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部整形术后用护理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44324发布日期:2022-01-05 10:48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唇部整形术后用护理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唇部整形领域,具体涉及唇部整形术后用护理件。


背景技术:

2.标准理想的唇型,其位置形态、大小、色形也应与鼻、眼、脸型相匹配才和谐。而鼻、眼、脸型相匹配的唇形能极大地提成人体面容的美观度。因此为了对自身唇部进行调整,以使容貌更具备美观性,现诞生了唇部整形手术。唇部整形在是指通过手术把唇部整到自己想要的美观唇型。同时唇部整形可以对一些先天具有唇部缺陷的患者进行整形改造,使其能够进行正常生活。最常见的唇部整形手术有厚唇变薄术、薄唇变厚、重唇成形、唇弓成形、唇珠成形等几种。
3.在唇部整形手术完成,由于唇部因整形而存在创口。特别是手术刚做完时,创口还未粘结稳定,存在渗血的可能,而现缺乏一种能促进创口粘合的手段;同时整形者由于偶尔会忘记自己唇部有创口而口部张大以说话、进食时,会对创口造成损伤,不利于创口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唇部整形术后用护理件,解决了手术刚做完时,创口还未粘结稳定,存在渗血的可能,而现缺乏一种能促进创口粘合的手段等上述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唇部整形术后用护理件,包括用于贴压唇部手术部位的贴压件以及与贴压件连接并能将贴压件固定在创口上的固定组件。
7.进一步地,所述贴压件包括上唇部件和下唇部件,所述上唇部件的两端分别与下唇部件的两端连接,其之间形成能至少展露唇部中间部位的孔,所述上唇部件和下唇部件之间的连接部位均与固定组件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孔为唇形,所述上唇部件上用于成型孔的表面a由中间向两端依次为唇谷、唇峰、唇弓和唇角上侧;下唇部件上用于成型孔的表面b由中间向两端且向上圆弧延伸后与唇角上侧边缘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表面b与唇角上侧连接部位均形成角度为60
°
的夹角。
10.进一步地,所述表面a和表面b的中间部位的间距为13mm,表面a中间部位距离上唇部件101的上侧中间部位的间距为12mm,表面b中间部位距离下唇部件102的下侧中间部位的间距为30mm。
11.进一步地,在所述贴压件的下侧连接有包覆件,所述包覆件的顶部与贴压件连接,其底部向下延伸且左、右侧间距逐渐减小,其背部边缘部位向后外凸,同时其中间下侧向前凸以在包覆件形成与人体下巴贴合的凹槽。
1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个分别与贴压件左、右侧连接的弹性挂耳片,所述挂耳片上远离贴压件的一侧均设置有通孔。
13.进一步地,在所述通孔上靠近贴压件的一侧外凸成弧形的腮部贴合片。
14.进一步地,所述贴压件为软硅胶。
15.进一步地,所述贴压件为3d打印件,其上与创口接触的表面结构经由3d打印机根据 3d扫描设备扫描出的创口出的结构所打印出的结构。
16.由于采用了本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实用新型唇部整形术后用护理件,将贴压件通过固定组件压贴在创口出,从而对创口产生压力,减缓此部位的血液流动,从而避免创口出血;同时,由于其贴合在唇部,能有效地变整形者由于偶尔会忘记自己唇部有创口而在说话、进食时张大唇口的情况出现,贴压件能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小唇部的拉伸,继而防止创口损伤,利于创口恢复;
18.2.本实用新型唇部整形术后用护理件,扫描创口部位的结构以及唇的结构,并根据此结构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与创口接触的表面结构与创口表面结构一致、孔的结构与被整形者唇部结构一致的贴压件,从而提高本发明的匹配性、贴合性,继而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19.3.本实用新型唇部整形术后用护理件,通过凹槽与人体下巴贴合,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与面部的贴合性,能进一步地减小手术后再创口愈合期人体嘴部的肌肉运动幅度,利于创口愈合;
20.4.本实用新型唇部整形术后用护理件,腮部贴合片进一步地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与面部的贴合性,能进一步地减小手术后再创口愈合期人体嘴部的肌肉运动幅度,利于创口愈合。
21.5.本实用新型唇部整形术后用护理件,软硅胶的材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贴合的舒适性和柔软度,其既便于消毒,又能具有良好的贴合度和防尘属性。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本说明书附图中的各个部件的比例关系不代表实际选材设计时的比例关系,其仅仅为结构或者位置的示意图,其中: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示意图;
25.图3时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结构。
26.附图中标号说明:
[0027]1‑
贴压件,101

