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菜籽提取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06314发布日期:2021-10-09 14:01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白菜籽提取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天然产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菜籽提取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2.白菜籽,是十字花科作物白菜的种子。白菜籽球形,棕色,比较耐寒,原分布于中国华北,现已在中国各地广泛栽培。白菜籽价格便宜,易采购,产量大,是一种极具应用开发前景的资源。现代植物化学研究表明,白菜籽含有丰富的ca、fe、zn等矿物质元素,多糖,膳食纤维,而白菜籽皮中含有多酚类化合物。白菜籽在治疗骨折、骨质酥松、胃粘膜修复方面的功效有一些研究报道,但还未见到在治疗皮肤色素沉着过度、鱼鳞病、毛周角化、皲裂方面的功效研究报道。
3.皮肤色素沉着可由多种皮肤病引致,临床皮肤病学把以皮肤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统称为皮肤色素沉着过度性疾病。目前常用的治疗皮肤色素沉着的产品有熊果苷类、曲酸类、氢醌类、间苯二酚类、vc类、维甲酸类等,多数治疗色素沉着的产品存在以下缺点:(1)刺激性大,易产生红斑、刺痛、过敏等现象,为了有效降低刺激性,部分配方添加激素作为抗敏剂,激素又会引起激素性皮炎、满月脸、长毛、长痘等;(2)稳定性差,易氧化变质、变色而失去作用。目前开发出的刺激性较小、稳定性相对较好、且高效抑制色素沉着的成分有光甘草定

90(纯度≥90%),光甘草定

90的价格在每公斤20万人民币左右,因成本太高,难以普及。
4.鱼鳞病是一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疾病,由遗传因素导致表皮屏障破坏与角质层分化异常,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脱屑,属于典型角化性皮肤病。目前常用的治疗鱼鳞病的物质有曲安缩松、维甲酸、水杨酸、高浓度果酸、醋酸、乳酸、尿素、苯酚、雷锁辛,以角质剥脱剂、激素、松解剂为主。角质剥脱类成分刺激性大,多数产品需要配伍激素来降低刺激,长期使用复配激素的角质剥脱产品,易导致鱼鳞病皮损症状加重,部分患者在治疗后期皮损部位出现枝条状纹路,皮损面积逐步扩大。
5.毛周角化病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疾病,本病多系遗传因素导致表皮屏障破坏与脂肪代谢紊乱,表现为多发性针尖大小的毛囊角化性丘疹。目前常用的治疗毛周角化的药物也与鱼鳞病基本相同,利用角质剥脱剂、激素、松解剂治疗毛周角化,容易导致反弹,皮损加重,皮肤变薄等等状况。
6.皲裂是角化性皮肤病常见的临床表现症状,也是一种独立的皮肤病,是指皮肤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角质层损坏,导致皮肤干燥和线状裂隙的产生。缓解皲裂的常用药物目前依然以角质剥脱剂、激素、松解剂为主,这些药物长期使用会加剧皮肤屏障的破坏和真皮层的损伤,致使干燥和皲裂反弹加重。


技术实现要素:

7.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白菜籽提取物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的白菜籽提取物具有水溶性、稳定性好,不易受光照等条件影响发生变质、安全无
刺激。同时,本发明通过实验首次发现白菜籽提取物表现出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性质,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白菜籽提取物在0.1mg/ml浓度下,对b16黑色素瘤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76.83%,同样浓度下,阳性对照光甘草定

90的抑制率为38.19%,抑制率是光甘草定

90的两倍;同时,将本发明的白菜籽提取物应用于制备同时治疗鱼鳞病、毛周角化、皲裂等角化性皮肤病的产品,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9.一种白菜籽提取物,该白菜籽提取物是通过以下方法得到的:
10.步骤一、白菜籽粉碎至40~60目,取白菜籽粉按重量加入8~12倍的50v/v%浓度乙醇溶液,浸泡24~48h,在超声频率40khz下进行超声波提取,提取温度50℃~60℃,提取时间40~50min,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
11.步骤二、提取液加入石油醚搅拌混合均匀,静置12h,丢弃石油醚萃取液,获得石油醚萃取后的剩余水相;
12.步骤三、将石油醚萃取后的剩余水相上大孔吸附树脂纯化,采用10v/v%~30v/v%浓度的乙醇溶液2bv以1~2bv/h流速洗脱,然后用50v/v%和75v/v%浓度的乙醇溶液每次各2bv交替洗脱2次,洗脱流速1~2bv/h,收集流出液,减压脱除乙醇和水,78~83℃真空干燥,获得白菜籽提取物。
13.作为优选,在步骤二中,向提取液中加入石油醚的质量为原料白菜籽粉质量的1~2倍。
14.作为优选,在步骤三中,大孔吸附树脂可以是d

