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52768发布日期:2021-12-08 11:57阅读:63来源:国知局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健康检测设备例如心率检测设备包括发光器和光接收器,发光器发射光线后,经过生命体反射后,进入光接收器,光接收器通过检测反射回来的光强度的变化来实现对生命体的健康监测。通常会在光接收器与光发射器之间设置不透光的部分以防止光接收器发射的光线直接进入光接收器(简称窜光),从而影响健康检测设备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然而,上述做法并不能完全阻止窜光。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壳体组件,其具有良好的防窜光性能。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其包括:
5.壳体,包括第一透光区域、第二透光区域及第一挡光部,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及所述第二透光区域通过所述第一挡光部间隔设置;
6.装饰层,设于所述壳体表面;以及
7.第二挡光部,设于所述装饰层。
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包括:
9.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组件;
10.发光器,设于所述壳体背离所述装饰层的一侧,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区域设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透光区域发射光线;以及
11.光接收器,与所述发光器同侧且对应所述第二透光区域设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透光区域射入的光线。
12.本技术实施例的壳体组件包括装饰层,在装饰层设置第二挡光部,可以更好的防止射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的光线和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的光线穿过所述装饰层进行窜光,应用于电子设备例如健康检测设备时,可以更好的防止由于窜光导致的测量误差,提高电子设备测量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沿图1中a

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是本技术图3实施例的壳体组件沿a

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5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本技术图5实施例的壳体组件沿a

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7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沿a

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8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9是本技术图8实施例的壳体组件沿a

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10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1是本技术图10实施例的壳体组件沿a

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图12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沿a

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6.图13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沿a

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14是本技术再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5是本技术图14虚线框i的局部放大图。
29.图1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
30.图17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壳体组件的制备方法。
31.图1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9是本技术实施例1至实施例3、对比例1至对比例3的电子设备的发光器及光接收器的排布示意图。
33.图20对比例1至对比例3的电子设备的壳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5.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36.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7.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说明,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
38.当前应用于便携式健康检测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为了使其具有更好地外观效果,通常会在壳体上设置外观层,以避免同质化,提高壳体的美观。然而,壳体上与发光器及光接收器对应的位置,为了尽可能避免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壳体上对应发光器和光接收器的位置一般设计为透明或透光的,其它部位为不透光的。外观层一般整层形成后,再在对应发光器和光接收器的位置进行镭雕等刻蚀,而具有装饰功能的膜层(例如油墨)通常为不透光或半透光的材料,为了使刻蚀后,能够将对应发光器和光接收器位置的外观层全部刻蚀掉,不会残留,影响出光和入光,通常在壳体和外观层之间设置一层透明材料,然而,当发光器发出的光穿过壳体的透光区域时,容易穿过透明材料层进入到光接收
器,从而影响健康检测例如心率、脉搏等的准确性。
