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气除满、消食通便的中药组合物、贴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2.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大肠病证。《内经》中已经认识到便秘与脾胃受寒,肠中有热和肾病有关。仲景对便秘已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提出了寒、热、虚、实不同的发病机制,设立了承气汤的苦寒泻下,麻子仁丸的养阴润下,厚朴三物汤的理气通下,以及蜜煎导诸法,为后世医家认识和治疗本病确立了基本原则。李东垣强调饮食劳逸与便秘的关系,并指出治疗便秘不可妄用泻药,如《兰室秘藏
·
大便结燥门》谓:“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厚味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燥结。”“大抵治病,不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引导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3.针对小儿便秘可采用西医或中医进行治疗,西医疗法为:通过服用益生菌、乳果糖、以及调整饮食习惯和训练排便习惯,长时间排便困难者临时使用开塞露。中医疗法中食积引起的便秘口服保和丸,胃肠积热引起的便秘口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阴亏肠燥引起的便秘服用麻仁润肠丸。
4.专利文献cn201911020811.7公开了一种治疗鼻窦炎的药膏,该配方包括:莱菔子1-13重量份、紫苏子2-15重量份、白丑2-10重量份、黑丑2-10重量份、木香1-8重量份、枳实1-13重量份、沉香0.5-5.5重量份、甘草1-8重量份、炒山楂2-10重量份、制大黄1-8重量份、炒麦芽1-10重量份、制香附子5-10重量份、炒神曲4-10重量份、姜半夏2-15重量份、茯苓2-15重量份、黄连3-10重量份、黑栀子2-10重量份、五倍子1-13重量份、佛手2-13重量份、乌药1-10重量份,对于治疗食滞胃肠、肠胃积热、便秘、腹胀、挑食厌食具有治疗功效。
5.由此可见,上述专利文献的中药配方中虽然包括莱菔子、姜半夏,但整个药物配方中药材的种类多达20种,无疑增加了药物对胃肠道刺激以及加重肝肾负担的风险,同时儿童对于口服给药制剂的依从性较差,特别是小儿喂药难,服药后易于引起呕吐而使给药剂量难以保证,往往影响疗效。
6.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用药少、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用于下气除满、消食通便的中药组合物。
7.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用药少、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用于通窍止涕、温阳固本的中药组合物。
8.有鉴如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9.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下气除满、消食通便的中药组合物,该中
药组合物用药少、疗效显著、无副作用。
10.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下气除满、消食通便的中药组合物,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莱菔子1-3份和姜半夏2-5份。
11.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莱菔子1-2份和姜半夏2-3份。
12.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材组成:莱菔子1份和姜半夏3份。
13.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为散剂。
14.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下气除满、消食通便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
15.按重量份分别称取各种药材并混合;
16.将称取的的中药材粉碎至50-100目。
17.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贴剂,包括载体和上述任一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18.进一步可选地,所述贴剂中还包括姜汁,将所述姜汁与所述中药组合物混合调制成膏状后置于所述载体上制得所述贴剂,所述姜汁中姜与水的配比为1:1~1.5。
19.进一步可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与姜汁的配比为1:1~2。
20.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的载体包括无纺布、纱布、胶布、橡皮膏或医用橡胶中的至少一种。
21.进一步可选地,所述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或治疗小儿病症,所述的病症选自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和/或排便间隔延长,粪质干硬、肛裂、出血、痔疮。
22.本发明所用药材的功效如下:
23.莱菔子:性平,味辛、甘。归肺、脾、胃经。功能主治:消食除胀,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24.姜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功能主治:消痞散结,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