101、ab

8型大孔吸附树脂。
15.一种白菜籽提取物的应用,利用本发明上述白菜籽提取物制备可以同时治疗皮肤色素沉着过度、治疗鱼鳞病、治疗毛周角化、治疗皲裂的制品。
16.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品为外用药品或化妆品。
17.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用药品或化妆品根据本领域常规技术加入适当的辅料,可以加工制备成凝胶剂、乳霜剂、溶液剂。
18.本发明的显著优势在于:
19.(1)本发明通过采用石油醚对白菜籽提取液进行萃取后,保留石油醚萃取后的剩余水相,除去提取液中少量的油脂性成分,将无效成分脂溶性杂质脱除,能够获得富集有效成分且完全溶于水的提取物。
20.(2)本发明采用50v/v%和75v/v%浓度的乙醇溶液交替洗脱,能够富集白菜籽中的有效成分,通过不断研究发现,交替洗脱2次的操作能够进一步提高白菜籽提取物改善皮肤问题的功效。
21.(3)本发明的提取物来源于天然植物白菜籽,安全无副作用;其原料获取简单,制备成本低,具有很好地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23.实施例1
24.白菜籽提取物的制备,具体步骤如下:
25.步骤一、白菜籽粉碎至40~60目,取白菜籽粉500g,加50%乙醇6l,浸泡24h,超声波(40khz)提取40min,提取温度60℃,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
26.步骤二、提取液加入1l石油醚搅拌混合均匀,静置12h,丢弃石油醚萃取液,获得石油醚萃取后的剩余水相;
27.步骤三、将石油醚萃取后的剩余水相上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树脂型号为d

101,采用10%的乙醇2bv以1bv/h流速洗脱,然后用50%和75%的乙醇每次各2bv交替洗脱2次,洗脱流速1bv/h,收集流出液,减压脱除乙醇和水,82℃真空干燥,获得白菜籽提取物21g,提取物总多酚含量67.4%,总黄酮含量24.5%。
28.实施例2
29.白菜籽提取物的制备,具体步骤如下:
30.步骤一、白菜籽粉碎至40~60目,取白菜籽粉1000g,加50%乙醇11l,浸泡24h,超声波(40khz)提取50min,提取温度60℃,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
31.步骤二、提取液加入2l石油醚搅拌混合均匀,静置12h,丢弃石油醚萃取液,获得石油醚萃取后的剩余水相;
32.步骤三、将石油醚萃取后的剩余水相上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树脂型号为d

101,采用30%的乙醇2bv以2bv/h流速洗脱,然后用50%和75%的乙醇每次各2bv交替洗脱2次,洗脱流速2bv/h,收集流出液,减压脱除乙醇和水,78℃真空干燥,获得白菜籽提取物40g,提取物总多酚含量56.4%,总黄酮含量31.3%。
33.实施例3
34.白菜籽提取物的制备,具体步骤如下:
35.步骤一、白菜籽粉碎至40~60目,取白菜籽粉800g,加50%乙醇9l,浸泡24h,超声波(40khz)提取40min,提取温度50℃,过滤,滤液减压浓缩至无醇味;
36.步骤二、提取液加入1.5l石油醚搅拌混合均匀,静置12h,丢弃石油醚萃取液,获得石油醚萃取后的剩余水相;
37.步骤三、将石油醚萃取后的剩余水相上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树脂型号为ab

8,采用20%的乙醇2bv以1bv/h流速洗脱,然后用50%和75%的乙醇每次各2bv交替洗脱2次,洗脱流速2bv/h,收集流出液,减压脱除乙醇和水,80℃真空干燥,获得白菜籽提取物34g,提取物总多酚含量45.9%,总黄酮含量19.8%。
38.对比例1
39.本对比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白菜籽提取液直接上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未经过石油醚萃取过程;获得白菜籽提取物41g,提取物总多酚含量37.5%,总黄酮含量11.3%。
40.对比例2
41.本对比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所述步骤三中,未经50%和75%浓度的乙醇溶液交替洗脱操作,具体如下:将石油醚萃取后的剩余水相上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树脂型号为d

