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RI体位调整装置

文档序号:29567526发布日期:2022-04-09 02:55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mri体位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核磁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mri体位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2.mri检查主要利用磁场来对患者相应的部位进行检查,是目前影像学检查中常用的一种,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较高,主要应用于头部、脊柱、腹部的疾病等,进行相应的诊断,其检查过程是把人体放置在磁场中,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然后接受质子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经过梯度场三个方向的定位,再经过计算机的运算,构成各方位的图像,进而获得身体各部位的内部构造情况;患者在进行头部检查时,患者平卧在核磁检测台并且佩戴好头部检查线圈,若是有驼背患者进行头部的核磁检查时,需要将患者的臀部垫高(现有的通常采用体位矫正块来实现),以使得患者能够将其头部放置于头部线圈中(若不设置体位矫正块,则驼背患者直接躺在检测台上会导致其头部相对于检测台产生上翘,无法将头部放置于头部线圈中),然而不同的驼背患者在进行检查时,其驼背程度不同进而导致其上身弯曲程度不同,现有的体位矫正块通常无法进行调节;而且在使用体位矫正块时会导致患者身体呈现出臀部高、头部低的姿态,加之核磁检查过程通常持续二十至三十分钟,会导致患者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下滑,即,在检查过程中患者的头部会产生位移进而影响核磁影响检查,而且患者身体产生一定程度的下滑后,会导致其头部相对于检测台再次产生上翘, 进而使得头部线圈也随之上翘,同样会影响核磁检查效果;鉴于以上,本方案提供一种mri体位调整装置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mri体位调整装置,该装置可根据患者驼背程度的不同而相应的调整成与患者相适配的角度,而且该装置还可实现对患者身体一定程度的约束并且该约束会随着患者身体下滑程度的大小而相应的调整,在尽可能施加较小的约束力的情况下,实现对患者身体较好的约束,避免对核磁检查造成影响。
4.一种mri体位调整装置,包括检测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台上设有可伸缩弹性带,位于可伸缩弹性带下方的检测台上设有若干主气缸且位于若干主气缸的横向两侧分别设有副气缸,所述主气缸、副气缸内分别竖向滑动有与可伸缩弹性带配合的主支撑装置、副支撑装置,所述副支撑装置包括上升顶板和若干副顶板,所述主支撑装置包括下降顶板和若干主顶板且主动顶板上横向滑动安装有u形架且u形架上设有约束机构,所述约束机构连接有设于主顶板纵向一侧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约束机构、u形架相配合满足:伴随着u形架的滑动实现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约束机构收紧;所述下降顶板经传动机构与上升顶板连接且传动机构连接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
装置实现:当u形架相对于主顶板无法移动时,控制传动机构带动下降顶板下降并且同时带动上升顶板上升。
5.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1)该装置可根据患者驼背程度的不同而相应的调整成与患者相适配的角度,从而针对不同驼背患者在进行头部核磁检查时,均可使得患者头部较好的放置于头部线圈内,提高了该装置的适应性;(2)该装置还可实现对患者身体一定程度的约束并且该约束会随着患者身体下滑程度的大小而相应的调整,在尽可能施加较小的约束力的情况下(过大的约束力会导致患者身体因受到过度约束而产生不适),实现对患者身体较好的约束,避免对核磁检查造成影响;(3)当患者下滑程度较大时(头部上翘过多且已无法进行核磁检查),该装置可自动再次重新调整患者的身体相对于检测台的姿态,使得患者的头部相对于检测台能够以水平的姿势放入至头部线圈中,在整个核磁检查过程中无需医务人员进入核磁室手动进行调整,提高了核磁检查效率。