39.请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壳体组件100,其包括:壳体10,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透光区域11、第二透光区域13及第一挡光部15,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及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通过所述第一挡光部15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挡光部15分别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及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连接;装饰层30,所述装饰层30设于所述壳体10表面;以及第二挡光部50,所述第二挡光部50设于所述装饰层30,用于防止射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光线和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穿过所述装饰层30进行窜光。可选地,装饰层30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与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之间的间隙设置;换言之,装饰层30在壳体10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与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之间的间隙在壳体10的正投影内。
40.本技术术语“对应”指的是,该部分在壳体10的正投影与另一部分在壳体10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或者该部分在壳体10的正投影落入另一部分在壳体10的正投影区域中;或者该部分在壳体10的正投影与另一部分在壳体10的正投影重叠。
4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区域11射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射入第二透光区域13。
42.本技术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在壳体10表面设有装饰层30,可以使壳体组件100具有更好的外观效果,避免同质化。同时,在装饰层30设置有第二挡光部50,可以更好的射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光线和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穿过所述装饰层30进行窜光,应用于电子设备例如健康检测设备时,可以更好的防止由于窜光导致的测量误差,提高电子设备测量的准确性。
43.可选地,壳体10可以采用有色树脂和透明树脂通过双色注塑成型,有色塑料形成第一挡光部15,透明塑料形成第一透光区域11及第二透光区域13。有色树脂可以为但不限于为黑色树脂、灰色树脂等不透光树脂。
44.可选地,第一透光区域11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多个。第一透光区域11的形状可以为但不限于为圆型,正方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星型、椭圆形等。
45.可选地,第二透光区域1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第二透光区域13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二透光区域13与第一透光区域11间隔设置。当第二透光区域13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透光区域13间隔设置,且环绕第一透光区域11设置。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透光区域13均匀或对称设置在第一透光区域11的周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透光区域13不均匀设置在第一透光区域11的周围。当第二透光区域13的数量为多个时,应用于电子设备时,第一透光区域11射出的光线被反射射入第二透光区域13后,可以有更多的光线穿过第二透光区域13,被设置于第二透光区域13另一侧的光接收器接收,可以减少电子设备检测的误差,提高电子设备检测的准确率和精度。
46.可选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形状可以为但不限于为圆型,正方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星型、椭圆形等。第二透光区域13的形状与第一透光区域11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4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装饰层30包括层叠设置的透光层31及外观层33,所述透光层31相较于所述外观层33靠近所述壳体10设置;所述外观层33对应所述第一挡光部15设置,换言之,外观层33设置于第一挡光部15的一侧,又换言之,外观层33在壳体10的正投影位于第一挡光部15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层31覆盖第一挡光部15设置。在另一些实
施例中,所述透光层331覆盖第一挡光部15、第一透光区域11及第二透光区域13设置。
48.请再次参见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层3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透光层311及第二透光层313,第一透光层311相较于第二透光层313靠近壳体10设置。第一透光层311用于增加壳体10与第二透光层313之间的粘合性,还用于防止进行外观层33的第一透光区域11和第二透光区域13区域刻蚀时,外观层33部分残留在壳体10的第一透光区域11和第二透光区域13。如果外观层33部分残留在壳体10的第一透光区域11和第二透光区域13,光线在壳体组件100中传播的损耗会增加,进而降低电子设备检测的准确率和精度。第二透光层313用于增加第一透光层311与外观层33之间的粘合性。可选地,第一透光层311及第二透光层313均可以为但不限于为透明油漆。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进行装饰层30刻蚀时,透光层31对应第一透光区域11和第二透光区域13的部分可以全部刻蚀掉,也可以部分刻蚀掉,还可以不进行刻蚀,换言之,第一透光区域11和第二透光区域13的透光层31全部保留,本技术不作具体限定。
49.可选地,第一透光层311及第二透光层313的透光率均大于或等于75%,具体地,可以为但不限于为75%、80%、85%、88%、90%、92%、95%、98%、99%、99.5%、99.8%等。
50.可选地,第一透光层311的厚度为0.015mm至0.025mm,具体地,第一透光层311的厚度可以为但不限于为0.015mm、0.018mm、0.020mm、0.022mm、0.025mm等。第二透光层313的厚度为0.02mm至0.025mm,具体地,第二透光层313的厚度可以为但不限于为0.02mm、0.021mm、0.022mm、0.023mm、0.024mm、0.025mm等。