101,经30%的乙醇、50%的乙醇和75%的乙醇各2bv洗脱,洗脱流速2bv/h,收集流出液,减压脱除乙醇和水,78℃真空干燥;获得白菜籽提取物40g,提取物总多酚含量33.4%,总黄酮含量7.6%。
42.试验例1本发明提取物的安全性斑贴测试
43.取健康雄性豚鼠60只,10周龄,体重240~280g,适应性饲养1周,随机分成2组,每组30只,分别为空白组和样品组。将各组豚鼠用剪刀剪去颈背部长毛,修剪区域面积4cm2×
4cm2,再用剃毛器剃尽短毛,仔细检查皮肤没有水肿、红斑、破损现象。将实施例1制备的提取物溶解在蒸馏水中(浓度为5mg/ml),取1ml的提取物溶液涂抹在样品组豚鼠背部除毛区域,对照组豚鼠背部除毛区域涂抹1ml的蒸馏水,用消毒纱布和胶布将受试区域覆盖固定。涂抹24h后取下固定物和覆盖物,用温水清洗除毛区域,去除受试样品后0.5h、24h、48h观察皮肤反应,按表1中皮肤反应分级标准记录其结果。
44.表1皮肤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0045][0046]
表2豚鼠皮肤斑贴试验结果
[0047][0048]
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提取物对皮肤无不良反应。按照表1的判定标准,60只豚鼠皮肤全部呈阴性反应。发明人利用其他实施例与对比例制备的提取物重复上述试验,试验结果同上述,说明白菜籽提取物温和无刺激,安全性较高。
[0049]
试验例2本发明提取物对b16黑色素瘤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0050]
将b16黑色素瘤细胞用10%1640培养液培养,调整b16细胞密度,以浓度为5.0
×
105/孔,接种于6孔细胞培养板中,放置于5%co2,37℃的培养箱培养24h后,给予1μmα

msh,每个浓度设置3个复孔,每孔分别加入1ml浓度为0.1mg/ml的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2的培养基,对照组加入与提取物等体积的培养基,阳性对照组加入等体积的含有光甘草定

90的培养基,光甘草定

90首先用dmso助溶,然后用蒸馏水稀释,保证dmso的最终加入浓度低于0.1%,光甘草定的最终浓度为0.1mg/ml。放置于5%co2,37℃的培养箱培养48h后,小心吸去培养液,用pbs洗脱2次,每孔加入1%triton x

100溶液500μl,迅速放至

80℃冰箱冷冻保存1h,然后移到室温下融化使细胞完全破裂、分解,37℃预温后每孔加入0.1%l

dopa 50μl,于37℃水浴2h。置于酶标仪上,以空白孔调零,测定492nm下的吸光度值,每一试验重
复3次,按下式计算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
[0051]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1

样品组平均吸光度值/对照组平均吸光度值)
×
100%。
[0052]
结果见表3。
[0053]
表3b16黑色素瘤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
[0054]
样品浓度抑制率(%)光甘草定

900.1mg/ml38.19
±
0.25实施例10.1mg/ml71.72
±
0.33实施例20.1mg/ml76.83
±
0.42实施例30.1mg/ml69.15
±
0.37对比例10.1mg/ml23.22
±
0.28对比例20.1mg/ml11.77
±
0.36
[0055]
由表3可知,对比例1~2与实施例2相比,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明显降低。对比例1没有经过石油醚萃取步骤,表明石油醚萃取液收集的成分,是对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无效的成分,因此只保留石油醚萃取后的剩余水相;对比例2中的纯化操作步骤未能充分富集白菜籽中的有效成分,表明经50%和75%浓度的乙醇溶液交替洗脱的操作,可进一步提高其抑制率。实施例1~3制备的白菜籽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b16黑色素瘤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效果优于光甘草定

