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氧气枕吸氧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45374发布日期:2021-12-08 11:04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氧气枕吸氧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一次性氧气枕吸氧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2.氧气枕也叫氧气袋,顾名思义就是用来装氧气的袋子,主要由无毒、无有害化学作用的材料合成。氧气袋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可以用于家庭保健,也可以用于医疗单位外出急救输送用。
3.以往常用的的氧气枕和吸氧管之间无法直接连接,大多会采用一次性连接管进行连接,但是以往常用的一次性连接管,连接处不够紧密,容易造成一次性连接管和氧气枕之间的连接以及一次性连接管和吸氧管之间的连接容易脱落,且一次性连接管无法调节供氧速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氧气枕吸氧连接装置,解决以往常用的的氧气枕和吸氧管之间无法直接连接,大多会采用一次性连接管进行连接,但是以往常用的一次性连接管,连接处不够紧密,容易造成一次性连接管和氧气枕之间的连接以及一次性连接管和吸氧管之间的连接容易脱落,且一次性连接管无法调节供氧速度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一次性氧气枕吸氧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调节软管和调节阀,第一连接管的一端和调节软管的一端相连,另一端连接有氧气枕软管,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和调节软管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连接有吸氧软管,调节阀套设于调节软管的外壁上,用于控制调节软管的管道大小,第一连接管与调节软管的连接处、第一连接管与氧气枕软管的连接处、第二连接管与调节软管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连接管与吸氧软管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锁紧环。通过设置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能够将调节软管、氧气枕软管和吸氧软管有效地串联在一起,通过锁紧环紧固彼此的连接。
7.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氧气枕软管相对于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氧气枕。
8.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调节阀上设置有调节轮,调节轮通过前后移动用以控制调节软管的管道大小。
9.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调节阀的上侧设置有开口朝上的调节槽,调节阀的前侧设置有和调节槽相连通的第三连通孔,后侧设置有和调节槽相连通的第四连通孔,调节软管依次穿过第三连通孔、调节槽和第四连通孔,且两端分别置于调节阀的前后两侧,调节阀的上侧设置为从前至后倾斜向上的斜面,调节槽左右两侧的槽壁上分别设置有左滚动槽和右滚动槽,左滚动槽和右滚动槽的上下两侧槽壁均平行于调节阀的上侧面,调节轮滚动设置于调节槽内,且左右两侧在调节槽内分别连接有左滚动杆和右滚动杆,左滚动杆的左端滚动设置于左滚动槽内,右滚动杆的右端滚动设置于右滚动槽内,调节软管的下侧和滑调节槽的槽底相贴合,上侧和调节轮的下侧相贴合。
10.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调节阀内设置有调节腔,调节阀的前侧设置有和调节腔相连通的第一连通孔,后侧设置有和调节腔相连通的第二连通孔,调节软管依次穿过第一连通孔、调节腔和第二连通孔,且两端分别置于调节阀的前后两侧,调节阀的上侧设置为从前至后倾斜向上的斜面,调节阀的上侧设置有滑动槽,滑动槽的槽底平行于调节阀的上侧面,调节轮的下侧和滑动槽的槽底滑动相连,滑动槽的槽底设置有和调节腔相连通的滑动孔,滑动孔内设置有连接杆,连接杆的上端穿出滑动孔和调节轮相连,下端在调节腔内连接有控制杆,控制杆的上侧和调节软管的下侧相贴合,调节软管的上侧和调节腔的腔壁相贴合。
11.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第一连接管穿进调节软管内,并且外壁在调节软管内环形设置有防滑槽,锁紧环套设于调节软管的外壁上,使调节软管的内壁嵌合于防滑槽内,用以锁紧第一连接管和调节软管之间的连接。
12.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均设置有圆弧部。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锁紧环,能够有效提升第一连接管与调节软管和氧气枕软管连接处以及第二连接管与调节软管和吸氧软管连接处的稳定性,避免了连接处容易脱落的问题,通过设置调节阀,可以根据不同的供氧需求来调节氧气供给速度。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次性氧气枕吸氧连接装置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调节阀一种方案的侧剖面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调节阀一种方案的正剖面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调节阀另一种方案的侧剖面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调节阀另一种方案的正剖面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管和调节软管连接示意图。
20.图标:1

