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51025发布日期:2023-03-15 00:53阅读:43来源:国知局
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气溶胶是一种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 散体系,由于气溶胶可通过呼吸系统被人体吸收,因此可将医疗药液等气溶胶 基质加热而产生气溶胶的雾化装置用于医疗等不同领域中,以为用户递送可供 吸入的气溶胶。
3.在现有的雾化装置中,气溶胶基质通常被储存在储液仓中,在雾化装置的 工作过程中,气溶胶基质被基体吸收消耗,储液仓中会逐渐产生负压而影响对 雾化芯供应液体的速度而产生下液不畅现象,从而使得雾化芯因液体消耗速度 大于供应速度而导致干烧。
4.为了避免雾化芯干烧,通常利用雾化芯中基体的孔隙与雾化装置的装配间 隙形成换气通道。当储液仓中的液体减少时,外界气体将通过换气通道而进入 储液仓并填充液体被消耗而腾出的空间,以防止储液仓因出现负压而导致的下 液不畅和干烧现象。
5.但是,在研究中发现,利用基体的孔隙与雾化装置的装配间隙形成的换气 通道的尺寸受零件尺寸公差、装配公差以及基体压缩量的影响较大,换气通道 的截面积的尺寸稳定性较低,从而导致雾化装置的换气压力的一致性较差。当 换气通道过窄导致换气压力过大时,气体无法及时进入储液仓中平衡气压,从 而导致雾化装置出现干烧现象。而当换气通道过大导致换气压力过小时,储液 仓中的气溶胶基质则容易通过换气通道漏出,尤其是在抽吸或负压可靠性测试 时会加剧该现象,进而造成雾化装置漏液,从而为雾化装置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6.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雾化装置的换气压力一致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 组件及雾化装置,该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可以达到提高换气压力的一致性的技 术效果。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包括:
8.具有储液仓的储液壳体;
9.内进液管,收容于所述储液仓内,所述内进液管包括相互连通的进气通道、 雾化芯收容腔和出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出气通道分别与所述雾化组件 的外部空气连通;以及
10.雾化芯,收容于所述雾化芯收容腔内;所述雾化芯的内壁形成雾化腔,所 述雾化腔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出气通道连通;
11.其中,所述内进液管的内壁与所述雾化芯之间界定形成第一换气通道,所 述第一换气通道连通所述进气通道与所述储液仓,和/或所述第一换气通道连通 所述出气通道与所述储液仓。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进液管包括内进液管顶壁、内进液管底壁以 及连接于所述内进液管顶壁和所述内进液管底壁的内进液管侧壁,所述进气通 道开设于所述内
进液管底壁,所述出气通道开设于所述内进液管顶壁,且所述 出气通道或所述进气通道的直径小于所述雾化芯收容腔的直径;
13.其中,所述雾化芯位于所述内进液管顶壁和所述内进液管底壁之间,所述 雾化芯与所述内进液管顶壁和/或所述内进液管底壁间隔设置以界定形成所述 第一换气通道。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朝向所述内进液管顶壁和/或所述内进液 管底壁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壁与内进液管顶壁和/ 或所述内进液管底壁共同界定形成所述第一换气通道。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进液管顶壁和/或所述内进液管底壁朝向所述 雾化芯收容腔的一侧表面开设有换气槽。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进液管开设内进液管换气孔,所述内进液管 换气孔连通所述第一换气通道与所述储液仓。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进液管换气孔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换气通道, 所述内进液管换气孔的另一端沿所述内进液管的径向方向贯穿至所述内进液管 的外表面。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进液管换气孔包括第一换气段和第二换气段, 所述第一换气段自所述内进液管顶壁或所述内进液管底壁朝向所述雾化芯收容 腔的一侧表面延伸至所述内进液管顶壁或所述内进液管底壁背离所述雾化芯收 容腔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换气段开设于所述内进液管顶壁或所述内进液管底 壁背离所述雾化芯收容腔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换气段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换 气段,所述第二换气段的另一端连通所述内进液管顶壁或所述内进液管底壁的 外缘。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外进液管,所述外进液管收容 于所述储液仓内并套设于所述内进液管外,所述内进液管与所述外进液管之间 界定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换气通道和所述储液仓的第二换气通道。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进液管凸设有沿所述内进液管的轴向方向延 伸并环绕所述内进液管外的限位筋,所述第二换气通道形成于所述限位筋与内 进液管侧壁的外圆面之间。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芯包括发热体和筒状的基体,所述发热体 沿周向绕设于所述基体外;
22.其中,所述基体为多孔结构。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为多孔陶瓷或纤维棉。
24.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包括上述的雾化组件。