附图说明
6.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纵向一侧正视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上升顶板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发明整体结构仰视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住顶板、约束带配合关系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u形架、注顶板分离后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整体结构横向一侧正视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管道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控制球、阶梯通道配合关系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控制球、管道剖视后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发明重新调整后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7.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14对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8.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mri体位调整装置,如附图1所示,包括检测台1,现有的核磁检查设备包括检测仪器、检查床(检测台1可移动安装在检查床上且检测台1相对于检查床的高度可调,均为现有技术,其具体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在此不做过多描述),本方案的改进之处在于:在检测台1上转动安装有转棍且转棍上缠绕有弹性带2,弹性带2远离转棍一端固定安装于检测台1上端面,如附图3所示,位于弹性带2下方的检测台1中间部位安装
有若干主气缸3,位于主气管横向两侧分别安装有若干副气缸4(主气缸3、副气缸4底部均设有单向阀,该单向阀的设置使得气体只能由外进入至气缸内,而无法由气缸内向外排出,单向阀在图中示出未标号),注气管、副气缸4内分别竖向滑动安装有与弹性带2配合的主支撑装置(包括若干主顶板7和下降顶板8)、副支撑装置(包括若干副顶板6和上升顶板5),如附图3所示,下降顶板8设于靠近转棍一侧,上升顶板5设于远离转棍一侧,初始该装置未使用时,主气缸3、副气缸4内均未充有气体且主顶板7、副顶板6、上升顶板5、下降顶板8均处于收缩状态并且其上端面位于检测台1面内(如附图1、2所示,在检测台1面上设有用于容纳顶板的矩形槽,图中未标号)并且此时弹性带2平铺于检测台1上并且将若干置于矩形槽内的顶板进行覆盖(当患者进行头部核磁检查且不需要垫高其臀部时,可进行使用);若患者驼背并且需要进行头部核磁检查时,此时需要将患者臀部适当垫高以使得其平躺于检测台1式,使得其头部能够处于水平的姿态(使得头部能够佩戴头部检查线圈),若未将患者臀部适当垫高,则当驼背患者平躺于检测台1时,由于其驼背导致其头部向上翘起一定角度(此时患者虽平躺于检测台1上,但是其头部、颈部会向上翘起且无法佩戴头部检查线圈,影响头部的核磁检查效果);驼背患者在进行头部核磁检查前,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上身的驼背程度做出一个评判,进而初步估算出需要将患者臀部抬高的高度,随后医务人员通过便携式微型气泵分别向若干主气缸3内充入一定量的气体(本方案以设有三个主气缸3为例进行举例说明),伴随着主气缸3的充气则在气体的作用下迫使竖向滑动安装于主气缸3内的主支撑装置向上移动(医务人员可通过微型气泵分别、先后向通过设于主气缸3底部的单向阀向每个主气缸3进行充气,依次使得与主气缸3配合的主顶板7、下降顶板8向上移动),以至先后使得若干主顶板7、以及下降顶板8向上移动到所设定高度,注:医务人员通过微型气泵向主气缸3内充气的同时,伴随着主顶板7、下降顶板8的上升会同步迫使缠绕于转棍上的弹性带2(弹性带2一端固定于检测台1面上另一端缠绕于转棍上)向上顶起(此时医务人员通过锁止销将转棍进行锁止