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27615发布日期:2022-01-05 01:30阅读:87来源:国知局
覆膜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覆膜支架。


背景技术:

2.血管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伤的治疗方式,为不能耐受外科手术的血管疾病患者提升了生存概率。人体血管分叉点众多,一些动脉瘤或夹层的病变区域会累及到血管分叉点及其分支。以腹主动脉为例,腹主动脉远端分叉成为两侧髂动脉。针对腹主动脉动脉瘤或夹层病例,常规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术,会在病变区域采用主体支架(置于腹主动脉病变处)和分支支架(置于双侧髂动脉病变处)在体内拼接的方式重建血流通道,尤其是病变累及到髂动脉处时,这种治疗方法更为有效。其中主体支架多数采用倒钩设计,倒钩刺破血管以进行锚定,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需要3个独立成型的支架,增加了手术成本,而且支架间的拼接也增加了拼接处内漏的风险,同时也延长了手术时间,对患者不利。目前也有极少量的一体式支架产品,但这些产品整体采用编织结构,压握尺寸大,柔顺性差,而且内漏风险高,也存在着远期移位等缺点。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覆膜支架,以克服现有治疗病变区域累及到血管分叉点及分支的支架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覆膜支架,能够改善带有分支的覆膜支架的柔顺性,还能够减小覆膜支架的压握尺寸,同时降低了内漏以及远期移位的风险。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覆膜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和覆膜,所述覆膜设置在所述支架本体的表面,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主体支架部和分支支架部,两个所述分支支架部和一个所述主体支架部均与所述覆膜固定连接并形成y形结构,所述支架本体包括若干轴向依次间隔排布的环形支架段;所述主体支架部包括从近端至远端依次排布的近端密封区、主体区和过渡区;所述主体区具有相同的外径;所述过渡区的外径由近端向远端依次减小;所述过渡区的近端的外径与所述主体区的外径相同;可选的,所述支架段包括近端密封支架段、过渡支架段、主体支架段和分支支架段;所述近端密封区包括所述近端密封支架段,所述过渡区包括所述过渡支架段,所述主体区包括所述主体支架段;所述近端密封支架段的波杆的最大长度小于所述主体支架段的波杆的长度。
6.可选的,所述覆膜支架还包括加强筋,与所述覆膜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沿所述主体支架部的轴向延伸设置;所述加强筋的近端设置于所述主体区上,所述加强筋的远端设置于所述过渡区的近端,所述加强筋能够限制所述主体支架部在轴向上的回缩。
7.可选的,所述加强筋的长度为所述主体区的轴向长度的1%~80%。
8.可选的,所述加强筋的远端设置于在所述过渡区的近端的第一个所述过渡支架段的波峰上,和/或,所述加强筋的近端设置于所述主体区的近端的第一个所述主体支架段上。
9.可选的,所述近端密封区包括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和至少一个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所述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和所述至少一个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在所述主体支架部的轴向上间隔排列,且在所述主体支架部的周向上对齐布置;所述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设置在所述近端密封区的最近端;所述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中的任意相邻两个矮波谷间设置至少一个高波谷。
10.可选的,所述主体支架部还包括裸段,所述裸段包括一个环形支架段,所述裸段的远端与所述覆膜固定连接,所述裸段的近端轴向上伸出所述覆膜,所述裸段被配置为扩张后与血管壁贴合进行锚定,所述裸段上设置有后释放结构,用于与输送器配合以实现覆膜支架的后释放。
11.可选的,所述裸段上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内设置有显影部件。
12.可选的,所述凹槽结构包括第一凹槽结构和第二凹槽结构,所述第一凹槽结构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凹槽结构的长度,所述第一凹槽结构和所述第二凹槽结构设置在所述裸段的不同的波杆上,所述第一凹槽结构的下边缘与所述第二凹槽结构的下边缘平齐,以使所述显影部件的下边缘与所述覆膜的近端边缘重合。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结构的长度为所述第二凹槽结构的长度的1.5倍~3倍。