5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挡光部5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透光层,可选地,所述第二挡光部50环绕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设置;或者所述第二挡光部50环绕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或者所述第二挡光部50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之间。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第二挡光部50及第二挡光部50与其他部件的位置关系等做进一步的描述。
52.请参见图3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层31设有第一通孔315,所述第一通孔315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或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设置,环绕所述第一通孔315的内壁设有所述第二挡光部50,以防止射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光线和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穿过所述透光层31进行窜光。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形成透光层31后,在第一透光区域11或第二透光区域13对应的位置采用镭雕等方法刻蚀出第一通孔315,在第一通孔315的内壁上形成一层挡光膜层,以防止穿过第一透光区域11或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通过所述透光层31进行窜光。在另一实施例中,形成透光层31后,在第一透光区域11或第二透光区域13对应的位置采用镭雕等方法刻蚀出第一通孔315,在第一通孔315紧靠内壁的位置设置环形挡光件作为第二挡光部50,以防止穿过第一透光区域11或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通过所述透光层31进行窜光。在图3和图4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315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设置,第二挡光部50环绕第一通孔315的内壁设置。在图5和图6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315对应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设置,第二挡光部50环绕第一通孔315的内壁设置。
53.请参见图1、图2、图7至图11,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层31设有第二通孔317,所述第二通孔317环绕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或者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或者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之间,所述第二通孔317设有所述第二挡光部50,以防止射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光线和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穿过所述透光层31进行窜光。如图1、图2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透光层31上形成第二通孔317,使第二通孔
317环绕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外周,在第二通孔317中填充或镀上或印刷或喷涂挡光材料,形成第二挡光部50,使第二挡光部50环绕第一透光区域11。如图8和图9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透光层31上形成第二通孔317,使第二通孔317环绕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外周,在第二通孔317中填充或镀上或印刷或喷涂挡光材料,形成第二挡光部50,使第二挡光部50环绕第二透光区域13。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在透光层31上形成第二通孔317,使第二通孔317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之间,在第二通孔317中填充或镀上或印刷或喷涂挡光材料,形成第二挡光部50,使第二挡光部50设于第一透光区域11和第二透光区域13。相较于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之间,第二挡光部50环绕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或者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时,具有更好的挡光效果,能够更好的防止窜光。可选地,第二挡光部50可以只设置在透光层31,还可以同时设置在透光层31和外观层33。
54.请参见图2、图4、图6、图7、图9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观层33包括层叠设置的纹理层331及颜色层333,纹理层331相较于颜色层333靠近透光层31。纹理层331可以为不透明的或者半透明材质制得。纹理层331用于使壳体组件100具有特定的纹理外观或者用于使壳体组件100具有闪耀或闪闪发光效果,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纹理层331可以为金属镀层,例如铟(in)。颜色层333为半透明材质例如半透明油漆制得,用于使壳体组件100呈现不同的颜色效果。
55.可选地,可选地,纹理层331的厚度为0.002mm至0.004mm,具体地,纹理层331的厚度可以为但不限于为0.002mm、0.003mm、0.004mm等。颜色层333的厚度为0.02mm至0.03mm,具体地,颜色层333的厚度可以为但不限于为0.02mm、0.021mm、0.022mm、0.023mm、0.024mm、0.025mm、0.028mm、0.03mm等。
5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光部50由所述透光层31延伸至所述外观层33,并进一步延伸至所述外观层33背离所述壳体10的表面。换言之,第二挡光部50部分设于透光层31,部分设于外观层33。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第二挡光部50及第二挡光部50与其他部件的位置关系等做进一步的描述。