避免其转动,可在检测台1面上且与转棍配合位置设有锁止销且转棍侧壁上设有锁止孔,将锁止销插入至锁止孔内即可实现对转棍的锁止、定位,为现有技术具体结构不再示出),如附图3所示,此时处于中间部位且保持水平的一段区域为患者的臀部放置区(当患者躺在弹性带2上时可实现将其臀部向上抬高一定高度的效果);随后医务人员通过微型气泵分别向位于主气缸3横向两侧的副气缸4内进行充气,充气过程同上(微型气泵通过设于副气缸4底部的单向阀向副气缸4进行充气),即,先后依次向每个副气缸4内充入相应量的气体,以实现将与副气缸4配合的副顶板6、上升顶板5向上抬升的效果(本方案中以设有9个副气缸4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当然也可设置少量的副气缸4,因为位于横向两侧的副气缸4只是实现对患者的腿部、腰部进行支撑的效果,当主顶板7、下降顶板8抬升至设定高度时,此时弹性带2已经处于绷紧状态,因此设置少量的副气缸4也可实现辅助支撑的效果),在向副气缸4内充气过程中,医务人员向每个副气缸4内所充入气体量的多少,应使得其所对应的副顶板6、上升顶板5的上端面抵触于弹性带2下端面即可(如附图3所示),随后医务人员可安排驼背患者躺卧于弹性带2上并且使得其臀部放置于与主顶板7、下降顶板8对应的弹性带2上(患者的腿部位于如附图3所示的左侧位置的弹性带2,患者的腰部位于如附图3所示的右侧位置的弹性带2),以确保当患者躺卧于该装置上时,使得患者的头部此时能处于水平姿态并且使其能够较好的佩戴头部检查线圈(以进行后续
的核磁影像检查);如附图1所示,当患者躺卧后,医务人员可通过设于u形架9上的约束机构实现对患者身体的一个勒紧、约束(避免患者躺卧于该装置上时,其上身部位肢体产生下滑现象),如附图7所示,u形架9横向滑动安装于主顶板7,当患者完成躺卧后,医务人员通过约束机构实现对患者施加一个较为适宜的约束力(该约束力不宜过大,过大的约束力会导致对患者身体产生较大的挤压进而容易导致在长时间的核磁检查过程中患者产生不适),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身体比较平稳且未产生任何晃动,则约束机构始终保持一个对患者较为适宜的约束力(不会使患者感到不适),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身体产生晃动或者其上身肢体有沿着弹性带2斜面下滑的趋势(由于约束机构设于u形架9上且u形架9滑动安装于主顶板7上,若患者上身相对于弹性带2产生下滑时,会在约束机构的作用下同步带动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产生滑动),则在驱动机构、约束机构、u形架9的配合作用下会带动约束机构收紧并且增大施加在患者身上的约束力,使得患者身体在约束机构的作用下与弹性带2之间的挤压更紧(增大摩擦阻力以抑制其身体继续下滑),并且会结合患者上身部位相对于弹性带2下滑的位移大小而相应的增大约束机构对患者的约束力(总之实现在施加较小的约束力的情况下实现对患者身体的一个较好的限位、约束);若患者上身沿弹性带2的斜面下滑的距离过大,此时患者靠近腰部位置的臀部已经下滑至上升顶板5所对应的弹性带2的区域(如附图3所示,此时患者的大腿靠近臀部一端位于下降顶板8上方对应的弹性带2上,大腿靠近臀部一端与远离臀部一端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平面上,导致患者大腿产生不适),进而使得患者的臀部被抬高的高度有所下降,此时患者的头部不再处于水平姿态并且产生一定程度的上翘,此时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滑动至极限位置(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无法继续移动),此时约束机构已实现对患者身体最大的约束力, 由于此时患者的头部产生一定程度的上翘,进而会同步带动其佩戴的头部线圈产生上翘(无法使得头部线圈处于水平姿态,而在进行头部核磁检查时需要要求患者头部保持正卧位且处于水平姿态位置),进而影响核磁影像的检查,此时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连接于下降顶板8、上升顶板5之间的传动机构动作,实现带动下降顶板8向下移动相应距离,并且同步实现带动上升顶板5向上抬升一定距离(如附图14中所示),以至使得上升顶板5顶着患者并且移动至与主顶板7保持等高位置,此时患者的臀部重新被向上抬起并且恢复至初始顶升高度(此时患者的头部再次处于正卧位并且保持水平姿态),由于下降顶板8向下移动相应距离,进而此时患者的大腿靠近臀部位置与腿部远离臀部一端基本能够处于同一斜面上(使得患者的腿部不再感到不适),此时患者的体位被再次重新调整至初始状态,可继续开展后续的核磁影响检查(整个过程无需医务人员返回至核磁室内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核磁检查效率)。