14.可选的,所述近端密封区包括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和至少一个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所述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和最近端的所述一个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在所述主体支架部的轴向上重叠排列,且在所述主体支架部的周向上错开布置;所述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设置在所述近端密封区的最近端;所述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中的任意相邻两个矮波峰间设置至少一个高波峰。
15.可选的,最近端的所述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的高波峰的近端轴向上伸出所述覆膜形成伸出段,所述伸出段被配置为扩张后与血管壁贴合进行锚定,所述伸出段上设置有后释放结构,用于与输送器配合以实现覆膜支架的后释放。
16.可选的,所述伸出段的长度为1.5mm~5.0mm。
17.可选的,所述主体区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过渡区的近端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过渡区的远端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
18.可选的,所述覆膜支架还包括分支束缚线圈,被配置为用于绑扎同侧的分支支架部的每个支架段,同侧的分支支架部的每个支架段由至少两个所述分支束缚线圈进行绑扎。
19.在上述覆膜支架中,利用覆膜将环形支架段进行连接而形成一体式的y形覆膜支架,这种覆膜支架大大降低了手术成本,减少了传统术式支架间的拼接所拥有的内漏的风险,同时也降低了手术时间。此外,该一体式覆膜支架在释放后主体支架部的远端“骑跨”在
血管分叉点上,这种固定方式符合人体血管的自然走向,支架分叉点不会发生移位。另外,环形支架段具有更小的压握尺寸,更小的导入路径,而且环形支架段之间通过覆膜柔性连接,相比于编织结构,增加了支架的柔顺性,能更好的与人体迂曲的血管进行匹配。再者,所述主体支架部还包括过渡区,所述过渡区的外径从近端至远端逐渐减小,使其可以与覆膜贴合的更好,也更符合人体血管直径自然变化趋势,进一步减小内漏的风险。再次,所述主体支架部还包括近端密封区,所述近端密封区包括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所述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可使支架拥有更好的近端圆整性和更大的径向支撑力,可有效地预防由支架近端与血管贴合不严造成的i型内漏,同时近端第一段变高的结构设计也可配合后释放使支架释放精准,进一步提升释放精度。
20.在上述覆膜支架中,利用加强筋限制主体支架部在轴向上的回缩,在不影响支架柔顺性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了支架近端移位的风险,使释放位置更加精准。
21.在上述覆膜支架中,所述主体支架部还包括裸段或伸出段,裸段或伸出段上优选设置后释放结构,可与输送器匹配以实现后释放的功能。后释放可有效的减少支架释放过程中的前跳与后跳,使释放位置更加准确。同时配合“骑跨式定位”和加强筋的设置,定位效果更好,而且裸段或伸出段无需倒钩,可以既在近端锚定支架,又不损伤血管。
22.在上述覆膜支架中,可利用分支束缚线圈如蝴蝶型线圈,对同侧的分支支架部进行绑扎,可有效避免释放时线结点被卡主导致的支架无法弹开的问题,降低了手术难度,进一步缩短了手术时间。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裸段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牙线绑扎主体支架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一的分支束缚线圈绑扎同侧的分支支架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的覆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a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的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b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的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c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二的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和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在轴向上重叠且在周向上交错布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发明的内容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当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般替换也涵盖在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34.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多个”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量。“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其次,本发明利用示意图进行了详细的表述,但这些示意图仅为了便于详述本发明实例,不应对此作为本发明的限定。