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组合物膏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434205发布日期:2022-01-12 01:38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中药组合物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膏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三高作为临床常见病,目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降三高,非药物治疗一般是采取改变生活方式,适度控制进食量,减肥,运动,低盐低糖低脂,绿色食补膳食饮食调理食疗,甚至借助神经心理适度调节等手段,药物治疗主要仍以输液口服药为主,通过体内用药制约调节干预,以预期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预防阻止或延缓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长期口服药物治疗,不仅给患者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负担,极易造成对药品的过度依赖,而且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个别因为用药不当及药品的毒副作用,对心肝脾胃肾胰腺的器官造成伤害,甚至是器官衰竭,
3.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款通过体外用药用于综合协调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产品,还没有任何一款用于综合协调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纯中药的外用擦膏剂,还没有任何一款比擦膏剂使用更方便更直接更安全更高效的产品。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以用于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或高血糖及伴生的并发症的新型的中药组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用于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由中药组合物所制成的膏剂安全方便、释药性好、吸收快、药效持久。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中药组合物膏剂,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以下组分:
8.解表药6-7%、清热药15-16%、通便逐水药2-3%、祛风湿药2-3%、利水渗湿药12-13%、理气药3-4%、活血祛瘀药8-9%、平肝熄风药4-5%、安神药2-3%、补虚药35-36%、收涩药6-7%和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0.5-1%。
9.优选的,所述解表药包括:1-薄荷、2-桑叶、3-柴胡、4-葛根和5-桂枝;
10.所述清热药包括:6-知母、7-决明子、8-黄芩、9-黄柏、10-苦参、11-夏枯草、12-黄连、13-蒲公英、14-野菊花、15-炒赤芍和16-三七花;
11.所述通便逐水药包括:17-亚麻子;
12.所述祛风湿药包括:18-桑寄生;
13.所述利水渗湿药包括:19-茯苓、20-泽泻、21-菌陈、22-玉米须和23-虎杖;
14.所述理气药包括:24-香附和25-醋炒延胡索;
15.所述活血祛瘀药包括:26-川芎、27-醋制郁金、28-酒炒丹参、29-怀牛膝和30-茺蔚子;
16.所述平肝熄风药包括:31-天麻和32-钩藤;
17.所述安神药包括:33-合欢皮;
18.所述补虚药包括:34-人参、35-炒山药、36-炙黄芪、37-红景天、38-炒白术、39-炙甘草、40-绞股蓝、41-当归、42-熟地黄、43-制何首乌、44-白芍、45-麦冬、46-制黄精、47-女贞子、48-墨旱莲、49-炙杜仲和50-淫羊藿;
19.所述收涩药包括:51-五味子、52-山茱萸、53-沙苑子和54-覆盆子;
20.所述解毒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包括:55-蛇床子。
21.更优选的,按重量份数,所述解表药包括:1-薄荷3-6份、2-桑叶5-6份、3-柴胡3-9份、4-葛根9-15份和5-桂枝3-9份;
22.所述清热药包括:6-知母6-12份、7-决明子9-15份、8-黄芩3-9份、9-黄柏3-12份、10-苦参4.5-9份、11-夏枯草9-15份、12-黄连2-5份、13-蒲公英9-15份、14-野菊花9-15份、15-炒赤芍6-12份和16-三七花3-6份;
23.所述通便逐水药包括:17-亚麻子9-15份;
24.所述祛风湿药包括:18-桑寄生9-15份;
25.所述利水渗湿药包括:19-茯苓9-15份、20-泽泻6-9份、21-菌陈6-15份、22-玉米须10-30份和23-虎杖9-15份;