57.请参见图2、图9、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观层33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317连通的第三通孔319,所述第三通孔319设有所述第二挡光部50,所述第二挡光部50自所述第一挡光部15的表面延伸至所述外观层33,并进一步地延伸至外观层33背离所述壳体10的表面,以防止射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光线和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穿过所述外观层33进行窜光。如图2所示,第二通孔317和第三通孔319连通,且第二通孔317与第三通孔319均环绕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第二通孔317与第三通孔319中均设置第二挡光部50,换言之,所述第二挡光部50自所述第一挡光部15的表面延伸至所述外观层33背离所述壳体10的表面。如图9所示,第二通孔317和第三通孔319连通,且第二通孔317与第三通孔319均环绕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第二通孔317与第三通孔319中均设置第二挡光部50,换言之,所述第二挡光部50自所述第一挡光部15的表面延伸至所述外观层33背离所述壳体10的表面。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通孔317和第三通孔319连通,且第二通孔317与第三通孔319均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之间,第二通孔317与第三通孔319中均设置第二挡光部50,换言之,所述第二挡光部50自所述第一挡光部15的表面延伸至所述外观层33背离所述壳体10的表面。相较于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之
间,第二挡光部50环绕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或者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时,具有更好的挡光效果,能够更好的防止窜光。
58.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挡光部50的一部分还设于透明层31或者外观层33(如图2和图9所示)远离壳体10的表面。
59.可选地,第二挡光部50可以为但不限于为吸光部或反光部,换言之,第二挡光部50可以由吸光材料制得,也可以由反光材料制得。当第二挡光部50由反光材料制得或者为反光部时,可以更进一步的避免光线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电子设备检测的准确率和精度。
60.可选地,吸光部可以由黑色光阻材料、灰色光阻材料制得。具体地,黑色光阻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包括油墨和光刻胶或者添加黑色颜料的树脂,灰色光阻材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包括氧化钛、光刻胶、树脂和碳粉等。
61.可选地,反光部可以为多层反射结构,例如:布拉格光栅等,还可以为金属反射层。布拉格光栅,即短周期光栅,其由高折射率和低折射率的两层薄膜交替堆叠而成,周期长度为1~2um。在一些实施例中,布拉格光栅可以由氮化硅(sinx)掺杂锗(ge)制得,还可以由二氧化硅(sio2)掺杂制得。
62.可选地,第二挡光部50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但不限于为圆环型,正方形环、正三角形环、正六边形环、星型环、椭圆形环等,本技术不作具体限定。
63.请参见图12和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还包括保护层70,所述保护层70设于所述装饰层30背离所述壳体10的表面,并覆盖所述装饰层30、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用于保护外观层33,防止外观层33被刮花、脏污或者掉漆等。可选地,保护层70是透光的,保护层70可以由但不限于由透光油漆喷涂制得。
64.请参见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挡光部50还部分设于保护层70。可选地,所述保护层70设有第四通孔71,所述第四通孔71环绕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或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设置或设于第一透光区域11和第二透光区域13之间,所述第四通孔71设有所述第二挡光部50,以防止射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光线和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穿过所述保护层70进行窜光。可选地,设于第二通孔317、第三通孔319及第四通孔71的第二挡光部70可以为一体,在同一制程中形成,也可以分开形成,本技术不作具体限定。
65.请再次参见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挡光部50包括相连的填充部51和覆盖部53,填充部51填充于透光层31、或透光层31及外观层33、或透光层31、外观层33及保护层70。覆盖部53覆盖部分透光层31、或部分外观层33、或部分保护层70。
66.请参见图14和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光部15还包括本体部151及凸起部153,所述凸起部153设于所述本体部151面向所述装饰层30的一侧且环绕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或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设置,所述装饰层30分别覆盖所述凸起部153的侧面及远离所述壳体10的表面;所述装饰层30附着于所述凸起部153侧面的部分形成所述第二挡光部50,以防止射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光线和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穿过所述装饰层30进行窜光。本技术的术语“凸起部153的侧面”指凸起部153上与本体部151朝向凸起部153的表面相连的表面。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外观层33不透光或者至少部分不透光,第二挡光部50由外观层33对应凸起部153侧面的部分形成,换言之,第二挡光部50由外光层33在凸起部153的侧面