如在本文中“近端”是指靠近心脏的一端;“远端”是指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也即远离心脏的一端;“轴向”是指平行于轴线的方向;“径向”是指垂直于轴线的方向;“周向”是指围绕轴线的方向。如在本文中“波杆”即为支架棱,“波杆的长度”是指支架棱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35.<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覆膜支架100,为一体式支架结构,也即,该覆膜支架100并非由多个独立的支架在体内拼接而成,而是在体外便制作形成一个带有分支的支架结构。该覆膜支架100适用于动脉瘤或夹层的病变区域累及血管分叉点及其分支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腹主动脉。以下描述中,主要以病变区域累及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作为示意进行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
36.具体地,所述覆膜支架100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主体支架部110和两个分支支架部120,所述覆膜支架100还包括覆膜130。两个分支支架部120和一个主体支架部110都与覆膜130固定连接,从而一体连接成y形的覆膜支架100。所需理解,支架本体与覆膜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无论是分体还是一体都可以实现支架本体与覆膜之间的固定连接。本文中,两个分支支架部120分别构成同侧的分支支架和对侧的分支支架,且为了便于解释说明,两个分支支架部120定义为第一分支支架部121和第二分支支架部122,第一分支支架部121构成同侧的分支支架,第二分支支架部122构成对侧的分支支架。分支支架部120的外径可以是近端小、远端大,或者分支支架部120的外径不变。
37.主体支架部110和分支支架部120都为中空的管状结构,主体支架部110的内腔与两个分支支架部120的内腔连通。主体支架部110和分支支架部120都包括若干轴向依次间隔排布的环形支架段(简称支架段),环形支架段为波浪形结构,且环形支架段之间通过覆膜130柔性连接,或者支架段之间除加强筋105外仅通过覆膜130柔性连接。此处“柔性连接”可以理解为环形支架段都仅与覆膜130固定连接,而在轴向方向上任意相邻两个环形支架段之间没有刚性连接件进行连接。如图1所示,在优选情况下,环形支架段之间除加强筋105外无刚性连接,也即,环形支架段之间仅通过覆膜130连接,而覆膜130较为柔软可实现柔性连接。所应理解,“刚性连接”是指当覆膜支架产生位移或受力时,覆膜支架中的环形支架段之间不产生相对位移或变形;“柔性连接”是指覆膜支架产生位移或受力时,覆膜支架中的环形支架段之间可产生相对位移或变形,此时,柔顺性好。
38.本技术对环形支架段上的波形形状不作限制,可以是锯齿形或弧形或其他合适形状。本技术对制作支架本体的金属材料不作特别的限制,只要是生物相容性好的医用金属材料即可,如316不锈钢、钴铬合金或镍钛合金等医用金属材料。覆膜130为生物相容性好的
高分子软性材料,可使支架本体在轴向上形成封闭的内腔,覆膜130可以设置在支架本体的内表面或外表面。
3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覆膜支架100不但避免了多个独立支架在体内进行拼接所引起的内漏风险,而且缩短了手术时间,极大降低了手术成本。尤其主体支架部110的远端以“骑跨”的方式定位在腹主动脉血管分叉点上,这种固定方式符合人体血管的自然走向,覆膜支架100的分叉点不会发生移位,可有效的降低覆膜支架移位的风险。此外,该覆膜支架100与整体编织的支架结构不同,波浪形的环形支架段具有更小的压握尺寸,这意味着更小的导入路径,对患者的损伤小。而且波浪形的环形支架段之间无刚性连接或除加强筋外无刚性连接,相比于整体编织结构,增加了支架的柔顺性,能更好的与人体迂曲的血管进行匹配,治疗效果更好。
40.继续参考图1,主体支架部110优选包括从近端至远端依次排布的裸段101、近端密封区102和主体区103,都与覆膜130固定连接,如与覆膜130缝合和/热熔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环形支架段包括裸段101、近端密封支架段a2和主体支架段a3;所述裸段101也可以理解为包括一个环形支架段;所述近端密封区102包括若干近端密封支架段a2,具体数量不作限定;所述主体区103包括若干主体支架段a3,具体数量亦不限定。应理解,裸段101上不覆盖覆膜130,近端密封区102和主体区103上都设置有覆膜130。还需理解,所述环形支架段还包括分支支架段,且每个所述分支支架部包括分支支架段。
41.如图2所示,可通过切割工艺制成裸段101,该裸段101即为一个波浪形的环形支架段,裸段101的远端与覆膜130固定连接,裸段101的近端轴向上伸出覆膜130。裸段101被配置为扩张后与血管壁贴合进行锚定,从而可以延长主体支架部110近端的锚定区,而且裸段101无倒钩,可以既在近端锚定支架,又不损伤血管。优选的,裸段101上设置有后释放结构,用于与输送器配合以实现覆膜支架的后释放。后释放可有效的减少支架释放过程中的前跳与后跳,使释放位置更加精确,治疗效果更好。本技术对后释放的方式不加限制。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后释放结构包括孔洞结构1011,裸段101的至少部分波峰上设置孔洞结构1011,该孔洞结构1011用于与输送器匹配,以实现覆膜支架的后释放。