25.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多年中医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小儿便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其病因病机为:脾虚传送无力,糟粕内停,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胃热炽盛,下传大肠,燔灼津液,大肠热盛,燥屎内结,可成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燥热下移大肠,则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便秘;肝主疏泄气机,若肝气郁滞,则气滞不行,腑气不能畅通;肾主五液而司二便,若肾阴不足,则肠道失润,若肾阳不足则大肠失于温煦而传送无力,大便不通,均可导致便秘。针对上述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当为:养阴清热、行气导滞。本发明将由莱菔子、姜半夏这两种中药材组合后制成散剂或进一步将散剂与姜汁混合制成贴剂用来治疗小儿便秘,其组方思路为:莱菔子为君药有行气导滞,润肠通便的作用。姜半夏为臣药助君药加强下气除满,增加胃肠蠕动力。加入姜汁支撑贴剂后姜汁为佐使药取其味辛能散,透皮达里,带君臣药力直达穴位。
26.在治疗小儿便秘时一般将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成贴剂后采用外敷的方式来进行治疗,具体为:将本发明的中药贴剂贴于神厥穴,每日一贴,每天贴敷两个小时,7天一个疗程,连续使用两个疗程即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8.(1)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和贴剂对小儿便秘具有很好的疗效,其配方合理,无毒副作用,疗效安全可靠;
29.(2)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和贴剂中的中药组分简单,降低了药物对小儿的不良反应。
30.(3)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和贴剂中适合于婴幼儿及儿童用药,可以增强其免疫功能,并且避免打针输液的痛苦。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这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可以做出各种修改或改进,但是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基本思想,均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32.实施例1
33.取莱菔子1g和姜半夏3g;将称取的中药材粉碎,过80目筛,得到中药组合物。
34.实施例2
35.取莱菔子2g和姜半夏2g;将称取的中药材粉碎,过50目筛,得到中药组合物。
36.实施例3
37.取莱菔子3g和姜半夏4g;将称取的中药材粉碎,过100目筛,得到中药组合物。
38.实施例4
39.取莱菔子2g和姜半夏5g;将称取的中药材粉碎,过80目筛,得到中药组合物。
40.实施例5
41.取莱菔子1g和姜半夏2g;将称取的中药材粉碎,过50目筛,得到中药组合物。
42.实施例7
43.本实施例为将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制成中药贴剂,制法如下:
44.将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与姜汁按1:1混合调制成膏状后置于医用纱布正中央处,即得。
45.实施例8
46.本实施例为将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制成中药贴剂,制法如下:
47.将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与姜汁按1:1.5混合调制成膏状后置于医用纱布正中央处,即得。
48.实施例9
49.本实施例为将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制成中药贴剂,制法如下:
50.将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与姜汁按1:2混合调制成膏状后置于医用纱布正中央处,即得。
51.试验例
52.本试验例为针对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制成的中药贴剂在治疗小儿便秘临床上的研究。
53.病例选择:在北京惠民中医儿童医院中随机选取100个小儿便秘患儿,患儿平均年龄为5岁8个月,男女比例为1:1;
54.诊断依据为:1.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及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质多干硬。2.常伴有腹胀腹痛,头晕头胀,嗳气食少,心烦失眠,肛裂、出血、痔疮,等症状。3.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便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55.根据患儿症状轻重程度将患儿划分为轻微、较轻、较重和严重四个等级,其中,轻微等级对应的症状为:大便成型软便,1-2天一次,无肛裂,偶颜色偏黑。较轻等级对应的症状为:大便成型偏粗,2天一次,无肛裂,颜色黑。较重等级对应的症状为:大便干球或球结条,3-4天大便一次,偶见肛裂,色纯黑。严重等级对应的症状为:大便干球,5天及以上大便一次,伴肛裂。色黑表面可见红色血液。
56.治疗方法为:将实施例7制得的贴剂外敷于神厥穴,每日一贴,每天贴敷两个小时,7天一个疗程,连续贴敷两周。
57.观察指标:根据儿童合作和理解的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对治疗前后的总体症状和鼻部分类症状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评判标准:每个症状从0-10分得分越高改善越明显;每种症状的分值分配情况如表二所示。
58.表二:症状分值分配情况
[0059][0060]
临床实验结果:这对各种症状诊疗后的情况分为无效、有效、显效和痊愈,其中总积分0分为无效,1-15分为有效,16-18分为显效,19-30分为痊愈。用药后的临床试验结果见表三。
[0061]
表三:用药后临床试验结果
[0062][0063][0064]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绝大部分患儿的鼻痒、喷嚏、鼻塞和流涕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均得到了有效改善,并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0065]
以下为病例分析情况:
[0066]
患儿女,7岁,近半年大便3-4日一行,干成球状,平时食欲欠佳,晨起有口气,夜卧不宁喜趴睡,手足心热,舌红苔厚腻,脉滑数。辩证:胃肠积热。给予便秘贴7贴,贴敷当日半小时后觉腹部隐痛,随即入厕排粪球数十枚。连用1周后复诊大便1-2日一行,质较前偏软,
数球连成段状排出。继用一周后痊愈。
[0067]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