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头颈术后适形调压包扎装置及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3862发布日期:2022-03-19 23:05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头颈术后适形调压包扎装置及制作方法
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头颈术后适形调压包扎装置及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头颈术后适形调压包扎装置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2.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及口腔颌面外科的腮腺、乳突、咽旁间隙等部位手术后,常因为病变组织或骨质的去除而产生术区外形变化,为了使组织贴合需要对术区行加压包扎,对目的区域进行持续、有效、均匀的加压包扎是促进愈合、预防感染以及治疗涎腺瘘等并发症的关键。
3.现有的腮腺、乳突、咽旁间隙等部位术后的包扎技术主要有两种:常规绷带加压包扎方法和专用的加压包扎装置。
4.常规绷带加压包扎方法是利用普通医用绷带或弹力绷带,同时缠裹包绕术区和头颈部其他区域,利用收紧绷带的方法对术区施加压力;绷带加压包扎对操作者要求高,包扎结构不稳定易松脱,头颈颌面部外形本身不规则使包扎压力难以均匀有效施加于术区,包扎松紧度难以掌握使压力大小难以控制。
5.现有的各种专用加压包扎装置多为腮腺包扎装置,对于乳突部位、咽旁间隙术后颈侧部位的包扎难以有效实施;各种腮腺专用的加压包扎装置通过设计为弹力带或加压气囊的部件覆盖于腮腺术区实施加压包扎,不足之处在既往的颌面部加压装置外形和模式单一,未考虑到不同患者面部外形不一的问题,也忽视了手术后术区因病变去除面部外形发生改变的问题。加压装置还存在难以完全贴合术区外形、所施压力的部位和压力大小无法准确调节、加压面积或区域不恰当而导致患者舒适度低、局部肿胀或涎漏等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头颈术后适形调压包扎装置及制作方法,用于腮腺、乳突、咽旁间隙等部位手术后对相应术区进行外形贴合、持续有效、压力均匀可调节、舒适度高的加压包扎。
8.(二)技术方案
9.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10.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头颈术后适形调压包扎装置,包括:头部固定件、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件和连接固定件;
11.所述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件能够借助于所述连接固定件与所述头部固定件连接,用以包扎在患者的术区进行适形加压包扎;
12.其中,所述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件包括:适形基板、魔术贴内衬和可调节气囊;
13.所述魔术贴内衬粘附在所述适形基板的内侧面;
14.所述可调节气囊借助于所述魔术贴固定在所述适形基板的内侧;
15.所述适形基板为基于患者术区体表轮廓的三维形态并利用3d打印技术塑形打印得到的基板;
16.所述适形基板具有与患者术区体表轮廓匹配的内表面。
17.优选地,所述头部固定件上设有子母扣;
18.所述头部固定件能够借助于所述子母扣与所述连接固定件连接。
19.优选地,所述适形基板包括上端和下端;
20.所述上端和所述下端均设有“日”字型可调节固定连接扣;
21.所述连接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固定件和第二连接固定件;
22.所述第一连接固定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固定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适形基板的上端和下端的“日”字型可调节固定连接扣相接。
23.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固定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固定件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头部固定件上的子母扣连接;
24.所述连接固定件的主体采用具有弹力的松紧带制作。
25.优选地,所述可调节气囊上设有充气抽吸阀;
26.所述适形基板上设有多条凹槽;
27.多条所述凹槽用于导出所述可调节气囊的所述充气抽吸阀。
28.优选地,所述可调节气囊为长轴20~70mm,短轴20~40mm的气囊;
29.充气状态下的所述可调节气囊厚度为5~15mm。
30.优选地,所述充气抽吸阀用于所述可调节气囊内部的压力调节;
31.所述可调节气囊的外侧面被覆所述魔术贴用于与所述适形基板内侧面的固定。
32.优选地,所述头部固定件为帽式结构,通过子母扣与连接固定件相接;
33.所述可调节气囊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34.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个。
35.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一种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头颈术后适形调压包扎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36.s1、对患者进行手术部位的局部ct或者mri扫描;
37.s2、利用工具软件,基于患者ct或者mri图像生成患者术区局部体表轮廓;
38.s3、利用工具软件,依据患者术区体表轮廓,外扩0.5-1mm,生成适形基板的内轮廓,在内轮廓基础上外扩2-3mm,生成适形基板外轮廓,基于术区体表轮廓向周边延展2-5mm,构建适形基板3d模型;
39.s4、对适形基板3d模型进行设计处理,增加凹槽设计及“日”字型可调节固定连接扣;
40.s5、适形基板图纸设计完成后,利用工具软件生成3d打印文件,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适形基板;
41.s6、针对病变去除区域和大小设计气囊的大小和形状;