25.上述雾化组件,一方面,当储液仓中的液体减少导致雾化腔内的气压下降 后,内进液管的出气通道中的气体通过第一换气通道、内进液管换气孔进入储 液仓中填充因气溶胶基质被消耗而腾出的空间,从而平衡了储液仓与外界大气 的气压,解决了因气溶胶基质供应补偿造成的雾化芯干烧的问题。另一方面,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依靠基体自身的孔隙和装配间隙形成换气通道,本技术中的 第一换气通道和内进液管换气孔的尺寸固定,从而可形成稳定的换气压力,进 而使雾化装置的换气过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剖视图;
27.图2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28.图3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a处局部放大图;
29.图4为图2所示雾化组件的b处局部放大图;
30.图5为图1所示雾化组件的内进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剖视图;
32.图7为图6所示雾化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33.图8为图6所示雾化组件的c处局部放大图;
34.图9为图7所示雾化组件的d处局部放大图;
35.图10为图6所示雾化组件的内进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1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剖视图;
37.图12为图11所示雾化组件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38.图13为图11所示雾化组件的e处局部放大图;
39.图14为图12所示雾化组件的f处局部放大图;
40.附图标号说明:
41.100、雾化组件;10、吸嘴;30、储液壳体;32、储液仓;50、内进液管; 52、内进液管顶壁;521、出气通道;523、顶壁大端;5232、换气槽;525、顶 壁小端;53、雾化芯收容腔;54、内进液管侧壁;56、内进液管换气孔;561、 第一换气段;563、第二换气段;60、外进液管;61、限位筋;63、第二换气通 道;70、雾化芯;71、雾化腔;72、雾化芯支架;74、基体;76、发热体;90、 第一换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42.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 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 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 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
ꢀ“
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
ꢀ“
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
ꢀ“
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 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 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 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
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 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 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 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 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 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
ꢀ“
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 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 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 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 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
”ꢀ
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8.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图未示),雾 化装置包括主机及安装于主机一端的雾化组件100。其中,主机用于为雾化组件 100供电,雾化组件100用于储存并在主机电能作用上加热气溶胶基质,以使气 溶胶基质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
49.雾化组件100包括吸嘴10、储液壳体30、内进液管50、外进液管60以及 雾化芯70,吸嘴10连接储液壳体30的一端,内进液管50装配于储液壳体30 内,外进液管60装配于储液壳体30内并套设于内进液管50外,雾化芯70装 配于储液壳体30内,且位于储液壳体30内气溶胶基质经内进液管50流入的流 动路径上,进入雾化芯70内的气溶胶基质在主机电能作用下被加热气溶胶基质 产生的气溶胶,气溶胶在吸食者的抽吸作用下通过内进液管50、外进液管60排 出至吸嘴10,以供使用者吸食。可以理解,雾化组件100的具体构造不限,可 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需要。
50.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壳体30呈中空的壳体状结构,且具有用于储 存气溶胶基质的储液仓32。可以理解,储液壳体30的具体构造不限,可根据需 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51.内进液管50收容于储液仓32内,且连通于储液仓32与雾化芯70之间。 其中,内进液管50呈中空的管状结构,包括内进液管顶壁52、内进液管底壁以 及连接于内进液管顶壁52和内进液管底壁之间的内进液管侧壁54,内进液管侧 壁54自内进液管顶壁52的边缘朝同一方向延伸形成,内进液管侧壁54沿周向 环绕内进液管顶壁52以与内进液管侧壁54共同界定形成雾化芯收容腔53,内 进液管顶壁52贯穿开设连通雾化芯收容腔53和雾化组件100的外部空气的连 通的出气通道521,内进液底壁贯穿开设有连通雾化芯收容腔和雾化组件100的 外部空气53的进气通道,出气通道521、进气通道和雾化芯收容腔53同轴设置。