26.所述理气药包括:24-香附6-9份和25-醋炒延胡索3-9份;
27.所述活血祛瘀药包括:26-川芎3-15份、27-醋制郁金3-9份、28-酒炒丹参9-15份、29-怀牛膝4.5-9份和30-茺蔚子3-8份;
28.所述平肝熄风药包括:31-天麻3-9份和32-钩藤3-12份;
29.所述安神药包括:33-合欢皮6-12份;
30.所述补虚药包括:34-人参3-9份、35-炒山药15-30份、36-炙黄芪9-30份、37-红景天3-9份、38-炒白术6-12份、39-炙甘草1.5-9份、40-绞股蓝15-30份、41-当归6-12份、42-熟地黄9-15份、43-制何首乌6-12份、44-白芍6-15份、45-麦冬6-12份、46-制黄精9-15份、47-女贞子6-12份、48-墨旱莲6-12份、49-炙杜仲6-9份和50-淫羊藿3-9份;
31.所述收涩药包括:51-五味子1.5-6份、52-山茱萸6-12份、53-沙苑子9-15份和54-覆盆子6-12份;
32.所述解毒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包括:55-蛇床子3-9份。
33.在本发明中各原料前数字仅用于对各原料进行标号。
34.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称取上述各原料,将各原料经过微粉化技术处理,得中药粉,然后配以凡士林、二甲硅油、羊毛脂、防腐剂和薄荷醇搅拌均匀制得乳剂型软膏剂。
35.本发明所有配伍中药采用中药微粉化技术制成粉末然后加入基质制成乳剂型软膏剂,是传统剂型之一,具有分散度高,起效快的优点,遵循中医药理论,将中药微粉化,增大药物颗粒的比表面积,提高了生物利用度,最大限度的保留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各中药有效成分均匀化,有利于涂布附着,有效成分更易于透皮而被吸收,并减少副作用,各种成分能够均匀地被人体吸收,增强药物效果,,微粉化一般在全封闭无粉尘系统中进行,符合药品生产的gmp要求。
36.优选的,上述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37.(1)称取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然后将所有原料通过中药微粉化技术制成中药粉,
过200目筛,备用;
38.(2)在容器内倒入羊毛脂2倍量的水,然后加入防腐剂,在25℃下搅拌1h;
39.(3)将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和二甲硅油倒入上述容器内,搅拌并加热至40℃,凡士林油相,羊毛脂水相,然后升温至80℃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
40.(4)将步骤(1)中的中药粉倒入步骤(3)所述容器内,加速搅拌,搅拌速度为500-800r/h,,然后加热到150℃并保温1-3h;
41.(5)降温至42℃,加入薄荷醇,搅拌,然后降温至容器内膏体冷凝。
42.优选的,所述凡士林与中药粉的质量比为1:2;所述凡士林与液体石蜡和羊毛脂的质量比为8:1:1;所述二甲硅油的加入量为中药粉质量的6-10%;所述薄荷醇的加入量为中药粉质量的1-3%。
43.优选的,所述防腐剂为山梨酸钾和甲乙丙丁四酯的混合物,其中,所述山梨酸钾的用量为中药粉质量的0.1-0.25%,所述甲乙丙丁四酯的用量为中药粉质量的0.01-0.25%。
44.本发明提供的的中药组合物物还可以为以下剂型,
45.1、选用优质蜂蜜制成蜜膏,以蜂蜜配合中药混合物细末制备成膏剂,涂布于胸腹部腰部,并用用一次性薄膜缠绕包裹胸腹部腰部一圈,因为蜂蜜本身营养丰富,缓下解毒而和百药的功效,不仅润滑粘合,并具有还原性,可防止某些药物的氧化变质;
46.2、用酒醋将中药混合物粉末调糊剂,涂布于胸腹部腰部,并用薄膜缠绕固定,糊剂缓慢释放药效。醋能软坚散结祛瘀止痛,酒能活血散瘀,祛风除湿,宣经通络,二者外用,可是血管扩张,皮肤充血,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渗透吸收;
47.3、科学熬制,制成膏药敷贴心胸腹部腰部对应穴位。
48.中医辨证机理:
49.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膏剂,采用的涂擦疗法,既有穴位药物疗法的穴位刺激作用特定穴位的吸收作用的优点,又有粉敷贴疗法覆盖局部皮肤透皮促透吸收的优点,施药目标部位不仅仅限于某个穴位,而是扩展到前胸腹部腰背部位的大面积皮肤,甚至有类似药浴的整体效果,如果加以按摩等手段,效果会更佳。
50.药物透皮吸收融合穴位刺激,依据中医经络学说,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清代外治宗师吴师机著作《理溣骈文》认为“外治法可以统治百病”,并指处“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膏,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穴位疗法,归经理论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至于一药归数经,则是指其治疗范围的扩大,敷贴法与中医内治法一样,必需辩证组方,以治本为主,标本兼顾,依据中医整体施治,泛性治疗原则,遵循脏腑经络学说,性味归经理论,气血通阴阳和则百病消除的原理,这些中药疗效都是经过历代中医不断实践探索总结而来,既然一种药可以归数经,那么多种药物复方配伍就可以旁通相关脏腑经络,通畅气血,适用于多种病征。