42.s7、对打印好的适形基板粘附魔术贴内衬并安装可调节气囊制作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件;
43.s8、安装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件、头部固定件与连接固定件。
字型可调节固定连接扣201;所述连接固定件3包括:第一连接固定件和第二连接固定件;所述第一连接固定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固定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适形基板2的上端和下端的“日”字型可调节固定连接扣201相接。
63.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连接固定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固定件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头部固定件1上的子母扣101连接;所述连接固定件3的主体采用具有弹力的松紧带制作。
64.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可调节气囊4上设有充气抽吸阀401;所述适形基板2上设有多条凹槽202;多条所述凹槽202用于导出所述可调节气囊4的所述充气抽吸阀401;凹槽的位置和方向可根据手术区域进行轨道设计和调节。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适形基板上还设有耳部缺如孔,用以匹配头部侧面的耳部轮廓。
65.本实施例中所述可调节气囊为长轴20~70mm,短轴20~40mm的气囊;充气状态下的所述可调节气囊厚度为5~15mm。形状可根据手术区域提前设计和调节;或选用预先制定的标准件可调节气囊,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规格。
66.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充气抽吸阀401用于所述可调节气囊4内部的压力调节;所述可调节气囊4的外侧面被覆所述魔术贴5用于与所述适形基板2内侧面的固定。
67.本实施例中所述头部固定件1为帽式结构,通过所述子母扣101与所述连接固定件3相接;所述可调节气囊4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凹槽202的数量为多个。
68.实例二
69.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颌面头颈术后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装置,包括包括头部固定件1、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件和连接固定件3;其中头部固定件1位于装置上方,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件位于术区加压包扎部位,连接固定件3包括第一连接固定件和第二连接固定件两个部分,位于头部固定件1和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件之间用于上述两部件的连接固定;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件包括适形基板2、魔术贴5和可调节气囊4,适形基板2基于患者术区体表轮廓的三维形态采用树脂材料利用3d打印技术成型,具有与患者术区体表轮廓匹配的内表面,可调节气囊4通过表面的魔术贴5材质与适形基板2的魔术贴5内衬固定。适形基板2上设置有多条凹槽202,用于导出可调节气囊4的充气抽吸阀401,适形基板2的上下两端设置“日”字形可调节固定连接扣201,用于与连接固定件3的连接;适形基板2内侧面与魔术贴5内衬粘附;可调节气囊4为长轴20~70mm,短轴20~40mm不同规格的椭圆形,充气状态下可调节气囊4厚度为5~15mm,可调节气囊4设置充气抽吸阀401用于压力调节,使用时可根据术区大小及位置选用合适规格的可调节气囊401,可调节气囊401外侧面被覆魔术贴5材质用于与适形基板2内侧面的固定,魔术贴5材质方便调节可调节气囊4固定位置和局部加压部位。连接固定件3上端设置子母扣101用于头部固定件1的连接,下端与适形基板2上的日字形可调节固定连接扣201相接,连接固定件3主体采用具有弹力的松紧带制作。头部固定件1为帽式结构,通过子母扣101与连接固定件3相接。
70.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头颈术后适形调压包扎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71.s1、对患者进行手术部位的局部ct或者mri扫描;
72.s2、利用工具软件,基于患者ct或者mri图像生成患者术区局部体表轮廓;
73.s3、利用工具软件,依据患者术区体表轮廓,外扩0.5-1mm,生成适形基板的内轮
廓,在内轮廓基础上外扩2-3mm,生成适形基板外轮廓,基于术区体表轮廓向周边延展2-5mm,构建适形基板3d模型;
74.s4、对适形基板3d模型进行设计处理,增加凹槽设计及“日”字型可调节固定连接扣;凹槽设计在需要使用气囊的部位,气囊部位根据病变组织去除位置设计。
75.s5、适形基板图纸设计完成后,利用工具软件生成3d打印文件,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适形基板;
76.s6、针对病变去除区域和大小设计气囊的大小和形状;
77.s7、对打印好的适形基板粘附魔术贴内衬并安装可调节气囊制作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件;
78.s8、安装适形可调节加压包扎件、头部固定件与连接固定件。
79.本实施例中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制作包扎的加压部件,与患者的适形性好,贴合紧密,不易松脱,符合术后包扎要求,施加压力持续有效;3d打印部件可满足患者腮腺、乳突、咽旁间隙等多部位手术后的加压包扎需求,应用范围扩大;可调节位置和压力的气囊设计可根据需要精准局部加压,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高包扎舒适度。
80.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