具有正投影的部分形成。
6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起部153的厚度大于所述装饰层30的厚度。可选地,凸起部153的厚度大于或等于0.1mm,进一步地,凸起部153的厚度为0.1mm至0.5mm,具体地,凸起部153的厚度可以为但不限于为0.1mm、0.12mm、0.15mm、0.18mm、0.2mm、0.22mm、0.25mm、0.28mm、0.3mm、0.4mm、0.5mm等。当凸起部153的厚度小于0.1mm时,壳体组件100的防窜光效果不好,当凸起部153的厚度待遇0.5mm时,影响壳体组件100的美观。
69.可选地,凸起部153的宽度为0.3mm至0.4mm,具体地,凸起部153的宽度可以为但不限于为0.3mm、0.32mm、0.35mm、0.38mm、0.4mm等。当凸起部153的宽度小于0.3mm时,加工困难,当凸起部153宽度大于0.4mm时,影响壳体组件100的视觉效果。
7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光部15还包括遮光部155,所述遮光部155设于本体部151远离凸起部153的一侧,当壳体组件100应用于电子设备时,发光器与光接收器通过遮光部155间隔,以防止发光器出射的光线直接进入光接收器。
71.可选地,本体部151、凸起部153及遮光部155为一体结构;或者本体部151、凸起部153及遮光部155分别独立的形成,再连接至一起。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本体部151及凸起部153一体注塑成型,遮光部155为挡光泡棉。
72.可选地,遮光部155与本体部151围合成容置空间,使用时,发光器位于容置空间内,光接收器位于容置空间外,发光器与光接收器通过遮光部155防止窜光;或者使用时,光接收器位于容置空间内,发光器位于容置空间外,发光器与光接收器通过遮光部155防止窜光。
73.请参见图1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壳体组件100的制备方法,其包括:
74.s201,提供壳体10,所述壳体10包括第一透光区域11、第二透光区域13及第一挡光部15,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及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通过所述第一挡光部15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挡光部15分别与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及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连接;
75.s202,在壳体10的一侧表面形成装饰层膜层,所述装饰层膜层覆盖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第二透光区域13及第一挡光部15;
76.在壳体10的一侧表面形成装饰层膜层具体包括:
77.在壳体10的一侧表面形成第一透明层膜层;
78.在第一透明层膜层背离壳体10的表面形成第二透明层膜层,第一透明层膜层及第二透明层膜层形成透明层膜层;
79.在第二透明层膜层背离壳体10的表面形成纹理层膜层;以及
80.在纹理层膜层背离壳体10的表面形成颜色层膜层,纹理层膜层及颜色层膜层形成外观层33膜层,透明层膜层和外观层33膜层形成装饰层膜层。
81.s203,对所述装饰层膜层进行刻蚀,去除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和第二透光区域13对应位置的装饰层膜层,以形成装饰层30,并在所述装饰层30上形成第一通孔315;以及
82.s204,在装饰层30形成第二挡光部50,以防止射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光线和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穿过所述装饰层30进行窜光。
83.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二挡光部50环绕第一通孔315内壁设置时,在装饰层30形成第二挡光部50包括:在第一通孔315内壁形成环绕第一通孔315的第二挡光部50。
84.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在装饰层30形成第二挡光部50包括:
85.在外观层33上刻蚀第三通孔319,并在透光层31上刻蚀第二通孔317,第二通孔317与第三通孔319连通;以及在第二通孔317和第三通孔319中形成第二挡光部50,以防止射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光线和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穿过所述装饰层30进行窜光。
86.请参见图17,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87.s205,在装饰层30背离所述壳体10的表面、所述装饰层30的侧面、以及所述壳体10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和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表面形成保护层70;
88.s206,在所述保护层70上刻蚀第四通孔71,所述第四通孔71环绕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或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设置或设于第一透光区域11和第二透光区域13之间;以及
89.s207,在第四通孔71中形成第二挡光部50,以防止射出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的光线和射入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的光线穿过所述保护层70进行窜光。
90.请参见图1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300,其包括:
91.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壳体组件100;
92.发光器310,设于所述壳体10背离所述装饰层30的一侧,对应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设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透光区域11发射光线;以及
93.光接收器330,与所述发光器同侧且对应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设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透光区域13射入的光线。