51.穴位药物疗法是一种以穴位药物经络作用相结合的综合疗法,采用少量不同药物通过特定穴位的刺激,以增强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到达治愈疾病的目的,将不同药物和方法,贴敷在体表或特定的俞穴上,通过经络所属脏腑,激发和调整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起到治疗和增强免疫的作用,即是达到“激发精气”,“疏导气血”,和“调整阴阳”而达“以平为期”的目的,
52.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的结局,首先导致脾虚,出现肠胃消化吸收功能的紊乱,继而
影响于肾,出现肾虚见证,肾虚则化源不足,精乏来源,不能冲养于肾,则肾虚精亏,更不能发挥滋润肝脾暖土的作用,脾虚不仅功能代谢降低,且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经云“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脾虚容易感受外邪,不仅如此肾本空虚,同样容易受外邪侵袭,肾上腺皮质不足,会引起人体电解质失调,所以说“脾虚及肾”,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同时,能调整内分泌和植物神经功能,而且同时还能促进机体的能量转化,以及调节水,无机盐,电解质的代谢;
53.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常情况下相对平衡,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散布,肝气的疏泄,所谓气“行则血行”,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气滞,皆可引起血型不利,甚至血瘀,故在临床上治疗淤血症时不仅需要活血化瘀药,同时还要配以行气导滞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疗效,
54.穴位疗法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疾病与健康相对而言的,人体脏腑,经络和生理功能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即是所谓“阴平阳秘”,当人体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协调关系破坏,导致阴阳失调,产生各种症状,便发生疾病,从而形成阴阳的偏盛偏衰,即是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多因素多指标的研究发现,阴虚的病理生理变化,几乎全部是体内副交感神经中枢功能和交感神经活动升高有关,阳虚则跟体内交感神经中枢系统活动异常低下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升高有关,尽管不同的刺激效应各有为主的中枢部位,但是在各种治疗效应的反射中,又都借助躯体神经为其主要传入途径,植物神经为其主要传出途径,因此目前研究认为药物作用于经穴主要是借助植物神经与其相应的内脏建立相对特异性的功能联系,即是所谓的”体表内脏植物神经联系系统,就是说,药物经穴相对特异性作用乃是通过此联系系统获取的,这种联系作用,关键在于,绝大部分经穴与其相对应的内脏均在所属神经节范围之内,必须指出的是,不论哪一经穴的特异性作用,几乎都有较长的后效应,提示在形成这种作用的过程中,同用存在体液因素的参与活动,
55.穴位药物疗法对环核苷酸的调整作用,在谈到穴位药物刺激与分子生物学时不得不涉及细胞生物学,二者密切相关,理论上证实穴位药物刺激改善阴虚阳虚纠正共性矛盾时,起到双向调节作用,
56.穴位药物疗法对神经体液的调整作用,
57.穴位药物疗法对免疫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免疫系统,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脾脏和免疫细胞,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中医的脾肺肾与免疫有关,
58.综上所述,穴位药物疗法同样是穴位刺激疗法,它的治疗手段是”双管齐下“,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穴位的吸收,发挥其特有的疗效,以达治愈疾病的目的。药物主要是通过腰腹部的穴位穴道经络及体表毛细血管,透皮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实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0
59.胸部的主要穴位及其功效:
60.天突穴:治疗咳喘、咽喉肿痛、咯血、失音、噎嗝,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喉咙的疾病。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61.中庭穴:主治疾病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
62.玉堂穴:主治疾病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喉痹咽肿,呕吐寒痰,两乳肿痛。
63.紫宫穴: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吐血,呕吐,饮食不下。
64.华盖穴: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胸痛,胁肋痛,喉痹,咽肿。
65.璇玑穴:治疗咳喘、咽喉肿痛,主治疾病为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胃中有积。
66.彧中穴:属足少阴肾经,治疗咳嗽气喘,呕吐,胸痛,心脏病,不嗜食等。
67.神藏穴:治疗咳嗽、胸肋胀痛、呕吐、食欲不振。
68.华盖穴:治疗咳喘、胸满。
69.膻中穴:治疗气短、哮喘、噎嗝,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
70.鸠尾穴:治疗胃痛、呕吐、气喘、胸满。
71.上脘穴:治疗胃肠疾患。
72.梁门穴:治疗胃肠胀痛、腹泄、不思饮食。
73.中脘穴:治疗胃肠疾患、气喘。
74.腹部主要穴位的功效:
75.下脘穴:治疗胃肠疾患。
76.水分穴:治疗水肿、肠鸣、腹痛、腹胀。
77.建里穴:有和胃健脾功效,治疗胃痛,呕吐,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水肿,食欲不振,及急慢性胃液。
78.商曲穴:运化水湿,清热降温,治疗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泄泻,便秘。
79.神阙穴:治疗肠鸣、腹痛、腹泄、虚脱。
80.育俞穴:腹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疝气痛,小便淋沥。
81.四满穴:,属足少阴经,有除湿降浊功效,治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82.脐中四边穴:经外奇穴,健脾和理气止痛,主治脘腹疼痛,饮食不化,泄泻,肠鸣,小儿惊痫,疝气,水肿。
83.气门穴:经外奇穴,调理冲任,利水通淋,主治,女子不孕,崩漏,阴挺,胎漏下血,淋症,癃闭,少腹痛。
84.利尿穴:经外奇穴,利尿通淋,清热利湿,主治癃闭,淋证,血尿,遗尿,腹痛,泄泻,痢疾。
85.提托穴:经外奇穴,调理冲任,主治阴挺,崩漏,痛经,腹痛腹胀,疝气。
86.维胞穴:经外奇穴,主治阴挺,月经不调,崩漏,肠疝痛。
87.胃上穴:经外奇穴,健脾和胃,升提中气,主治胃下垂,胃痛,腹胀。
88.疝气穴:经外奇穴,行气止痛,主治疝气,偏坠,腹痛,睾丸塞,奔豚气,冷气心痛。
89.气海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便秘、虚脱、水肿。
90.关元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虚脱、体质虚弱。
91.中极穴: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诸症、下腹痛、水肿,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痛经,胎衣不下,产后恶露不止,外阴瘙痒,子宫脱垂,盆腔炎,尿潴留,尿失禁。
92.大赫穴:益肾助阳,调经止带,主治遗精,早泄,阳痿,阴挺,带下,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痢疾,急性肠胃炎症。
93.子宫穴:经外奇穴,调理冲任,培补中气,固摄胞宫,主治子宫脱垂,月经不调,崩
漏,痛经。不孕症,腰痛,疝气。
94.曲骨穴:治疗遗精、赤白带、,遗尿,尿闭,月经不调,阳痿,疝气,,有收降浊气功效。
95.横骨穴:治疗精索及睾丸痛、淋病、遗精、尿闭,遗尿,阳痿,尿失禁,少腹胀痛。
96.天枢穴:治疗胃肠疾患、水肿、月经不调。
97.大横穴:治疗腹泄、便秘、小腹痛、胃下垂。
98.腹结穴: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疝气痛。
99.维道穴:属足少阳胆经,,治疗妇科病,疝气,少腹痛,腰胯痛。
100.外陵穴:治疗脐周痛。
101.带脉穴:治疗妇女经带病、腰肋痛,痛经,月经不调,有通调气血,温补养肝功效。
102.水道穴:治疗小腹胀满、尿闭、腹水、精索及睾丸痛。
103.府舍穴:治疗腹痛。
104.气冲穴:治疗阴茎肿痛、睾丸痛、妇女经漏胎产诸症。
105.冲门穴:治疗腹胀痛、尿闭,疝气1,带下,小便淋沥,产后血崩,白带异常,气喘,抽筋。
106.关元俞穴:治疗腰痛、便秘、腹泄、腹胀。
107.膀胱俞穴:治疗膀胱诸症、腹痛、腹泄、便秘、腰脊强痛。
108.秩边穴: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前列腺炎。
109.白环俞穴:治疗遗精、白带、二便不利、腰胯痛、下肢瘫痪。
110.腰背部,与肾经,膀胱经(属于十二正经),任脉(属于奇经八脉),督脉(属于奇经八脉),冲脉(属于奇经八脉),带脉(属于奇经八脉)的经脉相关。