52.进一步地,内进液管侧壁54贯穿开设有至少一个进液孔,进液孔连通储液 仓32和雾化芯收容腔53,因此储液仓32中的气溶胶基质可通过进液孔进入雾 化芯收容腔53中。
53.雾化芯70收容于内进液管50内,雾化芯70呈回转体状(例如筒状)结构, 雾化芯70的内壁形成连通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的雾化腔71,雾化芯70的中心 轴线与内进液管50的中心轴线重合。具体地,雾化芯70包括雾化芯支架72、 基体74以及发热体76。雾化芯支架72呈中空的管状结构,雾化芯支架72的中 心轴线与内进液管50的中心轴线重合。基体74为由多孔陶瓷、纤维棉等材料 形成的多孔结构,基体74插设于雾化芯支架72的轴向上一端内,
基体74沿周 向包覆雾化芯支架72的外周以形成雾化腔71,发热体76收容于基体74内并沿 雾化芯支架72的轴向方向螺旋延伸。如此,由储液仓32中进入雾化芯收容腔 53的气溶胶基质被基体74吸收,发热体76可加热基体74中的气溶胶基质以产 生气溶胶,外界气流可通过进气通道进入雾化腔71中,然后携带气溶胶通过内 进液管50的出气通道521排出雾化组件100。
54.正如背景技术中所述,在雾化装置的使用过程中,雾化芯收容腔53中的气 溶胶基质逐渐消耗而使雾化芯收容腔53中产生负压,从而影响到对雾化芯70 的供液速度,进而使雾化芯70因气溶胶基质的消耗速度大于供应速度导致雾化 芯70干烧。
55.请结合图3及图4所示,为了避免雾化芯70出现干烧现象,在本技术中, 内进液管50的内壁与雾化芯70之间界定形成连通出气通道521和/或进气通道 与储液仓32的第一换气通道90。
56.如此,一方面,当储液仓32中的液体减少导致雾化芯收容腔53内的气压 下降后,内进液管50的出气通道521或进气通道中的气体通过第一换气通道90 进入储液仓32中填充因气溶胶基质被消耗而腾出的空间,从而平衡了储液仓32 与外界大气的气压,解决了因气溶胶基质供应补偿造成的雾化芯70干烧的问题。 另一方面,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依靠基体74自身的孔隙和装配间隙形成换气通道, 本技术中的第一换气通道90的尺寸固定,从而可形成稳定的换气压力,进而使 雾化装置的换气过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57.具体地,雾化芯70的基体74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端面与内进液管顶壁52 或内进液管底壁间隔设置以界定形成第一换气通道90,因此进气通道中的气体 可顺畅地进入第一换气通道90。如此,可控制雾化芯70在雾化芯收容腔53中 的安装位置以精确控制第一换气通道90的尺寸。
58.下面以雾化芯70与内进液管顶壁52之间界定形成连通出气通道521的第 一换气通道90为例,对雾化组件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 实施例中,雾化芯70与内进液管底壁之间界定形成连通进气通道的第一换气通 道9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芯70与内进液管顶壁52、内进液管底壁之间 均形成进气通道。
59.具体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芯70与内进液管顶壁52间隔设置以界定形成 第一换气通道90,因此出气通道521中的气体从雾化芯70与内进液管顶壁52 之间流出。
60.具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芯70朝向内进液管顶壁52的一侧表面开设 有向内凹陷的凹槽,凹槽的槽壁与内进液管顶壁52共同界定形成第一换气通道 90。可以理解,凹槽的形状以及位置不限,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61.如图6至图9所示,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进液管顶壁52朝向雾化 芯70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向内凹陷的换气槽5232(如图9所示),气流可通过换 气槽5232流入储液仓32。如此,由于基体74无法进入换气槽5232中,因此可 防止第一换气通道90被基体74压缩而影响换气效果。
62.在一个实施例中,换气槽5232沿内进液管50的径向方向延伸,换气槽5232 垂直于内进液管50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半圆形。可以理解,换气槽5232 的延伸方向和横截面的形状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进液管50开设有连通第一换气通道90和储液仓32的 内进液管换气孔56,第一换气通道90中的气体可通过内进液管换气孔56进入 储液仓32。
64.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内进液管换气孔56的一端连通第一换气通道90,内 进液管换气孔56的另一端沿内进液管50的径向方向延伸至内进液管50远离雾 化芯收容腔53的外表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进液管换气孔56垂直于内进液 管50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可以理解,内进液管换气孔56的延 伸方向和垂直于内进液管50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的形状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 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65.在另一实施例中,内进液管顶壁52包括顶壁大端523和顶壁小端525。顶 壁大端523连接于内进液管侧壁54与顶壁小端525之间,且顶壁小端525的外 径小于顶壁大端523的外径,使得顶壁大端523与顶壁小端525的连接处形成 环绕顶壁小端525的台阶面,出气通道521的直径小于雾化芯收容腔53的直径。