第一连接管,101

防滑槽,102

圆弧部,2

第二连接管,3

调节软管,4

调节阀,401

调节轮,402

调节腔,403

第一连通孔,404

第二连通孔,405

滑动槽,406

滑动孔,407

连接杆,408

控制杆,409

调节槽,410

第三连通孔,411

第四连通孔,412

左滚动槽,413

右滚动槽,414

左滚动杆,415

右滚动杆,5

氧气枕软管,6

吸氧软管,7

锁紧环,8

氧气枕。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实施例: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
23.图1、图6所示所示一种一次性氧气枕吸氧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1、第二连接管2、调节软管3和调节阀4,第一连接管1的一端和调节软管3的一端相连,另一端连接有氧气枕软管5,第二连接管2的一端和调节软管3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连接有吸氧软管6,调节阀4套设于调节软管3的外壁上,用于控制调节软管3的管道大小,第一连接管1与调节软管3
的连接处、第一连接管1与氧气枕软管5的连接处、第二连接管2与调节软管3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连接管2与吸氧软管6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锁紧环7。通过设置锁紧环7,能够有效提升第一连接管1与调节软管3和氧气枕软管5连接处以及第二连接管2与调节软管3和吸氧软管6连接处的稳定性,避免了连接处容易脱落的问题,通过设置调节阀4,可以根据不同的供氧需求来调节氧气供给速度。
24.氧气枕软管5相对于第一连接管1的另一端连接有氧气枕8。氧气枕8用于储存氧气,氧气依次通过氧气枕软管5、第一连接管1、调节软管3、第二连接管2和吸氧软管6,最终通过氧气面罩或者夕阳鼻塞给患者供氧。
25.调节阀4上设置有调节轮401,调节轮401通过前后移动用以控制调节软管3的管道大小。通过调节调节轮401前后移动来控制调节软管3的管道大小,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供氧需求来调节管道大小。
26.图2、图3所示调节阀4的上侧设置有开口朝上的调节槽409,调节阀4的前侧设置有和调节槽409相连通的第三连通孔410,后侧设置有和调节槽409相连通的第四连通孔411,调节软管3依次穿过第三连通孔410、调节槽409和第四连通孔411,且两端分别置于调节阀4的前后两侧,调节阀4的上侧设置为从前至后倾斜向上的斜面,调节槽409左右两侧的槽壁上分别设置有左滚动槽412和右滚动槽413,左滚动槽412和右滚动槽413的上下两侧槽壁均平行于调节阀4的上侧面,调节轮401滚动设置于调节槽409内,且左右两侧在调节槽409内分别连接有左滚动杆414和右滚动杆415,左滚动杆414的左端滚动设置于左滚动槽412内,右滚动杆415的右端滚动设置于右滚动槽413内,调节软管3的下侧和滑调节槽409的槽底相贴合,上侧和调节轮401的下侧相贴合。这样的设置方式,当向前推动调节轮401的时候,调节轮401的下侧在调节槽409内向下运动,会向下压调节软管3,这样调节软管3会受挤压变形,导致调节软管3内的管道空间变小,从而降低氧气供给速度。当向后推动调节轮401的时候,调节轮401的下侧在调节槽409内向上运动,这样会逐渐释放受挤压调节软管3,使调节软管3的管道逐渐变大,从而加快氧气供给速度。
27.图4、图5所示调节阀4内设置有调节腔402,调节阀4的前侧设置有和调节腔402相连通的第一连通孔403,后侧设置有和调节腔402相连通的第二连通孔404,调节软管3依次穿过第一连通孔403、调节腔402和第二连通孔404,且两端分别置于调节阀4的前后两侧,调节阀4的上侧设置为从前至后倾斜向上的斜面,调节阀4的上侧设置有滑动槽405,滑动槽405的槽底平行于调节阀4的上侧面,调节轮401的下侧和滑动槽405的槽底滑动相连,滑动槽405的槽底设置有和调节腔402相连通的滑动孔406,滑动孔406内设置有连接杆407,连接杆407的上端穿出滑动孔406和调节轮401相连,下端在调节腔402内连接有控制杆408,控制杆408的上侧和调节软管3的下侧相贴合,调节软管3的上侧和调节腔402的腔壁相贴合。这样的设置,当向后推动调节轮401的时候,控制杆408在调节腔402内,向上运动,这样会从下往上挤压调节软管3,调节软管3会受挤压变形,导致调节软管3内的管道空间变小,从而降低氧气供给速度。当向前推进调节轮401的时候,控制杆408在调节腔402内,向下运动,这样会逐渐释放受挤压调节软管3,使调节软管3的管道逐渐变大,从而加快氧气供给速度。
28.第一连接管1穿进调节软管3内,并且外壁在调节软管3内环形设置有防滑槽101,锁紧环7套设于调节软管3的外壁上,使调节软管3的内壁嵌合于防滑槽101内,用以锁紧第一连接管1和调节软管3之间的连接。通过设置防滑槽101和锁紧环7相配合,能有效防止第
一连接管1和调节软管3之间的连接脱落。第一连接管1与氧气枕软管5的连接处以及第二连接管2与调节软管3和吸氧软管6的连接处均设置有防滑槽101和锁紧环7相配合。
29.第一连接管1和第二连接管2的两端均设置有圆弧部102。第一连接管1的上的圆弧部102便于第一连接管1和调节软管3及氧气枕软管5进行连接。第二连接管2上的圆弧部102便于第二连接管2和调节软管3及吸氧软管6进行连接。
30.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技术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技术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