111.背部正中的脊椎是督脉的循行线,总督一身之阳,有统帅调节,联络其他阳经作用,脊椎两侧的膀胱经贯通全身上下,五脏六腑在其腧穴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脏腑机能的病理性变化,都可以在背部腧穴上反应出来,反之亦然,药物进入身体内部,也可以通过腧穴传输作用经络疏通作用影响相应脏腑机能。
112.腰部有一条神奇的经脉:带脉,调理月经及妇科各个器官,系奇经八脉之一,有“总束诸脉”的重要作用,人体其他经脉都是上下纵向而行,唯有带脉横向环绕一周,所以无论哪条经脉在腰腹处出现问题,如郁结气滞,淤血堵塞,都可以通过拍打带脉的方法进行调节和疏通,而且带脉上的三个穴位(带脉穴,五枢,维道),又都压在胆经上,所以拍打此处有同于拍打胆经之效,同位有结肠部位,拍打振动,振动结肠,有利于通便,带脉用来治疗妇科病,古之常用,有调经止带疏肝行滞之功,最善于消除诸经在此处的血瘀积热,他同时也是治疗各种疝气疾患的必选经脉,,带脉无本经直属穴,与足少阳胆经有三个单交会穴。
113.本经所主病候:腹痛,腰软,下肢痿弱,带下,阳痿,遗精,癫痫等,
114.主要治疗病症:中风,手足不举,肢体麻木,拘挛,发热,头痛,项肿脸腮,眼目赤疼,齿痛,咽肿,头晕目眩,耳聋,皮肤瘙痒,筋脉不舒,腿痛,胁肋疼痛等。
115.带脉(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
·
带脉交会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胁痛,腹痛。
116.五枢(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痛,胯痛。
117.维道(足少阳胆经穴,足少阳胆经,带脉交会穴):主治,腰胯痛,少腹痛,阴挺,疝
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
118.腰部重要穴位:
119.肾俞穴:外散肾脏之热,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120.下极俞穴:经外奇穴,理下焦,利关关节,主治,腰痛,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下肢麻木酸痛。
121.腰宜穴:经外奇穴,主治泌尿系疾病。生殖病患,主治妇人血崩,腰痛,脊柱肌痉挛,腰脊疼痛。
122.十七椎穴:经外奇穴,主治腰骶痛,腰腿痛,下肢瘫痪,痛经,崩漏,月经不调,遗尿,转胞,胎位不正,肛门疾患,以及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
123.腰奇穴:癫痫,头痛,失眠,便秘。
124.命门穴:培元固本,主治虚损腰痛,泄泻,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不固,汗不出,寒热疟疾,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125.八髎穴: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
126.膀胱俞穴:主治夜尿症,膀胱肾脏疾病。
127.次髎(liao)穴:疏导水液,健脾除湿,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的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疝气,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
128.关元俞穴:外散小腹内部之热,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小便不利,遗尿,腰痛。
129.腰俞穴,补益肾气,主治腰肌强痛,腹泻,便秘,痔疮疾病,癫痫,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130.志室穴:补肾壮腰,益精填髓,主治遗精阳痿的肾虚病症,,小便不利,腰肌强痛,现代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心功能障碍,肾炎等。
131.气海俞穴:调和气血,强壮腰脊,主治肠鸣腹胀,痛经,大便不通,泻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经闭,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等妇科病,夜尿症等,腰痛。
132.大肠俞穴:理气降逆,调和肠胃,主治腰腿痛,腹胀,腹泻,便秘,现代常用于治疗肠炎,痢疾,痔疮,阑尾炎,肠出血,,坐骨神经痛,二便不利,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肾炎,淋病。
133.腰眼穴:主治腰痛尿频,遗尿,月经不调,带下,虚劳羸瘦,现代常用于治疗腰肌纤维炎,腰肌劳损,子宫内膜炎。
134.归来穴: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135.冲门穴:
136.会阳穴:治疗痛经、性机能减退、便血、腹泄、痔疮。