66.内进液管换气孔56包括第一换气段561和第二换气段563。第一换气段561 自内进液管顶壁52朝向雾化芯收容腔53的一侧表面延伸至内进液管顶壁52的 顶壁大端523背离雾化腔53的一侧表面。第二换气段563开设于内进液管顶壁52背离雾化芯收容腔53的一侧表面,第二换气段563的一端连通第一换气段 561,第二换气段563的另一端连通内进液管顶壁52的外侧边缘。具体地在一 实施例中,第一换气段563延伸至环绕顶壁小端525的台阶面,第二换气段563 位于环绕顶壁小端525的台阶面。
6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换气段561沿内进液管50的轴向方向延伸,且第一换 气段561的垂直于内进液管50的轴向方向的横截面呈圆形。第二换气段563沿 内进液管50的径向方向延伸,且第二换气段563的垂直于内进液管50的径向 方向的横截面呈矩形。可以理解,第一换气段561和第二换气段563的延伸方 向及横截面的形状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内进液管50与外进液管60之间界定形成连通第一换气 通道90和储液仓32的第二换气通道。具体在一实施例中,外进液管60凸设有 沿内进液管50的轴向方向延伸并环绕内进液管50外的限位筋61,限位筋61与 内进液管侧壁54的外圆面之间界定形成第二换气通道63。因此,从内进液管 50的内进液管换气孔56排出的气体通过第二换气通道63进入储液仓32中。
69.可以理解,在其它一实施例中,内进液管50与外进液管60之间也可无需 形成第二换气通道63,从内进液管50的内进液管换气孔56排出的气体直接进 入储液仓32中。
70.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换气通道90、内进液管换气孔56以及第二换气通道 63的尺寸和长度根据内进液管50等元件的尺寸设置,只要使第一换气通道90、 内进液管换气孔56以及第二换气通道63的换气压力达到预设值即可。需要说 明的是,换气压力为外界气体通过第一换气通道90、内进液管换气孔56以及第 二换气通道63进入储液仓32需要克服的压力,在气溶胶基质的消耗过程中, 当储液仓32中的压力下降值超过换气压力时,外界气体即可通过第一换气通道90、内进液管换气孔56以及第二换气通道63进入储液仓32中。
71.具体地,换气压力为沿程阻力δp、表面张力h以及液位压力所需要的驱动 压力之和,其中,沿程阻力的计算公式为(其 中,f为层流区间,l为流道长度,d为当量直径,v为平均流速,ρ为液体密 度,re为雷诺数),表面张力的计算公式为(其中,γ为表面张力, θ为接触角;ρ为液体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r
为流道半径)。
72.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00,雾化芯70的轴 向方向上的一端端面与内进液管顶壁52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换气通道90。 内进液管换气孔56包括第一换气段561和第二换气段563,第一换气段561自 内进液管顶壁52朝向雾化芯收容腔53的一侧表面延伸至内进液管顶壁52的顶 壁大端523背离雾化芯收容腔53的一侧表面。第二换气段563开设于顶壁大端 523环绕顶壁小端525的外表面,第二换气段563的一端连通第一换气段561, 第二换气段563的另一端连通内进液管顶壁52的外侧边缘。
73.具体地,雾化芯70的轴向方向上的一端端面与内进液管顶壁52之间具有 0.2mm的间隙以形成高度为0.2mm的第一换气通道90。内进液管换气孔56的第 一换气段561呈直径为0.2mm的圆孔,第二换气段563呈宽度为0.2mm,深度为 0.2mm的方形槽。如此,根据换气压力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得到第一实施例的雾 化组件100的换气压力为1074至1154pa,从而可以达到良好的换气效果。
74.请参阅图6至图10,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00,雾化芯70的轴 向方向上的一端端面与内进液管顶壁52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换气通道90, 且内进液管顶壁52朝向雾化芯70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向内凹陷的换气槽5232。 内进液管换气孔56的一端连通第一换气通道90,内进液管换气孔56的另一端 沿内进液管50的径向方向延伸至内进液管50远离雾化芯收容腔53的外表面。
75.具体地,雾化芯70的一端端面未开设换气槽5232的区域与内进液管顶壁 52之间具有0.15mm的间隙,换气槽5232的横截面为半圆形,且换气槽5232的 半径为0.15mm,因此雾化芯70与内进液管50共同形成最大内径为0.3mm的第 一换气通道90。内进液管换气孔56呈直径为0.2mm-0.5mm的圆孔。如此,根据 沿换气压力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得到第二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00的换气压力964 至1034pa。
76.请参阅图11至图14,在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中,雾化芯70的轴向方向上 的一端端面与内进液管顶壁52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第一换气通道90,内进液管 换气孔56的一端连通第一换气通道90,内进液管换气孔56的另一端沿内进液 管50的径向方向延伸至内进液管50远离雾化芯收容腔53的外表面。
77.具体地,雾化芯70的一端端面与内进液管顶壁52之间具有0.3mm的间隙 以形成高度为0.3mm的第一换气通道90,内进液管换气孔56呈直径为 0.2mm-0.5mm的圆孔。
78.上述雾化组件100及设有其的雾化装置,通过固定设置的第一换气通道90、 内进液管换气孔56以及第二换气通道63,为雾化组件100提供了具有较高一致 性的换气压力,避免了换气压力因装配公差和基体74的压缩量的影响,改善了 雾化装置的换气性能,有效避免了漏液和干烧的风险。。
7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 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 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 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