42.优选的,裸段101上设置有显影部件(未图示),所述显影部件由金属显影材料制成,以便根据显影部件在x射线下的显影性辨别覆膜支架100的位置和形态。进一步的,裸段101的波杆1012上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用于固定显影部件。所述凹槽结构可包括若干第一凹槽结构1013和若干第二凹槽结构1014,第一凹槽结构1013可以固定第一显影部件,第二凹槽结构1014可以固定第二显影部件。第一凹槽结构1013和第二凹槽结构1014设置在裸段101的波杆1012的表面上,且第一凹槽结构1013和第二凹槽结构1014设置在裸段101的不同的波杆1012上。优选的,裸段101的波杆1012的表面凸起,从而在凸起之间形成凹槽结构,从而保证裸段101的强度。所述第一凹槽结构1013的长度大于第二凹槽结构1014的长度,因此,第一显影部件的长度大于第二显影部件的长度。应理解,所述凹槽结构的长度即为沿波杆1012的延伸方向的尺寸。优选的,第一凹槽结构1013的下边缘与第二凹槽结构1014的下边缘平齐,确保显影部件的下边缘与覆膜130的边缘重合,更方便识别覆膜支架近端的位置及形态。所述凹槽结构的下边缘指的是凹槽结构的远端边缘。可选的,第二凹槽结构1014的长度可为1 mm ~3mm,第一凹槽结构1013的长度可为2 mm ~6mm。进一步的,第一凹槽结构1013的长度为第二凹槽结构1014的长度的1.5倍~3倍,保证支架覆膜近端的位置及
形态可在x射线下被识别。本实施例中,在支架的对侧设置了第一凹槽结构1013来固定第一显影部件,其他方位根据需求设置了第二凹槽结构1014来固定第二显影部件,以用于在x射线下识别支架方向及形态。
43.请参考图1,近端密封区102包括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和至少一个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2。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中的波谷的深度不相同,且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中的任意相邻两个矮波谷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高波谷。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2中的波谷的深度都相同。“波谷的深度”是指相邻波峰到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设置在近端密封区102的最近端。近端密封区102中的等高密封支架段1022的数量不限定,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同理,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和至少一个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2在主体支架部110的轴向上间隔排列,且在主体支架部110的周向上对齐布置。
44.在图1示出的实施例中,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的数量为1个,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2的数量为3个,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和三个等高密封支架段1022依次由近端至远端沿主体支架部110的轴向间隔排布,且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和等高密封支架段1022在主体支架部110的周向上对齐布置。此处,“对齐”是指,如图1所示,在平行于主体支架部的轴线的投影平面上,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的波峰的投影与等高密封支架段1022的波峰的投影的连线平行于主体支架部的轴线,同样的,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的波谷的投影与等高密封支架段1022的波谷的投影的连线平行于主体支架部的轴线。应理解,采用变高和等高两种高度的支架段的组合设置,可使覆膜支架100的近端与血管贴合更加紧密,从而有效防止由覆膜支架100的近端与血管贴合不紧所产生的ia型内漏。
45.此外,近端密封支架段a2的波杆的最大长度小于主体支架段a3中的波杆长度,例如近端密封支架段a2的波杆长度为4mm~14mm,主体支架段a3中的波杆长度为16mm~24mm。因此,近端密封区102相比于主体区103的波形更为密集,与血管的贴合效果更好。
46.继续参考图1,主体区103包括若干轴向依次排布的主体支架段a3,主体支架段a3的数量根据病变区域的长度进行设置。组成主体区103的主体支架段a3的波峰的高度相同。主体区103的作用是支撑血流通道,使覆膜支架100贴壁。近端密封区102和主体区103都大体为圆柱形状,两者的外径相同。
47.主体支架部110优选还包括过渡区104,所述裸段101、近端密封区102、主体区103和过渡区104从近端至远端依次排布,从而在主体区103和分支支架部120之间设置有过渡区104。过渡区104的外径从近端至远端依次减小,所述过渡区104的近端的外径与主体区103的外径相同,所述主体区103具有相同的外径。此外,所述环形支架段还包括过渡支架段a4,所述过渡区104包括若干过渡支架段a4。优选的,主体区103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优选的,过渡区104的近端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过渡区104的远端的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椭圆形的长轴和短轴都依次减小。组成过渡区104的过渡支架段a4的数量不做限制,包括但不限于一个过渡支架段a4,通常为一个过渡支架段a4即可。因此,在优选情况下,主体支架部110的近端横截面为圆形,远端横截面为椭圆形。过渡区104的作用在于使主体支架部110与两个分支支架部120过渡平滑,以符合人体血管解剖构造,贴合效果好。此外,过渡区104采用了变径结构,能够与覆膜130的变径段贴合的更好,也更符合人体血管直径自然变化趋势。故相比于传统的等径结构,过渡区104的设置,可以使覆膜支架具有更好的内腔保持性,有