9.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9所示,约束机构包括安装于u形架9纵向一侧的约束带10且约束带10另一端一体设有柔性齿条11,初始时当患者未躺卧于弹性带2上时,约束带10未被压紧机构压紧并且与约束齿轮12配合,如附图10所示,当患者躺卧于弹性带2上后,医务人员可将约束带10跨过患者的身体(如附图3所示,即,患者的大腿骨位置、以及靠近腰部位置),并且使得柔性齿条11在压紧机构的作用下实现与约束齿轮12相配合(约束齿轮12转动可通过与之配合的柔性齿条11带动约束带10相对于弹性带2进行收紧,从而增大施加在患者身上的约束力);
如附图8所示,主顶板7纵向一侧设有驱动机构并且当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产生滑动时,驱动机构可实现带动约束齿轮12转动,伴随着约束齿轮12的转动则通过与之啮合的柔性齿条11实现带动约束带10进行收紧,以实现增大施加在患者身上的约束力的效果。
10.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附图8所示,压紧机构包括位于约束齿轮12上下两侧且与u形架9竖向滑动安装的压紧辊13(压紧辊13两侧设有滑块且压紧辊13经滑块竖向滑动安装于u形架9上),位于同侧的两滑块之间配合有转动安装于u形架9上的双向丝杠14,当转动该双向丝杠14时可实现同步带动两压紧辊13朝着靠近的方向或者远离的方向移动(即,实现将柔性齿条11压紧或者释放的效果);如附图8、9所示,两压紧辊13分别位于约束齿轮12的上、下方位置,且上方压紧辊13、下方压紧辊13与约束齿轮12之间均有一定间隔,当患者躺卧于弹性带2上后,医务人员可手握柔性齿条11并且使得柔性齿条11头部一端经约束齿轮12与上方压紧辊13之间的缝隙穿过(柔性齿条11带有齿的一面朝向约束齿轮12),随后将其穿过一端再次经约束齿轮12与下方压紧辊13之间的缝隙穿过(此时医务人员控制约束带10从约束齿轮12与上方压紧辊13、下方压紧辊13之间的穿出距离来调整约束带10对患者的约束力,以达到一个适宜的约束力),随后通过旋拧双向丝杠14带动两压紧辊13同步朝着靠近约束齿轮12的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对柔性齿条11穿过约束齿轮12分别与上方压紧辊13、下方压紧辊13之间部位进行挤压,以使得柔性齿条11上的齿与约束齿轮12上的齿紧密啮合(此时柔性齿条11未设有齿一面分别与上方压紧辊13、下方压紧辊13贴合、接触);如附图8所示,约束齿轮12啮合有转动安装于u形架9上的中间齿轮15(中间齿轮15设有两个且间隔设置,以实现动力的稳定传输,柔性齿条11经约束齿轮12与下方压紧辊13之间的缝隙穿过且从两中间齿轮15之间向外伸出,两中间齿轮15的设置不妨碍柔性齿条11的移动),中间齿轮15经蜗轮蜗杆机构连接有转动安装于u形架9上的驱动齿轮16且驱动齿轮16啮合有设于主顶板7上的齿系17,当患者身体沿着弹性带2斜面下滑时(由弹性橡胶材质加工而成并且在其面向患者身体一侧设有防滑纹,或者在约束带面向患者一侧覆盖有一层摩擦系数较大的材质,以增大其与患者之间的摩擦力),会通过约束带10带动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同步进行滑动(也可将约束带10与患者身体之间做一定的限位,即,使得约束带10相对于患者身体只能沿垂直于患者身体延伸方向移动而无法沿患者身体延伸方向移动,如在患者上衣位置设有与约束带10配合的限位扣),伴随着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的滑动,则通过驱动齿轮16与齿系17的配合实现带动蜗轮蜗杆机构动作并且通过中间齿轮15带动约束齿轮12转动,进而带动柔性齿条11动作,实现将约束带10继续收紧的效果(使得柔性齿条11经约束齿轮12、下方压紧辊13之间穿出的长度更长,以增大约束带10对患者身体的勒紧力、约束力,抑制患者身体进一步下滑),当需要撤去对患者的约束时,只需反向旋拧双向丝杠14解除对柔性齿条11的挤压,即可实现将柔性齿条11从约束齿轮12、上下压紧辊13之间抽出。
