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脑血管病患治疗用辅助装置

文档序号:26956079发布日期:2021-10-16 03:57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脑血管病患治疗用辅助装置

1.本发明涉及医疗辅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脑血管病患治疗用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2.脑血管病属于神经科,是医疗众多科室中的一类,主要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狭窄、闭塞等,共同特点是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患者在得了脑血管疾病之后,会出现胸闷气短,行动不便,四肢乏力等症状,同时血液流通不畅导致患者出现胀痛感。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脑血管病的时候,一般医护人员会用到辅助装置,协助治疗工作,辅助治疗可以缓解脑血管疾病发病时的疼痛感,通过辅助治疗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速度,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脑血管病患治疗用辅助装置,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辅助治疗装置结构单一,方式简单,不能对患者的周身进行协调锻炼,从而使得辅助治疗过程枯燥无味,无法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治疗效果甚微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一侧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转动连接有两个可往复踩踏的第一踏板,所述第一踏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转动连接有可伸缩的复位杆,所述踏板上侧的支架上转动连接有两个可往复摆动的第一摆杆,所述第一摆杆上铰接有推杆,所述推杆活动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推杆之间安装有固定螺杆,所述连接块转动连接有与踏板同步运动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位于支架内并且与支架滑动连接,所述支架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座板,所述座板底部设有前后调节的可转动的第二踏板,所述座板上部设有与第二踏板同步运动的第二摆杆,所述第二摆杆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
5.优选的,所述第一踏板上开有键型孔,所述键型孔内滑动连接有圆柱销,所述底板上开有与圆柱销滑动连接有的弧形滑槽,所述圆柱销转动连接有与支架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另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与升降杆转动连接,所述支架上开有与升降杆相配合的第一滑槽。
6.优选的,所述第一踏板包括有前支撑板,所述前支撑板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滑动连接有后支撑板,所述后支撑板底部螺纹连接有与前支撑板转动连接的第一螺杆。
7.优选的,所述复位杆包括有与第一踏板转动连接的第一圆柱杆,所述第一圆柱杆滑动连接有与支撑座转动连接的第二圆柱杆,所述第一圆柱杆与所述第二圆柱杆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
8.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升降块之间转动连接有连接销,所述连接销上配合有长度可调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一端开有限位槽,所述固定杆另一端与支架转动连接;
9.所述固定杆包括有两个对称分布的铰接板,两个所述铰接板之间螺纹连接有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母。
10.优选的,所述推杆包括有与第一摆杆铰接的矩形块,所述矩形块上转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上开有与固定螺杆相配合的l型的导向槽,所述连接块后侧的滑杆上套有第二弹簧。
11.优选的,所述座板底部铰接有两组平行分布的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另一端铰接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与第二踏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座上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杆,所述第四连杆另一端铰接有与座板滑动连接的滑块,所述滑块螺纹连接有与座板转动连接的第二螺杆。