上唇部件,102

下唇部件,103

孔,104

包覆件,2

挂耳片,3

通孔,4
‑ꢀ
腮部贴合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9]
下面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0030]
实施例1
[0031]
如图1所示,唇部整形术后用护理件,包括用于贴压唇部手术部位的贴压件1以及与贴压件1连接并能将贴压件1固定在唇部手术部位上的固定组件。
[0032]
固定组件可以采用绑带:使用时采用两根绑带,其一端分别与贴压件两侧连接,其另一端分别绕过人体两侧后互相系紧;
[0033]
固定组件还可以采用弹性带:弹性带的两端分别与贴压件两侧连接,使用时将其套设在头部;
[0034]
固定组件还可以采用挂耳式绳子:绳子有两个,其分别位于贴压件两侧,绳子末端均与贴压件连接,从而结合贴压件形成一个能套设在耳朵上的孔洞。
[0035]
手术刚做完时,创口还未粘结稳定,存在渗血的可能;此时将贴压件1通过固定组件压贴在创口出,从而对创口产生压力,减缓此部位的血液流动,从而避免创口出血;同时,由于其贴合在唇部,能有效地变整形者由于偶尔会忘记自己唇部有创口而在说话、进食时张大唇口的情况出现,贴压件能有效地防止或者减小唇部的拉伸,继而防止创口损伤,利于创口恢复。
[0036]
实施例2
[0037]
本实施例实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地实施说明。
[0038]
如图1所示,所述贴压件1包括上唇部件101和下唇部件102,所述上唇部件101的两端分别与下唇部件102的两端连接,其之间形成能至少展露唇部中间部位的孔103,所述上唇部件101和下唇部件102之间的连接部位均与固定组件连接。
[0039]
孔103的形状可以设置成一个通用结构,也可以采用3d扫描并结合3d打印技术:扫描创口部位的结构以及唇的结构,并根据此结构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与创口接触的表面结构与创口表面结构一致、孔103的结构与被整形者唇部结构一致的贴压件1,从而提高本发明的匹配性、贴合性,继而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0040]
关于孔103的结构可以采用下述尺寸: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孔103为唇形,所述上唇部件101上用于成型孔103的表面a由中间向两端依次为唇谷、唇峰、唇弓和唇角上侧;下唇部件102上用于成型孔103的表面b由中间向两端且向上圆弧延伸后与唇角上侧边缘连接。
[0041]
进一步地,所述表面b与唇角上侧连接部位均形成角度为60
°
的夹角。
[0042]
进一步地,所述表面a和表面b的中间部位的间距为13mm,表面a中间部位距离上唇部件101的上侧中间部位的间距为12mm,表面b中间部位距离下唇部件102的下侧中间部位的间距为30mm。
[0043]
实施例3
[0044]
本实施例实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结构优化说明。
[0045]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贴压件1的下侧连接有包覆件104,所述包覆件104的顶部与贴压件1连接,其底部向下延伸且左、右侧间距逐渐减小,其背部边缘部位向后外凸,同时其中间下侧向前凸以在包覆件104形成与人体下巴贴合的凹槽。
[0046]
通过凹槽与人体下巴贴合,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与面部的贴合性,能进一步地减小手术后再创口愈合期人体嘴部的肌肉运动幅度,利于创口愈合。
[0047]
实施例4
[0048]
本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说明。
[0049]
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个分别与贴压件1左、右侧连接的弹性挂耳片2,所述挂耳片2上远离贴压件1的一侧均设置有通孔3。使用时,通过通孔3将挂耳片2挂设在耳朵上。
[0050]
进一步地,在所述通孔3上靠近贴压件1的一侧外凸成弧形的腮部贴合片4。腮部贴合片4进一步地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与面部的贴合性,能进一步地减小手术后再创口愈合期人体嘴部的肌肉运动幅度,利于创口愈合。
[0051]
实施例5
[0052]
关于贴压件1具体如下:所述贴压件1为软硅胶,同时弹性挂耳片2等其余所有部件均优选地为软硅胶并一体成型。
[0053]
进一步地,所述贴压件1为3d打印件,其上与创口接触的表面结构经由3d打印机根据3d扫描设备扫描出的创口出的结构所打印出的结构。
[0054]
实施例6
[0055]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护理件优选地为一体结构,并采用软硅胶一体成型,同时基于需要与人体贴合的部位,均采用3d扫描技术来扫描获取对应使用者的贴合部位的表面结构,并采用3d打印技术将护理件上的贴合面按照扫描所获取的结构对应打印出。
[0056]
软硅胶的材质提高了本实用新型贴合的舒适性和柔软度,其既便于消毒,又能具有良好的贴合度和防尘属性。
[005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