[0011] 实施例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3所示 ,主顶板7、副顶板6、上升顶板5、下降顶板8底部一体设有和与之对应气缸相配合的阀板18(阀板18和与之对应的气缸内壁之间紧密配合接触,可设有橡胶密封圈以确保气密性,位于阀板18上方的气缸顶壁与外界连通),如附图7所示,下降顶板8下端面与检测台1之间连接有伸缩弹簧19且下降顶板8对应的主气缸3经管道20和上升顶板5对应的副气缸4连接,管道20上设有开闭阀且当u形架9相对
于主顶板7无法继续移动时,控制装置控制开闭阀的开启使得两气缸经管道20实现连通(如附图7所示,管道20与副气缸4连通部位同样设有单向阀,使得气体只能由管道20向副气缸4内流动,而无法反向流动);在下降顶板8与检测台1之间连接有伸缩弹簧19,初始当向主气缸3内充气并且通过阀板18迫使主顶板7向上移动时,会同步使得伸缩弹簧19被拉伸(使得伸缩弹簧19储能),此时设于管道20上的开闭阀处于关闭状态,当患者身体沿着弹性带2斜面下滑并且下滑至最大距离时(即,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无法继续移动),此时控制装置控制开闭阀打开,此时下降顶板8受到来自伸缩弹簧19的弹性力并且在伸缩弹簧19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进而通过与之连接的阀板18迫使与之对应的主气缸3内的气体经管道20、单向阀进入至与上升顶板5对应的副气缸4内,伴随着气体的进入则使得上述顶板在气体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并且顶推患者位于上升顶板5上方的弹性带2(克服患者的施加在位于上升顶板5上方弹性带2上的重量)以至使得上升顶板5升高至与主顶板7等高位置,如附图14所示,注:在选用伸缩弹簧19时应选择弹性系数较大的弹簧,以使得当开闭阀开启后,在伸缩弹簧19所储存的弹性势能的作用下,能够通过气体迫使上升顶板5克服患者施加在位于上升顶板5上方弹性带2上的重量而向上移动(本技术方案适用于在一定范围体重内的驼背患者进行头部核磁影像检查使用,不适于过度肥胖患者使用);如附图3所示,在上升顶板5上设有触发机构且当上升顶板5升高至与主顶板7等高位置时,触发机构被触发并且控制开闭阀关闭(管道20断开),此时与下降顶板8对应主气缸3内的气体无法继续进入至副气缸4中(此时上升顶板5停止继续升高),如附图14所示,此时患者的臀部且靠近腰部位置被向上抬升至初始时设定高度(此时患者的臀部再次处于初始预定高度位置),使得患者的头部能够保持正卧位并且处于水平姿态,而且此时下降顶板8也向下移动相应距离,此时患者的大腿靠近臀部一端也基本上与大腿远离臀部一端的腿部继续处于同一斜面,如附图14所示,即使下降顶板8下降至其上端面不再与绷紧的弹性带2接触(位于上升顶板5右侧的副顶板6上端面也不再与弹性带2接触),由于弹性带2处于绷紧状态,则当患者腿部(腰部)压在绷紧的弹性带2时,处于下降顶板8(副顶板6)上方的弹性带2也不会产生较大程度的下凹(基本上能够使得患者的腰部、腿部仍处于同一斜面上),在实现对患者腰部、腿部支撑的同时提升患者核磁检查时的舒适度。
[0012]
实施例5,在实施例4基础上,如附图11所示,为管道20的结构示意图,如附图12所示,开闭阀包括设于管道20内的阶梯通道21且阶梯通道21内转动安装有控制球22,控制球22过其轴心贯穿设有气道23,初始当开闭阀处于关闭状态时气道23与阶梯通道21垂直且控制球22表面抵触于阶梯通道21直径较小一端(此时阶梯通道21处于被断开状态),如附图13所示,控制球22置于管道20外一端与管道20直径设有扭簧24且在扭簧24的作用下使得控制球22有转动的趋势,管道20上设有对控制球22定位的定位机构,使得控制球22在扭簧24的作用下处于被定位状态;当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无法继续移动时,控制装置控制定位机构解除对控制球22的定位,使得控制球22在扭簧24的作用下相对于管道20进行转动(设定扭簧24所储存的扭矩可使得控制球22相对于管道20转动90
°
,即,使得设于控制球22内的气道23转动至与阶梯通道21平行状态,使得管道20导通),此时与下降顶板8对应的主气缸3内的气体在伸缩弹簧19的作用下经管道20向与上升顶板5对应的副气缸4内流动(以实现带动上升顶板5升高
的效果)。
[0013]
实施例6,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如附图11所示,定位机构包括竖向滑动安装于管道20且与控制球22同轴心设置的定位环25(定位环25与管道20直径经弹簧连接),如附图13所示,定位环25轴向两侧设有定位杆26且控制球22伸出管道20一端设有与定位杆26对应的定位孔27,定位杆26插入至与之对应的定位孔27中,实现对控制球22的定位,定位环25经控制装置驱动,当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无法继续移动时,控制装置控制定位环25相对于管道20向下移动,以至使得定位杆26完全从定位孔27中退出时,解除对控制球22的定位。
