图;
28.图3为手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29.图4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手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31.图6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32.图7为传动机构的剖视图。
33.附图标记:
[0034]1‑
手柄组件;
[0035]
11

第一段;
[0036]
12

第二段;
[0037]
13

连接筋;
[0038]
14

敞开部;
[0039]
141

卡槽;
[0040]
15

应力槽;
[0041]
16

限位台阶;
[0042]2‑
管路;
[0043]
21

外管;
[0044]
22

内管;
[0045]3‑
保护装置;
[0046]
31

收入囊;
[0047]4‑
转轮;
[0048]
41

第一翻边;
[0049]5‑
传动机构;
[0050]
51

传动轴;
[0051]
52

转轴;
[0052]
521

第二翻边;
[0053]
53

切换部件;
[0054]
531

第一端;
[0055]
5311

齿;
[0056]
532

第二端;
[0057]
54

控制部件;
[0058]
541

推动部;
[0059]
542

控制端;
[0060]6‑
锚固件。
[0061]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0063]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64]
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0065]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66]
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0067]
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介入瓣膜输送系统(下文简称输送系统),其包括手柄组件1和管路2。手柄组件1包括壳体、传动机构5和转轮4,传动机构5设置于壳体内,管路2与传动机构5相连。壳体上设置有敞开部14,敞开部14在壳体周向上的开放角度大于180
°
,转轮4转动设置于敞开部14中,且转轮4与传动机构5传动连接,用于驱动传动机构5带动管路2轴向运动以实现对介入瓣膜的收入或释放。
[0068]
其中,该输送系统包括近端和远端,近端为操作过程中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远端为操作过程中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管路2的远端设置有用于收纳及释放介入瓣膜的收入囊31,收入囊31外设置有保护装置3,用以保护收入囊31及介入瓣膜。操作时,可以手动转动转轮4,转轮4在敞开部14中仅能进行转动运动,而转轮4在轴向上的两端受到敞开部14两端的限位作用不能发生轴向移动。当转轮4转动时,转轮4可以驱动传动轴51在轴向上运动,进而带动管路2轴向移动,从而可实现对介入瓣膜的收入或释放。
[0069]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敞开部14的开放角度大于180
°
,使敞开部14的单侧完全开放,使转轮4在大于180
°
的圆周角范围内裸露在壳体外,从而使转轮4具有较大的操作面积,方便单手转动转轮4。同时,由于转轮4仅能进行转动运动,不会随传动机构5及管路2进行轴向运动,从而避免转轮4同时存在转动运动和轴向运动而对管路2调节精度造成的影响。
[0070]
此外,转轮4不进行轴向移动,使该输送系统的手柄组件1不会承受跨单侧边的轴向力,从而不会影响该输送系统的同轴性,使操作更顺畅,同时使输送系统的受力更科学。
[0071]
具体地,如图3至图5所示,壳体包括第一段11、第二段12和连接筋13,连接筋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固定相连,连接筋13、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之间形成上述敞开部14。该第一段11靠近该输送系统的近端,第二段12靠近该输送系统的远端,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通过连接筋13固定相连,其中,第一段11、第二段12和连接筋1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该连接筋13位于输送系统的单侧边,连接筋13、第一段11和第二段12之间的区域形成上述敞开部14,转轮4可以在敞开部14中转动。其中,连接筋13可以为薄板状结构,从而可以使敞开部14具有更大的开放空间,使转轮4具有更大操作面积,便于术者单手操作。
[0072]
其中,为了便于术者操作,敞开部14在壳体周向上的开放角度为200
°
~340
°
,优选可以为220
°
、240
°
、260
°
、280
°
、300
°
、320
°