12.优选的,所述第二踏板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带轮组,所述第一带轮组中部安装有皮带调节器,所述第一带轮组另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带轮组,所述第二带轮组另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另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另一端与第二摆杆转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皮带调节器包括有与座板转动连接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上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位于第一带轮组上方,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座板支架安装有向下倾斜的拉簧。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突出优点:支架前侧和支架后侧有个两种不同体位训练方式,训练模式多样,在辅助治疗时可以激起患者的兴趣,促使患者自主锻炼;第一踏板与第一摆杆和第二踏板与第二摆杆两组均能对使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进行同步运动,促进患者身体全面锻炼,有助于患者身体协调发展;固定螺杆、推杆和连接块的配合可以控制第一摆杆和第一踏板是否同步运动,增加装置的训练方式;本发明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辅助治疗装置结构单一,方式简单,不能对患者的周身进行协调锻炼,从而使得辅助治疗过程枯燥无味,无法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治疗效果甚微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第一形态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第二形态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发明包括支架前部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发明踏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发明踏板部分连接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本发明踏板底端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发明推杆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本发明图7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本发明固定杆结构示意图。
24.图10为本发明包括支架后部结构示意图。
25.图11为本发明支撑座连接结构示意图。
26.图12为本发明第二踏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27.图中标号:1、支架;2、底板;3、第一踏板;4、复位杆;5、第一摆杆;6、推杆;7、连接
块;8、固定螺杆;9、升降杆;10、座板;11、第二踏板;12、第二摆杆;13、键型孔;14、圆柱销;15、弧形滑槽;16、第一连杆;17、第二连杆;18、第一滑槽;19、前支撑板;20、支撑杆;21、后支撑板;22、第一螺杆;23、第一圆柱杆;24、第二圆柱杆;25、第一弹簧;26、连接销;27、固定杆;28、限位槽;29、铰接板;30、双向螺杆;31、螺母;32、矩形块;33、滑杆;34、导向槽;35、第二弹簧;36、第三连杆;37、支撑座;38、第四连杆;39、滑块;40、第二螺杆;41、第一带轮组;42、第二带轮组;43、第一连接杆;44、第二连接杆;45、第三连接杆;46、滚轮;47、拉簧。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1

12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发明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一侧固定连接有底板2,所述底板2上转动连接有两个可往复踩踏的第一踏板3,所述第一踏板3与所述底板2之间转动连接有可伸缩的复位杆4,所述踏板上侧的支架1上转动连接有两个可往复摆动的第一摆杆5,所述第一摆杆5上铰接有推杆6,所述推杆6活动连接有连接块7,所述连接块7与所述推杆6之间安装有固定螺杆8,所述连接块7转动连接有与踏板同步运动的升降杆9,所述升降杆9位于支架1内并且与支架1滑动连接,所述支架1另一侧固定连接有座板10,所述座板10底部设有前后调节的可转动的第二踏板11,所述座板上部设有与第二踏板11同步运动的第二摆杆12,所述第二摆杆12与所述支架1转动连接。
30.支架1前侧的第一踏板3和第一摆杆5用于患者站立位时上肢和下肢的同步训练,支架1后侧的第二踏板11和第二摆杆12用于患者坐立位时上肢和下肢的锻炼,在使用支架1前侧的第一踏板3和第一摆杆5进行锻炼时,先将固定螺杆8与推杆6进行固定,保证推杆6在连接块7上不会滑动,之后患者将双脚放置在两个第一踏板3上,同时双手分别握住两个第一摆杆5,通过双脚和和复位杆4驱动第一踏板3往复摆动,第一踏板3往复摆动通过驱动带动升降杆9竖直的升降,升降杆9竖直升降带动连接块7在竖直方向运动,如图4所示,连接块7向上移动时,连接块7通过推杆6带动第一摆杆5向上转动,第一摆杆5带动患者的上肢进行摆动,从而时患者在腿部进行锻炼时带动上肢进行摆动;升降杆9在支架1上的位置可以通过固定杆27进行固定,当升降杆9固定时,连接块7的水平高度固定,此时松开固定螺钉对推杆6的固定,当患者手动驱动第一摆杆5向下转动时,第一摆杆5带动相连接的推杆6沿连接块7向下滑动,同时连接块7向下转动,保证推杆6可以随第一摆杆5运动,从而使患者单独进行上肢的训练;支架1后侧的座板10可以供使用者坐立休息,在休息时第二踏板11位于底座的正下方位置,减少装置占用空间,在需要锻炼时可以移动第二踏板11至座板10的前侧下方位置,之后通过双脚踩踏第二踏板11,两个第二踏板11之间间隔的角度为一百八十度,驱动第二踏板11的运动类似与自行车的脚蹬,第二摆杆12位于座板10上部,在靠近使用者胸部的位置,两个第二摆杆12用于使用者双手进行拿握,当第二踏板11转动时可以通过第二摆杆12带动患者的双臂进行摆动。
31.所述第一踏板3上开有键型孔13,所述键型孔13内滑动连接有圆柱销14,所述底板2上开有与圆柱销14滑动连接有的弧形滑槽15,所述圆柱销14转动连接有与支架1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16,所述第一连杆16另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杆17,所述第二连杆17另一端与升降杆9转动连接,所述支架1上开有与升降杆9相配合的第一滑槽18。
32.如图2

5所示,当第一踏板3向下前侧转动时,第一踏板3在键型孔13的作用下通过