[0014]
实施例7,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如附图8、9所示,控制装置包括安装于主顶板7下端面的腔室28且腔室28内滑动安装有与u形架9连接的推板29(腔室28与推板29滑动配合一端与外界连通),如附图5所示,若干腔室28连通有安装在位于检测台1下方的控制筒38(若干腔室28经高压软管与控制筒38上方连通),控制筒38内竖向滑动有控制板39且控制板39与控制筒38底壁之间连接有弹簧(如附图7所示,控制筒38底部与外界连通),控制板39同轴心固定有向外伸出控制筒38的连杆(图中示出未标号),且连杆置于控制筒38外一端与定位环25固定连接,如附图3所示,当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朝着患者头部方向移动时,会同步带动与u形架9固定连接的推板29在腔室28内移动,进而实现将位于腔室28内的气体经高压软管挤压至控制筒38位于控制板39上方的空间内,伴随着u形架9滑移距离的增大,则越来越多的气体进入至位于控制板39上方的控制筒38内,则迫使控制板39相对于控制筒38向下移动(位于控制板39下方的气体经控制筒38底部向外排出),伴随着控制板39的下移,则同步带动定位环25相对于管道20向下移动,进而逐步带动定位杆26下移,设定当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无法继续移动时,此时在控制板39的作用下刚好实现将定位杆26完全从定位孔27中退出;待定位杆26完全从定位孔27退出后,控制球22在扭簧24的作用下在阶梯通道21内转动90
°
并且使得管道20导通,此时与下降顶板8对应的主气缸3内的气体在伸缩弹簧19的作用下经管道20向与上升顶板5对应的副气缸4内流动(以实现带动上升顶板5向上抬升的效果)。
[0015]
实施例8,实施例5的基础上,如附图13所示,在控制球22内过其中心且沿其径向滑动安装有封堵板31(封堵板31可实现将设于控制球22内的气道23进行封堵的效果),如附图13所示,封堵板31向外伸出控制球22一端转动安装有触发板34且触发板34竖向滑动配合有安装在检测台1上的触发筒33,触发板34下端面与触发筒33底壁之间连接有弹簧,初始时,在弹簧的作用下使得封堵板31刚好位于气道23的上方且使得气道23处于导通状态,当触发机构被触发时,则通过触发筒33顶部向触发筒33且位于触发板34上方的空间内注入气体,此时则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迫使触发板34沿着触发筒33向下移动(此时位于触发板34下方空间的触发筒33内的气体经触发筒33底部向外排出,触发筒33底部与外界环境连通),伴随着触发板34的下移则同步带动与之一体连接的封堵板31向下移动,以至实现封堵板31将气道23完全封堵,即,实现将管道20再次断开,此时与下降顶板8对应的主气缸3内的气体无法继续经管道20向与上述顶板对应的副气缸4内进行输送(表面此时上升顶板5已经上升到与两主顶板7等高位置);注:在本方案中之所以将触发板34与封堵板31之间转动安装,是为了配合当定位机构解除对控制球22的定位后,控制球22会在扭簧24作用下进行转动,此时会同步带动封
堵板31随之进行转动,将触发板34与封堵板31之间转动安装配合,则使得当封堵板31随着控制球22转动过程中,触发板34相对于触发筒33不会产生转动(以确保位于触发板34上下两侧的触发筒33内空间的气密性)。
[0016]
实施例9,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如附图4所示,触发机构包括竖向滑动安装与上升定顶板且与之弹性连接的横杆35(如附图8所示,上述顶板内设有用于容纳横杆35的凹腔,凹腔在图中示出未标号,横杆35与上升顶板5下端面之间连接有弹簧) ,如附图6所示,横板底部设有竖向延伸的若干齿且若干齿啮合有转动安装于上升底部下端面的小齿轮,小齿轮同轴转动有大齿轮且大齿轮啮合有与上升底部竖向滑动安装的气板36,上升顶板5下端面设有与气板36竖向滑动配合的气腔37(气腔37上端与外界连通),气板36置于气腔37外一端与大齿轮啮合|(在本实施例中若干齿、小齿轮、大齿轮均示出且未标号,其结构以及布置方式可在附图4、6中清楚的得知),如附图3所示,当驼背患者进行头部核磁检查且其身体未下滑时,竖向滑动安装于上升顶板5上的横杆35未与弹性带2接触(