[0073]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6和图7所示,传动机构5包括传动轴51和转轴组件,管路2固定于传动轴51,转轴组件设置于壳体内,转轮4固定套设于转轴组件,转轴组件与传动轴51啮合,可以理解的是,该传动轴51上可以设置有螺纹,转轴组件上设置有螺纹配合的螺纹或轮齿,从而可以通过螺纹与螺纹或螺纹与轮齿的配合形成一种啮合关系。
[0074]
当转动转轮4时,转轮4可以带动转轴组件同步转动,转轴组件通过其与传动轴51啮合的作用,可以实现传动轴51的联动,而由于转轴组件在轴向上不移动,转轴组件可以通过其与传动轴51啮合的作用将自身的转动运动转换为传动轴51的轴向运动,从而可以使传动轴51带动管路2在轴向上移动,实现了对介入瓣膜的收放。
[0075]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转轴组件包括转轴52、控制部件54和切换部件53。转轮4
固定套设于转轴52,转轴52套设于传动轴51,转轴52与传动轴51之间保持有间隙,当转动转轮4时,转轮4可以带动转轴52同步转动。切换部件53安装于转轴52,且切换部件53的第一端531设置有齿5311,切换部件53的第二端532与第一端531之间成钝角,切换部件53的第一端531为靠近该输送系统远端的一端,切换部件53的第二端532为靠近该输送系统近端的一端。控制部件54滑动套设于转轴52,且控制部件54的控制端542套设于切换部件53的外部,其中,该控制部件54的控制端542为靠近该输送系统近端的一端,控制部件54可以轴向滑动。
[0076]
当控制部件54的控制端542压设于切换部件53的第一端531时,切换部件53通过齿5311与传动轴51啮合,此时,在转动转轮4时,转轴52能够带动切换部件53同步转动,并通过切换部件53与传动轴51啮合的作用驱动传动轴51轴向运动,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通过切换部件53与传动轴51啮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对传动轴51移动的精细调节,有效提升收放介入瓣膜的位置精度。当控制部件54的控制端542压设于切换部件53的第二端532时,齿5311与传动轴51分离,此时,转轴52带动切换部件53转动时,不会与传动轴51产生联动,此时,可以使传动轴51在轴向上独立移动,便于传动轴51的快速移动,提升操作效率。
[0077]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切换部件53的第二端532与第一端531之间成钝角,可以在控制部件54的控制端542压设于切换部件53的第一端531时,切换部件53的第二端532翘起,以远离传动轴51,此时实现齿5311与传动轴51的啮合。而在控制部件54的控制端542压设于切换部件53的第二端532时,切换部件53的第一端531翘起,以实现齿5311与传动轴51的分离。对切换部件53的第一端531和第二端532的切换可以通过滑动控制部件54来实现。
[0078]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敞开部14的两端设置有卡槽141,转轮4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翻边41,转轮4通过卡槽141和第一翻边41的配合轴向定位于敞开部14中。通过卡槽141和第一翻边41的配合,可以实现对转轮4的轴向限位,避免转轮4轴向移动,其中,第一翻边41和卡槽141之间可以存在有间隙,可以便于转轮4的转动。
[0079]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3、图5和图7所示,壳体中设置有限位台阶16和应力槽15,限位台阶16和应力槽15分别位于敞开部14的两侧,且应力槽15设置于敞开部14的近端;转轴52的一端抵接于限位台阶16,转轴52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翻边521,转轴52通过第二翻边521卡接于应力槽15中。
[0080]
该限位台阶16和应力槽15可以实现对转轴52的轴向限位,使转轴52仅能够在限位台阶16和应力槽15中转动,以便于将自身的转动运动转换为传动轴51的轴向运动,实现对介入瓣膜的收放。
[0081]
需要说明的是,该应力槽15的位置也为转轴52轴向应力的锚固位置,介入瓣膜在收入和释放过程中产生的轴向应力通过切换部件53会传递给转轴52,而转轴52在应力槽15的位置处形成轴向锚定,从而可以使应力集中在该应力槽15位置处,使输送系统工作轴向内应力实现单侧布置,同时应力槽15可以作为一种应力释放结构对集中的应力进行释放,进而使该输送系统的手柄组件不会承受跨单侧边的轴向力,从而不会影响该输送系统的同轴性,避免外壳上位于转轮4的位置处发生应力变形,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其中,位于转轮4的位置处可以为壳体上与转轮4径向对齐的位置处,具体可以为上述连接筋13,也可以是转轮4上与敞开部14的两端连接处。
[0082]
此外,如图1至图5所示,壳体上可以设置有锚固件6,管路2包括外管21和内管22,外管21固定于传动轴51,内管22穿设于外管21中,且内管22的近端固定于锚固件6。内管22传递的应力可以集中在锚固件6上,从而使介入瓣膜在收入或释放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在应力槽15和锚固件6之间的区域,避免外壳上位于转轮4的位置处发生应力变形,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0083]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转轴52上设置有沟槽,转轮4上设置有凸棱,转轮4通过凸棱与沟槽的配合固定于转轴52。该沟槽和凸棱均在轴向上延伸一定的长度,转轮4可以沿轴向套设于转轴52,通过沟槽和凸棱的配合防止转轮4与转轴5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实现转轮4与转轴52转动的同步性。
[0084]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控制部件54上设置有推动部541,推动部541凸出于壳体。其中,壳体上可以设置有孔,该推动部541可以从孔中凸出于壳体,便于手动推动。该控制部件54具体可以为一种套筒状结构,为了便于其在转轴52上欢滑动,其与转轴52之间存在有间隙。
[0085]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