圆柱销14带动第一连杆16前侧向上摆动,第一连杆16中间与支架1有铰接点并且此铰接点靠近第一连杆16前端的位置,这种状态下,第一连杆16前侧向下转动时,第一连杆16后端向上摆动的高度更大,第一连后侧向上转动时通过第二连杆17带动升降杆9向上移动,升降杆9向上移动带动连接块7向上移动,连接块7向上移动通过推杆6和带动第一摆杆5向上摆动;弧形滑槽15通过圆柱销14对第一连杆16的摆动幅度进行限位,从而控制第一踏板3转动的角度,在第一踏板3被使用者踩踏至最低位置后,之后在复位杆4的作用下第一踏板3向上转动,第一踏板3向上转动带动第一摆杆5向下摆动;支架1每侧的第一滑槽18均有两个,保证升降杆9在与第二连杆17和连接块7配合时没有干涉。
33.所述第一踏板3包括有前支撑板19,所述前支撑板19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20,所述支撑杆20上滑动连接有后支撑板21,所述后支撑板21底部螺纹连接有与前支撑板19转动连接的第一螺杆22。
34.支撑杆20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一螺杆22的左右两侧,当转动第一螺杆22时可以带动后支撑板21在支撑杆20上进行前后滑动,从而调节第一踏板3内的内置空间,使得第一踏板3针对不同尺寸的脚部都能适应,第一踏板3和第二踏板11上均安装有固定带,用于固定患者脚部。
35.所述复位杆4包括有与第一踏板3转动连接的第一圆柱杆23,所述第一圆柱杆23滑动连接有与支撑座37转动连接的第二圆柱杆24,所述第一圆柱杆23与所述第二圆柱杆24之间安装有第一弹簧25。
36.第一弹簧25对第一圆柱杆23始终有向上的弹力,当第一踏板3向下移动时,第一踏板3带动第一圆柱杆23向下压缩第一弹簧25,第一弹簧25弹性势能逐渐增大,在使用者对第一踏板3的力减小时,第一弹簧25推动第一圆柱杆23相对第二圆柱杆24向上滑动从而推动第一踏板3进行复位
37.所述第二连杆17与所述升降块之间转动连接有连接销26,所述连接销26上配合有长度可调的固定杆27,所述固定杆27一端开有限位槽28,所述固定杆27另一端与支架1转动连接;
38.所述固定杆27包括有两个对称分布的铰接板29,两个所述铰接板之间螺纹连接有双向螺杆30,所述双向螺杆30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母31。
39.如图3和图9所示,固定杆27和连接销26对升降杆9起到固定的作用,当固定杆27上的限位槽28与连接销26配合时,固定杆27、支架1和升降杆9三者构成三角形机构,此时升降杆9不会在支架1内相对滑动,从而使连接块7的水平高度固定,此时松开固定螺杆8对推杆6的固定可以使患者单独进行上肢的训练;固定杆27的长度可以通过双向螺杆30和铰接板29的配合就进行调节,固定杆27的长度不同时对应的升降杆9固定在支架1上的高度不同,从而使得第一摆杆5在支架1上的倾斜角度不同,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上肢训练时手臂摆动的位置,使上肢进行全方位的锻炼。
40.所述推杆6包括有与第一摆杆5铰接的矩形块32,所述矩形块32上转动连接有滑杆33,所述滑杆33上开有与固定螺杆8相配合的l型的导向槽34,所述连接块7后侧的滑杆33上套有第二弹簧35。
41.固定螺杆8与导向槽34可进行前后的滑动,导向槽34的横向段与固定螺杆8配合时保证对滑杆33固定的稳定性,第二弹簧35对滑杆33有向上的弹力,从而使推杆6有带动第一
摆杆5向上摆动的趋势,同时为患者向下拉动摆杆提供阻力,提高训练的强度。
42.所述座板10底部铰接有两组平行分布的第三连杆36,所述第三连杆36另一端铰接有支撑座37,所述支撑座37与第二踏板11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座37上转动连接有第四连杆38,所述第四连杆38另一端铰接有与座板10滑动连接的滑块39,所述滑块39螺纹连接有与座板10转动连接的第二螺杆40。
43.每组第三连杆36均有左右两个,四个第三连杆36构成平行四边形机构,如图10和图11所示,当转动第二螺杆40带动滑块39向前滑动时,滑块39带动第四连杆38向前运动,第四连杆38带动四个第三连杆36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机构向前摆动,十三第三连杆36向前摆动带动支撑座37向前移动,从而使支撑座37带动第二踏板11移动至座板10前侧,方便使用者踩踏第二踏板11进行脚部训练。
44.所述第二踏板11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带轮组41,所述第一带轮组41中部安装有皮带调节器,所述第一带轮组41另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二带轮组42,所述第二带轮组42另一端同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43,所述第一连接杆43另一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杆44,所述第二连接杆44另一端与第二摆杆12转动连接;所述皮带调节器包括有与座板10转动连接的第三连接杆45,所述第三连接杆45上转动连接有滚轮46,所述滚轮46位于第一带轮组41上方,所述第三连接杆45与所述座板10支架1安装有向下倾斜的拉簧47。
45.如图12所示,第一带轮组41和第二带轮组42均是由两个带轮和一个皮带配合而成,拉簧47对第三连接杆45有向下的拉力,支撑座37位于座板10下方时,第一带轮轮组上的两个带轮间距变短,为了不是第一带轮组41上皮带和带轮脱离第三连接杆45带动滚轮46向下摆动,使得第一带轮组41上的皮带保证绷紧状态;在支撑座37向前移动时,第一带轮组41上的两个带轮间距增大,第一带轮组41上的皮带推动滚轮46和第三接杆向上转动,从而使在不影响第一带轮组41传动的同时对第一带轮组41上的皮带进行绷紧,之后在驱动第二踏板11转动时,第二踏板11通过第一带轮组41和第二带轮组42带动第一连接杆43转动,第一连接杆43、第二连接杆44、第二摆杆12和支架1四者构成四连杆机构,通过第一连接杆43的转动带动第二摆杆12的往复摆动,促使使用者在坐立时进行上肢和下肢的同步训练。
46.本发明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辅助治疗装置结构单一,方式简单,不能对患者的周身进行协调锻炼,从而使得辅助治疗过程枯燥无味,无法提高患者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治疗效果甚微的问题。
4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