效避免了支架的分支随着血管迂曲而产生闭塞的问题。
48.所述覆膜支架100优选还包括加强筋105,与覆膜130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筋105被配置用于限制主体支架部110在轴向上的回缩。使用加强筋105后,在尽可能保留覆膜支架100的柔顺性能的基础上,可有效防止覆膜支架100轴向短缩,有效降低覆膜支架100的近端移位的风险。优选的,所述加强筋105的材料为生物形容性好的金属材料,包括且不限于镍钛、钴铬合金或316不锈钢。
49.请参考图3,并结合图1,加强筋105为细长的杆状结构并沿主体支架部110的轴向延伸设置,且加强筋105的近端和远端均与覆膜130固定连接,如缝合和/或热熔连接。其中加强筋105的近端设置在主体区103上,远端设置在过渡区104的近端,以限制主体区103的轴向缩短。此处,应理解,加强筋105实际与覆膜130固定连接,但加强筋105与覆膜130的固定位置需要确保加强筋105的远端在过渡区104的近端,加强筋105的近端在主体区103上。优选的,加强筋105的近端设置于主体区103的近端的第一个主体支架段a3上,如固定在主体区103的近端的第一个主体支架段a3的波峰、波谷或波峰与波谷之间的位置。
50.加强筋105的数量优选为一根,以确保覆膜支架的柔顺性。优选的,加强筋105的远端设置于过渡区104的近端的第一个过渡支架段a4上,更优选,加强筋105的远端设置在过渡区104的近端的第一个过渡支架段a4的波峰上。本技术对加强筋105的长度不作特别的限定,具体根据主体支架部110的规格来确定加强筋105的长度。例如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加强筋105的长度为主体区103的轴向长度的1%~80%。
51.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加强筋105的两端可设置固定孔1051,所述加强筋105通过两端的固定孔1051与覆膜130缝合连接和/或热熔连接。固定孔1051的设置,可保证加强筋105的两端与覆膜130固定牢靠,不易滑脱。覆膜支架100的定位方式为支架分叉点“骑跨”在腹主动脉分叉点,配合加强筋105,可有效防止覆膜支架在迂曲的腹主动脉中发生短缩,确保定位的精确性。还应理解,本文中,环形支架段朝向近端凸起的为“波峰”,反之为“波谷”。
52.返回参考图1,所述覆膜支架100优选还包括牙线140,由ptfe、pet或超高分子聚乙烯等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软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牙线140的近端与覆膜130固定连接,并用于绑扎主体支架部110的每个环形支架段,以减小支架的尺寸,便于在体内进行支架的位置调整。
53.请参考图1,将牙线140进行打结,在打结处形成若干主体束缚线圈141。主体束缚线圈141的数量和位置与需要绑扎的主体支架部110上的环形支架段的数量和位置一一对应。绑扎时,如图4所示,优选主体束缚线圈141穿过支架段上对应位置的束缚线圈106,可将主体支架部110的直径束缚最小,约为支架名义直径的10%~20%。其中束缚线圈106起到对主体束缚线圈141限位的作用,绑扎更为可靠和牢固。束缚线圈106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需求进行设置。这种绑扎结构可靠且强度高。束缚线圈106的结构不作限定,可以是在支架上额外缝合形成束缚线圈106。
54.参考图1,所述覆膜支架100还可包括分支束缚线圈150,由ptfe、pet或超高分子聚乙烯等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软性高分子材料制成。可选的,所述分支束缚线圈150为蝴蝶型线圈,即“8”字形线圈。其中,第一分支支架部121的每个环形支架段上设置至少2个分支束缚线圈150,且每个环形支架段的至少2个分支束缚线圈150优选固定在该支架段的同一圆周方向上,至少2个分支束缚线圈150分别从两侧环抱支架段。由于采用翻山的手术方式,
使得对侧的第二分支支架部122无需绑扎分支束缚线圈150。此处的“翻山”的手术方式为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即可以理解为,腹主动脉与双侧髂动脉为倒y字型结构,翻山即为从一侧髂动脉采用导丝导管等耗材建立双侧髂动脉的通路,形似翻山。
55.请参考图5,分支束缚线圈150采用两侧环绕对第一分支支架部121进行绑扎的方式,即2个从同一点出发的分支束缚线圈150从两侧将第一分支支架部121“抱住”,以达到绑扎束缚的效果。该结构简单,易操作,绑扎效果牢靠。采用这种绑扎结构,拉动束缚导丝,即可实现第一分支支架部121的释放,可有效避免释放时线结点被卡住导致的支架无法弹开。同样地,分支束缚线圈150可以配合第一分支支架部121的支架段上的束缚线圈106(图5未示出)使用,束缚线圈106起到对分支束缚线圈150限位的作用,绑扎更可靠。