137.阿是穴,调理腰痛,在不会找穴位时,就以疼痛处为穴,称之为阿是穴,其实称之为穴,有点不实,它只代表无名疼痛之处,,阿是穴一般岁病而定,多位于病灶附近,但是也可以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位置,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穴,,阿是穴的痛点,是由于病灶部位的气血不通所致,它的存在,影响经络功能,阻塞经气运行,它的出现,反应局部有病,它的消失,说明病症缓解,当然这是个模糊概念,配合具体穴位,效果颇佳。
138.最后是会阴穴,是阴经脉气交会之所,此穴与人体头顶的百会穴为一直线,是人体
精神神的通道,百会为阳接天气,会阴为阴收地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呼应,统摄着真气之任督二脉上的正常运行。
139.会阴穴:为任,督,冲脉三脉起点,任脉统摄全身诸阴之脉为阴脉之海,是任脉经外循行动物发端,冲脉为血海,督脉为阳脉之海统一身之阳,督由会阴而行背,任由会阴而行腹,冲由会阴而行足少阴,会阴穴能疏通体内脉结,促进阴阳气的交接和循环,对调节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独特作用,可治疗阳痿早泄,痔疮,便血便秘,妇科病,阴痒,阴痛,尿频,遗尿,淋证,遗精,溺水窒息等。
140.药理说明:
141.21味中药含有脂肪油挥发性油:
142.(1,2,3,5.14,15,17,21,23,24,25,26,34,38,41,50,51,52,53,54,55);
143.39味中药具有抑菌抗菌,抗多种真菌,多种致病菌,以及多种抗病原微生物的药物的作用:
144.(1,2,3,5,6,7,8,9,10,11,12,13,14,15,18,20,21,22,24,25,26,28,29,31,36,37,38,39,41,42,43,44,46,49,50,51,52,53,54,55);
145.32味中药具有抗肿瘤抗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146.(3,6,9,10,11,12,17,19,21,23,28,29,31,34,35,36,37,38,39,40,41,42,44,45,46,47,48,49,50,51,52,53,),11味中药具有补充黄酮类,调节内分泌的作用(2,4,5,10,17,21,23,31,35,37,50);
147.22味中药具有健脾宁心、镇静催眠安神的作用:
148.(3,8,18,20,23,26,27,30,32,35,36,37,38,39,40,42,43,46,47,48,50);
149.6味中药具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150.(2,4,18,24,41,50,);
151.14味中药具有有益皮肤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152.(14,28,29,37,40,42,43,44,46,47,48,49,50,54,);
153.18味中药具有健脾宁心,镇静安神的作用:
154.(4,9,18,19,24,27,28,32,33,36,38,40,41,42,44,45,50,51)
155.10味中药具有抗血栓,抗心律失常,预防心肌缺血的作用:
156.(5,7,11,12,22,36,37,41,45,55)
157.16味中药具有抑制血栓,抑制血小板凝结,抗实验性心肌缺血的作用:
158.(6,12,15,17,21,23,28,29,34,36,40,41,43,44,47,51,)
159.19味中药具有抗病毒,抗流感病毒,抗肝炎病毒的作用:
160.(3,4,5,9,10,11,12,14,18,22,23,26,29,36,37,41,45,47,51);
161.4味中药修复骨骼组织,增加骨细胞的作用:
162.(3,26,28,35,);
163.3味中药具有改善记忆力的作用:
164.(4,35,41,);
165.7味中药具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
166.(14,26,28,34,49,50,51,);
167.6味对抗化疗损伤及白细胞减少症疗效好的药物:
168.(11,26,36,41,43,47,);
169.17味中药具有协调中枢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系统,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的作用:
170.(3,4,5,6,24,25,31,32,33,34,35,36,37,40,49,50,51,);
171.4味中药具有协调改善胰岛素分泌,消除胰岛素抵抗,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
172.(4,28,37,45);
173.35味中药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174.(2,3,4,7,8,9,10,15,16,17,18,20,21,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6,37,38,40,41,44,49,50,51,53,);