90。其中,实施例2的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最强,抑制率为光甘草定

90的两倍。
[0056]
试验例3本发明提取物对b16黑色素瘤细胞内酪氨酸酶抑制率稳定性的影响
[0057]
光稳定性试验:取等量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分别置于相同规格尺寸的培养皿中,同时给予1h的紫外灯照射处理。参照试验例2中的试验方法,测定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
[0058]
热稳定性试验:取等量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分别溶解在蒸馏水中,分别分装至5ml离心管中,装液量5ml/管,置于试管架上,将其放入100℃的水浴锅中,水浴时间30min。参照试验例2中的试验方法,测定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
[0059]
酸稳定性试验:取等量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分别溶解在蒸馏水中,分别分装至5ml离心管中,装液量5ml/管,置于试管架上,每个离心管滴加0.1mol/l hcl。参照试验例2中的试验方法,测定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
[0060]
碱稳定性试验:取等量实施例1~3以及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分别溶解在蒸馏水中,分别分装至5ml离心管中,装液量5ml/管,置于试管架上,每个离心管滴加0.1mol/l naoh。参照试验例2中的试验方法,测定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
[0061]
结果见表4。
[0062]
表4不同条件处理白菜籽提取物后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
[0063]
[0064][0065]
由表4可知,不同条件处理后,白菜籽提取物仍然具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能力。表4与表3相比,白菜籽提取物对b16黑色素瘤细胞内的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均未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因此可说明,本发明的白菜籽提取物稳定性高,不易受光照等条件影响导致变质失去疗效,是一种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皮肤变白物质。
[0066]
试验例4本发明提取物治疗皮肤色素沉着的临床疗效观察
[0067]
按自愿原则选择180名有黄褐斑、老年斑和日晒后皮肤色素沉着的受试者,年龄23~53岁,符合纳入排除标准,180名受试者随机分成6组,30人/组。将本发明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分别制成溶液剂,溶液剂的配方如表5所示;将光甘草定

90制成溶液剂,溶液剂的配方如表6所示。样品组每组外用由本发明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制成的溶液剂,早晚洁面后均匀涂抹于面部,每日两次,连用30天;对照组外用由光甘草定

90制成的溶液剂,早晚洁面后均匀涂抹于面部,每日两次,连用30天。受试者在首次涂抹前和涂抹第30天后,分别使用皮肤颜色测试探头colorimeter cl400测量受试者面部皮肤的l、b值,l值变化值(δl)=涂抹30天后皮肤的l值

涂抹前皮肤的l值,b值变化值(δb)=涂抹30天后皮肤的b值

涂抹前皮肤的b值,δl越大越好,δb越小越好,结果见表7。
[0068]
表5
[0069][0070]
表6
[0071][0072]
表7
[0073]
组别δlδb
光甘草定

903.29

2.45实施例13.02

2.28实施例23.46

2.73实施例33.17

2.14对比例11.05

0.87对比例20.83

0.54
[0074]
由表7可知,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的提取物能够显著改善皮肤色素沉着,效果明显优于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其中,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提取物改善皮肤色素沉着的效果最好,明显优于光甘草定