94.发光器310发出的光线穿过第一透光区域11后,到达皮肤表面,被发射回来,穿过第二透光区域13后传送至光接收器330进行感测。具体地,当发光器310发射的一定波长的光束照射到皮肤表面时,光束将通过透射或反射方式传送到光接收器330,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到皮肤肌肉和血液吸收的衰减作用,光接收器330监测到光的强度将减弱。其中人体的皮肤、骨骼、肉、脂肪等对光的反射是固定值,而毛细血管和动静脉则在心脏的作用下随着脉搏容积不停变大变小。当心脏收缩时,外周血容量最多、光吸收量也最大,光接收器330检测到的光强度最小;而在心脏舒张时反之,光接收器330检测到的光强度最大,进而使光接收器330接收到的光强度随之呈脉动性变化。
95.可选地,发光器310可以为但不限于为发光二极管灯(light

emitting diode,led灯)、微发光二极管等(micro led灯)、次毫米发光二极管灯(mini led灯或迷你led灯)等。发光器310可以包括红光发光单元、蓝光发光单元、绿光发光单元、红外发光单元、白光发光单元中的一种或多种。换言之,发光器310可以发出红光、蓝光、绿光、红外光或白光中的一种或多种。
96.可选地,光接收器330可以为但不限于为光电二极管接收传感器(photo diode,pd接收传感器)。光接收器33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当光接收器330的数量为一个时,光接收器330与发光器310间隔设置。当光接收器33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光接收器330间隔设置,且环绕发光器310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光接收器330均匀或对称设置在发光器310的周围。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光接收器330不均匀设置在发光器310的周围。当光接收器330的数量为多个时,发光器310射出的光线被反射射入光接收器330后,可以有更多的光线被光接收器330接收,可以减少电子设备检测的误差,提高电子设备检测的准确率和精度。
97.本技术的电子设备300包括但不限于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还可
以包括具有健康检测例如心率检测、脉搏检测等功能的设备。
98.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壳体组件100应用于电子设备300时的防窜光效果进行检测。
99.实施例1至实施例3采用图12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0作为实施例电子设备300的外壳。请参见图19,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包括第一发光器311、第二发光器313、第一光接收器331、第二光接收器333、第三光接收器335及第四光接收器337。第一发光器311包括4个led灯,其中,包括两个绿光led灯(g)、一个红光led灯(r)、一个红外光led灯(ir),两个绿光led灯对角设置,红光led灯与红外光led灯对角设置。第二发光器313包括4个led灯,其中,包括一个红光led灯(r)、一个红外光led灯(ir)。第一光接收器331、第二光接收器333、第三光接收器335及第四光接收器337均为pd接收传感器,第一光接收器331、第二光接收器333、第三光接收器335及第四光接收器337环绕第一发光器311依次设置。第二发光器313设置在第一光接收器331背离第一发光器311的一侧。
100.对比例1至对比例3请参见图20,采用图20的壳体组件100作为对比例电子设备300的外壳。对比例1的电子设备300如图19所示,包括第一发光器311、第二发光器313、第一光接收器331、第二光接收器333、第三光接收器335及第四光接收器337。第一发光器311包括4个led灯,其中,包括两个绿光led灯(g)、一个红光led灯(r)、一个红外光led灯(ir),两个绿光led灯对角设置,红光led灯与红外光led灯对角设置。第二发光器313包括4个led灯,其中,包括一个红光led灯(r)、一个红外光led灯(ir)。第一光接收器331、第二光接收器333、第三光接收器335及第四光接收器337均为pd接收传感器,第一光接收器331、第二光接收器333、第三光接收器335及第四光接收器337环绕第一发光器311依次设置。第二发光器313设置在第一光接收器331背离第一发光器311的一侧。
101.对上面实施例1至实施例3和对比例1至对比例3的电子设备300进行光电流测试。
102.下表1中各通道的发光器亮灭情况及光接收器开启情况如下:
103.通道1:第一发光器311的两个绿光led灯开启,采用第一光接收器331和第三光接收器335(图19中的pd0和pd1)接收光线。
104.通道2:第一发光器311的红光led灯开启,采用第一光接收器331和第三光接收器335(图19中的pd0和pd1)接收光线。
105.通道3:第一发光器311的红外光led灯开启,采用第一光接收器331和第三光接收器335(图19中的pd0和pd1)接收光线。
106.通道4:第二发光器313的红光led灯开启,采用第一光接收器331(图19中的pd0)接收光线。
107.通道5:第二发光器313的红外光led灯开启,采用第一光接收器331(图19中的pd0)接收光线。
108.通道6:第一发光器311的两个绿光led灯开启,采用第二光接收器333和第四光接收器337(图19中的pd2和pd3)接收光线。
109.通道7:第一发光器311的红光led灯开启,采用第二光接收器333和第四光接收器337(图19中的pd2和pd3)接收光线。
110.通道8:第一发光器311的红外光led灯开启,采用第二光接收器333和第四光接收器337(图19中的pd2和pd3)接收光线。
111.通道9:第二发光器313的红光led灯开启,采用第二光接收器333和第四光接收器337(图19中的pd2和pd3)接收光线。
112.通道10:第二发光器313的红外光led灯开启,采用第二光接收器333和第四光接收器337(图19中的pd2和pd3)接收光线。
113.表1本技术的壳体组件与当前的壳体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时的光电流测试(表中光电流的单位为微安)
[0114][0115]
从上述表1可知,当发光器310的光强及光颜色相同,且光接收器330的位置和数量相同时,采用本技术的壳体组件作为电子设备的外壳相对于采用当前的壳体组件作为电子设备的外壳来说,测量得到的光电流更低,说明采用本技术的壳体组件作为电子设备的外壳可以更好的防止发光器310出射的光线穿过壳体组件的装饰层,进入光接收器330,从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率和精度。
[0116]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所述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0117]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