56.人的血管尺寸及分布特征个体差异性较大,为此,覆膜支架100的尺寸可按照患者的血管尺寸进行选择。在一示意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主体支架部110的长度l1为30 mm ~130mm,主体支架部110的直径d1为16 mm ~34mm,第一分支支架部121的长度l2为20 mm~80mm,第二分支支架部122的长度l3为 20 mm~80mm,第一分支支架部121的直径d2为8mm~24mm,第二分支支架部122的直径d3为8 mm ~24mm。与传统覆膜支架不同的是,当患者髂动脉病变处血管直径很大时,仍然可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调整分支支架部120的大小,最终做成一体式覆膜支架100。即两分支支架部120的直径之和可大于主体支架部110的直径,当然也可小于或等于主体支架部110的直径。
57.<实施例二>请参考图6、图7a、图7b和图7c,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覆膜支架100’,该覆膜支架100’取消了裸段,而在主体支架部110的近端直接配置近端密封区102’,也即,本实施例的覆膜支架100’的主体支架部110包括从近端至远端依次排布的近端密封区102’、主体区103和过渡区104。另外的不同是,该近端密封区102’中的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21和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22的相对位置有所调整。
58.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近端密封区102’包括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和至少一个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2。将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和最近端的一个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2在主体支架部110的轴向上重叠排列,且在主体支架部110的周向上错开布置,从而在近端密封区102的最近端形成一个变高和等高交叠设置的支架段。交叠后形成的环形支架段中任意相邻两个矮波峰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高波峰。其中高波峰的下顶点与矮波峰的下顶点对齐并在同一圆周上。因此,交叠后形成的环形支架段的下顶点对齐,上顶点呈现高矮变化。还应理解,所述“轴向上重叠”指的是,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和至少一个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2在同一圆周方向上;“周向上错开布置”指的是,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和至少一个等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2在同一圆周方向上的波峰之间错开而不重叠,具体见图7c。该方案中,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设置在近端密封区102’的最近端,至少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中的任意相邻两个矮波峰间设置至少一个高波峰。
59.此时,主体支架部110在最近端的变高和等高的交错式结构设计,可使支架近端与血管紧密贴合,可有效防止由支架近端与血管贴合不紧所产生的ia型内漏,同时也可使支架拥有更好的近端圆整性和更大的径向支撑力,从而可有效地预防由支架近端与血管贴合不严造成的i型内漏,同时近端首段变高的结构设计也可配合后释放使支架释放精准。
60.如图6所示,最近端的一个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的高波峰的近端轴向上伸出覆膜130的部分形成伸出段,此时,伸出段的长度优选为1.5 mm ~5mm,变高近端密封支架段1021中的高波峰的数量约为3

6个,而且高波峰上可设置孔洞结构来配合输送器实现后释放的功能,可有效的减少支架释放过程中的前跳与后跳,使释放位置更加准确。而且这种结构方便与圆筒状支架(cuff)配合使用。与普通cuff配合使用可增加治疗区域的长度。与各种开孔cuff配合使用时,开孔cuff可重建近端内脏区分支血管的血流通道。使用方式及尺寸十分灵活。
61.本实施例所示出的覆膜支架100’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覆膜支架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对于相同部分,不再详细描述,具体可参阅上述实施例一。
62.应理解,本发明的覆膜支架在释放后,覆膜支架的分叉点与人体髂动脉分叉点重合,即支架主体支架部的远端骑跨在髂动脉分叉点上。这种固定方式符合人体血管的自然走向,支架分叉点不会发生移位,尤其配合加强筋时,加强筋远端设置于过渡区近端,有效降低支架短缩和近端移位的风险。同时裸段或伸出段的无倒钩设计一方面避免了倒钩对血管的损伤,另一方面延长了支架近端的锚定区,从而可以拓宽支架的使用范围,也使支架近端可以很好地与血管锚定。此外,近端密封区和过渡区的特殊结构设计可以使主体支架部与血管紧密贴合,极大地降低了ia型内漏的风险。由于人体腹主动脉远端分叉成为两侧髂动脉,故,本发明的覆膜支架特别适合于腹主动脉,同时本技术的内漏风险和远期移位风险低,有效的弥补了现有覆膜支架所存在的缺点。
63.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发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