在设置横杆35时,应使得在弹簧作用下其上端面向上伸出横杆35上端面稍许距离即可,以避免当患者上身腰部位置压在处于上升顶板5上方的弹性带2时,使得弹性带2因受压向下产生形变进而压在横杆35上并且迫使横杆35相对于上升顶板5向下移动,此时会导致封堵板31将气道23进行封堵,进而无法实现与下降顶板8对应的主气缸3经管道20向与上升顶板5对应的副气缸4内输送气体的效果,进而无法实现对驼背患者体位的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6所示,通过设置大齿轮、小齿轮进而实现当横杆35下移并且完全滑入至与之对应的凹腔内时,通过小齿轮、大齿轮的传动比可实现带动气板36在气腔37内下移所设定距离,伴随着气板36在气腔37内下移,则实现将位于气板36下方空间内气腔37的气体向触发筒33且位于触发板34上方的空间内输送的效果(气腔37底壁经高压软管与触发筒33顶壁实现连通),并且设定当气板36在气腔37内下移所设定距离时,刚好通过气体压力的作用迫使触发板34在触发筒33内下移相应距离并且实现带动与触发板34连接的封堵板31下移,如附图13所示,可实现将设于控制球22内气道23进行封堵的效果; 当患者完成检查后(此时患者不再躺卧于弹性带2上,医生需要首先解除约束带10对患者的约束,即,通过旋拧双向丝杠14进而使得两压紧辊13分别朝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此时医护人员可手动将柔性齿条11从压紧辊13、约束齿轮12之间抽出进而解除约束带10对患者的约束),随后医护人员手动拉着两u形架9相对于主顶板7进行移动(朝着初始位置移动),进而带动推板29在腔室28内移动,伴随着推板29的移动则通过高压软管将位于控制板39上方空间控制筒38内的气体向腔室28内的流动,由于控制筒38底部与外界连通,则此时控制板39受到一个与之连接弹簧的作用力、内外接大气压差的作用力(两作用力均使得控制板39有向上移动的趋势),由于此时定位杆26上端面抵触于控制球22向外伸出管道20一端的下端面(无法上移),此时医护人员可手动转动控制球22并且使之转动90
°
(医护人员通过手握控制球22向外伸出管道20一端转动控制球22),使得定位杆26再次与定位孔27相对应(待定位杆26、定位孔27位置对应时,控制板39则随即向上移动并且使得定位杆26插入至定位孔27中再次实现对控制球22定位);随后医护人员可逐个对主气缸3、副气缸4进行放气操作(也可在每个主气缸3、副气缸4上设有电控阀门,当完成患者的检查后,同步控制若干气缸进行放气,以实现复位的效果,伴随着这若干气缸的放气,则主顶板7、副顶板6、上升底部、下降顶板8均随之下移,并
且最终完全落入至设于检测台1上的矩形槽内,此时医护人员解除对转辊的锁定并且通过转动转辊实现将弹性带2进行缠绕、收集),设定当若干顶板向下完全收缩至设于检测台1上的矩形槽内时,横杆35上端面不再与弹性带2接触(此时弹性带2处于展平状态,即平铺于检测台1上,此时可针对不是驼背患者进行检查,由于未驼背患者平躺于检测台1上,则也不必通过约束带10进行约束),由于横杆35上端面不再受弹性带2的压迫,则横杆35在与之连接的弹簧作用下上移并且同步带动气板36在气腔37内上移,进而通过高压软管实现将位于触发板34上方空间内触发筒33中的气体抽出(此时外界空气经设触发筒33底部进入至触发筒33内),此时触发板34在与之连接的弹簧作用下也同步在触发筒33内上移,进而带动封堵板31同步上移,从而实现将气道23打开的效果,此时整个该装置完成复位;注:本方案中所有用到的弹簧均需要做消磁处理以使得其不会被磁场所吸引(核磁设备在进行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磁场),或者弹簧选用不锈钢弹簧,如:sus316不锈钢、无磁的磷铜进行拉制(基本没有磁性),若不进行消磁处理,则会影响该装置的正常工作,并且本方案中所有用到的结构部件均需选用非导磁性材料加工而成,如附图10所示,在设置的时候使得:与下降顶板8对应的主气缸3和管道20连通部位的通道内径设置的较小一些,以使得在控制球22打开时,在伸缩弹簧19的作用下与下降顶板8对应的主气缸3内且位于阀板18下方空间内气体在单位时间内进入至与上升顶板5对应的副气缸4内的量较小一些(使得上升顶板5以一个缓慢的速度上升,以免上升顶板5上升速度过快,对患者造成损伤);在本方案中,可在检测台1一侧设有分别与每个气缸连通的接口,便于医务人员使用微型气泵通过接口向相应的气缸内充气。
[0017]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发明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