90。
[0075]
试验例5本发明提取物治疗鱼鳞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0076]
共入选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门诊患者,明确诊断为鱼鳞病300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年龄5~34岁,病程5~29年,自愿接受观察治疗。将300名鱼鳞病患者随机分成6组,50人/组。将本发明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制成溶液剂,溶液剂的配方如表5所示。样品组每组分别外用利用本发明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制备成的溶液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两次,连用60天;对照组涂抹0.1%维甲酸软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两次,连用60天。统计显效、有效、无效及加重人数,计算总有效率,结果见表8。
[0077]
鱼鳞病疗效判定标准:
[0078]
显效:皮损面积减少60%以上,鳞屑明显减轻或全部消失;
[0079]
有效:皮损面积减少40%~59%,鳞屑减轻;
[0080]
无效:皮损面积减少39%以下,鳞屑无减轻;
[0081]
加重:皮损面积较治疗前扩大,鳞屑加重。
[0082]
表8鱼鳞病疗效观察
[0083]
组别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加重/例总有效率/%维甲酸11282978实施例1381200100实施例242800100实施例3401000100对比例19347086对比例273310080
[0084]
由表8可知,将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的提取物应用于治疗鱼鳞病,对鱼鳞病的总有效率达到100%,效果明显优于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与维甲酸。利用白菜籽提取物作为功效成分治疗鱼鳞病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没有产生治疗后期加重、皮肤泛红、瘙痒、疼痛等常见的利用化合物治疗角化病的负作用。
[0085]
试验例6本发明提取物治疗毛周角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0086]
共入选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门诊患者,明确诊断为毛周角化症300例,符合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年龄16~50岁,病程2~23年,自愿接受观察治疗。将300名毛周角化患者随机分成6组,50人/组。将本发明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制成溶液剂,溶液剂的配方如表5所示。样品组每组分别外用利用本发明实施例1~3与对
比例1~2制备成的溶液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两次,连用60天;对照组涂抹0.1%维甲酸软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两次,连用60天。统计显效、有效、无效及加重人数,计算总有效率,结果见表9。
[0087]
毛周角化疗效判定标准:
[0088]
显效:皮损面积减少60%以上,丘疹凸起程度明显减轻或凸起全部消失;
[0089]
有效:皮损面积减少40%~59%,丘疹凸起程度减轻;
[0090]
无效:皮损面积减少39%以下,丘疹凸起程度无减轻;
[0091]
加重:皮损面积较治疗前扩大,丘疹凸起程度加重。
[0092]
表9毛周角化疗效观察
[0093]
组别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加重/例总有效率/%维甲酸92613270实施例1391100100实施例233161098实施例3351500100对比例163014072对比例252619062
[0094]
由表9可知,将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的提取物应用于治疗毛周角化,对毛周角化的总有效率最高可达到100%,效果明显优于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与维甲酸。利用白菜籽提取物作为功效成分治疗毛周角化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没有产生治疗后期加重、皮肤泛红、瘙痒、疼痛等常见的利用化合物治疗角化病的负作用。
[0095]
试验例7本发明提取物治疗皲裂的临床疗效观察
[0096]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门诊确诊糖尿病患者,共入选300例受试者,每位受试者的左右足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皲裂,受试者由于本身的糖尿病因,足跟难以治愈。受试者符合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年龄45~62岁,病程5~13年,自愿接受观察治疗。将300名患者随机分成6组,50人/组。将本发明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制成溶液剂,溶液剂的配方如表5所示。样品组每组分别外用利用本发明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制备成的溶液剂,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两次,连用60天;对照组涂抹10%尿素软膏,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两次,连用60天。统计显效、有效、无效及加重人数,计算总有效率,结果见表10。
[0097]
皲裂疗效判定标准:
[0098]
显效:皮损面积减少60%以上,裂隙明显变浅或全部消失;
[0099]
有效:皮损面积减少40%~59%,裂隙变浅;
[0100]
无效:皮损面积减少39%以下,裂隙无明显变化;
[0101]
加重:皮损面积较治疗前扩大,裂隙变深。
[0102]
表10皲裂疗效观察
[0103]
组别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加重/例总有效率/%尿素201613172实施例1321800100实施例2351500100
实施例3282200100对比例1112613074对比例2132017066
[0104]
由表10可知,将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的提取物应用于治疗皲裂,对皲裂的总有效率达到100%,效果明显优于对比例1~2制备的提取物与尿素。利用白菜籽提取物作为功效成分治疗皲裂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没有产生治疗后期加重、皮肤泛红、瘙痒、疼痛等常见的利用化合物治疗角化病的负作用。
[0105]
典型病例
[0106]
病例1:患者刘某,男,2岁。经医院确诊为板层状鱼鳞病。出生时火棉胶样儿,有眼睑外翻。一周后,火棉胶样膜脱落,周身皮肤现大片灰褐色鳞屑,中间附着、周边翘起。肢体屈侧干裂、渗出,冬季皲裂加重。外用利用本发明实施例2制成的提取物溶液剂,溶液剂的配方如表5所示,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两次。一周后,全身大量鳞屑脱落,脱落面皮肤光滑;45天后屈侧裂隙愈合,角化状况得以改善。治疗期间未出现加重、皮肤泛红、瘙痒、疼痛等情况。
[0107]
病例2:患者杨某,女,39岁。患毛周角化病20余年。出生后不久全身皮肤粗糙、干燥,青春期时四肢出现毛周角化丘疹,颜色为暗红色,影响排汗功能。外用利用本发明实施例3制成的提取物溶液剂,溶液剂的配方如表5所示,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两次。两周后,毛周角化丘疹凸起程度减轻;两个月后毛周角化丘疹面积明显减小。治疗期间未出现加重、皮肤泛红、瘙痒、疼痛等情况。
[0108]
病例3:患者王某,男,55岁。经医院确诊为糖尿病。秋冬季节手掌、足跟、足跖外侧沿皮纹发展深浅、长短不一的裂隙,严重时伴有出血,夏季减轻。外用利用本发明实施例1制成的提取物溶液剂,溶液剂的配方如表5所示,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两次。两周后足部掌部患处皮肤变软,裂隙变浅;45天后手足部裂隙愈合。治疗期间未出现加重、皮肤泛红、瘙痒、疼痛等情况。
[0109]
病例4:患者周某,女,27岁。患鱼鳞病10余年。全身皮肤粗糙、干燥,周身现中等大小多角形棕色鳞屑,四肢伴有褐色毛周角化丘疹,腹部、臀部有裂纹,冬重夏轻。外用利用本发明实施例3制成的提取物溶液剂,溶液剂的配方如表5所示,均匀涂抹于患处,每日两次。一周后,干燥状况得到改善,全身皮肤光滑;50天后裂隙愈合,棕色鳞屑面积缩小,逐渐消退,毛周角化丘疹数量明显减少。治疗期间未出现加重、皮肤泛红、瘙痒、疼痛等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