175.24味中药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176.(2,4,6,10,11,12,17,19,22,23,28,29,34,36,38,40,42,45,46,47,48,50,52,54,);
177.18味中药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178.(3,8,17,18,20,23,28,34,35,36,40,41,43,45,48,49,50,53);
179.9味中药同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作用:
180.(4,17,20,23,28,34,36,38,50);
181.12味中药具有同时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
182.(3,8,16,18,20,23,28,34,36,41,49,50);
183.11味中药同时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
184.(4,17,20,22,23,28,34,36,41,45,50);
185.8味中药具有同时具有降血清,降三酰甘油,降脂蛋白,降胆固醇降血液粘稠,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186.(4,8,16,23,29,36,46,49);
187.24味中药具有保肝利胆的作用:
188.(1,2,3,6,7,8,9,13,14,15,19,21,22,23,24,26,27,28,36,38,41,48,51,53);
189.20味中药具有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心绞痛的作用:
190.(4,11,16,18,22,24,25,26,27,28,29,32,34,35,36,41,43,45,49,50);
191.2味中药具有抗过敏的作用:
192.(33,55);
193.4味中药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降低高血糖,调高低血糖:
194.(4,34,36,40);
195.8味中药具有双向调节血压的作用,降低高血压,调高低血压:
196.(4,34,36,40,44,45,49,51)。
197.本发明药效作用中,上述各数字指代所对应的中药原料。
198.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外用,不经过肝的首过效应和肠胃道的破坏,纯中药,毒副作用相对减少且一般不会产生依赖性,远离激素抗生素应用,远离重金属对脾脏肾脏胰脏的伤害,擦膏剂,药量可控,增加了顺应性,安全方便,释药性良好,透皮吸收快,利用率高,药效迅达持久等。
具体实施方式
199.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00.实施例1
20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药组合物膏剂,其中药组合物成分中包括:解表药6%、清热药15%、通便逐水药2%、祛风湿药2%、利水渗湿药12%、理气药3%、活血祛瘀药8%、平肝熄风药5%、安神药3%、补虚药36%、收涩药7%和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1%。
202.其中,解表药包括:薄荷3g、桑叶5g、柴胡3g、葛根10g、桂枝5g;
203.清热药包括:知母6g、决明子9g、黄芩3g、黄柏3g、苦参7g、夏枯草9g、黄连3g、蒲公英9g、野菊花9g、炒赤芍7g、三七花3g;
204.通便逐水药包括:亚麻子9g;
205.祛风湿药包括:桑寄生9g;
206.利水渗湿药包括:茯苓9g、泽泻6g、菌陈6g、玉米须10g、虎杖9g;
207.理气药包括:香附6g、醋炒延胡索6g;
208.活血祛瘀药包括:川芎9g、醋制郁金5g、酒炒丹参12g、怀牛膝4g、茺蔚子4g;
209.平肝熄风药包括:天麻8g、钩藤9g、
210.安神药包括:合欢皮8g、
211.补虚药包括:人参5g、炒山药23g、炙黄芪15g、红景天9g、炒白术12g、炙甘草5g、绞股蓝23g、当归6g、熟地黄9g、制何首乌6g、白芍15g、麦冬6g、制黄精9g、女贞子6g、墨旱莲6g、炙杜仲6g、淫羊藿4g;
212.收涩药包括:五味子6g、山茱萸6g、沙苑子9g、覆盆子6g;
213.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包括:蛇床子3g。
214.实施例2
21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药组合物膏剂,其中药组合物成分中包括:解表药7%、清热药15%、通便逐水药2%、祛风湿药2.5%、利水渗湿药13%、理气药4%、活血祛瘀药9%、平肝熄风药4%、安神药2%、补虚药35%、收涩药6%和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0.5%。
216.其中,解表药包括:薄荷3g、桑叶5g、柴胡3g、葛根9g、桂枝3g;
217.清热药包括:知母6g、决明子9g、黄芩3g、黄柏3g、苦参4.5g、夏枯草9g、黄连2g、蒲公英9g、野菊花9g、炒赤芍6g、三七花3g;
218.通便逐水药包括:亚麻子9g;
219.祛风湿药包括:桑寄生9g;
220.利水渗湿药包括:茯苓9g、泽泻6g、菌陈6g、玉米须10g、虎杖9g;
221.理气药包括:香附6g、醋炒延胡索3g;
222.活血祛瘀药包括:川芎3g、醋制郁金3g、酒炒丹参9g、怀牛膝4.5g、茺蔚子3g;
223.平肝熄风药包括:天麻3g、钩藤3g、
224.安神药包括:合欢皮6g、
225.补虚药包括:人参3g、炒山药15g、炙黄芪9g、红景天3g、炒白术6g、炙甘草1.5g、绞
股蓝15g、当归6g、熟地黄9g、制何首乌6g、白芍6g、麦冬6g、制黄精9g、女贞子6g、墨旱莲6g、炙杜仲6g、淫羊藿3g;
226.收涩药包括:五味子1.5g、山茱萸6g、沙苑子9g、覆盆子6g;
227.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包括:蛇床子3g。
228.实施例3
229.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药组合物膏剂,其中药组合物成分中包括:解表药7%、清热药15%、通便逐水药2%、祛风湿药3%、利水渗湿药13%、理气药3%、活血祛瘀药8%、平肝熄风药4%、安神药2%、补虚药36%、收涩药6%和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1%。
230.其中,解表药包括:薄荷6g、桑叶9g、柴胡9g、葛根15g、桂枝9g;
231.清热药包括:知母12g、决明子15g、黄芩9g、黄柏12g、苦参9g、夏枯草15g、黄连5g、蒲公英15g、野菊花15g、炒赤芍12g、三七花6g;
232.通便逐水药包括:亚麻子15g;
233.祛风湿药包括:桑寄生15g;
234.利水渗湿药包括:茯苓15g、泽泻9g、菌陈15g、玉米须30g、虎杖15g;
235.理气药包括:香附9g、醋炒延胡索9g;
236.活血祛瘀药包括:川芎15g、醋制郁金9g、酒炒丹参15g、怀牛膝9g、茺蔚子8g;
237.平肝熄风药包括:天麻9g、钩藤12g、
238.安神药包括:合欢皮12g、
239.补虚药包括:人参9g、炒山药30g、炙黄芪30g、红景天9g、炒白术12g、炙甘草9g、绞股蓝30g、当归12g、熟地黄9g、制何首乌6g、白芍15g、麦冬12g、制黄精15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炙杜仲9g、淫羊藿9g;
240.收涩药包括:五味子6g、山茱萸12g、沙苑子15g、覆盆子12g;
241.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包括:蛇床子9g。
242.实施例4
243.实施例1-3中所述中药组合物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44.(1)称取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然后将所有原料通过中药微粉化技术制成中药粉,过200目筛,备用;
245.(2)在容器内倒入羊毛脂2倍量的水,然后加入防腐剂,在25℃下搅拌1h;
246.(3)将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和二甲硅油倒入上述容器内,搅拌并加热至40℃,凡士林油相,羊毛脂水相,然后升温至80℃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
247.(4)将步骤(1)中的中药粉倒入步骤(3)所述容器内,加速搅拌,搅拌速度为500r/h,,然后加热到150℃并保温1h;
248.(5)降温至42℃,加入薄荷醇,搅拌,然后降温至容器内膏体冷凝。
249.其中,凡士林与中药粉的质量比为1:2;凡士林与液体石蜡和羊毛脂的质量比为8:1:1;二甲硅油的加入量为中药粉质量的6%;薄荷醇的加入量为中药粉质量的1%。
250.防腐剂为山梨酸钾和甲乙丙丁四酯的混合物,其中,山梨酸钾的用量为中药粉质量的0.1%,甲乙丙丁四酯的用量为中药粉质量的0.01%。
251.实施例5
252.实施例1-3中所述中药组合物膏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53.(1)称取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然后将所有原料通过中药微粉化技术制成中药粉,过200目筛,备用;
254.(2)在容器内倒入羊毛脂2倍量的水,然后加入防腐剂,在25℃下搅拌1h;
255.(3)将凡士林、液体石蜡、羊毛脂和二甲硅油倒入上述容器内,搅拌并加热至40℃,凡士林油相,羊毛脂水相,然后升温至80℃继续搅拌至混合均匀;
256.(4)将步骤(1)中的中药粉倒入步骤(3)所述容器内,加速搅拌,搅拌速度为800r/h,,然后加热到150℃并保温3h;
257.(5)降温至42℃,加入薄荷醇,搅拌,然后降温至容器内膏体冷凝。
258.其中,凡士林与中药粉的质量比为1:2;凡士林与液体石蜡和羊毛脂的质量比为8:1:1;二甲硅油的加入量为中药粉质量的10%;薄荷醇的加入量为中药粉质量的3%。
259.防腐剂为山梨酸钾和甲乙丙丁四酯的混合物,其中,山梨酸钾的用量为中药粉质量的0.25%,甲乙丙丁四酯的用量为中药粉质量的0.25%。
26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